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樣板戲」當年的「模樣」
圖文/健一
樣板戲(Model Operas)即戲劇的樣板作品。多指現代京劇,國外稱「中國歌劇」。
1967年5月23日,紀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25周年,七臺劇目「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奇襲白虎團》、《海港》,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一個音樂作品「交響音樂《沙家浜》」在首都舞臺競放異彩。
1967年5月31日《人民日報》發表評論《革命文藝的優秀樣板》。文中寫到(節選)「為了紀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二十五周年,首都舞臺上正在上演八個革命樣板戲:京劇《智取威虎山》、《海港》、《紅燈記》、《沙家浜》、《奇襲白虎團》,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交響音樂《沙家浜》。
這八個革命樣板戲,突出地宣傳了光焰無際的毛澤東思想,突出地歌頌了歷史主人翁工農兵。它貫串著毛主席的為工農兵服務、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的革命文藝路線,體現了「百花齊放」「推陳出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正確方針,做到了「革命的政治內容和儘可能完美的藝術形式的統一」,成為「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消滅敵人的有力的武器。」
這八個革命樣板戲受到廣大工農兵群眾高度的讚揚,熱烈的歡呼!讚揚它為無產階級革命文藝的發展樹立了光輝的典範。歡呼它是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輝煌成果,是毛澤東思想的偉大勝利!……」。
[「樣板戲」是哪八臺戲]
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奇襲白虎團》、《海港》
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
交響音樂《沙家浜》
[「樣板戲」從哪裡來 ]
■1964年6月5日,「全國京劇現代戲觀摩演出大會」在北京拉開序幕。
■開幕式於6月5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文化部副部長齊燕銘主持會議,文化部部長茅盾致開幕詞,國務院副總理陸定一致賀詞,首都和來自全國各地的戲曲工作者5000多人出席。
■會演分六輪同時在人民劇場、民族文化宮、北京市工人俱樂部、天橋劇場、二七劇場進行。
■參加演出的有文化部直屬單位和18個省、市、自治區的29個劇團。演出大戲25臺,小戲10齣。
■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於7月17日在人民大會堂接見了參加會演的全體人員。
■6月23日,現代戲座談會在人民大會堂河北廳召開,周恩來出席並發表重要講話。
■7月1日,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彭真在人民大會堂闡述了京劇表現現代生活的意義。
■7月30日,周揚在北京展覽館劇場作總結髮言。
■7月31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閉幕式,周恩來、彭真、陸定一等出席,沈雁冰代表文化部向參加這次觀摩演出大會的29個演出團授紀念證書。
■1966年後「產生」的「樣板戲」絕大部分脫胎於這次演出的優秀劇目。
1964年全國京劇現代戲觀摩演出大會
第一輪 6月5日至10日
上海京劇團演出《智取威虎山》
哈爾濱京劇團演出《革命自有後來人》
北京市實驗京劇團演出《箭杆河邊》
山東省演出團演出《奇襲白虎團》
北京京劇團演出《蘆蕩火種》
第二輪 6月11日至16日
天津市京劇團演出《六號門》
北京京劇二團演出《洪湖赤衛隊》
上海演出團演出《戰海浪》、《櫃檯》、《送肥記》、《審椅子》
黑龍江戲曲學校實驗京劇團演出《千萬不要忘記》
內蒙古京劇團演出《草原英雄小姐妹》
第三輪 6月17日至22日
陝西省京劇院演出《延安軍民》
南昌市京劇團演出《強渡大渡河》、《李雙雙》
武漢市京劇團演出《柯山紅日》
雲南京劇院演出《黛諾》
第四輪 6月26日至7月1日
江蘇省京劇團演出《耕耘初記》
烏魯木齊市京劇團演出《紅巖》
長春市京劇團演出《五把鑰匙》
寧夏京劇團演出《杜鵑山》
青海省京劇團演出《草原兩兄弟》
第五輪 7月2日至7日
河南省京劇團演出《掩護》、《紅管家》、《好媳婦》
青島市京劇團和淄博市京劇團聯合演出《紅嫂》
江蘇演出團演出《再接鞭》
中國京劇院演出《紅燈記》
唐山京劇團演出《節振國》
廣西京劇團演出《烈火裡成長》
第六輪 7月8日至31日
北京京劇團演出《杜鵑山》
中國京劇院四團演出《紅色娘子軍》
貴陽市京劇團演出《苗嶺風雲》
[「樣板戲」的昨天今天 ]
1.【《紅燈記》】:電影(故事片)《自有後來人》→ 京劇現代戲《革命自有後來人》→ 話劇《紅燈志》→話劇《三代人》→ 滬劇《紅燈記》→ 現代京劇《紅燈記》→ 現代豫劇《紅燈記》→鋼琴伴唱《紅燈記》→ 維吾爾歌劇《紅燈記》→ 電視劇《紅燈記》等。
[圖:京劇現代戲《革命自有後來人》劇照]
2.【《智取威虎山》】:長篇小說《林海雪原》→ 電影(故事片)《林海雪原》→ 京劇現代戲《林海雪原》→ 京劇現代戲《智擒慣匪座山雕》→ 話劇《智取威虎山》→ 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 革命交響音樂《智取威虎山》→ 電影傳奇《楊子榮》(崔永元版)→ 3D電影《智取威虎山》(徐克版)→ 電影《楊子榮》→ 電視劇《林海雪原》等。
[圖:京劇現代戲《紅燈記》劇照( 杜近芳 飾演 李鐵梅 )]
3.【《沙家浜》】:現代滬劇《蘆蕩火種》→ 京劇現代戲《蘆蕩火種》→ 現代京劇《沙家浜》→ 革命交響音樂《沙家浜》→ 現代粵劇《沙家浜》→ 電視劇《沙家浜》(陳道明版)等。
[圖:粵劇《沙家浜》唱片]
4.【《白毛女》】:電影(故事片)《白毛女》→ 歌劇《白毛女》→ 京劇現代戲《白毛女》→ (日本松山芭蕾舞團)芭蕾舞劇《白毛女》→ 芭蕾舞劇《白毛女》。
[圖:(日本松山芭蕾舞團)芭蕾舞劇《白毛女》節目單]
5.【《紅色娘子軍》】:電影《紅色娘子軍》→ 崑劇《瓊花》→ 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電視劇《紅色娘子軍》。
[圖:(上海芭蕾舞團版)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舞臺劇照]
6.【《奇襲白虎團》】:電影《奇襲》→ 京劇現代戲《奇襲白虎團》→ 革命現代京劇《奇襲白虎團》→快板書《奇襲白虎團》。
[圖:革命現代京劇(水粉畫/冊)《奇襲白虎團》]
7.【《海港》】:淮劇《海港的早晨》→ 革命現代京劇《海港》→ 弦樂鋼琴五重奏伴唱《海港》。
[圖:弦樂五重奏《海港》唱片]
8.【《龍江頌》】:話劇《龍江頌》→ 革命現代京劇《龍江頌》。
[圖:樣板戲連環畫《龍江頌》封面]
9.【《杜鵑山》】:話劇《杜鵑山》→ 現代京劇《杜泉山》→ 革命現代京劇《杜鵑山》→ 歌劇《杜鵑山》→ 電視劇《杜鵑山》。
[圖:話劇《杜鵑山》節目單]
10.【《平原作戰》】:電影《平原遊擊隊》(郭振清版)→ 革命現代京劇《平原作戰》。
[圖:現代京劇舞臺藝術片《平原作戰》海報]
11.【《紅雲崗》】:京劇現代戲《紅嫂》→ 革命現代京劇《紅雲崗》→ 現代芭蕾舞劇《沂蒙頌》。
[圖:革命現代(芭蕾)舞劇《沂蒙頌》電影說明書]
12.【《磐石灣》】:京劇現代戲《南海長城》→ 電影《南海長城》(劉曉慶版)→ 革命現代京劇《磐石灣》。
[圖:革命現代京劇《磐石灣》唱片]
13.【《節振國》】:京劇現代戲《節振國》。
[圖:現代京劇舞臺藝術片《節振國》劇照連環畫]
14.【《草原兒女》】:京劇現代戲《草原英雄小姐妹》→ 彩色動畫片《草原英雄小姐妹》→ 芭蕾舞劇《草原兒女》。
[圖:彩色動畫片《草原英雄小姐妹》連環畫(日文版)]
15.【《六號門》】:電影(故事片)《六號門》→ 京劇現代戲《六號門》。
[圖:電影(故事片)《六號門》劇照版連環畫]
16.【《紅巖》】;電影《烈火中永生》→京劇現代戲《紅巖》→ 現代歌劇《江姐》→ 現代京劇《江姐》(張火丁版)→ 現代京劇《華子良》。
[圖:電影(故事片)《烈火中永生》劇照版連環畫]
17.【《箭杆河邊》】:京劇現代戲《箭杆河邊》。
[圖:電影(故事片)《箭杆河邊》海報]
18.【《苗嶺風雷》】:京劇現代戲《苗嶺風雷》。
[圖:連環畫《苗嶺風雷》(舞臺藝術片劇照版)]
19.【《雪嶺蒼松》】:京劇現代戲《雪嶺蒼松》。
[圖:京劇現代戲《雪嶺蒼松》劇照]
20.【《千萬不要忘記》】:話劇《千萬不要忘記》→ 電影(故事片)《千萬不要忘記》→ 京劇現代戲《千萬不要忘記》。等等。
[圖:電影(故事片)《千萬不要忘記》海報]
[主要表演藝術家]
【李少春】楊白勞/李玉和
李少春是著名京劇藝術大師。李少春(1919—1975),河北霸州人,出身梨園世家,工武生、老生、文武老生。
【錢浩梁】李玉和
錢浩梁,京劇老生、武生。原籍浙江紹興,1934年生於上海。
【劉長瑜】李鐵梅
劉長瑜,江蘇無錫人,1942年1月生於北京,原名周長瑜。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中國京劇院旦角演員。
【袁世海】黃世仁/鳩山/龜田
袁世海(1916年2月11日-2002年12月11日),原名瑞麟,工架子花臉,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大師。
【童祥苓】楊子榮
童祥苓,1935年出生,京劇演員,工老生。江西南昌市人,餘、馬、麒各派劇目均能演出。
【沈金波】少劍波
沈金波(1926-1990),男,著名京劇老生演員,高派老生傳人。原名沈小秋,北京人。五代梨園世家。
【譚元壽】郭建光
譚元壽(1928~ ),北京人,祖籍武漢江夏。著名京劇武生、老生表演藝術家,譚門第五代嫡傳人。
【洪雪飛】阿慶嫂
洪雪飛(1942-1994)崑劇、京劇女演員。安徽省歙縣人。1958年入北方崑曲劇院。學正旦。1966年入北京京劇團改唱京劇。
【馬長禮】刁德一
馬長禮(1930—2016),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北京京劇院老生演員,原名崇禮,祖籍北京。
【馮志孝】洪常青
馮志孝,中國京劇院著名老生演員,生於1938年,祖籍北京。
【杜近芳】喜兒/李鐵梅/吳清華
杜近芳,1932年生人,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著名京劇旦角, 1932年生於北京。
【劉慶棠】洪常青
劉慶棠,1932年生,遼寧蓋縣人。建國後,被送到蘇聯學習芭蕾舞。回國後,在中央歌劇舞劇院芭蕾舞劇團任演員。
【薛箐華】吳瓊花
薛箐華,1945年出生於上海,中央芭蕾舞團演員。
【石鐘琴】喜兒
石鐘琴,1945年生人,芭蕾舞女演員。浙江鄞縣人。1966年畢業於上海舞蹈學校。
【楊春霞】柯相
楊春霞,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1943年生於上海,京劇旦角演員。祖籍浙江寧波
【宋玉慶】嚴偉才
宋玉慶, 1942年出生於山東,為山東省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工文武老生。
【李炳淑】江水英
李炳淑,1942年生人,京劇表演藝術家,京劇旦角,工青衣,安徽宿州人。
【李麗芳】方海珍
李麗芳(1932-2002),北京人。京劇旦角演員,中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戲曲教育家。
【梁一鳴】李玉和
梁一鳴,1903年生於上海市。祖籍江蘇省無錫市。哈爾濱京劇團老生演員。
【雲燕銘】李鐵梅
雲燕銘(1927-2010年),原名羅鉅壎,山西大同人,哈爾濱京劇團旦角演員。
【李文林】李玉和
李文林,1956年生於內蒙古,1971年入內蒙古包頭市京劇團,
1978年考入中國戲曲學院表演系專修班進行學習深造,
1982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
獲得首屆中國戲曲學院表演系大學學士學位。
1991年拜著名表演藝術家李和曾(高慶奎)派傳人為師,是高派藝術的接班人。中國京劇院三團的主演之一。
【張火丁】江姐
張火丁,1971年生於吉林省白城,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曲學院教授,
原國家京劇院青衣演員,著名京劇程派藝術家趙榮琛的關門弟子,程派第三代傳人。
【丁曉君】吳清華
丁曉君, 1981年出生在遼寧大連。北京軍區政治部戰友文工團京劇演員,工青衣,藝術家杜近芳的入室弟子。
【藍天】楊子榮
藍天,上海京劇院二團優秀青年演員,工老生,宗餘派,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戲曲學院、首屆中國京劇流派藝術研習班。
[「鋼琴伴唱《紅燈記》」的誕生]
鋼琴伴唱《紅燈記》創作於「文化大革命」期間,改編自革命現代京劇《紅燈記》,1968年在北京的民族宮劇院首演。
著名鋼琴家殷承宗與京劇打擊樂隊合作為《紅燈記》中12個著名的唱段伴奏,其中有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都有一顆紅亮的心》、《做人要做這樣的人》、《渾身是膽雄赳赳》、《打不盡豺狼決不下戰場》、《雄心壯志衝雲天》、《光輝照兒永向前》、《仇恨入心要發芽》等。
當年殷承宗為找準鋼琴與京劇結合的感覺,曾連續聽了200多張京劇老唱片,並向京劇院老師學習京劇鼓點。儘管難度極大,但殷承宗「嫁接」的結果受到了觀眾的歡迎。
鋼琴伴唱《紅燈記》把京劇這一我國傳統藝術和鋼琴這一外國傳統藝術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既保留了京劇的唱腔和打擊樂隊的基本特點,又充分發揮了鋼琴寬廣雄偉、富於表現力的特長,使人耳目一新。
鋼琴演奏:殷承宗
歌曲演唱:錢浩梁、劉長瑜、高玉倩
[《智取威虎山》赴日本演出]
1976年5月11日至6月29日,應日本日中文化交流協會邀請,以團長向旭,副團長孟波、陸漢文的中國上海京劇團130人赴日本訪問演出。此時,中日邦交正式恢復不久,兩國人民友好處於「蜜月期」。中國上海京劇團的到來,受到日本各界人士的熱情歡迎。
5月13日,《智取威虎山》在東京首演。三笠宮崇仁親王夫婦、日本政府文化廳長官安@彌、日中文化交流協會理事長中島健藏、日本民主音樂協會代表理事小路公經,以及日本各界著名人士出席觀看了演出。40多個國家的駐日使節也來「一飽眼福」。
一炮打響,中國革命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徵服了日本。演出結束後,全場4000多名觀眾的掌聲,如浪濤拍岸,此伏彼起。
【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赴日本演出新聞圖片 楊子榮由耿其昌飾演】
日本著名演員河原崎長十郎說:「革命現代京劇就是好。它同舊京劇本質上的區別就在於舊京劇是反映舊時代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腐朽沒落的東西,而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經過千錘百鍊的革命現代京劇,則是用毛澤東思想塑造、歌頌新時代主人的英雄形象。」
日本戲劇評論家石澤秀二說,「《智取威虎山》所具有的群眾性即政治性、娛樂性即美術性,大概將超越社會制度的不同,在世界各國的現代戲劇中,也是超過第一流水平的卓越的戲劇」。
很多日本觀眾表示,《智取威虎山》全劇威武雄壯,成功地塑造了楊子榮這個頂天立地的英雄形象。一位名叫倉石的觀眾說:「當楊子榮演唱『胸有朝陽』的時候,舞臺上光芒四射,在莊嚴的《東方紅》樂曲聲中,無產階級英雄人物楊子榮的內心世界被表達得十分充分。」一位名叫青木的工人說:「劇中塑造的楊子榮、參謀長、獵戶老常、小常寶都是中國人民的偉大形象。」
中國上海京劇團《智取威虎山》劇組此次赴日訪問演出。中方也做了一點小調整,將楊子榮一角改由耿其昌與童祥苓倆人來扮演,分前後半場,耿前童後,其餘均為原班人馬,未做變動。
在日本40多天,中國上海京劇團先後到東京、大阪、橫濱等八個城市訪問演出,除了《智取威虎山》全劇外,還有短劇《審椅子》、《津江渡》和《智取威虎山》選場「打虎上山」、《磐石灣》選場「蜂窩洞」、「狼牙礁」等。上海京劇團每一場演出都非常成功,受到觀眾的熱烈讚賞。
主要出演者童祥林(飾楊子榮A角),耿其昌(飾楊子榮B角),沈金波(飾參謀長A角),齊淑芳(飾小常寶),李崇善(飾參謀長B角),施正泉(飾李勇齊),賀永華(飾座山雕),孫正陽(飾欒平)等
6月4日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觀看門票
[維吾爾歌劇《紅燈記》影片在全國上映]
1975年,新疆歌劇團維吾爾語歌劇《紅燈記》是在現代京劇《紅燈記》基礎上,以我國維吾爾族民間古典音樂「十二木卡姆」為素材移植過來的。主要採用「十二木卡姆」中的三個「木卡姆」———《且比亞特》《拉克》《穆夏吾熱克》為素材,選取適合於《紅燈記》劇情,接近於原創京劇的節拍的曲調,成功地創作出了這部歌劇的音樂。把京劇改為維吾爾語歌劇,難度很大。其中李玉和的戲分量很重。比如《雄心壯志衝雲天》一段詠嘆調,演唱就需十分鐘左右。維吾爾語歌劇《紅燈記》移植得十分成功。正式演出後,在自治區乃至全國引起很大轟動,並得到了首都文藝界和中國京劇院的有關專家和學者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我們首場演出是在南門人民劇場,然後奔赴南北疆,下部隊、下場礦、下農村,所到之處,受到各族人民的熱烈歡迎。維吾爾語歌劇《紅燈記》中的演員大部分是中央戲劇學院新疆民族班的畢業生。 1975年國慶節之前,維吾爾語歌劇《紅燈記》又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攝製成維吾爾語彩色藝術片。在『痛說革命家史』一場中,特別是當李玉和在一段唱詞中唱到,『百花吐豔,新中國如朝陽,光照人間,那時候全中國紅旗插遍……』時,影片利用電影藝術的特點,銀幕上出現了一輪噴薄而出的紅日,光芒四射,一簇簇鮮豔奪目的鮮花徐徐開放,無數面紅旗匯成海洋。這些壯麗場面,使英雄人物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堅信革命必勝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懷與觀眾心頭激蕩著的革命激情融合在一起,產生了強烈的震撼人心作用。中央唱片社將該劇主要歌曲錄成唱片,暢銷全國。 1998年,維吾爾語歌劇《紅燈記》由新疆音像出版社製作成盒式錄音帶。
[《紅燈記》在寶島臺灣上演]
【圖:國家京劇院赴寶島臺灣演出現代京劇《紅燈記》(李文林/袁慧琴/耿巧雲)版】
【節選】龍應臺/ 文(節選)
(龍應臺,1952年2月13日生於中國臺灣高雄大寮鄉眷村,現代作家。)
幾經波折,不具國共鬥爭意識形態的革命樣板戲《紅燈記》,終於跨越臺海,在國父紀念館舞臺點燃紅燈。這齣稱為「樣板中的樣板」的現代京劇,有讓臺灣戲迷仔細體會樣板神髓的機會。
革命樣板戲《紅燈記》來臺演出過程,不但通關審議一波三折,連劇本到底要不要稍作更改,也是考慮再三。中國京劇院原來已決定更改劇中出現「中國共產黨」的文字,當演員們都已經練好了新臺詞時,院長吳江,又在演出前一天表示,基於多數臺灣劇場界人士的建議,還是決定一字不改,原汁原味地呈現樣板戲《紅燈記》的精髓。在這樣的報導後面隱藏著什麼樣的現實?這是兩岸關係史上一個不得了的裡程碑,不能不去親看一眼。在臺灣,會有幾個人去看《紅燈記》?看戲之前,剛好遇見最高教育主管曾志朗。曾志朗聽說我當晚要去看《紅燈記》,很高興地說:「好看啊。不過他們對臺灣不太了解,為了體貼』我們,把臺詞都改了,共產黨』改成革命黨』三個字,說是不要刺激』我們;我就批示,根本不需要,共產黨就共產黨嘛。什麼時代了。」
【圖:現代京劇《紅燈記》寶島臺灣演出 主辦方印刷的劇本】
國父紀念館有3000 個座位,不是特別有號召力的表演,一般不敢訂這個場地,因為不容易坐滿。掌聲響起,很長的掌聲。紅色的地毯,被水晶燈照亮了。人們紛紛入場。時間一到,所有的門被關上。我回頭看,3000個位子,全部坐滿,一個空位都沒有。
這是首演。燈暗下,革命樣板戲《紅燈記》在臺北正式演出。……
[ 《紅色娘子軍》赴朝鮮演出 ]
新華社平壤4月16日電(記者李忠發劉豔霞)朝鮮勞動黨委員長、國務委員會委員長金正恩和夫人李雪主16日在平壤觀看了中國藝術團演出的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
當天晚上,演出在東平壤大劇院舉行,金正恩和夫人李雪主全程觀看,為演員們的精彩表演不斷鼓掌。
演出結束時,在全場觀眾的熱烈掌聲中,金正恩和李雪主上臺同演職人員握手,對藝術家們的出色表現給予高度評價,並與大家合影留念。
應朝方邀請,中國藝術團於13日開始訪問朝鮮,參加第31屆「四月之春」國際友誼藝術節。其間,藝術團演出了兩場《紅色娘子軍》,並將應邀出席藝術節閉幕式。
中國資深的中央芭蕾舞團藝術家通過中國特色芭蕾舞的樣板——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以優雅、美麗、熟練的舞蹈技巧描繪了上世紀三十年代飽受剝削和虐待的中國婦女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成長為革命戰士的過程。
《紅色娘子軍》是中國芭蕾史上的一座傲人豐碑,將西方芭蕾的技巧與中國民族舞蹈的表現手法結合,塑造出英姿颯爽的中國娘子軍形象。
[樣板戲的民間收藏]
從年代上看,
樣板戲收藏品應限於1966年5月後,
至1976年10月為止的十年間產生的有關資料物品。
1976年10月以後產生的有關文字、圖片、曲譜、音像製品等等,
屬於樣板戲的衍生品。
從樣板戲收藏這一概念來說,
就不應只限於這十年間產生的物品。
同時為了學術研究對原始資料收集利用的需要,
更應擴大範圍、拓寬領域。
收藏者要對眾多樣板戲資料進行分門別類,
有重點地去收藏。
如文字類可側重於劇本、評論;
音像類可側重於唱片、影碟;
樂譜類可側重於總譜本、唱段簡譜本;
圖片類可側重於主要人物、主要劇照及宣傳畫等。
樣板戲的收藏與研究在民間經久不衰,
1976年後產生的有關物品,
也很有收藏研究價值。
[ 菲林 膠片 ]
[ 串片未到 ]
20世紀90年代以來,
《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
《杜鵑山》《紅色娘子軍》《白毛女》等
「經典」劇目復排、重演,
音像資料被再版、翻印,
部分劇目被拍成電影、電視劇等,
著名音樂選段被不同音樂形式,
如「搖滾樂」等重新翻唱,廣為流行。
樣板戲開了一個戲曲表現程式改革的先河。
對傳統戲劇程式在現代生活中的表現,
對現代人物利用程式進行的藝術創造,
以及對音樂、舞臺美術等方面的改革,
應該說是新中國成立以來
戲曲改革、戲曲現代化的一次成功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