革命樣板戲一個民族的集體回憶

2020-09-05 8352書館

作者/宋東澤

有人說,2014年馮小剛執導的春晚,亮就亮在了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上,使人們從並未塵封的記憶中將「樣板戲」逐漸剝開。不管我們如何否定那個年代,但不得不承認作為一個凝聚著國人太多情感與回憶的文化符號——「樣板戲」,至今仍就有著某種力量,活生生地映現在許多人的回憶中。



50多年過去了,許多宏大的紀事風格,臉譜化的人物表演形式,標準式的詠唱顯然與現實產生鴻溝。如何解讀這股「神聖的力量」,如何看待一代人刻骨銘心的記憶,如何用戲劇與文字的靈魂構築一本新的歷史,如何架構起跨越50年的對答?師永剛等人著述的《革命樣板戲——1960年代的紅色歌劇》帶給我們具有啟示意義的個性化解讀。

書中把《智取威虎山》喻為1947年的無間夜宴,把《紅燈記》解讀成1940年的人際關係學,把《白毛女》勾織成除夕與芭蕾的幻象,把《紅色娘子軍》描繪成像山花一樣燦爛的煙花,說《沙家浜》是智鬥之後的徵服,說《奇襲白虎團》是1953年的朝戰大片,說《海港》是讓夢想照進了現實,說交響樂《沙家浜》是非典型樣板。這種全新的解讀風格與語言,以新銳的力量,解構傳統,使昔日的巨流在今日仍流淌出勃勃的生機。



家中藏有一套《紅旗》雜誌,「樣板戲」的劇本無一例外被原封不動地載錄雜誌中。閒時讀來,會就文本產生一些疑問,如《智取威虎山》中的參謀長一直以職務代稱,為什麼沒有名字?「座山雕」人稱「三爺」,那麼「大爺」、「二爺」又是誰呢?李玉和為什麼有家庭沒妻子?吳清華、柯湘、阿慶嫂、鐵梅為什麼不能有愛情?鳩山這個本來行醫濟世的大夫怎麼就成了殺人如麻的日本憲兵隊長了?黃世仁、穆仁智這兩個反面人物為什麼都要帶上儒家標榜的「仁」字?楊白勞只欠了黃家六鬥穀子怎麼就被算成了二十五個大洋的天價債務?這個1957年出現的南霸天名字與毛澤東1956年發表《論十大關係》中的「不殺掉那些『東霸天』、『西霸天』,人民是不能起來的」有關聯嗎?「樣板戲」中「四大惡人」南霸天、刁德一、黃世仁、座山雕原型和結局是怎樣?這些文本中反映的問題,在本書中都能找到答案。

作為一名以文字為職業的工作者,我更對「樣板戲的」文本感興趣。這八部戲幾乎匯集了那個年代傑出戲曲作家的精華——田漢、汪曾祺、謝晉、翁偶虹、李承祥……只是這些名字就足以讓我們感受到文本的力量。況且還有人民領袖、文藝工作者和廣大人民群眾的集體智慧。比如,毛澤東看完京劇《蘆蕩火種》後提出劇名拗口,可改成《沙家浜》。他還幽默地說「蘆蕩裡都是水,革命的火種怎麼能燎原呢?再說那時是抗日革命形勢已經不是火種而是火焰。」在聽楊子榮唱到「迎來春天換人間」後,毛澤東建議改為「迎來春色換人間」,他認為「春色」比「春天」更浪漫一些。還有一句唱詞中有「整絨裝」一句,毛澤東將其改為「整行裝」,稱這樣通俗易懂。再比如,《紅燈記》前後改動達兩百餘次,劇本中原有「李玉和為革命東奔西藏」,後來群眾寫信認為「東奔西藏」顯得英雄狼狽,應當改成具有高大、英勇意義的「東奔西忙」等等。



提到「樣板戲」繞不開的一個人物就是江青。當年《人民日報》文章稱,「文化革命的旗手」江青親自培育了八個革命藝術樣板。但是「四人幫」覆滅後,有人指出,「『樣板戲』跟江青沒有什麼關係,江青沒有做什麼,『樣板戲』都是別人搞出來的,江青只是『剽竊』了大家的勞動成果。」對此,「樣板戲」的主創者之一汪曾祺有過公允的評價:「江青誠然沒有親自動手做過什麼,但是樣板戲確實是她『抓』出來的。她抓得很全面、很具體、很徹底,從劇本選題、分場、推敲唱詞、表導演、舞臺藝術、服裝直至鐵梅衣服上的補丁、沙奶奶家門前的柳樹,事無巨細,一抓到底。」

客觀看,「樣板戲」開創了一個戲曲表現程式改革的先河,當然也暴露出過分強調「三突出」、「十六字訣」所給戲劇和人物帶來的傷害。此外,八個「樣板戲」的藝術成就也是不平衡的,不可等量齊觀。比如《海港》,人們除了記憶中「大吊車,真厲害, 成噸的鋼鐵, 它輕輕的一抓就起來。」似乎沒有像《智鬥》《打虎上山》《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那樣更多更深更為經典的記憶。



除了上述談到的文本,書中還配發了大量具有經典史料價值的圖片,充斥著一種懷舊的情懷,絕對是一本致敬經典的開創之作。

相關焦點

  • 歲月拾遺,重溫十幅經典革命樣板戲電影海報,你還能記得幾個
    興盛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革命樣板戲作為最具時代特徵的文化藝術在當代中國重重寫下了一筆,不光是戲劇,這些樣板戲也大都拍成了電影。重溫經典,現在來讓我們從一幅幅經典樣板戲電影海報中追尋共同的時代回憶吧。八大樣板戲之一,也被稱為八大樣板戲之首。
  • 樣板戲的由來
    這些大中型舞臺文藝作品應該被統稱為「樣板作品」,但文中卻將它們統稱為「樣板戲」。這是「樣板戲」作為錯誤統稱的開端。三、實質上是樣板戲的作品樣板戲的實質是:由江青主抓,由江青指定的「樣板團」創作並首演,是江青的權利工具和政治資本(當然也迎合了當時政治宣傳的需要),是文藝及宣傳的重點(即普及樣板戲運動的對象)。
  • 京劇「樣板戲」的功過是非
    向上滾動瀏覽全文↑↑如果以1963年江青正式插手京劇革命作為起點的話,到如今「樣板戲」恰好走過了半個世紀的旅程。作為幾代人的歷史記憶,「樣板戲」匯聚了太多的毀譽、功過與是非。「樣板戲」何以能夠一家獨大?
  • 「樣板戲」當年的「模樣」
    這八個革命樣板戲受到廣大工農兵群眾高度的讚揚,熱烈的歡呼!讚揚它為無產階級革命文藝的發展樹立了光輝的典範。歡呼它是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輝煌成果,是毛澤東思想的偉大勝利!……」。幾經波折,不具國共鬥爭意識形態的革命樣板戲《紅燈記》,終於跨越臺海,在國父紀念館舞臺點燃紅燈。這齣稱為「樣板中的樣板」的現代京劇,有讓臺灣戲迷仔細體會樣板神髓的機會。革命樣板戲《紅燈記》來臺演出過程,不但通關審議一波三折,連劇本到底要不要稍作更改,也是考慮再三。
  • 樣板戲:非常美、非常罪
    這為後來「革命現代京劇」提供了一些經驗,同時也為「文革」的發動提供了口實。第二階段則是以「大寫十三年」為標誌。這段歷史不長,性質上卻很容易被迷惑,對樣板戲的由來起著承上啟下作用。「大寫十三年」帶來了一場「京劇革命」。倡議提出後確實湧現出了一大批反映當代生活和意識形態的作品,也使上海成為「革命現代京劇」的重鎮,為樣板戲提供了廣泛基礎。後來的「八個樣板戲」,除《奇襲白虎團》和《紅色娘子軍》外,其餘者或基礎、或成品都來自上海。
  • 那年的「樣板戲」電影
    全縣革命樣板戲電影」匯映,要求全縣每個公社每個大隊及大的村莊都要放映「革命樣板戲」電影,讓群眾都能看到「樣板戲」,以「樣板戲」裡英雄人物的革命精神來鼓舞群眾,促進全縣的「抓革命、促生產」運動。        具體要求:集中力量按片(區)上的幾個公社或相鄰近的公社電影隊為一組,造成大的聲勢,搞好這次「樣板戲電影」匯映。我們(圩鄉)的別橋公社電影隊、綢繆公社電影隊、後六公社電影隊、埭頭公社電影隊自主組合為一個「匯映組」,並派縣影劇公司的狄正霖同志擔任臨時領導,負責協調、技術、搞好這次「樣板戲」電影匯映工作。
  • 吳銘:也說「八個樣板戲」
    不過,這樣一算,樣板戲就不止八個了,大約有20多部。後來,有那個時代的過來人,一位將軍,給我講了權威的解釋,「八個樣板戲」的來源如下:1967年5月31日《人民日報》社論《革命文藝的優秀樣板》一文,正式提出了「樣板戲」一詞。並列出如下名單:「京劇《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襲白虎團》,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交響音樂《沙家浜》」。
  • 樣板戲裡的經典動作,附經典唱段!
    《智取威虎山》--1967年,由當時被任命為上海市文化系統革命委員會籌備委員會主任的于會泳接任《智取威虎山》創作組組長一職。于會泳是一位很有才華的音樂家,造詣很深,對樣板戲配音方面的改革創新做出了一定成績。
  • 【轉載】「樣板戲」的功過是非(資料來源於:國家人文歷史)
    這些批示既是「文革」文藝革命的輿論準備,也成了日後「樣板戲」的合法性依據。毛澤東既反感傳統戲曲思想主題殘存的封建遺毒,也不滿新編歷史劇依舊沒有改變「才子佳人」「帝王將相」佔據舞臺的局面。「兩條腿走路」、「三者並舉」的戲曲發展格局,到1966年被「樣板戲」一家獨大所中斷。
  • 現代京劇樣板戲《沙家浜》前世今生:毛主席觀看後,親自起了劇名
    幾年前,電視劇《人民的名義》熱播,隨著劇情的跌宕起伏,一個貫穿全劇的情節,侯亮平「智鬥」一段再現,再次勾起了人們對於現代京劇樣板戲《沙家浜》的回憶,更有年輕觀眾開始喜歡《沙家浜》。「智鬥」是樣板戲《沙家浜》中的一場戲,表現了地下黨阿慶嫂臨危不亂,智鬥敵人,智慧超群。
  • 盤點:樣板戲《沙家浜》中的阿慶嫂有哪四個人演過?
    作者:陸安 樣板戲《沙家浜》中,幹練潑辣的「春來茶館」老闆娘阿慶嫂,是為大眾所喜愛、熟知的角色,作為樣板戲中少有的性格多面的女性角色,阿慶嫂有血有肉的形象給每一代觀眾都留下了美好的回憶,在舞臺和熒幕上,一共有四位演員特別引人注目,她們分別是丁是娥(滬劇《蘆蕩火種》)、趙燕俠、
  • 「文革」真的只有八個樣板戲嗎?
    至於滬劇《蘆蕩火種》,就不必說了,當然各個劇種的各個樣板戲也少談,比如一個《海潮》就橫跨了幾十個劇種,包括話劇。但是數出其中的非樣板戲,其中的同樣的精品,似乎並不難。按照資料的總結,八個樣板戲是如下:八個「樣板戲」,即是:京劇《沙家浜》、《紅燈記》、《智取威虎山》、《奇襲白虎團》、《海港》;芭蕾舞劇《白毛女》、《紅色娘子軍》;交響音樂《沙家浜》。實際上就是七個劇目,有一個重複,那麼很顯然,其他也可以被稱為樣板戲,是指其藝術內容質量高而言,而所謂八個樣板戲,只是眾多文藝作品中的一部分。
  • 「樣板戲」電影:觀影人次或超30億,畸形發展下的神話
    後來「樣板戲」指代的範圍有所擴大,所指的也並非僅有以上八部戲,「樣板戲」還有第二、三批次。>1972年-鋼琴伴唱《紅燈記》- 沙丹-中央新聞記錄電影製片廠1972年-革命交響音樂」電影、這些電影放映的多少場次,沒有詳細的數字統計,但尚可以根據已有的部分數據作出可靠的估計:僅在1974年5月1日—23日不到一個月的「革命樣板戲電影匯映」中,上海各個電影院共放映的「樣板戲」電影場次達到了1.84萬。
  • 徐克「智取」樣板戲一個字,有血性
    有了商業類型故事的曲款「暗通」,也不難明白徐克執導《智取威虎山》其實是順勢而為、用人之長,依託嫻熟的商業片敘述技巧,自然能把一個解放軍大膽臥底的剿匪故事講述得驚心動魄、盪氣迴腸,而且影片對於「樣板戲」京劇《智取威虎山》的致敬也顯而易見。對電影創作者來說,這部電影無疑是一個極好的示範。
  • 樣板戲《紅燈記》拍攝電影的前前後後
    時至1968年,八個樣板戲已成為中國文藝舞臺上老幼皆知的革命文藝經典作品為滿足全國人民親眼目睹「樣板團」演出的樣板戲,中共中央研究決定,將有計劃地陸續把樣板戲拍成電影公映。第一批投拍樣板戲是江青認為基本成熟的《智取威虎山》和《紅燈記》,其中《智取威虎山》交給了北影廠,拍攝《紅燈記》的任務則落到了八一廠。
  • 「樣板戲」《智取威虎山》中的主要演員今何在?(附全劇欣賞)
    >>「樣板戲」《智取威虎山》圖文▼《智取威虎山》片斷 打虎上山1970年在革命京劇樣板戲電影《智取威虎山》中出演少劍波。後調到上海戲曲學校任教授藝,直至退休。有傳九十年代病逝,其實是2008年去世的。▍齊漱芳扮演小常寶革命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獵戶女兒常寶齊淑芳,刀馬旦,1942年生,自幼受其嫂——中國著名京劇武旦張美娟的精心傳授。
  • 「樣板戲」中的主要演員今何在?
    在「文革」期間中國有「八大樣板戲」,可謂家喻戶曉,但這其中的主要演員情況可能知道的人就很少了。☞ ▍李少春扮演李玉和李少春,1919年出生於梨園世家,7歲拜師學戲,13歲正式登臺演出,15歲與梅蘭芳同臺演出《四郎探母》。建國後任中國京劇院一團團長。主演的《野豬林》在1962年被搬上銀幕。
  • 再來說說樣板戲的藝術創新及風格特點
    8月27日我的百家號文章「樣板戲」與傳統京劇有什麼區別?主要就樣板戲的伴奏、舞美等方面談了一些個人感想。今天,再談談樣板戲的演唱與唱段特點(本人非專業人士,有不當之處歡迎批評指正)。首先聲明:只論藝術,避免涉及樣板戲故事內容上的爭議。
  • 因與樣板戲唱反調,梅蘭芳郵票被大量銷毀,反而成了珍貴的收藏品
    六十年代,能夠成為全中國娛樂文化中心的,當屬「革命樣板戲」。與大眾所熟知的八大樣板戲不同的是,文革時期樣板戲的數量實際多達二十多個,只是能夠被大家所熟知且被當作經典的,只有《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奇襲白虎團》等八個。
  • 八大樣板戲成就的高度,為何至今沒有被超越?至少有這3個原因
    上一輩人都對八大樣板戲的記憶非常深刻,無論在那些艱難的歲月當中遭遇過什麼挫折,這八大樣板戲依然成為他們心目中深刻的回憶。八大樣板戲有著極高的成就,直到如今影視戲劇行業如火如荼的如今,依然沒有能夠被超越,這是什麼原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