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陰陽類論》講義(一)

2021-03-04 心醫學堂

本文所論六經脈法與《傷寒論》中所見有同有異。結合《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來看,六經脈法在東漢之前當已臻於成熟,且不止一個流派。仲師勤求古訓,在六經脈法的運用上是有所取捨揚棄的。當然,更可以看出《傷寒論》與《內經》無論在道理上,還是在技法上都是有內在聯繫的。

臨,登臨。八極是八個方向氣象的氣象臺。孟春乃立春開始,立春節氣。立春,一年之始,預兆一年年景,可為歲首(歷史上,歲首設置不一)。歲首之日,觀八風何來,以預知世事,也包括疾病規律。

「而問雷公曰:陰陽之類,經脈之道,五中所主,何髒最貴?」

突然問雷公這樣一個問題,人無非陰陽經脈組成,你認為人身上五臟,哪個髒最好最珍貴、最重要。

「雷公對曰: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是脈之主時,臣以其髒最貴。」

雷公還是旗幟鮮明的把自己的觀點說出來。雷公說肝最貴。但顯然,黃帝不認為如此。

「帝曰:卻,念《上下經》,《陰陽》、《從容》,子所言貴,最其下也。」

回去反省吧。看看書。你說的,反而是最下的。

黃帝心中的最貴的髒,顯然不是肝。

貴生之道,在於收藏。情緒是要不得的,有了收藏,有了根,自然有生發。

雷公齋七天,反省。「旦復侍坐」,到第八天再自己坐在黃帝旁邊。

「帝曰:三陽為經,二陽為維,一陽為遊部,此知五臟終始。」

六經脈法框架提出來之前,先介紹了診脈時的基本觀測內容,即三陽、二陽、一陽。

三陽為經,推測是在浮取,或最初應指於寸尺之間的脈象。先取三陽脈,是一種習慣或是一種脈學流派風格,一般是長的脈管壁的感覺。這是經脈,也是通過診察一上來,一應手的脈象,來判斷大體氣血概況。

二陽為維,即診察中取的脈象,或者說是,人體內部氣血的情況。陽明,主內部氣血,主消化水谷。

一陽為遊部,遊走於部,遊走於關部與關前的脈象,主心情的遷變。

也就是說,摸脈大體上,要關注三個部分及三個部分的脈象變化。可以用這種脈法、技法來探知五臟終始。

六經脈法,漢朝以前,應不止一個流派。

有一個成語叫經天維地,太陽為經,經天也,二陽為地,陽明也。

所以說這裡也暗示了我們,陽明是屬地的,太陽是屬天的,這個大家要記住,所以說你號脈的時候,地沉,天高。

古人,很用心,能夠三百六十五天就像天天坐在『一個儀表』面前,然後通過脈象的變化,找著一個人的規律。這也是古代中醫最樸素的生理學的誕生過程。

大家這時候一定要馬上聯想到一個理論,開闔樞理論。開闔樞理論的背景,也有脈診影響。

開闔樞理論,是藉助類比思維創造的一種理論。開闔樞理論之所以能夠成立,是因為它的基礎是脈診。比如:一摸脈開太過,一摸脈樞不及,一摸脈無闔。

這裡,談一談,我在臨床中使用的六經脈法。

把關前那個和人體心臟跳動一致的那個地方(關前一分),設置為少陽的主要觀測部位。關部候胃。少陽脈重點觀測關前一分到關部的區間脈象變化。

臨床上,少陽脈的出現與情緒、飲食關聯密切。

「帝曰:所謂三陽者,太陽為經,三陽脈至手太陰,弦,浮,而不沉」

從三陽一直到最後,「一陰獨至,經絕氣浮,不鼓,鉤而滑」,這兩段價值連城。它這個是將六經每一條經的具體脈象給你做了一個和盤託出,沒有一絲保留。

三陽者,太陽為經。三陽脈至手太陰,就是寸口,弦浮而不沉。傷寒論的很多條文,開頭就是太陽病,陽明病,怎麼弄的?上去一摸脈,弦浮而不沉,沒有別的脈象,太陽病。

決以度,察以心,我想大家不用翻譯,可是我再加一個小的提醒,決以度,察以心,我們再去查脈的時候,既然把心對應關前一分,我們查他的三陽的時候,一定要查他的心。太陽病,關前一分是盛的狀態,是洪大的狀態。

會不會這個病人既有弦浮而不沉,又有關尺之間的沉遲呢?當然會了。這個節骨眼兒,還沒有提,在後邊兒提了。

大家記住,第一步你先學個一,就是單純去摸見三陽,一陽二陽三陽,第二步你再學個二,就是三陽一陰,三陽三陰等等。所以說,先學個一啊,我們先別著急,先學一。

出品:心醫學堂

編審:燕少恆 王麗麗 肖星蕾 李卓然 於小淳

記錄:李帥遊  詹利娜 朱小倩 田軍 葉彩雲 吳小美 彭海燕 劉惠 祁淑蘭 宋瑞琴 馬英愛  

校對:齊樹蔚 劉威 李炫羲 李明慧 李愛華  

相關焦點

  • 吳佩衡傷寒論講義
    此次出版以1965年吳佩衡先生油印本《傷寒論講義》為底本,重新整理而成。自1965年以來,該書未再版。吳佩衡先生長期從事中醫臨床和教學,積累了豐富的臨證經驗和學術理論,被譽為當代扶陽派的代表人物,主溫藥亦不排斥寒涼。
  • 《黃帝內經》:食療的基礎理論著作|養生|素問·上古天真論_網易訂閱
    如《素問·上古天真論》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這是臟腑強盛、健康長壽的前提和基礎。  《內經》關於食療的基本觀點包含以下兩個方面:  順應自然按季節食療的觀點  《內經》認為人與自然是一個息息相通的整體,共同受陰陽五行法則制約,並遵循同樣的運動變化規律。
  • 林沛湘:論「隱曲」
    「隱曲」 一詞,在《素問》中凡五見。《中國醫學大詞典》隱曲條:「(一)肢體伸縮處也;(二)隱蔽委曲之事也。」究竟怎樣解,各家意見不同,爰述筆者的意見如下。其一見於《素問·陰陽別論》:「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其傳為息賁……」。對此,王冰云:「隱曲,謂隱蔽委曲之事」,認為是陽痿。
  • 為什麼要將陰陽一分為三?一起探討三陰三陽的發生學原理
    陰陽「一分為三」,在《黃帝內經》中,首見於《素問·陰陽離合論》。開篇黃帝以「餘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其故何也」而設問,岐伯的回答則是:「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其後則是有關經脈的解說,並沒有回答將陰陽一分為三的箇中緣由。此後,學者們或不了了之,或以謎解謎。
  • 素問 生氣通天大論篇第三(上)
    [4]其生五,其生三:自然界陰陽之氣化生木火土金水五行,分為三陰三陽之氣。五,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三,指三陰三陽。三陰,寒、燥、溼;三陽,風、火、暑。王冰認為三是指天氣,地氣,運氣。[5]因時之序:依照四時陰陽的變化規律來養生。[6]傳精神:精神專一。傳,通「摶」,聚也。
  • 《矛盾論》:既吸收了馬哲普遍原理,也繼承了陰陽思想精髓
    用《矛盾論》觀點來解釋:1、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每一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四時陰陽的變化,是萬物生命的根本,所以聖人在春夏保養陽氣、在秋冬保養陰氣,順從萬物生長收藏的運動規律。
  • 陰陽五行的本質
    以《素問·天元紀大論》:「天有五行,御五位」,《孔子家語·五帝》:「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素問·五運行大論》:「天地動靜,五行遷復……五行麗地」,《韓非子·飾邪》:「此非豐隆、五行、太一、王相、攝提、六神、五括、天河、殷搶、歲星非數年在西也。又非天缺、弧逆、刑星、熒惑、奎臺數年在東也。」
  • (卷一)三 論陰陽生死
    我講一下徐樂吾,沒有提到的東西,雖然對於八字命理的理解幫助不多,但是,有助於大家了解陰陽的概念,對以後的學習過程中去偽存真,還是很有幫助的。「此生沐浴等項,所以有陽順陰逆之殊也。」這句話裡所提到的「陽順陰逆」,在《滴天髓》的原文裡也有論述。「陰陽順逆之說,《洛書》流行之用,其理信有之也,其法不可執一。
  • 自我康療67:解讀《黃帝內經·素問·五運行大論》
    自我康療67:解讀《黃帝內經·素問·五運行大論》在距今五千年前的原始共產主義大同社會,中國人的老祖宗一直講道理不講科學。流傳至今的大道文化經典《黃帝內經》,也同樣是講道理不講科學。因此,到了今天,講科學不講道理的西方人,當然就會認為《黃帝內經》和中醫學「不科學」。
  • 治體、制度與國勢:呂中《宋大事記講義》引論
    一、治體論:仁義與紀綱法度的雙維 呂中在該書《序論》中提出了「治體論」、「制度論」與「國勢論」[2]。這三個核心概念是他觀察、解釋宋代政治演進的分析範疇,也構成我們了解其政治觀的重要視角。 首先來看他的「治體論」。在這一篇,呂中開端就以傳統政論中的寬嚴之論作為靶子,闡釋他所理解的寬嚴之義。
  • 《傷寒論》六經與《內經》六經有何區別?其成就如何?
    《傷寒論》的學術思想,淵源於內、難二經等古典醫籍的學術思想和基礎理論,並結合張仲景本人的臨床實踐,總結了前人的醫學成就和醫療經驗,有了進一步發展。這點可以從《傷寒雜病論》的自序中看出:「乃勤求古訓, 博採眾力,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
  • 品讀《黃帝內經》,共享聖賢智慧(8)—陰陽別論第七
    品讀《黃帝內經》,共享聖賢智慧(8) 《黃帝內經素問》陰陽別論第七原文:黃帝問曰:人有四經
  • 論相火
    「相火」一詞首見於《素問》七篇大論,由於七篇大論乃唐代王冰補入,故兩漢至晉唐未有論及相火者,直至王冰註解《素問》時以五行之中火分君相,始有「相火」稱謂。《素問·天元紀大論篇》曰:「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素問·六微旨大論篇》亦曰:「顯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相火之下,水氣承之」。
  • 你真的了解《素問》《靈樞》這兩本書是說什麼的嗎?
    此神非是有意志之神,而是《易傳》云: 陰陽不測謂之神」。神是陰陽變化莫測之意。       而機呢?《易傳》云:       知幾(機)其神乎……幾者,動之微,吉(兇)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莊子》亦云:       萬物皆出於機,皆入於機。      「知幾(機)其神乎?」
  • 論陰平陽秘
  • 誦讀經典 || 黃帝內經 || 素問 || 陰陽別論篇第七(疑難字注音版)
    本篇運用陰陽學說理論,著重討論脈象的分類、主病和三陰經、三陽經不同病證及預後等有關問題。因其論述的內容是從臨床鑑別診斷的角度闡述的,故名。岐伯對曰:四經應四時;十二從應十二月;十二月應十二脈。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凡陽有五,五五二十五陽。所謂陰者,真髒也,見xiàn(現)則為敗,敗必死也。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
  • 若有素問|中醫龍門陣:西施捧心考
    心悸及心陽虛是桂枝甘草湯證之基本主證及病機,《傷寒論》及《金匱要略》中有關心悸及陽虛的條文很多,多與桂枝甘草湯相關。張仲景云:「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與一劑良巳(《續名醫類案》)。       按語:本案久病自汗惡風之證,不僅衛陽虛,心陽亦隨汗出而致虛。黃芪建中湯雖能固表實衛,但溫心陽之力則微而不足,故繼而出現心陽虛叉手自冒心之證,馬元儀深解仲景經文,得其奧旨,方證相應,故能效如桴鼓。
  • 傷寒論的前世今生(一)
    不論如何否認《黃帝內經》與《傷寒論》之間的關係,都改變不了二者密不可分的關係。狹義傷寒以《素問·熱論》為理論依據:「岐伯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俠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疼而鼻幹,不得臥也。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於髒者,故可汗而已。
  • 若有素問 | 亂花漸欲迷人眼:太陽病篇膀胱氣化失常與小便不利
    水喝下去,進入胃之後,有兩個去處,一小部分散入三焦,通過下焦進入膀胱;大部分進入脾,通過脾的運化進入肺與腎,從腎臟經過輸尿管傳入膀胱;在膀胱中被兩次氣化,氣化後的殘液和下焦滲漏進入膀胱的廢水,共同組成小便。膀胱的氣化功能對於小便的形成,膀胱的氣化功能非常重要。
  • 朗讀:黃帝內經*素問-痺論白話文
    論述了風寒溼邪侵入臟腑為痺的徑路:一是由五體之痺日久不愈,內傳所合的五臟;二是由病邪循五臟六腑之腧直接侵入體內,形成五臟六腑之痺。強調痺病的發生還和機體內部的失調有關。如果營衛運行正常,「不與風寒溼氣合」,就不會引起痺病。只有在營衛運行失常的情況下,復感風寒溼邪,才會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