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觀者效應 |

2021-02-13 經貿心協

旁觀者效應--惡性事件發生時,旁觀者越多,人們越不會向受害者提供幫助。即使最後提供了幫助,其耗時也會長很多

事情不管是真是假,只要人願意相信,那明明是假的,也會變成真的

責任分散是一個很常見的社會心理現象,就是當目擊者的數目增加,每個旁觀者助人的責任感減少的現象。因為其他人在場,沒有一個單獨的旁觀者感到強烈的個人責任去行動。舉個很常見的例子,電視劇中經常出現車禍現場,一個人經常喊「救護車、救護車」,但是旁觀者的反應不會很快。那並不是因為大家沒有一顆助人的心,而是責任被分散了,覺得這不是我的責任,因為周圍有更多的人。

Kitty Genovese事件

《紐約時報》曾經報導過這樣一起事件:1964年3月13日,28歲的Kitty Genovese在下班返回公寓的途中遭到歹徒的襲擊。這場襲擊持續了將近30多分鐘,期間,Kitty Genovese多次朝附近的居民樓呼救,但除一人報警以外,其他人都沒有伸出援手。最後,她在被送往醫院的途中死去了。

事後據調查,當時有38人聽到了kitty的呼救聲或看到了她正在被襲擊時的場面,但他們都沒有採取任何行動。這次事件的報導令美國社會十分震驚,引發了大眾對人性冷漠的關注和討論:當時若大部分目擊者都採取了行動,那這一悲劇是不是就不會發生了呢?

後來,心理學家BibbLatané和John Darley對這次事件進行了研究,並通過多次實驗提出了他們的理論——旁觀者效應。

對於責任分散效應形成的原因,心理學家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和調查,結果發現:這種現象不能僅僅說是眾人的冷酷無情,或道德日益淪喪的表現。因為在不同的場合,人們的援助行為確實是不同的。當一個人遇到緊急情境時,如果只有他一個人能提供幫助,他會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對受難者給予幫助。如果他見死不救會產生罪惡感、內疚感,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價。而如果有許多人在場的話,幫助求助者的責任就由大家來分擔,造成責任分散,每個人分擔的責任很少,旁觀者甚至可能連他自己的那一份責任也意識不到,從而產生一種「我不去救,由別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體冷漠」的局面。如何打破這種局面,這是心理學家正在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但是,沒想到這個理論風行了四十年之後,2007年英國布裡斯託大學的三位學者發表論文指出:當年《紐約時報》報導的凱蒂案根本是編故事。根據警方的紀錄,凱蒂並沒有被追殺三次,而是發生在陰暗的街角。根本沒有人開燈立於窗前觀看,因為那裡根本看不見什麼窗戶,當然沒有三十八位目擊者。並且確實有人報警,警察趕到現場時,凱蒂還沒死,送到醫院急救,後來傷重不治才死的。《紐約時報》的報導登出之後,有人就提出證據,說明這件事的許多情節是無中生有,但沒人理會。凱蒂案就這樣一傳再傳,旁觀者效應也就如此一教再教,學生們一學再學,變成了心理學的基本常識。

通過有交通信號燈的人行橫道,應當按照交通信號燈指示通行;通過沒有交通信號燈、人行橫道的路口,應當在確認安全後通過。

這個效應體現在生活或工作中的例子,一個辦公室裡原本有三個人,每次辦公室的衛生都由小張負責。後來,辦公室又新來了一位同事,小張就和那位新同事商定輪流打掃衛生。兩個人也配合得相當好,辦公室還是被打掃得乾乾淨淨的。再後來,又來了一名大學生,他來的第二天早上,當同事都來上班時卻發現地上一片狼藉。大家面面相覷。原來,小張和原來的同事都認為衛生應該由最後來的同事負責,而那位大學生卻認為衛生已經有人負責了,自己只需要做自己本職的工作就行了。這是不是和「三個和尚挑水喝」的故事有相似之處呢

如果我們在社會生活中遇到了類似事件,該如何去減少這種消極的旁觀者效應?

A情況:我們是受傷者

1.在旁觀者居多的情況下,要想被幫助就要選定單獨的一個人求救,因為這時就是將情況變化成了單獨個人的責任了,那麼這個責任感就會更強烈,被幫助的可能性才會更大。

2.砸壞路人身邊的貴重物品,騙子太會演了,「我們是夫妻吵架,婆媳鬧矛盾」 路人根本分不清真假,這時,砸壞路人或旁邊門店的貴重物品,一定要貴(如路人的手機等),受到財物損失的人,不賠是不讓你走的,命和財你選一個

3.如果發生在樓道裡,酒店裡,沒有路人時,別喊救命,喊失火!!!

B情況:我們是旁觀者

當我們作為旁觀者時,要主動的提供幫助,不要存在一種我不幫別人會幫的僥倖心理,因為別人也可能是這麼想的,旁觀者效應才能從根本上得到改變。

看完以上文章,大家對「旁觀者效應」有了多少了解呢?在心理學考研中其實還會涉及許多類似的心理學現象,有興趣大家也可以去網上查閱資料了解一下哦。

                                  文稿:周福祥

                                   圖片:網絡

相關焦點

  • 旁觀者效應
    在那一幕戲中,所有學生都是旁觀者,他們以沉默的態度面對暴行。當旁觀者成了施暴者時,這種社會現象就可以延伸為「旁觀者效應」。旁觀者效應又叫責任分散效應,是指在緊急情況下,現場旁觀者數量越多,個體的利他行為受到的抑制力度就越大,他們當中任何一人獲得援助的可能性就越低,從而形成的一種「路人冷漠」的現象。
  • 旁觀者效應:路見不平卻不出手,不是你冷漠,而是周圍人太多了
    什麼是旁觀者效應?這一事件引發了社會的廣泛議論,也讓科學家開始著眼於旁觀者效應的研究,他們不相信這僅僅是人性的冷漠。兇手莫斯利被判處死刑,後來又改為無期徒刑,2016年3月28日,莫斯利在獄中去世,享年81歲。無論如何,旁觀者效應稱不上是一個好的現象,但是為什麼會出現這種令人反感甚至恐怖的現象呢?
  • 人類其實喜歡見死不救,你不願相信的人性-《旁觀者效應》
    你聽過旁觀者效應嗎?這個效應指的是當旁觀者數量越多時,每個人願意去伸出援手的動機就越小。這個效應的確違反我們的直覺,歷史上曾有兩名心理學家做過巧妙的實驗來證實這個理論。在說這個效應之前,我們先來講一個慘痛的故事。
  • 旁觀者效應:凱蒂·吉諾維斯命案 38人目擊命案卻無人施救
    不過,穆斯禮隨後披露的口供,卻顯示出他似乎沒有人們以為的那樣膽大包天;而這件兇殺案的後續效應,更使紐約居民陷入了更大的不安之中。加害者去而復返,全因無人伸出援手?溫斯頓·穆斯禮是土生土長的紐約皇后區居民,已婚並育有三名子女,沒有犯罪前科。
  • N號房事件:旁觀者,你為什麼不報警?心理學剖析來了!
    從心理學角度講,那是人類無法抗拒的十大心理學效應之一——責任分散效應。什麼是責任分散效應?「責任分散效應」也稱為「旁觀者效應」,是指對某一件事來說,如果是個體被要求單獨完成任務,責任感就會較強,作出積極的反應。但如果是要求一個群體共同完成任務,群體中的每個個體的責任感就會較弱,面對困難或遇到責任時往往會退縮。
  • 旁觀者:一樁美國兇殺案的現代啟示 | 全媒書薦
    而《旁觀者——一樁美國兇殺案的現代啟示》更像是一場重訪舊案、再建真相的艱難旅行,凱文•庫克要做的是回到1964年的那個夜晚,解構50年來人們對「38個旁觀者」的誤解。對旁觀者這一群體的探訪以及對《紐約時報》報導的反思構成了全書兩大核心。 「旁觀者」困境 凱文•庫克嘗試從另一個角度思考「旁觀者」的角色。對於旁觀者,是否用一般的道德審判,諸如自私冷漠,就可以解釋?還是說,旁觀者在輿論漩渦的跌宕中已經演變為一個「被片面理解」的群體?
  • "黑羊效應「
    一群好人欺負一個好人,其他好人卻坐視不管的詭譎現象被稱為「黑羊效應」。「黑羊效應」在網絡事件中極其常見,無數人深受它的困擾,卻沒有人能破解,只能任由它恣意橫行,破壞關係平等,踐踏人格尊嚴。 「黑羊效應」中有三個角色:無助的黑羊——受害者,沒做錯什麼無緣無故就受到周圍人群的攻擊和欺凌;持刀的屠夫——加害者,不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不自覺地加入到攻擊者的隊伍;冷漠的白羊——旁觀者,雖然同情黑羊,卻沒有採取任何行動制止屠夫。這些看似與你無關的角色,也許你正是其中之一,只是你還未被喚醒。
  • 考試中的各種效應
    其中,「效應」相關的知識在試卷中也屢見不鮮。因此,現將幾個重要的效應及其本義、啟示羅列出來,希望廣大考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加以記憶。一、刺蝟效應1.別稱:心理距離效應2.原理:刺蝟在天冷時彼此靠攏取暖,但保持一定距離,以免互相刺傷的現象。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日常相處只有保持適當的距離,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 在生活中,也許影響著無數人的8個心理學效應
    ,而且美國心理學家Elliot Weiner也認為,鴕鳥效應會扼殺一個人天賦和能力,最後只能讓自己的人生一事無成。,而另一個面試者,穿著隨便不修邊幅,那麼就會覺得這樣的人能力平庸,不值得信任,說白了,很多人都只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而容易忽視掉其他品質和特點的正確了解,這種錯覺現象就是「光暈效應」也是暈輪效應。
  • 從施暴者、受虐者、旁觀者三種角色,解讀《少年的你》
    這種現象,就是心理學上的「羊群效應」。「羊群效應」是指,個人觀念或行為,由於真實的或想像的群體的影響或壓力,而向與多數人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象。除此之外,一場場校園悲劇的參與者中,還有這樣一個無法忽視的角色——旁觀者。
  • 沒有無辜的旁觀者
    不知道當女孩墜落的那一刻,那些起鬨的旁觀者,心情是怎麼樣的是心滿意足嗎?終於你們在直播, 朋友圈刷滿了存在感 然後呢?不 世上就沒有無辜的旁觀者大家都在女孩的背後默默地推了一下 然後,關於那一群數不清的不知名的旁觀者 我希望你們能看到我寫的這些,無論是這件事的旁觀者還是其他悲劇的旁觀者 在看待別人的痛苦時,請試想一下如果那個是你的親人、愛人,你是否還想推他一下?也試想一下,若沒有不幸,是什麼能讓一個人放棄最可貴的生命。
  • 異性交往,要忌諱「巴霖效應」!
    因此,情侶之間的交往要避開「巴霖效應」,至於要怎麼避開,我們要在接下來的文章裡好好闡述一下。異性交往,要忌諱「巴霖效應」!巴霖效應人長了兩個耳朵,會聽到外界的聲音,這些聲音好的壞的都會影響到人的想法,這些外界的聲音會讓本身出現自我知覺的偏差,就是相當於一直在暗示你,洗腦你,最後連你自己都相信了這件事情是真的。
  • 旁觀者很開心
    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上帝視角能夠看到的真的很多,不管當局者有什麼快樂或者迷茫,旁觀者都不需要體會,旁觀者負責開心就足夠了。
  • 旁觀者眼裡的風景——《蟲師》
    《蟲師》本是一部平淡自然有內涵的動畫,我想,平淡地道出曾時品味的經歷與感受足矣。也許銀古一開始就是以旁觀者的姿態來面對蟲與人的世界,以至於到第二集筆者才明白銀古是整部動畫的主角,而看完整部作品的時候,筆者認為銀古自始至終也是個配角,更準確的來說是個真真正正的旁觀者,客觀平淡冷靜。
  • 旁觀者2興奮劑任務攻略
    旁觀者2是一個文字策略冒險類遊戲。其中興奮劑的任務應該怎麼完成呢!
  • 原來,這就是「黑羊效應」
    其實這種心理現象就是「黑羊效應」……「黑羊效應」對我們的生活有怎樣的影響呢?一起和有書君來看看吧。三分鐘心理學,帶你看穿人心。有書【心理】欄目,一直會在每周三清晨六點半,給你直達心靈深處的力量。「一群好人無故欺負一個好人,而其他好人坐視不管的心理陷阱」,這種社會現象,被稱為「黑羊效應」。 俗話說「好人有好報」,但殘酷冰冷的現實裡,好人不一定有好報,也可能成為無緣無故被蹂躪的「黑羊」。
  • 《旁觀者2》評測:富有思想的遊戲
    「有思想」的遊戲公司製作了反烏託邦題材的遊戲,《旁觀者2》(Beholder2)就是一個反烏託邦題材的遊戲,它前作《旁觀者》,同樣是反烏託邦題材,兩作之間還是存在一定聯繫的,連在一起會更有利於你理解二代的內容。
  • 「黑羊效應:是什麼東東?你有過黑羊經歷嗎?
    黑羊效應,即是一群好人欺負一個好人,而其他好人卻默默窺視,心中暗喜;而這個黑羊,即是被欺負的好人,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成為黑羊,但我們同樣扮演著欺負黑羊的屠夫,默默窺視卻沒有行動的白羊,只是有時我們深入角色,毫無察覺罷了。你是否常常覺得什麼都沒做錯,卻遭到了群體的孤立或排擠?有可能你已經陷入黑羊效應之中。
  • 2020北京社區工作者公基知識:考試中的各種效應
    一、刺蝟效應1.別稱:心理距離效應2.原理:刺蝟在天冷時彼此靠攏取暖,但保持一定距離,以免互相刺傷的現象。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日常相處只有保持適當的距離,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3.啟示:刺蝟效應運用到管理實踐中,就是領導者如要搞好工作,應該與下屬保持親密關係,但這是「親密有間」的關係,是一種不遠不近的恰當合作關係。
  • 黑羊效應——人格欺凌的真相,與真理無關!
    心理學對黑羊效應的定義是:一群好人欺負一個好人,其他好人卻坐視不管的詭譎現象。這種現象在人群中極其常見,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幾乎都可以窺見它的影子。心理學認為黑羊效應中有三個角色:無助的黑羊——受害者,沒做錯什麼無緣無故就受到周圍人群的攻擊和欺凌;持刀的屠夫——加害者,不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不自覺地加入到攻擊者的隊伍;冷漠的白羊——旁觀者,雖然同情黑羊,卻沒有採取任何行動制止屠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