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女性以胖為美」是一個天大的誤解

2020-12-25 騰訊網

問:請編輯考證一下唐代以胖為美這件事。

先說結論:所謂「唐代女性以胖為美」這種說法,雖然已是一個流傳極廣的「文化常識」,但它並不正確。

一、唐代整體上仍以「細長潔白」為美

當代人說「唐代女性以胖為美」,主要依據是如下三項:

(1)唐代墓葬中的女俑和壁畫裡的女性,多有豐滿肥胖者。(2)唐代傳世畫作中的仕女,多有豐滿肥胖者。

(3)唐玄宗喜愛的楊貴妃,就是一個體胖之人。

遺憾的是,這三項所謂的「證據」,全都似是而非,經不起認真推敲。

先說第一項。

唐代墓葬出土的女俑,以及唐墓壁畫裡的女性,確實有許多體態豐滿者。但它們幾乎全部集中在武則天-唐玄宗統治時期。下表是對唐墓女俑和唐墓壁畫女性體態的一份統計。

註:表格引自論文《唐代「以胖為美」之審美觀的考古學觀察——以唐代紀年墓所見女性形象為中心》。

從這張圖表可以看到:

(1)在23座墓葬之中,確有10座墓葬的女俑和壁畫女性可以歸類為「胖」(豐腴類+臃腫類),另有13座墓葬的女俑和壁畫女性,則須歸類為「瘦」(清瘦類+修長類+纖弱類)。

(2)統計的時間段長達215年(649-864),其中以「胖」為特色的女俑和壁畫女性,只集中在不足40年的一段短暫時期(728-765)。

因為發掘的唐墓有限,統計資料並非完整,上述數據不能視為精確,但已足以提醒一個基本事實:在唐代289年的歷史中,所謂的「女性以胖為美」,只發在一個很短暫的時期之內。

左:唐陶彩繪女俑,右:唐陶彩繪持笙女俑。二者均為身材修長型。圖片引自故宮博物院官網

再來看第二項所謂的「證據」,也就是所謂唐代仕女畫中的女性大多偏胖。

其實,這項證據,主要指的是唐代人張萱和周昉流傳下來的畫作。張萱是唐玄宗開元年間的「史館畫直」,也就是宮廷御用畫師。他的作品已無原作存世,流傳至今的兩幅畫作《虢國夫人遊春圖》和《搗練圖》,據說是宋徽宗臨摹的。

下圖是《虢國夫人遊春圖》的主體部分,畫中的三位貴族女性確實體態豐腴。

《虢國夫人遊春圖》(部分)

下圖是《搗練圖》的主體部分,畫中衣著華麗的幾位貴族女性,也同樣是體態豐腴。

《搗練圖》(部分)

周昉的生卒年不詳,一般認為他活躍在唐玄宗-唐德宗時代,稍晚於張萱。在繪畫風格上,周昉早年曾效仿張萱,故他的仕女畫中,既有類似張萱的「豐腴風」,也有與張萱迥異的「修長風」。

下圖是周昉的《揮扇仕女圖》,圖中的貴族女性的統一特徵是圓臉、短脖、體態豐腴

《揮扇仕女圖》(部分)

唐代人留下的資料裡,並無「以胖為美」之類的記載。比較接近此說者,約始於宋代,其依據,便是張萱和周昉流傳下來的畫作。宋人董逌在《廣川畫跋》裡說,有人拿了周昉的《按箏圖》(已失傳)來問:「人物豐濃,肌盛於骨,蓋畫者自有所好哉?」——這畫裡的女子體態豐濃,肌盛於骨,是繪畫者自己的喜好嗎?董回答說:「此固唐世所尚。嘗見諸說『太真妃豐肌秀骨』今見於畫,亦肌盛於骨。昔韓公言,曲眉豐頰,便知唐人所尚,以豐肌為美,昉於此,知時所好而圖之矣。」——這是唐代的審美風尚。我曾在很多地方見到過「楊貴妃豐肌秀骨」的說法,如今見到這幅畫,也是肌盛於骨。如此就可以知道,唐代的審美情趣是「以豐肌為美」,周昉是按照這種時代風尚來作畫的。

這段記載有兩處值得注意的地方:

(1)豐濃+肌盛於骨+豐肌秀骨+以豐肌為美,這些字眼並不能等同於「以胖為美」,反而更近似於非皮包骨、略略有肉的狀態,也就是五代之人所撰《開元天寶遺事》裡所謂的楊貴妃「微有肌」。

(2)僅憑張萱和周昉有限幾人的畫作,即得出唐代人「以豐肌為美」的結論,明顯犯了以偏概全的邏輯錯誤。比如下圖是周昉的另一幅畫作《簪花仕女圖》的主體部分。與《揮扇仕女圖》相比,該圖中的女性雖然還保留著圓臉這一特徵,但脖子已明顯變長,身材也已明顯變瘦。

《簪花仕女圖》的主體部分

事實上,唐代畫作中的豐腴仕女形象,也主要集中在武則天-唐玄宗這一短暫時期,這一點與墓葬中女俑和壁畫的情況是高度相似的。在更長的時間段裡,唐代畫作中的女性,仍以身材修長纖細為主流。比如下面這張由閻立本繪製的《步輦圖》中,唐太宗身邊的侍女全部身材修長婀娜,無一豐腴者

《步輦圖》,引自故宮博物院官網

接下來,再說一下第三項所謂的「證據」,也就是楊貴妃的體型問題。

楊貴妃體胖之說,並無史料支撐。《舊唐書》說她「資質豐豔,善歌舞,通音律,智算過人」;《新唐書》的說法是「資質天挺」;杜甫《麗人行》的說法是「肌理細膩骨肉勻」。豐豔+骨肉勻+善歌舞,其實都指向一個結論:楊貴妃既不胖也不瘦。後世以「環肥燕瘦」來形容楊貴妃,其實當不得真。

更重要的是,唐玄宗時代的宮廷風尚,也不是「以胖為美」。如前所述,唐玄宗喜歡的楊貴妃並不是一個胖子。唐玄宗和他的兒子李亨,也就是後來的唐肅宗,都非「以胖為美」之人。李德裕《次柳氏舊聞》裡記載,唐肅宗做太子時,鬱郁不得志,某日上朝,唐玄宗見兒子兩鬢已有白髮,心生憐憫,遂於散朝後抽時間去東宮看兒子,所見是庭院無人打掃,宮內也無服侍的伎女,「上即詔力士下京兆尹,亟選人間女子細長潔白者五人,將以賜太子」——唐玄宗立刻讓高力士傳旨給京兆尹,從民間選五名「細長潔白」的女子送到太子宮中服侍。

此外,由唐人詩作也可以知道,唐代人普遍更欣賞腰身修長的女性。比如:

(1)纖腰弄明月(劉希夷《春女行》)(2)纖腰間長袖(杜牧《揚州三首》)(3)舞柳細腰隨拍輕(方幹《贈美人》)(4)輕動玉纖歌遍慢(徐凝《宮詞百首》)(5)腰細偏能舞柘枝(徐凝《宮中曲二首》)(6)小腰麗人奪人奇(吳少微《怨歌行》)(7)身輕足捷勝男子……纖腰女兒不動容(王建《尋橦歌》)(8)容止纖麗,若不勝羅綺(唐傳奇《步非煙》)

綜上,簡而言之,「細長潔白」才是唐代近三百年裡的主流審美。

二、「豐碩」背後的權力審美

既然「細長潔白」才是唐代的主流審美,那麼,武則天-唐玄宗時代那些豐腴的陶俑、壁畫與仕女畫的流行,又該作何解釋?

筆者可以提供一種可能的解釋

唐代以前的中國女性大多以纖細為美,所以有「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這樣的詩句流傳。初唐時期也仍然如此,劉希夷的詩歌「纖腰弄明月」,閻立本《步輦圖》裡的侍女,都是證據。事情發生變化,是在唐高宗時代,具體來說是唐高宗患上目眩之後武則天開始執掌最高權力的那段時期。主要表現有二:

(1)佛教塑像開始流行「豐肥」體型,風格與初唐和六朝截然不同。

(2)墓室壁畫中開始出現面容「豐腴」的侍女。

章懷太子墓壁畫,面容已趨豐腴,體態仍顯婀娜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變化?學者徐世民提供了一種頗有見地的理解:

「武則天身為女子,想做皇帝,『不能於儒家經典中得一合理之證明』,『不得不轉求之於佛教經典』,而佛教經典中正好有『女身為王』的例子。……武則天以其自我比附,把自己說成佛陀下凡,……自然會更加認同佛教『非女非男』之平等思想,其在潛意識當中也會自覺地使自己的外在形象朝著佛陀的形象靠近。」

武則天的體態,見於《舊唐書》對太平公主容貌的一段描述:「公主豐碩,方額廣頤,則天以為類己,愛之傾諸女」——意思是太平公主身材肥胖(「豐碩」連用,當不止是骨肉均勻的程度),額頭很方、下巴很寬,武則天認為她長得很像自己,所以尤其喜愛她。如此可知,武則天的體態也應該是「豐碩」和「方額廣頤」

有學術意見認為,武則天指揮開鑿的龍門石窟盧舍那佛雕像,即是按照她本人的容貌略作變化來塑造的。細看下圖,該佛像體態確實可以稱作「豐碩」,容貌也確實可以說是「方額廣頤」。此外,盧舍那佛意為「光明遍照」,與「武曌」之「曌」同義,也顯示二者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繫。

龍門石窟盧舍那佛

也就是說:武則天使用政治權力,將自己的容貌與佛教塑像的容貌融為一體,旨在讓政治宣傳更有效果。這種宣傳,既然以塑像、畫作等形式在公共領域展開,就必然會影響到唐代貴族墓葬裡的陶俑、壁畫,讓其中的女性形象不自覺地向著「豐腴」、「豐碩」的方向變化。

唐代「豐腴」陶俑,引自故宮博物院官網

不過,這種來自權力的影響雖然強勢,但也會因為權力的消失而迅速歸於虛無。這也是為何前文的統計表中,豐腴臃腫類女俑和壁畫仕女,只流行了數十年的緣故。到了唐玄宗父子的時代,唐王朝的女性審美,又回到了正常的「細長潔白」。

至於張萱和周昉的仕女畫,除了可以視作武則天時代權力審美的餘緒之外,還需要注意一點:畫裡的豐腴者俱是貴族女性;貴族女性因為錦衣玉食而體態肥碩,又是一種極為常見的現象。今人研究歷史,斷不能將這種特殊階層的「寫實性肥碩」,過度解讀為「唐代女性以胖為美」

參考資料

魏子元、王喬玉:《唐代「以胖為美」之審美觀的考古學觀察——以唐代紀年墓所見女性形象為中心》,《文博》2020年第1期

任窮達:《唐代「以胖為美」質疑》。

鄧天開:《辨析唐代的「以胖為美」——唐代女性審美觀的演變及其原因》,《西安社會科學》2010年第12期。

徐世民:《唐代女性「豐腴美」新論》,《唐都學刊》2019年第4期。

侯曉斌:《武則天容貌之探析》,《乾陵文化研究》2014年。

阮立:《唐敦煌壁畫女性形象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相關焦點

  • 唐代女子以胖為美?楊貴妃:不是,我沒有,別瞎說
    唐代女子是否一直以胖為美?   唐代女性穿著特點:保守還是開放?   就穿著打扮而言,唐代女子的確別具一格,尤其胡服、胡妝流行的時候,只要願意,可以瞬間變成唐代長安城裡最酷的小妞。   唐代初期,女性日常服飾風尚大致是短衣長裙,繼承了襦裙式樣。
  • 唐朝真的以胖為美?楊貴妃的真實體重,顯然已經給出答案
    作為唐朝豐腴美人的代表,楊貴妃被不少人誤解為體態臃腫、腰肢渾圓,僅有一張臉蛋傾國傾城的胖美人。更有人認為,楊貴妃一定是因為生在以胖為美的唐朝,才能夠成為唐玄宗獨寵的貴妃。其實盛唐時期思想、審美各方面都比較開放以及多元化,不會拘泥於傳統的骨感美,所以像楊貴妃這樣的豐腴美人能夠脫穎而出,也就不足為奇了。其實在唐代的仕女圖當中,不少地位比較低的宮女以及隨從都還是比較瘦的,地位尊貴的人似乎就會顯得更加豐腴一些。其實這就與唐朝時期人們的想法有關,唐朝並不是以胖為美,只是以胖為尊。
  • 唐代女性真的以肥為美嗎?讓我們從詩詞、藝術作品中深入探究
    這種說法也極具代表性,屬於古代對於女性形體的主流審美觀。那麼為什麼有唐朝時期「以胖為美」的說法?>劉希夷《搗衣篇》有「西北風來吹細腰」皇甫枚《三水小牘》中有「容止纖麗,若不勝綺羅」所以在唐朝詩人筆下,吟詠女性肥美的並不是很常見,不過倒是有關於楊貴妃體貌的描述。
  • 從以胖為美到以瘦為美,經歷了哪些沿革?談談宋代女性的減肥妙招
    「瘦」雖然是很多人追求的一種身材標準,但也應該選擇一個合理的減肥方法。保持好的作息規律和經常戶外運動,都能起到減肥瘦身的作用。千萬不要為了減肥而因噎廢食,否則就會偷雞不成蝕把米。不同時代人們對美的看法有所不同,現代人一門心思的甩掉脂肪,想方設法打造窈窕身材。而在唐朝,人們卻以胖為美,唐朝的壁畫和仕女圖能看出來。
  • 大唐女性真是「以胖為美」嗎?看看楊玉環真實體重,這才是美女
    大唐女性真是「以胖為美」嗎?看看楊玉環真實體重,這才是美女這些年,幾乎是網紅臉的時代,大家推崇喜歡的模樣,無一不是瓜子臉雙眼皮、高鼻梁櫻桃嘴,千篇一律,不知是時代的變化,還是人們的審美觀已經到了疲勞期。
  • 插畫師焦響樂 x 《超級旅行家》:魔改唐代仕女為最萌國潮胖友
    焦響樂,鹿想IDEER籤約作者,「胖臉吉祥」創作者,擅長將現代人物與古風工筆畫結合,畫風細膩成熟,獨特的「大臉」風格,識別度高,人物討喜又不失韻味。2018年出版《大唐風俗志》,根據古畫創作出可愛的Q版唐代風俗畫圖,以其可愛討喜的形象贏得大批粉絲的喜愛。曾為電影《千與千尋》繪製人物海報,與《國家寶藏》合作周邊。只有在我拿起畫筆的時候,世界才會向我湧來。
  • 唐代女性內衣——訶子是什麼?還有一個名字是「合歡襴裙」
    內衣在服飾變革中的地位和作用當今女性為了美化胸型通常會在衣服裡面貼身穿著一件被稱為胸衣的內衣,這種穿著方式在古代封建社會女性著裝中也同樣常見。但在唐代之前由於人們的思想觀念深受傳統儒家思想的禁錮,視女性隆起的胸乳為不雅,所以內衣為貼身穿著的私密遮羞服飾,主要功能為壓平勒束胸乳,更不得外露展人。
  • 專家說唐代女子以胖為美可能是誤會,你喜歡趙飛燕還是楊玉環?
    唐代女子以胖為美可能是誤會 肥鍋肉和瘦肉,蘿蔔青菜,各有所愛。大家喜歡可以在掌中起舞的趙飛燕,還是喜歡跳起霓裳羽衣舞外形像賈玲的楊玉環? 其實,唐朝女子的胖應該是胡人或鮮卑的雄壯魁梧,馬背上的女子自然性格豪爽了些,思想開放了些。
  • 「以胖為美,以瘦為美」的極端審美還要殘害女性多久
    被「以胖為美」成就的美女提到以胖為美,想必大家都會聯想到楊貴妃,號稱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的楊玉環,竟然是個胖美女。想想也是,打很早的時候起,中國人就固執地認為漂亮的標準就是又高又胖。《詩經》中所歌詠的美人,不管是男是女,都是高大肥碩的:碩人俁俁,宮廷萬舞」,碩是肥碩,俁是個兒高,可見高而胖是美的標準。
  • 都說唐朝以胖為美,把這些古畫放大10倍,看看究竟有多美
    都說唐朝以胖為美,把這些古畫放大10倍,看看究竟有多美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愛美是人的天性,但是在每個時代,人們對美的認知標準是不一樣的。,體態豐腴,圓臉,也就形成了我們通常說的,唐朝以胖為美;宋元明清時期,人們大多喜歡文弱清秀的女子,所以當時的女子大多柳腰纖足;在當代,女生還是注重減肥,喜歡偏瘦的多一些。
  • 這四個地方「以胖為美」,太瘦嫁不出去,越胖地位越高
    現在大家生活的社會越來越發達了,而且,隨著時代的變遷,男女平等了,所以現在每個家庭都很富裕,現在女孩子更注重外表,都是以瘦為美,不讓少女的孩子為了達到自己理想的身材而開始瘋狂的減肥模式,減肥或吃雞減肥藥,瘦的方法都可以嘗試只要能做到,最後很多女孩都搞壞了自己的身體,關於唐朝的歷史也很了解
  • 除了「以胖為美」外,你還知道哪些古人對美的奇葩定義嗎?
    歷史上出現了哪些美女,她們又美在何處呢?在上古的母系氏族社會時期,由於女性佔主導地位,所以其能夠生產勞動,繁衍後代就是美的體現。在那個時期,男性往往選擇幹活利索,生殖能力強的女人作為自己的配偶,從中體現了當時對女性的審美觀念。粗壯結實的女性往往更受歡迎,也更容易遭到男性們的爭奪。但她們依然追求精緻,喜歡穿戴一些骨制的項圈和手鍊等等。
  • 唐朝人眼中美麗的女性是什麼樣?唐代女性的妝飾與審美
    唐代的第一美人楊玉環也正是以豐腴之美與漢代的瘦美人趙飛燕以「燕瘦環肥」並稱二美的。這種審美情趣來自社會生活和一代世風:唐代社會物質生活比較富足,所以體態豐腴的女性居多;社會風氣開放而有北朝尚武遺風,女性外出活動較多,並常參加騎射一類活動,因而往往體質健康,身姿英挺。這種現實影響了人們的審美情趣。
  • 唐朝「以胖為美」,不要給騙了,楊貴妃用體重告訴你胖成這樣才算
    現在的社會,因為生活節奏非常的快,很多人為了讓自己的生活能越來越好,拼命的工作著,時間非常的寶貴,也沒有太多的時間去鍛鍊,所以很多人都出現了亞健康,有一些因為經常在寫作樓坐著,所以身體很容易走形變胖,在唐朝很多人說「以胖為美」,那麼在現代的肥胖放在唐朝算不算受歡迎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 大唐真是「以肥為美」?了解楊貴妃身高體重後,才發現我們誤解了
    不過火的同時也讓大家心裡產生了一個疑問:唐朝真的喜歡這樣胖的女子嗎?    實際上關於唐朝「以胖為美」並不是現代人的發明,而是歷史上的定論,歷史上著名的美女有四大美女,分別是:西施、貂蟬、王昭君、楊玉環,而其中以楊玉環身材最為「肥」。
  • 唐朝人真的是以胖為美嗎?這些事實證明我們誤解了他們一千多年!
    中國古代的大部分王朝都是以「苗條」為美,即便沒有那麼乾瘦,也至少要存在一定的秀美程度的,否則是不可能被劃在美女的行列當中。而只有唐朝它沒有了傳統觀念當中那樣的唯美,反而是開始追求「胖美」。所以現在的很多的胖女孩兒都會遺憾自己為什麼沒有生在唐王朝,如果她們出生在唐朝的話,可能就是當時絕世的美人了。那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咱們接著往下看!
  • 透過《簪花仕女圖》,看中晚唐「以胖為美」的審美觀及其成因
    一、中晚唐時期審美風格變遷的體現和象徵意義仕女畫在古代其實並不只是簡單表現女性生活來滿足唐朝民眾審美需求需要的,它更偏向於文學敘事性。要是用我們現在"以瘦為美"的主流審美觀點來看,《簪花仕女圖》中的女子絕算不上是頂美的。
  • 不同時期美的標準的定義,以及我們眼中的美的標準
    漢代,人們更喜歡女性有端莊的氣氛,莊重大方的氣質。人們追求女性的美,但更欣賞女性的道德。女士的妝容往往感覺像一個奶油,櫻桃口味。頭飾華服也相當精緻。南北朝的魏晉時期是一個美男美女雲集的時期。人們思想更加開放,更加活躍。更追求個性,自然奔放的感覺。當時的女性也追求人格美。
  • 唐代女性美容篇:古時沒有現代科學技術,唐代女性如何修身塑形?
    古代人對「美」的認識自古以來,人們對美的認識有一定差別。特別是在男人眼中,女子要有獨特的美,女子要身材輕盈纖瘦,纖纖細腰盈盈一握。這才能夠顯出嬌媚可人的氣質,以及獨具女性魅力的陰柔之美。所以無論在古代和現代,塑形都是不變的話題。
  • 看看唐代女性怎麼穿
    從那些唐代的仕女畫中,大都可以看出唐朝女性日常穿著的坦胸裝都是非常輕盈飄逸的,衣袍寬大輕薄,大大解放了傳統服飾對女性的束縛,使之充滿活力,也非常符合唐代「以肥為美」的審美標準。從整個唐朝女性的著裝來看,基本遵循的潮流是:由遮蔽而趨暴露(樣式),由簡單而趨複雜(花紋、妝飾),由簡樸而趨奢華(服裝風格),由清秀而趨豐腴(身材和體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