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書人40】
《兒童法案》這部電影的簡介是這麼寫的:「《兒童法案》是一部由理察·艾爾導演、伊恩·麥克尤恩編劇、菲恩·懷特海德、艾瑪·湯普森等人主演的一部英國電影。影片根據伊恩·麥克尤恩同名小說改編,圍繞專判家事案件的女法官菲奧娜專業與生活,展示了她在工作中遇到了各式疑難案件,同時自己的婚姻也面臨解體。」簡單的說,以是一位專業的法官面臨「清官難斷家務事」的種種糾結。
但是,事情當然不會只是那麼簡單。我所看到整部片在運轉的則是「未盡事宜(unfinished business)」發揮的威力。未盡事宜對人的牽動真的挺大,我是深有體驗,也看到好多客戶、朋友身受其害。
未盡事宜一詞源自完形心理學,談到當人的內在需求沒有獲得滿足時,能量無法順暢運轉,形成了某些堵塞,破壞了原本應有的流動與平衡。或是因為未能滿足的需求,產生了過不去的情緒與未完結的故事(當事人可能意識或沒有意識到的)。例如,一位從小總是被教導要讓著弟弟妹妹的孩子,由於自己被關心的需要沒有被滿足,很早便學會了要「忍住」自己的需求。這形成了「對自己需求陌生、總是將他人放在自己之前」的人生劇本。
看起來,他很樂於付出(他也可能真的是),但在真正的內心深處卻總常常覺得隱隱的悲傷。這悲傷可能來自於感受到自己總是付出較多,卻無法獲得自己渴望的關心的那一位。這種感受不一定是實際情況,更多是一種主觀感受。由於這個悲傷的能量源於「幼年」的未盡事宜,即渴望被關心卻沒有滿足,從而一直淤積著沒有解開,使得表面上看起來樂於助人、人緣很好的人,內心深處可能卻是孤獨的,或是總不知道怎麼就是無法活得很自在開心。
未盡事宜也不一定形成於童年,任何重大而感覺過不去的事件,都是未盡事宜最佳的養分。未盡事宜經常是深埋在心中、害怕再次碰觸的部分,甚至連當事人自身都不一定知道有這個淤積的能量。除非剛好生活中有個事件或是情境將它「勾」了出來。然而,即便勾了出來,是不是就能順利將過去未完成的部分「完形」呢?事實上,卻也是個未知數。就像腳受傷了沒有復健完全,總有個隱隱作痛的地方,每到天氣一變,便容易將酸痛給勾了出來。但是酸痛之後,是否能下定決心面對、決定從根兒上去治療,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親密關係由於距離近,總是最能夠勾出未盡事宜的情境。來自雙方內在某些未盡事宜的交會,經常造成關係起伏變化,而這些未盡事宜通常又十分隱晦,若當事人自己難以覺察得到,便容易引發烈火。
例如先生幼時因為父母離婚,而父親告誡他是因為家裡不夠有錢,所以媽媽才會離開,又常在他感受痛苦時勒令男孩子不可以哭,要堅強。於是,強忍痛苦之餘,除了能量的淤積也伴隨了「男人必須拼命賺錢,否則會遭到遺棄」的劇本,形成一整套「未盡事宜包裹」。這驅使他成了一個工作狂,並且在結婚後更加投入工作,以逃避內心的恐懼:萬一我賺不夠錢,老婆跑了怎麼辦?
然而,若是妻子跟前幾任男友分手都是因為她對於相處時間與質量有高度的需求,但對方總是無法滿足此需求,因此她形成了一個未盡事宜的劇本:「如果當對方不想陪伴我的時候,便表示我不值得被愛,要分開了。」於是乎,每當丈夫告知要加班的時候,妻子內心便會隱隱有焦慮感。若是妻子對焦慮選擇逃避,任由未盡事宜在內心發酵擴大,對加班晚歸的丈夫百般惱怒,則會讓丈夫疑惑:「我不是盡力在賺錢讓你更好嗎?怎麼你還會這樣說我呢?」在未能覺察或解開未盡事宜的狀況下,雙方極有可能漸行漸遠。
未盡事宜就像地雷,它埋在某處,只是我們不知道。在漫漫人生中,一個又一個的地雷被埋下。某個時機點,它突然地冒出來,讓你陷入莫名的恐懼、憂慮、甚至悲傷、憤怒。兒童法案這部電影中的每個人都有未盡事宜,然後一個勾動一個,促成了整個故事的發展。
以下有部分劇透
首先是女法官(以下稱菲奧娜)的丈夫,他感受到膝下無子的婚姻生活中,親密感的需求未能滿足。他不斷地提出邀請,希望妻子跟他有機會多一起活動,與朋友聚會,甚至只是同一個時間一起睡覺等等,但都被菲奧娜以工作忙碌拒絕了。丈夫不想欺騙妻子,因此坦誠相告這個親密需求沒被滿足,他想要外遇,並且已經有一個人選。
這個舉動其實是在呼叫、表達需求,然而妻子未能成熟地響應這個需求,反而是用不知所措的憤怒與質問要求丈夫「要是想外遇就滾吧,離婚!」通常當未盡事宜被勾動時,如果不知道怎麼處理,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反擊或是無助。菲奧娜的未盡事宜是過去曾經有一個孩子流掉了,但雙方都沒有正視這件事情造成的傷痛,而是分別在心裡任由傷痛啃噬自己多年,讓關係漸行漸遠。當丈夫的未盡事宜開始勾出菲奧娜的這個未盡事宜,內在的傷痛與孤寂也同時被勾動了。
其次是菲奧娜。在丈夫憤而離家的兩天裡,她的內心對親密關係的憂慮、焦慮恐懼等等情緒不斷浮現。然而她卻仍要主持專業的判決工作,而其中一案對菲奧娜正在翻騰的未盡事宜、也可能是潛意識起了促進作用。
一名17歲多罹患白血病的男孩亞當,因為宗教信仰不願意輸血治療,他的父母也同意。醫院控告其父母,並要求法院判決醫院有合理輸血的權利,這也是本片名兒童法案的由來。
法庭上,菲奧娜異常罕見地聽取了醫院與父母的答辯之後,決定前往醫院探視男孩,聽取他的意見,而根據兒童法案絕對可直接判醫院有權利執行,無需費事多跑一躺。在病房中,菲奧娜與陌生的少年有了關於生與死的內在對話。那是心靈親密接觸的片刻,這個滿足親密感的片刻便接連的引發了後續一連串變量。
少年亞當的未盡事宜因為菲奧娜的判決被勾動了。他的未盡事宜是從小在教會與父母身上學到不能輸血、混血是大不敬等思想,這一切使得他患病時理性地以為自己已經做好為信念死亡的決定。真實的狀況是他渴望生存,但自己沒看見這渴望,而菲奧娜看見了。
輸血的那一刻,他看到他的父母哭泣,不是因為信念毀滅而是開心愛子獲救,他感到了被欺騙。亞當自問父母真的是想保護他的嗎?如果是,為什麼不放掉宗教的教導,甚至駁斥病中的自己,義無反顧去讓醫院輸血,反而需要透過法院來判決?長期以來自己相信的宗教教導是真的應該相信嗎?
病癒的亞當重新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卻也愈加的對軟弱的父母、對過往的信仰感到憤怒與質疑,這裡有一個能量開始淤積。帶著這個「渴望父母保護卻未能得到」的未盡事宜,亞當開始跟蹤菲奧娜,他渴望從菲奧娜的身上獲得答案,他希望知道為什麼菲奧娜當時能看見他生存的渴望?菲奧娜是怎麼思考、怎麼感受,能夠跟他有這樣的連結,而這是他的父母所遠遠不及的?
菲奧娜因職業上的專業歷練加上丈夫回歸家庭,內在未盡事宜雖然沒有完全解開(她始終拒絕跟丈夫好好談談),但是作用逐漸削弱中。這使得她更加理性地面對亞當一連串的跟蹤與提問,即便她內心對這孩子確實有著一份感情。直到後來,孩子成年了卻又再度患病。接到病危通知的菲奧娜趕去見亞當最後一面。
病床前,菲奧娜告訴虛弱的亞當,同時也是在說給自己聽:「要記得生命中所有的美好與愛……」然後失魂落魄地回到家中。面對丈夫關心的詢問,菲奧娜終於崩潰哭泣地喊著:「他只是個孩子,他是一個可愛的男孩!」
混雜了多年來對自己曾經失去一個孩子的悲傷,與現實中少年觸痛了她內在未盡事宜的諸多恐懼、擔心、憤怒、焦慮、悲傷等情緒的淚水奔湧而出,淤積的能量在這個片刻終於得以釋放,儘管並不見得會因此便「完形」了……故事至此,是最高潮,是一個大段落的結束,也必然是一個新的開啟。
深秋,常會啟動了某些人的「多愁善感。」在這個多愁裡面,可有哪些是來自我們內在的未盡事宜?或許,深秋的悽美是未盡事宜在呼喚我們來善感它、理解它。那麼,就試著梳理淤積多時的能量,讓曾經的美好與愛再度甦醒……
-End-
∥∥作者鄭傑榆,北京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博士,國際教練聯盟認證專業教練(PCC),全球華人企業顧問中心顧問、大陸心理諮詢師。海峽兩岸企業組織文化教練、NGO資深專業督導、心理諮詢培訓師。專長人類行為觀察與團隊動力引導、軟實力培訓。∥∥
有鄰,就有知己!
▂
觀點代表作者本人立場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所有
點此連結查看歷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