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範圍內唯一認定的唐代仕女畫傳世孤本,為趙州長史周昉所繪

2021-01-12 聲宏紫閣

遼寧省博物館,有一件鎮館之寶即《簪花仕女圖》,它是全世界範圍內唯一認定的唐代仕女畫傳世孤本。畫作的作者為周昉,唐代宗大曆元年(766年),周昉任趙州長史,從五品。他在趙州的政務活動不見史載,但任職期間的畫壇趣事軼聞,屢見於斷編殘簡。《隆慶趙州志》《光緒趙州志》等志書,都收有周昉任趙州長史的記載。

周昉活躍於代宗李豫、德宗李适時期,唐代京兆(今西安市)人。他出身於藩鎮節度仕宦之家,其父周慶元,為寧王府東閣祭酒,官至監察御史。周昉優遊於卿相貴族之間,接觸與交往的也多為勳爵高官與宮娥貴婦,這對其以後從事繪畫的選材與風格影響極大。其長兄周皓自幼習武談兵,善騎射有謀略。天寶八載(720年),隨大將哥舒翰往徵吐蕃,收復石堡城,以功授執金吾,警衛皇宮。

周昉自幼即棄武從文,善屬文精詩詞,尤喜繪畫。他師從同鄉人著名畫家張萱,效法其人物畫風,而「小異」有創新,自成體系,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周昉善畫濃麗豐滿的仕女,又極能寫真,所畫仕女「目波澄鮮,朱唇皓齒,修耳懸鼻,輔靨頤頜」,《唐朝名畫錄》稱其「畫子女為古今之冠」。周昉的人物畫,特別是仕女畫、佛像畫具有自己的獨特風格,被稱之為「周家樣」,與北齊曹仲達的「曹家樣」、南朝梁國張僧繇的張家樣」、唐代吳道子的「吳家樣」,合稱為「四家樣」,是我國古代最早具有畫派性質的樣式,為歷代所推崇。

周昉是位多產的畫家,至北宋宣和年間,御府尚藏有其畫作七十二幅,其中仕女畫二十八件,有《寫武后真》《簪花仕女圖》《紈扇仕女圖》《烹茶仕女圖》、《吹簫仕女圖》等,畫中仕女隱顯的頹唐精神狀態,也是大唐帝國走下坡路的一個縮影。周昉的畫作還有具體地描寫唐明皇李隆基和楊玉環各種活動的作品,如《明皇納涼圖》《明皇鬥雞射鳥圖》《明皇擊梧桐圖》《明皇夜遊圖》《楊妃出浴圖》《太真教鸚鵡圖》以及有關虢國夫人的圖畫。直接表現皇帝及其奢靡浪漫的生活。

其中《簪花仕女圖》是目前全世界範圍內唯一認定的唐代仕女畫傳世孤本。畫中描寫了六位衣著豔麗的貴族婦女及其侍女於春夏之交賞花遊園。畫作不設背景,以工筆重彩繪仕女五人,女侍一人,另有小狗、白鶴及辛夷花點綴其間。人物的主次、遠近安排巧妙,景物襯託少而精。半罩半露的透明織衫,使人物形象顯得豐腴而華貴。而用筆和線條流動多姿。

關於他的逸聞趣事,屢見於斷編殘簡。《唐畫斷》載:汾陽郡王郭子儀的女婿侍郎趙縱,請著名畫家韓幹為自己畫了幅肖像。後來又讓周昉畫了一幅,兩幅畫皆擺放於郭子儀座旁,難分優劣。其女兒歸省,郭子儀問女兒:「這是誰的畫像呢?」女兒一眼就認出是趙縱,郭子儀又接著問:「哪一幅更好呢?」女兒道:後一幅更佳,前一幅空得趙郎形貌,而後一幅兼有趙郎的神思情性笑言之姿。」郭子儀問女婿:「這後一幅是誰畫的呢?」趙縱答道:「周昉!」郭子儀命送周昉錦彩數百匹。

周昉任趙州長史時,冀州人程修己拜其為師,潛心學畫。趙州李弘慶養有二隻鬥雞,打鬥中一勝一敗,程修己為得勝鬥雞寫生一幅,懸掛李家牆上。第二天其畫皆碎,原來,十分逼真的形象,讓被打敗的雄雞誤以為是其敵手,遂復鬥敗之仇將其啄碎。程修己一直跟隨周昉學畫二十餘年,得其真傳,終成知名畫家,並以畫藝進身承恩,被唐德宗授以官職。此外,周昉在趙州期間,還收冀州人趙博宣、趙博文兄弟與太原人王朏等為徒,後來俱為畫壇名人。周昉畫作,不僅在國內廣受讚譽,而且還流傳至日本、新羅等國。貞元末年,新羅人於宣州一帶高價收購他的作品,達數十卷之多。據說在臨回國之前,其畫中的佛像、仙人、子女皆化神而去,而鞍馬、鳥獸、竹石、草木仍保持原貌。

相關焦點

  • 唐代仕女的綽約丰姿
    仕女畫作為美人畫的同義詞,畫中女子的容貌身姿一定要符合當時人們普遍認同的審美標準。中國繪畫中最早出現的女性形象,是長沙戰國陳家山楚墓出土的《人物夔鳳》帛畫(講述豐隆、鸞鳥迎洛神的故事,據考證,畫像中應是一位女神),雖然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仕女畫,但畫中的女性體態輕盈和腰身纖細,完全是當時楚宮細腰美人的標準類型,與當時楚王引領的「好細腰」審美風尚相符。唐宮仕女圖同樣顯示了當世社會人們對女性美的定義。
  • 萬物 | 屏風周昉畫纖腰:《簪花仕女圖》研究拾遺 三
    雖經由今人的多番比對研究,可基本確定此畫斷非周昉手筆,但仍有學者依照畫史中對周昉仕女畫的形容描述,認為其或是周昉仕女的典型模式,或為周昉傳派的作品。古人繪畫極重粉本一類,唐墓壁畫及石槨線刻畫中就常有姿態服飾相同的人物,明顯是依照同一粉本而繪。粉本的廣泛使用還應在客觀上促進了某類人物畫樣的廣為流傳。從新疆吐魯番出土的一件頗為獨特的唐代紙本「仕女圖」(組圖1.1)中亦可略看出些端倪。
  • 古畫揭秘唐代宮廷女子的情趣生活
    畫中人物的髮式,有的髮髻梳向一側,是為「墜馬髻」,有的把髮髻向兩邊梳開,在耳朵旁束成球形的「垂髻」,有的則頭戴「花冠」,凡此,都符合唐代女性的裝束。《唐人宮樂圖》(局部,左下) 這件作品原本的籤題標為「元人宮樂圖」,但其所繪內容卻是唐代的景象,故而實為《唐人宮樂圖》。圖中所繪繃竹蓆的長方案、腰子狀月牙几子等器物均與晚唐的時尚極為相合。
  • 《人物龍鳳圖》是最早的獨立仕女畫 唐畫追性感,宋畫講美貌
    ■搗練圖(局部) 《搗練圖卷》是中國唐代名畫,是一幅工筆重設色畫,表現貴族婦女搗練縫衣的工作場面。系盛唐時的一幅重要的風俗畫,對後世繪畫風格有重大影響,是唐代仕女畫中取材較為別致的作品,系唐代畫家張萱之作。
  • 臺北故宮裡的「麗人行」,唐宋仕女畫作10月集結「她」特展
    圖中所繪唐明皇是一位酷愛音樂的皇帝,執政其間出現了許多音樂家和舞蹈家,畫中的他正仰臥於矮足大繩床上吹簫,另有仕女四人。傳為其所作的《內人雙陸圖》有兩件,一件藏於美國佛利爾美術館,另一件即臺北故宮即將展出的這件,兩件應皆為北宋時期摹本,但臺北此件筆法更為細緻,色彩豔麗。此圖繪有一雙陸桌,桌內有雙陸棋盤,原本是胡人遊戲,玩法以異木為盤,盤中彼此內外各有六梁,故得名。
  •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簡介,清明上河圖乃一級國寶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洛神賦圖、清明上河圖、富春山居圖、漢宮春曉圖、百駿圖、步輦圖、唐宮仕女圖、五牛圖、韓熙載夜宴圖、千裡江山圖一、《洛神賦圖》原《洛神賦圖》卷,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繪製(宋摹),這幅畫根據曹植著名的《洛神賦》而作,為顧愷之傳世精品,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 秀逸高雅、美妙多姿:評張萱仕女畫
    與前朝仕女畫不同,唐代仕女畫中的女性形象以其極富特色的濃麗豐肥而著稱,這一點從張萱與周昉二人的畫作中不難看出———張萱所繪的虢國夫人面龐豐腴,人物線條柔和圓潤;周昉所畫的仕女大多臉頰豐圓,體態肥碩,身體於薄紗長裙中若隱若現,給人一種富麗溫潤的感覺。
  • 全球先秦漢唐傳世畫超高精集結,展子虔「遊春圖」的絹絲終於看清了
    他與東晉顧愷之、劉宋陸探微並稱為「畫史三聖」,唐代張懷瑾有過評論——「張得其肉,陸得其骨,顧得其神」。張僧繇如何「得其肉」?關於他的畫作,真跡早已無從探知。過去的十餘年,「大系」項目組在全球最大範圍內對中國古代繪畫進行採集和拍攝,也包括散落在全世界的先秦漢唐畫的超高清圖像。
  • 從「渡海三家」看中國仕女圖的線條美
    圖為唐寅的《王蜀宮妓圖》(局部)一般民眾對於中國傳統的人物畫,總有畫中人物面孔相似的刻板印象。其實不同畫家所畫出來的仕女,其容貌各有千秋。日前臺北故宮舉行「她-女性形象與才藝特展」,其中展示從唐代到近代以來,歷代畫家筆下姿態各異的仕女們。那麼問題來了,在人物畫中佔有相當比例的仕女圖,要如何欣賞呢?臺北故宮書畫處科長何炎泉舉行演講,來為民眾一一介紹欣賞仕女圖的方法。與山水、花鳥畫相同,仕女畫也有寫實、寫意之別,各有不同的筆墨技法。
  • 水月觀音創始者周昉,仕女畫冠絕古今,雖體態豐盈卻也胖得漂亮
    導語:周昉能書,擅畫人物、佛像,尤其擅長畫貴族婦女,容貌端莊,體態豐肥,色彩柔麗,為當時宮廷士大夫所喜愛。他出身貴族,好文善丹青,宋代《宣和畫譜》曾形容他:「傳寫婦女,則為古今之冠。」他筆下「袒胸露乳」的唐美人,不僅形似,而且神似。
  • 陳洪綬筆下有故事的仕女畫!
    陳洪綬擅長人物、花鳥、山水,尤以人物、肖像畫聲名最盛,清人張庚評其為「力量氣局,超拔磊落,在仇(英)、唐(寅)之上,蓋三百年無此筆墨也」。在明清畫壇上,陳洪綬是一個怪傑。他性格怪僻,畫亦怪異,無論人物、花鳥、山水,皆能突破前人成規,自創獨特面目,尤其是人物畫,更是大放異彩,深刻地影響著後世。陳洪綬的作品在國內外藝術品市場上頗受追捧,屢創佳績。
  • 從五幅傳世名畫中,看唐宋怎么喝茶
    據悉,該系列展覽將以南唐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為中心,系統梳理、展示中國歷代人物畫的發展脈絡,展出將包括《揮扇仕女圖》、《韓熙載夜宴圖》、《採薇圖》、《蕭翼賺蘭亭圖》等重要作品。若不是前兩個月的突發疫情,故宮這時候該人滿為患了吧。我們從此次展品中,看到不少和茶相關的畫作。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歷史上那些傳世書畫中,值得品味的茶文化。
  • 「唐代女性以胖為美」是一個天大的誤解
    一、唐代整體上仍以「細長潔白」為美 當代人說「唐代女性以胖為美」,主要依據是如下三項: (1)唐代墓葬中的女俑和壁畫裡的女性,多有豐滿肥胖者。(2)唐代傳世畫作中的仕女,多有豐滿肥胖者。
  • 唐代女性內衣——訶子是什麼?還有一個名字是「合歡襴裙」
    重視修飾體型線條的唐代女子還可以通過穿著訶子保持胸乳挺拔,聚攏雙乳,美化、修飾胸部輪廓,裝飾美觀。 唐代仕女畫中的訶子 仕女畫於魏晉時期形成,該時期因受傳統儒學觀念影響,仕女畫主要以表現「貌雖端莊,深必青古,自有威重儼然之色,使人見則肅恭有歸仰之心。」的女性貞潔形象為題材。
  • 驚豔世界的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你知道幾幅?
    《洛神賦圖》為東晉(317—420)畫家和詩人顧愷之(約344—406)所作,絹本,長卷。這幅敘事畫卷乃據曹植(192—232)的《洛神賦》而作。有四件宋(960—1279)摹本傳世,分別藏於北京、遼寧省和華盛頓。
  • 古中國十大傳世國畫-步輦圖
    《步輦圖》是唐朝畫家閻立本的名作之一,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現藏於故宮博物院。作品設色典雅絢麗,線條流暢圓勁,構圖錯落富有變化,為唐代繪畫的代表性作品。具有珍貴的歷史和藝術價值。《步輦圖》所繪是祿東贊朝見唐太宗時的場景。現存畫作被認為是宋朝摹本。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絹本,設色圖卷右半是在宮女簇擁下坐在步輦中的唐太宗,左側三人前為典禮官,中為祿東贊,後為通譯者。唐太宗的形象是全圖焦點。閻立本煞費苦心地加以生動細緻的刻畫,畫中的唐太宗面目俊朗, 目光深邃,神情莊重,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風範與威儀。閻立本為了更好地突現出太宗的至尊風度,巧妙地運用對比手法進行襯託表現。
  • 放大欣賞歷朝歷代超高清仕女畫
    齊王起九重臺,召敬君畫之,敬君久不得歸,思其妻,乃畫妻對之。齊王知其妻美,與錢百萬,納其妻。」一個叫敬君的畫工因思念妻子,便將妻子的形貌畫下來欣賞,這是目前關於仕女人物畫最早的文字記載。 迄今發現最早畫在絹上的婦女形象,當推戰國長沙楚墓出土的《女子夔鳳帛畫》,此像據考是位女神,為豐隆、鸞鳥迎宓妃的故事,並不屬真正含義上的仕女畫。
  • 為啥明清時期仕女畫中的女孩子都顯得弱不禁風
    中國各個朝代對女性審美要求都是不同的,反映在中國人物畫審美上,兩漢講究神態樸實意境為美,魏晉南北朝以寬大衣袖襯託女子的清秀俊朗為美,開放的唐代則以「豐肥」華麗為美,而明清時期仕女畫卻要求「纖瘦」為美,呈現出一種愁悶幽怨、弱不禁風的病弱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