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我的百家號文章「樣板戲」與傳統京劇有什麼區別?主要就樣板戲的伴奏、舞美等方面談了一些個人感想。今天,再談談樣板戲的演唱與唱段特點(本人非專業人士,有不當之處歡迎批評指正)。
首先聲明:只論藝術,避免涉及樣板戲故事內容上的爭議。藝術是中性的,無所謂好壞,雖然樣板戲內容因歷史的局限,已不適合現在,但就事論事,樣板戲的藝術成就還是有借鑑意義的。《風箏》裡國民黨的田湖、延娥等人,都知道學習借鑑共產黨的戰略戰術,我們今天也沒必要對樣板戲談虎色變吧~閒話少敘,言歸正傳。
1. 樣板戲唱段融合了民歌元素。《杜鵑山》的唱腔就大量運用了江西民歌元素,這既符合故事發生地湘贛邊界的地域特色,聽起來又清新明快;《龍江頌》的唱腔也能聽出明顯的江南水鄉風韻;《奇襲白虎團》裡的唱段,也融入了朝鮮民族音樂元素。下面舉例說明:
《杜鵑山》中柯湘的唱段「亂雲飛」: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2. 在發聲技巧上,樣板戲融合了西洋聲樂藝術中的歌劇元素(美聲唱法)。比之京劇唱腔的尖利,歌劇唱腔既渾厚圓潤,又足夠高亮,能夠更好地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而且非常符合樣板戲「三突出」的創作原則。下面舉例說明:
《海港》中方海珍的唱段「想起黨眼明心亮」,就運用了西洋花腔女高音的「跳音」唱腔技巧,下面來聽聽(因上傳5分鐘限制只截取了一段,注意聽最後部分):
京劇《海港》選段 16想起黨眼明心亮—李麗芳_標清 (3)
05:00來自貓看影視
3. 運用了外來的藝術形式:合唱。 還是上述例子中《杜鵑山》柯湘的唱段「亂雲飛」,採用了女聲幕後合唱形式;《沙家浜》 裡的合唱「要學那泰山頂上一青松」,等等(平臺限制無法再上傳音頻視頻)。
4. 糅合了一些具有時代特色與劇中人物特色的歌曲。表現抗戰題材的樣板戲《紅燈記》《平原作戰》, 就出現過抗戰歌曲「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的旋律,《平原作戰》還出現過「保衛黃河」的旋律;
《智取威虎山》 《白毛女》 出現過「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的旋律, 《智取威虎山》出現過「解放軍進行曲」旋律,《奇襲白虎團》出現過「志願軍軍歌」旋律;
「東方紅」與「國際歌」這兩首歌曲的旋律則在樣板戲中大量運用:劇中人物遇到困難想起黨的時候一般都會出現「東方紅」的旋律;而表現宏大或悲壯的場面時,一般就會響起「國際歌」的旋律。
綜上,相比於傳統京劇,外來藝術形式、歌曲及民歌等元素的大量運用,豐富了樣板戲的表現力與藝術感染力,也體現了時代特色,令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