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書單
新褲子彭磊:北海怪獸(彭磊)動物園(乙一)殺死瑪麗蘇(乙一)撒哈拉的故事(三毛)01
說實話,對於彭磊的印象,對於新褲子樂隊的印象只停留在《你要跳舞嗎》和《沒有理想的人不傷心》,聽到這兩首歌就能感覺到這是一群很有趣的人,有著有趣的靈魂。
如果我早出生個十年二十年,我可能會對這本書中的很多內容更有感同身受的感覺。鄧麗君、莫裡哀、重金屬、打口帶、紅色警戒、巖井俊二……聽過的、玩過的、穿過的、看過的一切塞滿了那個滿是回憶的純真的年代。
越看越覺得彭磊這個人真是厲害,拍電影,畫漫畫,做音樂,國貨復興。這本三十分鐘就能看完的書裡,濃縮了三十多年的歷史和回憶。北海怪獸是一隻不會打鳴的鴨子,小眼鏡的人格魅力好像能吸引到那麼多個有著夢想,或者是曾經有著夢想的人愛上這樣一個交雜著新與舊的世界。
他們說要用不一樣的音樂對抗這個無情的世界。搜了搜發現這個樂隊和我喜歡的刺蝟樂隊一樣,都有過艱難的歲月。
《在路上》有一段「我要再和生活死磕幾年。要麼我就毀滅,要麼我就註定輝煌。如果有一天,你發現我在平庸面前低了頭,請向我開炮。」
刺蝟的趙子建還在敲代碼,石璐還在做著單親媽媽,仍然在和生活死磕到底。
在最困難的時候,新褲子撇下了吉他,生活好像永遠能輕易壓倒一切和夢想沾邊的東西。看過這本書,又去聽《生命因你而火熱》,歌裡寫「那平淡如水的生活,因你而火熱。」
很多歌手、樂隊、有著別人看來不切實際夢想的人都有這樣一段時光,花了十年從無名高地到鳥巢的五月天也是一樣。
那四個從北京的胡同裡鑽出來的小青年錄了很多專輯,開了巡演,登上了很多舞臺,開始被很多人喜歡著。
北海怪獸們不會打鳴,北京的天空不會有飛碟,生活還在繼續……
02
上次看完《夏天、煙火和我的屍體》之後,後勁太大,怕了有一個星期,也不敢再看乙一的別的書了。但是想到黑白乙一這個「都市傳說」,又鼓起勇氣看一本。
說實話我也分不清楚這是黑乙一還是白乙一,有幾篇讀得背後發涼,但是有幾篇看了心裡還是會很難過。
印象最深的兩篇是《遠離的父母》和《向陽之詩》(其實《七個房間》那幾篇印象也很深,但是太過黑暗,不敢回想了)。
《遠離的父母》中,這對夫妻在吵架之後一直無視對方,傳達給孩子對方死了的訊息。於是孩子當了真,以為父母真的活在不同的平行時空裡。結尾的時候,孩子對媽媽說「我決定在媽媽的世界生活了」。他們帶孩子去看醫生,但是在孩子的精神裡,已經看不到爸爸了。每當有社會問題出現,精神病,變態人格出現傷人的時候,有很多都會歸結到家庭矛盾這個問題上來。原生家庭的難以擺脫是很多人的痛。
在《向陽之詩》中,主角是一個「人造人」,在這個世界裡,病菌覆滿了天空,所有人會在兩個月之內死去,她和那個明確知道死期的製造他的人在僅剩的時間裡聊著死亡與愛的話題。這個機器人一直在學著擁有人的感情,她救下了兔子,卻沒能救活,胸口傳來痛楚莫名其妙流下眼淚的時候,她忽然懂了,死亡,就是一種失落感。越是深愛,死亡的意義就越沉重。
「愛與死不是兩回事,它們是一體的兩面。」
她開始恨製造她的人,恨他為她裝上了一顆會痛的心臟。但是她忽然明白了,那個製造她的人被「伯父」製造後,獨自生活了兩百年。耐不住孤獨,為了相互依偎而製造出了新的生命。
她決定在死亡來臨前緊緊抱住他,這樣或許他就能明白,自己並不是孤獨一人。即使對這樣一個給了自己痛覺的人懷著仇恨和愛。
人類的孩子們,對著自己的父母也是懷抱著同樣的矛盾的情緒的。
我們也都是一邊學習著愛與死亡,往來於世界的向陽處與陰暗處,活下去的。
03
看《動物園》的時候,因為太喜歡《向陽之詩》那一篇了,於是又找了一本乙一的書看。這一本沒有那麼可怕,屬性是白乙一。
第一篇《可愛的猿猴日記》(看完想起了寫《太陽與少女》的「四疊半」,腦中串線)十八歲的時候開始沉迷讀書,書在房間裡畫起了螺旋。開始是買了一個墨水瓶,於是買了筆、筆記本、書架、書,最後徹底變成一個愛讀書的人。也和大多數人一樣,看到厚厚一本,那麼多字就不想讀,說到底還是要有一個契機嘛。
書名所寫的那篇《殺死瑪麗蘇》真是改變了我對瑪麗蘇的看法。現實中人生灰暗、遲鈍沒有自信的女生因為創作了同人小說中的瑪麗蘇形象,所以有了快樂和自由的感覺。當她決定要從外在改變自己而不是龜縮於創造出來的夢幻裡時,她開始管理自己的身材,改變自己的性格,變得不再自卑,她不再需要用作品來慰藉自己不完滿的生活。所以當大學畢業後重回社團,看到了喜歡自己曾經作品的後輩們,她決定繼續書寫,但是這一次,她創造的,是屬於自己的故事。
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一篇是《某件印刷品的下落》。女主為了高薪報酬來到一個3d列印技術研究院的焚燒爐工作,在得知上一個焚燒員莫名其妙離職,研究院裡的研究員們終日抑鬱,在進行最後一天焚化爐的工作時,她用盡力氣打開了箱子,裡面裝滿了列印失敗的嬰兒屍體,器官錯位,血肉模糊。她把箱子裡的嬰兒帶走,為它建造了一個墓地。後來研究院被封鎖,故事也就結束了。
我們是為了創造生命還是遺棄和輕視了生命?
故事的最後,「我」種了一些植物代替墓碑,選的是那個切掉耳朵的畫家最喜歡的品種。
「不完整」的人類們,還是在期待著科技的填補。
04
我閱讀三毛的書的時候不太「正宗」。先看了《雨季不再來》和《夢裡花落知多少》才讀這本《撒哈拉的故事》,作為流浪文學的經典以及Echo第一次用「三毛」這個筆名寫的書,《撒哈拉的故事》真的有種迷人的魔力。
在我腦中,沙漠的模樣應該是是《大話西遊》和《東邪西毒》裡那樣的瀚海藍天、一條孤煙直,或是《英國病人》中奧爾馬西抱著凱薩琳穿過的那一片星光和月光。但是這本書中描寫的沙漠實在是不討人喜歡。惡劣的環境,不太感恩的鄰居們,種族歧視,金錢帶來的不平等,這裡是一片未被開化的蠻荒之地。
讀這本書有兩個觸動人的點,一個自然是三毛與荷西的愛情。這種愛情沒有那麼黏黏糊糊,更多的是一種恰到好處的陪伴和安心感。他們有著同樣的溫暖和善良,所以能夠互相扶持著生活在這個不太美好的地方仍然覺得幸福無比。再想起《雨季不再來》裡她寫道自己發狂地喊:荷西,我愛你。於是悲劇感就來了。Echo想像中的那種離開方式裡,在一個超越時空的地方,有六張手臂溫柔平和地將她迎入永恆,她又哭又笑地喊著爸爸媽媽荷西,沒有回顧地狂奔過去了。
還很喜歡三毛在這本書裡描寫的沙漠中人,最喜歡的是沙巴軍曹。一個對於撒哈拉威人有著敵意的西班牙軍人,最開始也像三毛一樣覺得這個手臂上紋著「奧地利的唐璜」的軍人是一個無恥的種族歧視者,天真地講一句每個人都會講的話「這世界上有好人也有壞人,並不是哪一個民族特別的壞」。後面看到軍曹的一個營全都被撒哈拉威人統統殺死,只剩下軍曹一個人活了下來。又是一個歷史的悲劇。戰爭似乎即將到來的時候,人們把沙漠中軍人的屍體挖出來帶回西班牙,軍曹抱著弟弟的屍體,久久沒有說話。
一個早晨,撲在爆炸的盒子上的軍曹救下了一群撒哈拉威小孩。
「一個被仇恨啃噬了十六年的人,卻在最危急的時候,用自己的生命撲向死亡,去換取這幾個他一向視作仇人的撒哈拉威孩子的性命。」
這片沙漠在夕陽下總是一片平靜祥和,每一粒沙都承載著緩慢流動的歲月。站在沙漠的懷抱裡,感受她輕微的呼吸起伏,好像閉上眼就嗅到歷史和故事的味道。
更多文章 請關注「由新躍讀」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