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陵火車站候車室。
紅網時刻記者 曹緹 張興莎 朱麗萍 株洲 報導
綠皮火車,是幾代人共有的記憶。在肖金生的記憶裡,上世紀90年代坐火車的體驗是鬧哄哄的站臺、長長的購票隊伍、飯點時瀰漫著的各種方便麵味……醴茶鐵路恢復客運後,他再次坐上了綠皮火車,不過,他現在的體驗完全不一樣了。
肖金生今年61歲,是湖南省炎陵縣的一個小鎮衛生院退休職工。年輕時,他喜歡在工作之餘,帶著妻子和女兒出去旅遊。
肖金生與妻子帶著外孫去株洲。
「那時候非常不方便,上世紀90年代從炎陵出去,還要先坐大巴車去茶陵,再從茶陵徹夜排隊買票坐火車。」肖金生認為,那時候為了出一趟遠門,往往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那時候的火車更符合「運輸」和「旅途」的概念。
肖金生對火車的感情非常深厚,每次出去的車票都保存了下來。他從綠皮火車年代走來,家裡收藏的火車票見證了從硬板式、軟紙式、磁卡式到無紙化電子客票的4次車票變遷。
因為不太會使用智慧型手機,需要網絡購票時,都是女兒幫忙買的。退休後,肖金生專門鑽研學習了智慧型手機的使用。他笑著說:「時代在變化,雖然年紀大了,但也要緊跟潮流啊。」
K923次列車。
在醴茶鐵路停運的這幾年,肖金生和老伴出門的次數變少了。老伴身體不好,加上暈車,他們每次出行都變得十分艱難。但因為女兒在株洲的醫院當兒科醫生,女婿在長沙從事銷售行業,平時工作繁忙,他和老伴又不得不坐汽車往返株洲和炎陵,幫忙照看兩個孫子。
旅客正在排隊乘車。
直到今年的6月30日,肖金生在手機上看到了醴茶鐵路復開的新聞。「終於又有火車了,當時特別高興,女兒也第一時間打電話來報喜。」說起當時的感受,肖金生感嘆:「日益遠去的『綠皮』時代,仿佛又被拉到了眼前,就像一個老朋友又回來了。」
「現在這個車非常方便,從炎陵出發的時間下午2點多,正好吃完午飯就可以去坐車,到株洲是下午5點40分,正好晚飯時間。」肖金生介紹,這次回家,他和老伴專門製作了女兒和外孫愛吃的米粉肉,還帶去了茄子、辣椒這些鄉下自己種的蔬菜。
旅客在攸縣火車站站臺候車。
醴茶鐵路所經過的地域,很多都是有著紅色底蘊的革命老區。茶陵縣工農兵政府舊址是全國第一個紅色政權誕生地,炎陵紅軍標語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家紅軍標語專題博物館,同時還有炎帝陵、酒仙湖、仙嶽山、雲陽山等環境優美的著名景區。肖金生和家人計劃好了,今年要把醴茶鐵路沿線的景點逛完,慢慢走,慢慢遊,一路風景,一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