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檳城回來已經一個多月了。檳城的印象不但沒有淡忘,反而越來越清晰。這是一個有故事的小鎮。
幾年前我看過一部電影《初戀紅豆冰》。就是發生在檳城的一段悽美愛情故事。講的是小鎮上情竇初開的男孩女孩的初戀故事,年輕的男孩為了心愛的女孩跑遍整條街買紅豆冰,而不敢把對女孩的喜愛說出口,這個青澀的味道在夏日裡透出一股清涼。紅豆冰是馬來西亞非常出名的甜點,吃進嘴裡的紅豆冰冰涼清甜,甚至把嘴巴都凍得有點疼,那些懷舊的場景常常把我們帶回青春歲月。
從故事裡,我知道了檳城這個小鎮,並幻想有一天我會去看看。這次到沙巴正好有時間在這裡呆上兩天。讓我有機會零距離接觸這個充滿故事和藝術氣息的古老異國小鎮。
檳城是一個充滿了藝術氣息的城市。漫步在小鎮的小巷,這裡是不會遇到撐著油紙傘丁香一樣的姑娘的。這裡有的是時髦的各國遊客。偶爾也會有華人和印度人走過。
在檳城遊覽最好是僱一輛人力三輪車,慢慢的在小街道上穿梭,尋找遺落在小巷中的壁畫。在尋找中,你會深深的愛上這個小鎮。老三輪車是檳城早期以人力驅動的「計程車」,早年汽車尚未普及前,它是檳城人民主要的交通工具,保存至今其本身儼然已經成為穿梭在古蹟區的「移動古蹟」。坐在這個可以移動的「古蹟」上,欣賞檳城古街道的古蹟建築物,優哉遊哉就像穿越在檳城的時光隧道,別具一番滋味。
初到檳城,你會覺得這裡比較凌亂。街道兩旁有很多古老的庭園,也有很多斑駁的圍牆。這邊的房屋多是聯排在一起,每家門前都有一個走廊,並用拱形的門將每家隔開。說起是老房子估計也就100多年歷史吧,和國內很多動輒幾百年或上千年的古鎮是沒法比的。然而這裡卻沒有政府來統一打造。不像國內的很多所謂古鎮打造得那麼整齊,那麼千篇一律的擺滿許多偽紀念品。這裡一切都是原汁原味的。甚至窄窄的街道上也有汽車在跑。或許這裡每一座房屋都沒有國內任何一座古鎮的歷史久遠,但這些一座座的斑駁房屋組合而成的小鎮,卻是國內的那些被打造了的所謂古鎮沒法比擬的。
幾年前,一位立陶宛籍藝術家爾納斯(Ernest Zacharevic)走進檳城的百年老街,把檳城人的生活拍下,再用自己的巧手,在古蹟區畫出生動的壁畫。壁畫主題為「喬治市鏡像計劃」,全部以真人真事為素材,部分還與實物相結合,營造出3D效果,栩栩如生,帶著濃濃的生活氣息,引得遊客爭相留影,在壁畫前自由發揮創意,擺出不同姿勢,不但改變了「旅遊照」的呆板,還為作品增添了笑點。這些壁畫也因為歲月的沉澱,日漸斑駁剝落的牆壁,更添古城的懷舊情愫……
最著名的「姐弟共騎」,故事是說姐弟倆坐到一輛大單車上,其實腳根本夠不到踏板,但卻玩得不亦樂乎,這一幕被爾納斯拍下並畫出了這幅壁畫。
「追風少年」最初爾納斯只畫了機車小孩,然後有人在機車後面畫了一隻大恐龍,畫家看到後,又在恐龍後面畫了一個小孩拉恐龍,現在恐龍已經看不到了。現在變成了後座有美女。:-)
「功夫女孩」是用於練功的竟然是是兩個窗戶
「划船的船夫」船舷巧妙的從牆邊的一個小門下穿過,坐在上面猶如就坐在船舷上。
在這裡,每個三輪車夫都可以滔滔不絕的給你講述一個個壁畫的故事。自爾納斯的壁畫大熱之後,很多當地的藝術家也開始類似的創作。
隨意走過一條街,我發現了一個相機博物館,據說這是在東南亞第一家相機博物館,博物館展出超過300架老相機,底層為攝影展的場地,也有精品店和咖啡廳。
檳城除了壁畫外還有一個就是以漫畫式的鐵塑壁畫來訴說老街的坊間傳奇或市民生活故事。只要漫步在檳城街頭,總會在不經意間發現許多生動有趣的漫畫,讓懷舊的檳城故事增添一些童趣。
其實每個鐵塑漫畫都是一個故事,漫畫上都會附一些英文說明。但大部分遊客都只是到處尋找這些壁畫,然後把它們拍下來,而不會去深究壁畫的意思。如果了解了這些漫畫的意思,也就對檳城的文化、傳統和生活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可惜我的英文也只是半桶水,不過連猜帶蒙的也能看懂。鐵塑漫畫值得花心思去看,可以把鐵塑漫畫和當中的故事聯想在一起,勾勒出來當年的畫面。
這一幅鐵塑漫畫裡有5個人物,有頂著一籃衣服的婦女、女傭、小孩、苦力和英國考察員,形容在這狹窄的五腳基可以看到的行業。
在一個像工廠車間的大門上,老闆寫著「睡不著沒關店,睡過頭遲開店」類似對聯的話,可見這裡生活是很隨意的,卻讓人感覺到很愜意。
東北部海邊的海上橋狀木屋區,各橋主要以姓氏宗親分而聚居,最長的木橋向海延伸約500米,有者較短,左右建滿了木屋。原本共有9座姓氏橋,但在城市發展巨輪下有兩座姓氏橋被拆除興建成中廉價組屋。
姓氏橋為喬治鎮的一部分,在200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姓氏橋是喬治市重要的文化古蹟之一,它充分表現了當地海上居民的生活特色。據維基百科介紹,姓周橋是姓氏橋當中規模最大的一座橋,橋上約有75戶人家。建於19世紀中,橋民原鄉於中國福建省泉州同安縣杏林社。因為廣為人知所以吸引相當多遊客前往參觀。橋民每年農曆正月初八晚都會舉辦拜天公儀式,每年都吸引上萬人共襄盛舉,是檳城其中一個拜天公最熱鬧的地點。
想像百多年前,此地華人的先輩們背景離鄉,飄洋過海來到這裡,沒有居住地,便在海上搭起了木屋,並以捕魚為生,生活是何等的艱辛!現在這裡已然成為旅遊地。
檳城最好吃的水果是榴槤。可惜我們來的不是時候。據說7、8月來的時候,這裡整條街都是賣榴槤的。空氣裡都會瀰漫著類似臭豆腐的味道。現在這裡只有一家獨賣,價格當然是奇貨自居。
檳城不得不吃的是這裡的肉骨茶。其實就是和我們滷肉差不多。相傳華人初來南洋創業時,生活條件很差,由於不適應溼熱的氣候,不少人因此患上風溼病。為了治病祛寒,先賢用了各種藥材,包括當歸、杞、黨參等來煮藥,但是,因忌諱而將藥稱為「茶」。有一次,其中一人偶然將豬骨放入了「茶湯」裡,沒想到這「茶湯」喝起來十分香濃美味,風味獨特. 後來,人們特地調整煮茶的配料,經過不斷地改進,就成為了本地著名的美食之一。
離開時,我買了幾包做肉骨茶的香料,回來卻怎麼也做不出那種地道的味道。想必食物還是要和當地的環境結合,才會散發出不同的味道吧。
敬請關注公眾號bugephoto。請閱讀原文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