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入門」—「個體心理」—(情緒和動機)

2021-01-08 夕葉之

上一章我們說到:個人所具有的心理活動現象就是個體心理,個體心理現象十分的複雜,可以簡單概括為三個方面,認知;動機、情緒和能力、人格。這章我們繼續介紹個體心理第二章,動機與情緒。

情緒或者情感

人在加工外界所輸入的信息時,不僅可以認識事物的屬性、特性以及其它關係,還會產生對事物的態度引起滿意、不滿意、喜歡、厭惡、憎恨等主觀體驗,這就是情緒或者情感。

情感是在認知的的基礎之上產生的。同時,情感又會對認知產生巨大的影響,成為調節和控制人的認知活動的一種重要的內在影響和因素。

不同的情況對人的認知會產生不同方面的作用。積極的情感可以激發人們認知的積極性,使人銳意進取。反正,消極的情感會使人意志消沉,沮喪,自暴自棄,阻止人們認知與創造的積極性。

動機

人們認知和行為不僅僅受到情緒和情感的影響,而且還是在動機的支配下進行的,所謂動機就是指推動人的行動,並且使行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內在動力。

動機的基礎是人類生存生活的各種需要,即個體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某種不得滿足的狀態。

人有生理需要,社會需要,勞動需要,人際交往需要,成就需要,自尊需要,物質需要,精神需要等。正是在人的各種需要的基礎上形成了人的不同的動機。

動機具有性質和強度的區別,動機不同,人們對於實現的態度以及相對應的方式也不一樣。

人不僅能認識世界,對事物產生肯定或者否定的情感,而且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有目的,有計劃地改造自己的世界。這種自覺地能動性就是人和其他動物之間的本質區別。

總結

心理學中,把這種自覺地確定目標,並且為了實現目標而自覺地支配和調節自身行為的心理過程叫做意志。

意志和認知以及情感有著密切的關係,人對自己行為的自覺的,調控和控制,是根據自己的認知和情感來實現的。而人的意志的堅定或者軟弱又反過來對人的認知和情感產生巨大的影響。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評論、點讚、轉發

感謝您的支持與鼓勵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入門」—「個體心理第一章」—「認知」
    心理是指人類在活動梳理中的過程和結果心理活動具體是指生物對客觀物質世界的主觀反映心理的表現形式,包括心理過程和心理特徵。人的心理活動都有一個從發生到發展最後消失的過程。這折射著一系列心理現象的整個過程就是心理過程。按其性質可分為三個方面,即認知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簡稱知、情、意。
  • 心理學:摸嘴唇、咬下唇,從「嘴角的動作」看出對方的心理
    因此,這次,本文來探討一下,從「嘴角的動作」中,可以看出對方的什麼心理。他們容易焦慮,內心容易積累不安的情緒,就會通過摸嘴唇來「消除不安」。有時候甚至會焦慮到撕嘴皮的程度。 摸嘴唇,為什麼會有安全感呢?我們人類在還是嬰兒的時候,嘴裡都會有奶嘴吸吮著。這個吸吮奶嘴的動作能讓嬰兒的心平靜下來。
  • 心理學的「理論知識」第一篇~
    今天想給大家普及一些心理學的理論知識,想要學心理學的小夥伴看過來,以下知識點都是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希望能夠幫助大家入門心理學!記得點讚收藏,以免想看找不到哦~科學心理學的創始人是馮特。人類心理的物質基礎是大腦。心理現象包括心理過程、心理狀態和心理特性。
  • 井邊灣心理:大女主不拍「茶藝照」,不走「好嫁風」
    要說這個夏天的爆款電視劇,一定非「三十而已」莫屬。正如名字所言,這部劇以30歲都市女性的視角展開,講述了她們在「輕熟危機」中自我成長的故事。井邊灣心理諮詢發現:這樣一部女性勵志劇,真正火出圈的卻是因為劇中那個「高級茶藝師」林有有。
  • 『受傷的醫者』「兄友弟恭」愁殺人——個體心理學鼻祖阿德勒(Alfred W. Adler)醫師
    「兄友弟恭」愁殺人——個體心理學鼻祖阿德勒(Alfred W.
  • 36氪專訪|時代心理診所「KnowYourself」,和一群直面「心理困惑...
    如果說「捕捉焦慮、製造流行」成就了刷屏的「新世相」,那麼「KnowYourself」的刷屏,則是在「逆流行」中完成的:論文式的心理學長篇分析、學術式的標題詞彙,還有「非黃金時間」的深夜時段推送。這個看似毫不符合「爆文邏輯」的心理學公眾號,目前已收穫頭條篇篇10萬+的微信閱讀量。
  •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工作坊首次登陸大銀川-兒童心理及教育研究者的必修課
    阿德勒認為,個體心理學可能是針對「人類生活問題」進行解答、最一致的心理學理論。阿德勒心理學是在兒童教育領域應用最多的心理學,可能正因為如此,當年簡·尼爾森的導師才向她推薦了阿德勒的理論,在此基礎上,尼爾森博士才發展出了幫助無數家庭、孩子的「正面管教」!
  • 「自殺式單身」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謀殺式戀愛」和「同歸於盡式婚姻」
    知乎機構號:簡單心理(6000+贊同,心理學話題的優秀回答者)「自殺式單身」的關鍵問題,其實就是兩點:不主動,愛幻想。下面我們就詳細分析一下,自殺式單身群體的心理狀態,以及如何擺脫這種狀態。用經濟學的說法叫做「損失厭惡」或者「風險厭惡」——也就是擔心找對象的成本太高,收益太低。他們總會覺得:找到一個適合的愛人,肯定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且還不一定有好的結局。而且結局很可能是不好的,畢竟自己總是遇到錯的人。這也涉及到心理學中的「舒適區」概念。
  • 「我不知道愛是什麼」:韓劇《惡之花》背後,那些無法表達情緒的人
    [1] 「述情障礙的人自己不覺得難受,更沒有動力去改變,畢竟我又不需要隱藏身份。」 餘琿是在一次心理諮詢的過程中得知自己患有述情障礙,醫生建議他去看各種文藝作品,和劇裡的人物進行情緒溝通,然後再把它挪到現實中,還建議他寫情緒日記,用儘可能準確的情緒表達當天的經歷。不過,儘管嘗試了這些治療方法,他仍直言「說實話效果一般般」。
  • 「病識感」與「病恥感」
    「病識感」與「病恥感」這兩天在補劇,整理了裡面一些相關內容0 v0,近兩天會整理好分享給大家。這一部蠻有深度的劇也推薦給你們,劇名叫做「我們與惡的距離」。講述在一起精神病患隨機殺人事件之後,受害者家屬、加害者家屬、辯護律師及其家屬、一般的精神病患及其家屬、公共媒體、精神病院如何面對傷痕、重建生活的故事。精神病患罪犯逃過死刑是不公的嗎?
  • 不要被自己「情緒勒索」
    這也是高靈講的「DNA反轉法則」,微妙的例子之一。所以你看不慣的事情愈多,你就等於不斷地在生活中向自己陳述一個「事實」:我沒有能力、我沒有智慧、我只能不爽。所以佛教常說「我們人要修」,這個「修」不是說你到山上去每天只吃一餐、或到寺廟去念佛一百萬遍...做這些才叫做修行;那些是形式和外表。
  • 從心理學了解愛情的「暗黑兵法」
    如同Alex出現不想輸、要贏過Joe的想法,盤算著「他送Tiffany是吧,那我下次送Cartier!」當你因為「對手」出現而更積極行動時,其實已經掉入「競爭情結」的陷阱中。對方刻意但裝作不經意透露「也在追求或對我有好感的人」相關信息,藉此營造出一種競爭氣氛並挑起你的情緒:「糟糕,我得更加努力,不然她就要被人搶走了!」
  • 「你已經是個成年人了」「可我還沒準備好」
    本文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簡單心理(ID:janelee1231)你是在什麼時候意識到自己是個「成年人」的?18歲的生日?不再有宵禁?去外地上大學?入職第一份工作?再或者,是壓力很大找人傾訴的時候,收到的那句回應: 「你已經是個成年人了。」跟長大成人的喜悅相比,這句話更多讓人感到惶恐。
  • 「月小蝦的繪本之旅」- 0008|「HUG MACHINE」
    迪堡大學的心理學家Matt Hertenstein將後葉催產素描述為一種促進個體奉獻、信任和聯結的感覺,它奠定了生物基礎和聯結他人的結構。圖片出自網絡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適度的擁抱和撫摸身邊的人,有利於心理健康,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表達。
  • 心靈獵人第二季,「心理側寫」不只側寫犯罪心理.
    《心靈獵人》是一部聚焦犯罪心理的美劇。第二季正在播出,《心靈獵人》這系列聚焦的全是美國歷史上的大案,這些犯罪者聲名狼藉,但同時他們造成的社會影響力較強勁,他們擁有崇拜者,甚至有犯罪者將自己稱為「神」。比如,著名的邪教頭目,在監獄裡繼續操控監獄外的人們犯罪。
  • 心靈獵人第二季,「心理側寫」不只側寫犯罪心理
    司法腹背受敵《心靈獵人》是一部聚焦犯罪心理的美劇。第二季正在播出,《心靈獵人》這系列聚焦的全是美國歷史上的大案,這些犯罪者聲名狼藉,但同時他們造成的社會影響力較強勁,他們擁有崇拜者,甚至有犯罪者將自己稱為「神」。比如,著名的邪教頭目,在監獄裡繼續操控監獄外的人們犯罪。
  • 多 · 樣 | Karina:執「消費心理學」之杖,行多元視角營銷之「道」
    舉個例子,廚具品牌「方太」去年有一個營銷campaign提出「方太為你改名」的idea,把自身品牌名稱「方太」和目標人群(「孫太」、「李太」、「王太」等等)聯結起來,為忙碌於廚房煙火氣中的太太們帶去溫暖,這使我很受啟發。帶著對於廣告創意的思考,我開始了自己第一份實習——在奧美協助提供TVC創意輸出、參與品牌管理戰略策劃。
  • 「高智商犯罪」是扯淡|大象公會
    」,只是一個中國媒體創造和獨有的中國特色概念,所謂的「高智商犯罪」,基本上與IQ高低無關。回憶之前的復旦上海醫學院研究生林森浩投毒案、甚至更早的馬加爵案件,這類涉及大學生、高學歷嫌疑人的案件,往往會被打上「高智商犯罪」的標籤,引發公眾的關注和獵奇。天才般的罪犯、完美的作案手法和耐人尋味的作案動機,一樁真實的案件如果囊括了這些元素,那的確很是引人注目。但是,「高智商犯罪」真的是這樣嗎?
  • 「心理學」朋友的邀約不想赴約?教你7大方法,委婉拒絕邀請
    如果喜歡本文,可以點擊關注、轉發、收藏、評論喲~芝芝心理會持續為你更新專業和有趣的心理學知識,以幫你應對紛繁的世界。朋友約你一起去玩,去吃飯,但有偶爾根據自己心情,也會有不想去的時候。又或者就算不是朋友,也不想說出傷人的話,只想委婉拒絕。
  • 「以結婚為前提談戀愛」和普通的交往有什麼不同?男性心理分析
    每日更新專業有趣的心理學知識,喜歡可以點擊關注、轉發、收藏、評論。如果對方表白「想以結婚為前提交往」,被表白的女方雖然很高興,但也有很多女性感到困惑。以結婚為前提的交往,怎樣與對方接觸才是正確的呢?也有人煩惱,這樣和普通的交往有什麼不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