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詞中對於美女的描述
不妨先看看唐代之前的古籍中對於美女的描述:
西漢時期司馬遷在《史記》中形容美女為 「前有樓闕軒轅,後有長嬌美人」,這也是成語「長嬌美人」的由來。漢朝時期採女入宮的標準是「漢法八月選女,必身長合度,長白即美德」三國時期,曹植在《洛神賦》中形容女主的美貌是「穠纖得中,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即除了胖瘦、長短適度外,還要削肩、細腰,即不重「長」而更重纖細。這種說法也極具代表性,屬於古代對於女性形體的主流審美觀。那麼為什麼有唐朝時期「以胖為美」的說法?
不妨再看看唐代時期對於美女的描述:
元稹《鶯鶯傳》詩中稱鶯鶯「膚潤玉肌豐」蔣防《霍小玉傳》形容說小玉「姿質穠豔」《本事詩·事感第二》有「楊柳小蠻腰」和「櫻桃樊素口」劉希夷《搗衣篇》有「西北風來吹細腰」皇甫枚《三水小牘》中有「容止纖麗,若不勝綺羅」所以在唐朝詩人筆下,吟詠女性肥美的並不是很常見,不過倒是有關於楊貴妃體貌的描述。
宋人《楊太真外傳》則明確說貴妃三姐妹「豐碩修整」。杜甫《麗人行》描寫楊貴妃姐妹也說「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所以對於楊貴妃的描述實際上是說肥瘦適度,而並不是「肥胖」。
一些詩歌中的描述大體如此,但如果從留存至今的唐代尤其是後期的繪畫、壁畫、陶俑等藝術品看,又不得不承認,其中的貴婦仕女形象的確多穠麗豐肥者,多面似銀盆、身形豐碩。這是為何?
一方面,仕女畫及陶俑等藝術品有一定的寫實性,其所塑造的多是關中地區的宮廷、貴族婦女及侍女,雖然其形象不能代表關中的廣大婦女,但應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現實。社會的長期安定、物質生活的富足以及關中女性的體形特點,在富貴人群中確實造就了一批肥美人。
另一方面也說明,唐人的審美觀對於女子體態豐腴有所偏好,至少並不視之為醜,故而以色事人的女子們也就不會為「楚王好細腰」而餓飯,藝術家的寫實作品中自然多見肥美人了。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審美觀?
其一,是佛教的影響。眾所周知,佛教所塑造的賜福於人、代表福分的諸佛像、菩薩像等,無不圓潤豐滿。而唐代是佛教極盛時代,崇信者眾多,社會的審美取向必定會受到影響。
其二,可能還與唐人對於女性美的欣賞有關。唐詩多見讚美女子「粉胸」半露的詩句,如 「粉著蘭胸雪壓梅」、「胸前如雪臉如蓮」等等;顯而易見,瘦骨嶙峋的女子是不大適合這種審美情趣。
其三,豐滿而非瘦瘠的女性更適合生育。
正確的審美觀是什麼?
白居易《秦中吟·議婚》說「人間無正色,悅目即為姝」,總之好看就是美了,不用管胖瘦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