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觀者效應--惡性事件發生時,旁觀者越多,人們越不會向受害者提供幫助。即使最後提供了幫助,其耗時也會長很多
事情不管是真是假,只要人願意相信,那明明是假的,也會變成真的
責任分散是一個很常見的社會心理現象,就是當目擊者的數目增加,每個旁觀者助人的責任感減少的現象。因為其他人在場,沒有一個單獨的旁觀者感到強烈的個人責任去行動。舉個很常見的例子,電視劇中經常出現車禍現場,一個人經常喊「救護車、救護車」,但是旁觀者的反應不會很快。那並不是因為大家沒有一顆助人的心,而是責任被分散了,覺得這不是我的責任,因為周圍有更多的人。
Kitty Genovese事件
《紐約時報》曾經報導過這樣一起事件:1964年3月13日,28歲的Kitty Genovese在下班返回公寓的途中遭到歹徒的襲擊。這場襲擊持續了將近30多分鐘,期間,Kitty Genovese多次朝附近的居民樓呼救,但除一人報警以外,其他人都沒有伸出援手。最後,她在被送往醫院的途中死去了。
事後據調查,當時有38人聽到了kitty的呼救聲或看到了她正在被襲擊時的場面,但他們都沒有採取任何行動。這次事件的報導令美國社會十分震驚,引發了大眾對人性冷漠的關注和討論:當時若大部分目擊者都採取了行動,那這一悲劇是不是就不會發生了呢?
後來,心理學家BibbLatané和John Darley對這次事件進行了研究,並通過多次實驗提出了他們的理論——旁觀者效應。
對於責任分散效應形成的原因,心理學家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和調查,結果發現:這種現象不能僅僅說是眾人的冷酷無情,或道德日益淪喪的表現。因為在不同的場合,人們的援助行為確實是不同的。當一個人遇到緊急情境時,如果只有他一個人能提供幫助,他會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對受難者給予幫助。如果他見死不救會產生罪惡感、內疚感,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價。而如果有許多人在場的話,幫助求助者的責任就由大家來分擔,造成責任分散,每個人分擔的責任很少,旁觀者甚至可能連他自己的那一份責任也意識不到,從而產生一種「我不去救,由別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體冷漠」的局面。如何打破這種局面,這是心理學家正在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但是,沒想到這個理論風行了四十年之後,2007年英國布裡斯託大學的三位學者發表論文指出:當年《紐約時報》報導的凱蒂案根本是編故事。根據警方的紀錄,凱蒂並沒有被追殺三次,而是發生在陰暗的街角。根本沒有人開燈立於窗前觀看,因為那裡根本看不見什麼窗戶,當然沒有三十八位目擊者。並且確實有人報警,警察趕到現場時,凱蒂還沒死,送到醫院急救,後來傷重不治才死的。《紐約時報》的報導登出之後,有人就提出證據,說明這件事的許多情節是無中生有,但沒人理會。凱蒂案就這樣一傳再傳,旁觀者效應也就如此一教再教,學生們一學再學,變成了心理學的基本常識。
通過有交通信號燈的人行橫道,應當按照交通信號燈指示通行;通過沒有交通信號燈、人行橫道的路口,應當在確認安全後通過。
這個效應體現在生活或工作中的例子,一個辦公室裡原本有三個人,每次辦公室的衛生都由小張負責。後來,辦公室又新來了一位同事,小張就和那位新同事商定輪流打掃衛生。兩個人也配合得相當好,辦公室還是被打掃得乾乾淨淨的。再後來,又來了一名大學生,他來的第二天早上,當同事都來上班時卻發現地上一片狼藉。大家面面相覷。原來,小張和原來的同事都認為衛生應該由最後來的同事負責,而那位大學生卻認為衛生已經有人負責了,自己只需要做自己本職的工作就行了。這是不是和「三個和尚挑水喝」的故事有相似之處呢
如果我們在社會生活中遇到了類似事件,該如何去減少這種消極的旁觀者效應?
A情況:我們是受傷者
1.在旁觀者居多的情況下,要想被幫助就要選定單獨的一個人求救,因為這時就是將情況變化成了單獨個人的責任了,那麼這個責任感就會更強烈,被幫助的可能性才會更大。
2.砸壞路人身邊的貴重物品,騙子太會演了,「我們是夫妻吵架,婆媳鬧矛盾」 路人根本分不清真假,這時,砸壞路人或旁邊門店的貴重物品,一定要貴(如路人的手機等),受到財物損失的人,不賠是不讓你走的,命和財你選一個
3.如果發生在樓道裡,酒店裡,沒有路人時,別喊救命,喊失火!!!
B情況:我們是旁觀者
當我們作為旁觀者時,要主動的提供幫助,不要存在一種我不幫別人會幫的僥倖心理,因為別人也可能是這麼想的,旁觀者效應才能從根本上得到改變。
看完以上文章,大家對「旁觀者效應」有了多少了解呢?在心理學考研中其實還會涉及許多類似的心理學現象,有興趣大家也可以去網上查閱資料了解一下哦。
文稿:周福祥
圖片: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