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殿英東陵盜寶,先後挖開了乾隆和慈禧的墓葬,所獲金銀財寶不計其數,考古專家們在查閱史料後都說孫殿英發財了:僅慈禧墓葬,藏寶價值就有三億兩白銀左右。
專家的說法經常是不靠譜的,但是這回專家的話是有依據的,這依據就是李蓮英口述、其侄子記錄的《愛月軒筆記》。據《愛月軒筆記》記載,僅慈禧頭上的一顆寶珠,就價值白銀一千萬兩,不用把全部財寶估價,僅慈禧身上的幾件寶物加起來,五千萬兩白銀就打不住,六千萬兩白銀也只是個保守的數字。
那麼慈禧墓葬中到底有哪些值錢的寶貝呢?咱們先挑幾件來展示一下:翡翠白菜兩顆,估價一千萬兩白銀;翡翠西瓜四個,估價六百萬兩白銀;頭頂翡翠荷葉,估價二百八十五萬兩白銀;金線刺繡綴珠朝服,估價二百六十五萬兩白銀;一百零八尊佛像,每尊用金六兩,加上手工費,合計不下白銀一千萬兩;單價最高的就是慈禧頭頂上那顆大寶珠,「光照百步之外」,最少也價值一千萬兩白銀。
當年清廷所欠庚子賠款總計為白銀二億五千萬兩,專家在給慈禧墓估價之後,公開發表了這樣的結論:「若將葬(不是贓)物全部追回,償還庚子賠款之外,尚可餘若干千萬足克富國也!」
二億五千萬再加幾千萬,慈禧墓葬寶物價值三個億,這還只是當時的估價,估計現在價值還要翻倍甚至翻十倍。讀者諸君試想一下,孫殿英當時發了多大的財?用價值一千萬兩白銀的寶珠換取凱申先生的不予追究,孫殿英這筆買賣做得很划算。
清朝最奢侈的兩座墓葬,都被挖開了,孫殿英下手穩準狠得令人佩服:誰說當年的軍閥不懂歷史?孫殿英要是不懂歷史,他怎麼不去挖順治和同治光緒的墳?
我們不要小看了孫殿英,只要一查家譜就會發現,他也算是名門之後。
在收受了大量寶物之後,凱申物流的達官貴人們象徵性地搞了一個軍事法庭來「審判」孫殿英,結果那場審判成了孫殿英自我宣傳的舞臺:「乾隆慈禧的先人殺了我祖宗三代,此仇不能不報,不管他人說什麼盜墓不盜墓,我對得起祖宗,對得起身上流淌的漢血!」
一番話贏得了聽眾一片掌聲,孫殿英施施然走出「法庭」,馬上被任命為新編獨立第二旅旅長,然後不斷高升,居然被提任一省之主和暫編第五軍軍長,一直活到1947年,被我軍俘虜之後,還得到了特別優待:由他一名原先的衛士來照顧生活起居。
孫殿英之所以能在軍事法庭上全身而退,是因為他懂得「分享」,從他分享出去的寶物,我們也可以從側面了解到慈禧墓葬寶物的驚人價值:大國舅戶部尚書(子文)得到了一個翡翠西瓜,錦衣衛都指揮使戴老闆(雨農)得到了乾隆的九龍寶劍;至於慈禧嘴裡那顆夜明珠被誰一剖兩半鑲在了鞋子上,讀者諸君心知肚明,筆者少說為佳。
慈禧一生奢侈,死後將價值三億兩白銀的寶物帶到了地下,但是正如老話講的那樣:「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最終那些寶物都變成了達官貴人的收藏品和孫殿英的槍炮。
這裡我們還要引述一下孫殿英在「法庭」上的陳述:「清人最喜開棺戮屍,我雖不才,亦知以彼之道還施彼身,我今發陵,是為通天下財貨,收運轉之利,豐藏國庫。」
文章最後,咱們還是要來說一說孫殿英口中被乾隆慈禧先人殺害的祖宗三代——其實不僅祖宗三代,連孫殿英的父親,也是因為跟旗人產生糾紛而被打死於獄中的。
父親被旗人害死,屬於家恨,孫殿英跟慈禧的先人還有國讎,那就是我們熟知的孫承宗全家殉國事件。
據孫殿英自述,他的先祖就是明末東閣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兵部尚書、薊遼督師孫承宗。
孫承宗抗清戰功卓著,連清人也對他表示欽佩,他們編修《明史》的時候雖然進行了大量篡改,但卻不能不記載孫承宗滿門忠烈:「崇禎十一年,清兵攻高陽,承宗率家人拒守,城陷被執。望闕叩頭,投繯而死,年七十有六。子舉人鉁,尚寶丞鑰,官生鈰,生員鋡、鎬,從子煉,及孫之沆、之滂、之澋、之潔、之瀗,從孫之澈、之渼、之泳、之澤、之渙、之瀚,皆戰死。」
不管孫殿英是不是孫承宗的嫡系子孫(旁支的可能性較大,因為嫡系全都殉難了),孫家與清廷都有不共戴天之仇,所以孫殿英東陵盜寶之後悶聲發大財而沒有受到任何處罰,至於是不是當年很多人都抱著孫殿英一樣的想法,因為年代久遠,已經無法考證了。
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慈禧把那麼多金銀財寶帶入墳墓,純屬暴殄天物——有些東西比如絲織品和字畫,在土裡一埋髒水一泡,就算徹底報廢了,早一點挖出來,也算對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筆者本文只是參考了《明史》《清史稿》《愛月軒筆記》等少數史料,對很多事情都沒有寫明白(也不能寫明白,比如孫殿英的「答辯詞」,就不能全寫),所以最後還要請問讀者諸君:慈禧墓葬中的寶物,在當年價值三億兩白銀,放在今天能值多少錢?這批(不僅限於這批)寶物,是應該在地下沉睡,還是應該取出來派上用場?孫殿英東陵盜寶,真的是替祖上復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