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找尋一種報人精神

2021-01-18 鳳凰網

本版供圖CFP

見證一張報紙從排版、製版到印刷的過程,與編輯、記者座談分享職業新聞人的編採經歷。前不久,市委教工委、市教委與北京日報社聯合主辦的「千名中小學生走進報社」活動啟動,前4期百餘名中小學生和本刊作者一起到報社進行一次特殊的暑期遊學活動,他們記述下了自己心目中的傳媒和記者夢……

求真,找尋一種報人精神

人大附中高一(10)班 於雪竹

這個時代,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與快捷、方便的網際網路相比,報紙的競爭力似乎在逐步下降。人們對於電子產品的依賴日漸明顯,報紙行業的前景堪憂。

有幸,我參加了北京日報社組織的活動,雖然只是粗淺的參觀,卻讓我對報紙、新聞這一行業充滿了敬意,也改變了許多看法。我想,報紙所體現的那種高度嚴謹的求真精神,是社會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以前的擔憂,大概是多慮了。

報社第九層有個「博物館」,牆上所展示的,是一個個的記者事跡。我沒有刻意去記錄,但有一個記者的故事至今還清晰地印在腦海。記不得記者的名字,只記得她去了一個很冷的地方拍攝照片,而當時設備又不夠先進,她只能把相機塞到衣服裡,焐熱之後再去拍攝。拍完之後再去焐熱,如此往復。這讓我心中頓時升騰起對新聞、對新聞工作者的深深敬意。當然,並不是新聞有一種遙不可及的高貴,而是新聞確實是一門嚴謹的「學問」,值得那麼多人為此付出。

接下來的座談會上,網絡媒介與報紙之間的競爭,依然是熱點話題。當時,一位編輯的這樣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他說,當下是信息爆炸的時代,鋪天蓋地的信息撲面而來,有時反而令我們無所適從,依舊需要報紙來幫我們篩選,留下真實可靠的信息。即便或許到某一天,報紙不再是紙質的,但它始終會以某種形態存在,因為它所承載的這種新聞專業性,蘊藏的這種文化情懷,是無法被取代的。

誠哉斯言!以前,我對新聞的了解可能只是幾張報紙、幾篇文章,甚至於反感它的嚴肅,不如小說散文那樣輕鬆而有韻味。通過這次親身參觀與體驗,與真正常年從事新聞工作的人面對面接觸,我才開始對新聞的內在精神有所領悟:報紙,作為新聞傳播的形式之一,它的真實,是一種態度,一種責任。它對新聞真實性客觀性的嚴格把關,絕對有別於那種粘來的、拼湊的消息,更不同於那種為騙取人們關注的炒作。或許正是這種真實,這種嚴謹,這種「學術派」的作風,才有了那些能感動我們的記者故事,才有了那些新聞工作者的犧牲與付出,才讓我們看到他們身上那種求真的「記者精神」。

我想,報紙的先天確有它自身的不足,但它的優點更是無法被代替。試想,假若某一天這種新聞介質不復存在,一切網絡媒介便找不到最可靠的來源,我們面對複雜繁瑣的信息更容易迷茫、凌亂。更重要的是,社會需要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的求真,是維持我們這個社會運行的一種力量。

報人精神所蘊含的東西,終將無法被取代。

我們為什麼看報紙

人大附中高三(7)班 于晴

座談會的主題是「我們為什麼看報紙」,看似簡單的問題,卻很難全面回答。

正中坐著的是負責每日一版《北京論語》的蘇文洋老師。大大的老式眼鏡,腕上的紫檀手串,加上微微發福的體格,文人氣息自然流淌。

話題一開,蘇老師和藹慈祥的話語便娓娓道來。貫穿40多年的記者生涯,對於報業,對於新聞,在今天我們看到的是他不變的堅守。正如他所說,我們不生產新聞。

那麼,在網絡時代,大量自媒體湧出,一份安靜的報紙究竟在扮演什麼角色?

我想,是智者的肩膀。每天,當各式各樣網絡信息鋪天蓋地出現的時候,許多人被其中的不真實的、情緒化的東西迷住了,錯誤地認為,世界就是如此魚龍混雜。這時該做的,就是走近藍色的報刊亭,買份報紙,坐下來,平靜用心地讀完它吧,它會幫你理清雜亂的思緒。在那泛黃的紙頁上,有無數報業人的智慧和誠懇。他們從來不顧自己,地震、洪災、暴亂,衝在第一線的永遠是數不盡的新聞人。因為他們知道,人在消息閉塞的時候最恐懼。他們在風口浪尖上,為我們帶來第一時間的信息。他們憑著對公眾的熱情,對真相的渴求,對良知的崇敬,一次又一次、一年又一年的堅守著。

看著印刷廠中在軌道上運送的一份份報紙,它們好像都會發光。我仿佛能看到一位老者為它戴上了茶几上的花鏡、一個青年為它停下了下班匆匆的腳步、一名學生開啟了求知的大門。

也許對於報人,這就是無比的光榮。

不變的是使命

人大附中高二(9)班 趙婉合

整個參觀過程中,報人的使命感讓我印象深刻。對於報紙的未來,報人所傳達出的是一種信心與虔誠的信仰,沒有拘泥於網絡化形勢的無謂憂心,因為他們懂得自己的使命,所以對於報紙的未來發展態勢,展現出十分明朗的藍圖。

首先,報紙是歷史的記載,如今在新媒體發展昌盛的今天,報紙是紙媒體,未來大部分紙質品包括報紙在內,都會改變它們依存的形式,但實質內容與其宗旨都不會被湮滅,科學昌明的同時報紙裡的人文情懷也不會變質。我還以為,報紙仍會在未來電子信息化的時代中,留有一些讓人能感受到「真實」的東西。我想需要存在感的人們會以珍藏的形式來保存報紙,興許,我們會像集郵一樣,去收藏報紙。同時,這種紙質報紙的永存性可以實現記錄歷史見證時代的價值。

同時,身處如今魚龍混雜的自媒體時代,每個人需要面對的是網絡中或真或假、或以不同立場來報導的各種新聞。我們經常會被鋪天蓋地而來的訊息攪得煩躁。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因為,每個人承受信息的能力是有限度的,我們經常會迫不及待去得到最及時的新聞,但有時就會忽略其新聞最基本的宗旨——真實性。同時海量的信息背後,卻往往會缺少一種人文情懷。這種情懷,是一份責任,更是只有經過專業的培訓,才會在撰寫和傳播新聞時流露出新聞界的使命感。然而,有些網絡出身的人士,當面臨吸引眼球的新聞信息時,因為缺少對於新聞的認知,去傳播未經證實的消息。這種新聞,卻總會把讀者弄得焦頭爛額,不明真相。而專業的報社人員則是像餐廳的大廚一樣,他們會以專業的素養,甄別信息的真假,然後以客觀公正的態度加工製作信息,最終的報導就好像是一個個精緻的菜餚。因為明辨是非、知曉事件前因後果並且以冷靜的筆調來報導時,這則新聞才會有其真正的價值。這似乎也詮釋了人類社會的分工現象,只有由有經驗的專業人士完成的才是極致的。所以,報紙的存在有其必然性。

在參觀過程中,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不需要輕易的誇讚,需要的是懷想與感動;不需要豔羨的仰望,需要的是思考與繼承」。我想,北京日報報業集團一直在秉承著他們「見證激情歲月,記錄時代變遷,引導思想討論,引領時代風尚」的使命。在如今彰顯黨報風範的同時,仍恪守新聞業的使命,不斷思考創新,懷著「讀北京 報天下」胸懷,合著時代脈搏奮勇前進。

XX報

見識報紙的新魅力

北京八十中高一(5)班 李秋婷

作為文學社編輯部的成員,在「千名中小學生走進報社」活動中,我們向報社的老師學習了一些排版的基本技巧,還坐在電腦前親自實踐了一把。

在座談會上,我們聆聽了記者王一心的講座,在這「鉛與火」到「光與電」的發展過程中,我看到了科技的飛躍;從最老式的笨重照相機到如今的數位相機,從黑白報紙到套紅工藝再到如今的輕塗紙印刷,從這之中我看到了時代的進步。

在參觀展覽中也讓我看到了作為一名合格的記者該有的正直、堅定和勇氣,讓我對記者這個職業頓生敬意。報社的老師們也針對我們提出的問題耐心地一一解答。這個座談會讓我見識到了新聞人的風採也解決了我很多疑惑,可謂是一大收穫。

下午,我們坐車來到北京日報社的印務中心。一進門,一股油墨的味道便充斥了我整個鼻腔。我們跟隨著印務中心的主任參觀了報紙印刷的整個流程,見證了一張白紙最終變為內容豐富、色彩鮮明的報紙的全過程。這整個過程我只能用「嘆為觀止」這四個字來形容,一張張報紙隨著軌道上上下下,飛快地前進著,如同舞獅,相當壯觀,讓我不禁再一次感嘆科技的力量。

這次活動讓我認識到了一份報紙從最開始的收集新聞,到文稿生成,到排版,再到製版,再到最後的印刷,這裡包含了多少人的智慧和辛勞。而對於以前的我來說,報紙充其量只是個消遣,不曾認真地細讀,大致掃過之後便扔在一邊,現在想來竟是對這些盡職盡責的工作人員的不尊重了。通過這次活動,我意識到了報紙的價值、重要性和它的魅力,這或許就是這個傳統媒體存留至今的原因,也是我此行的最大收穫。

「光與電」的革命

北京八十中高一(1)班 劉賀

時間的流逝,帶來科技的發展。

不過,報紙的製作與印刷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卻不是那麼熟悉。今天,我非常榮幸地參觀了北京日報社及北京日報社印務中心,在這裡我們深入了解了一份報紙是如何產生的。經過工作人員的介紹我們才知道,現在的報紙製作工藝帶有很多高科技,工序複雜而制度分明。

報紙的傳統印刷方式可以用「鉛與火」來形容。跟著工作人員,我們來到北京日報的展廳,那裡不但陳列著毛主席親筆為北京日報、北京晚報題的報頭,還有傳統的鉛制印刷板。鉛印的工序複雜,有揀字、接引、拼版、刻字、鑄字、輪機、印刷幾個步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效率低下。類似於活字印刷,每個字都要灌出鉛模,分類保存,待印刷前由揀字工人挑出。拼版則更加考驗工人的技術,要想把一個個底面積只有芝麻大小的模子一個個按順序拼好,需要工人師傅有超強的耐力、眼力和經驗。

而在報社大樓的雷射照排車間裡,我們看到了現代報紙的製作工藝。編輯們在電腦前輕點滑鼠鍵盤完成排版,點擊上傳,隔壁的房間就可以印刷出樣品來。

下午到了印務中心,我們則更直觀地觀察到報紙的印刷過程。先進的自動製版機、十多米長的印刷機、飛速運轉的傳送帶,一切都令我們驚嘆。回憶起展廳中展示的傳統報紙印刷方法,再看到如此先進機械化的現代印刷技術,我心中默默地感嘆著。

科技改變生活。從「鉛與火」到「光與電」,我們不僅可以看到報紙的進步,更看到了未來的發展。美好的願望,需要人們用實際行動把它變成現實,而作為學子,我們更要致力於學習與創新,將來用我們的智慧,來實現夢想。

為時代放歌

北京八十中初一(3)班 朱羽晨

「為時代放歌」,跟隨著這句話,我們八十中學晨光文學社同學一行二十來人來到北京日報社參觀、座談、交流。

活動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雖說新聞傳媒這條路上可能會有許多坎坷,但只要堅持努力一定會被認可。

每天發生許許多多的大事小事,對我們來說是家常便飯,但對記者來說就很有價值。比如在7月24日的晚報中就有一條新聞:西湖「洗腳」與文明無關。

今天,聽了老一輩的記者對新聞時事的理解,我明白了為什麼我們應該關注這條新聞。西湖「洗腳」真的與文明無關嗎?眾所周知,西湖乃國家名湖,古人曾把它比作西子和明鏡。可是這樣的明鏡卻被眾人拿來「洗腳」,難道是文明的嗎?

回到主題,我才13歲,年紀還小,有許多的事都不用去管,但是身為一個未來的公民,難道我們不應該為我們的社會做些什麼嗎?

一次參觀終會結束,但對生活的觀察才開始。我們的人生還長,讓我們為自己,為身邊的社會做些我們力所能及的事吧!

夢想照進了現實

北京八十中高一(8)班 劉瑾儀

有幸,跟隨著晨光文學社的老師同學們參加了「千名中小學生走進報社」的活動。

聽著講解員講述的歷史,親眼看到從過去的原始費力發展到現在的便捷高科技,我真正體會到了這個為所有北京人所熟知的報社的現代性、先進性。

作為一個文科生,能像日報社的叔叔阿姨們一樣從事新聞工作,當然是我的理想。在日報社裡聽到了記者們為了儘自己的責任,在第一時間把稿件傳回報社,在十分危險的環境下依然堅持不惜用生命去完成工作,隨時準備為新聞工作獻身的動人故事。在參觀過程中,有一位為我們作介紹的叔叔說,這些技術雖然容易上手,但要真正精通還需要很長時間的努力。我明白,比起那些真正的記者、編輯們,我無論在能力上還是精神上都遠遠不足,我還需要更多磨練,才能達到他們那樣的專業。

這一次「走進報社」的活動,的確如主題所說,讓「夢想照進了現實」。但在我看來,這次活動更多的,是為我們這些胸懷大志的中小學生樹立了一面旗幟、一個標杆,為我們指明了一個方向。我覺得,這次活動不僅僅起到了讓我更加了解北京日報社,同時也為我提供了無窮的動力。

飛流直下三千尺

黃城根小學五(8)班 劉澤禹

大家都讀過李白的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吧,我雖沒有機會看到這麼雄偉壯觀的瀑布,卻有機會看到了由報紙組成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奇觀。

那天下午,我們坐車來到了位於北京亦莊的北京日報報業集團印務中心參觀。那裡的工作人員帶我們來到了4臺「龐然大物」面前,真是龐然大物啊,我抬頭仰望,足足有三四層樓那麼高,工作人員叔叔向我們介紹:這是一種非常先進的機器,用於印報紙的,每小時能印120萬份。

120萬份!我心裡飛快地盤算了一下,每分鐘2萬份,每6秒鐘2000份,每秒鐘333份!天啊,就眨巴眼的工夫,300多份報紙就印好了?我瞪大了眼睛,不是吹牛吧?

「開始了!大家快看機器上面的紙!」叔叔的話打斷了我的胡思亂想,我急切地抬頭看,只見機器上的紙飛快地向前「飛」著,原本白色的紙上覆蓋了各種顏色,就像湍急的水流狂奔向大海一樣。

「快看頭上!」不知誰說了一聲,我仰望天花板,這次注意到了天花板上有一個架子,架子上面,報紙就像開閘的洪水一樣,源源不斷從機器的出口衝出,湧向前方,順著「水流」就看見一個大的落差,在那裡,報紙正飛速衝下,眼前的場景是一道由報紙組成的「飛瀑」,真有一種「飛流直下三千尺」的雄偉,「飛湍瀑流爭喧豗」的氣勢!實在是一道難得的奇觀!

此時,我才真正理解叔叔介紹的每小時120萬份的含義,太令人驚嘆了。參觀完了,我還回味著剛才看見的壯觀景象,小小的報紙後面,居然有如此先進的科技啊!

相關焦點

  • 民國著名報人成舍我
    1991年在臺灣,一位高齡老人的辭世,一顆代表著「捨我其誰」精神的璀璨明星的隕落。這反映了成舍我對社會主義與自由主義的界限模糊,這恰恰是各種思想和主義在其精神世界衝抵、交結與融合的結果。  作為青年學生的成舍我肩負著探索國家前途發展道路的使命,同時他擁有思想上兼容並包的品性。在這樣一個衝突的年代中,不同的思想在這裡匯聚,無論是自由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對立,還是無政府主義到世界主義的演變,都為成舍我日後成為一名剛正不阿、有思想有骨頭的報人打下了基礎。
  • 張恨水:文人的情懷與報人的良知
    同時,他還是一位文名赫赫的報人,如果從1918年擔任《皖江日報》總編輯算起,至1948年12月辭去《新民報》所有職務止,他的報人生涯長達30餘年。這些年,作為小說家的張恨水,被人談論得比較多了,而報人張恨水,卻很少有人談論。我這裡就想談談報人張恨水,特別是《新民報》時期張恨水的作為和表現。張恨水首先是個文人,然後才是報人。他是文人辦報,不是黨人辦報,政治辦報,更不是政府的喉舌。
  • 找尋中國人的俠義精神
    因此用「柳白猿」這樣一種職業封號代替了一個人的名字,就是想抹掉這個人的過去。最後,柳白猿還是領悟到了這一點,因此當柳白猿面對姐姐的仇人,他並沒有將對方置於死地。洋槍洋炮的出現,武術便慢慢退出閃亮的歷史舞臺,也很大程度上帶走了中國人的俠義精神。
  • 求信與求真
    從這裡看到的有價值的區分,就是求諸於己的求信,和某種和恰當比喻下的求諸於野的求真。我很認同,因為仔細看這些中外動畫片,深入文本,中國作者的作品,無論是《一人之下》還是歐風寫法的《詭秘之主》,主角確實都在求一個對自我的答案:向內認識自己的安穩,一種不求徵服世界,但求性命保全的放心。
  • 《運動吧少年》收視四網第一 競技與求真精神引發深度討論
    激烈的賽況、熱血的競技精神也讓第十期《運動吧少年》再次交出CSM全國網、CSM全國網城域、酷雲、歡網四網全國上星綜合組第一,CSM全國網城域00後、80後所有頻道第一的驚豔答卷。自節目開播以來,激烈程度不斷升級的賽事就將節目中的體育競技之美推向了更高點。從開創性的力量、敏捷、速度三大賽道,再到考驗少年們綜合體能和團隊默契的項目,如鐵網攀爬、齒輪碰撞、障礙追逐等。
  • 求真求善求美
    當這兩行字跳入我的眼帘時,我的心底不油得升起一種巨大的震驚。試想這個人不是瘋子就是神經病,或者精神失常,或者有精神分裂症。但這是記者康麗10多年前在中國教師報以長篇累牘的形式報導的民間思想家柯領——《我為教育狂》的開篇兩句話,而且是出自於柯領本人之口,絕對不失真。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 老報人陳澤:共和國誕生時隨部隊進城
    
  • 老報人杜耀峰 薩克斯奏響聯合國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人民網紐約2月16日電 2月13日,一曲《北風吹·扎紅頭繩》薩克斯風獨奏響徹聯合國總部,演奏者是曾獲長江韜奮獎的老報人杜耀峰。
  • 求真之夜回顧 |與紀錄者一起探尋「真」的方向
    夢想是遙不可及的,但是卻又是觸手可及的,因為人類的努力,探索和求真的精神,最終會讓我們的夢想變成現實。從張偉老師及其團隊身上,我們看到了紀錄者們對求知精神的熾熱,也看到了他們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所展現的無畏精神。
  • 陳安民:實」與「信」 中國古代史學批評的「求真」指向
    比較地審視,自然有世界視野的獲得,當然也免不了文化的焦慮,不過恰恰也是一種自我反思的動力。在此,擬在西方古典史學批評的參照下,談談中國古代史學批評的觀念根基,以見「最重」二字是否合乎實際。它也深度契合於中國古代史學之優良傳統和根本特質,即「求真」與「致用」的統一。否則,致用就不成其為「史學」之用了。從這一意義上講,史學批評,正是助力「求真」的手段;「求真」,又正是指導史學批評的根本理念。 需要說明的是,今日廣泛使用的「求真」一語,並非中國古代史學批評與理論體系構建中的最高範疇。
  • 共同戰疫,青春有我——上海植物園青工委展開「求真求實,求知有我...
    共同戰疫,青春有我——上海植物園青工委展開「求真求實,求知有我」疫情防控專題線上學習會 2020-02-13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湖南衛視《新聞大求真》「解密」榮成七彩鹽田的成因
    8月26日晚6點,湖南衛視《新聞大求真》欄目以《「彩妝」鹽田是如何形成的?》為題,聚焦榮成港西鎮彩色鹽田成因。
  • 石林天外天「飲水之源 求真之旅」-新華網雲南頻道
    [新華網雲南頻道]飲水思源 求真之旅雲南天外天天然飲料有限責任公司於1994年註冊成立,並於當年5月建成投產,是一家集生產、銷售和售後服務為一體的飲用天然礦泉水企業,註冊資金600萬元。「飲水思源-求真之旅」大型水源地水質酸鹼度實測活動之然烏湖
  • 《四十九日祭》張黎拍「南京」求真不求新
    《金陵十三釵》的電視劇版《四十九日祭》正在湖南衛視播出。   張黎:其實並不是我對這些題材有偏好,而是我們這輩人的教育、成長環境註定了我們擁有一種責任感。其他題材並不是不好,只是也許不適合我。我的年齡也在這兒了,自然會沉穩一點。我不知道這對於我來說算是局限還是什麼,但對於《四十九日祭》這樣的作品,我相信這種「局限」是有好處的,它會提醒我在創作中時刻保持警醒、保持敬畏。
  • 慶祝第21個記者節:黨報老報人的「新聞情」
    老報人的「新聞情」2020年11月8日,我們將迎來第21個記者節,《廣元日報》報頭上的年月日,已翻過了32個年頭。三十春秋彈指一揮,三十華載砥礪前行。32年來,《廣元日報》追隨廣元發展的浪潮,取得了巨大的成績。
  • 永葆童心:不是裝嫩而是求真
    這就叫童心,純潔的激情,原生態的精神世界。試問,六一校友會的大爺大媽們,他們會有童心嗎?試問,那些玩火車跳大繩的大爺大媽們,她們會有童心嗎?我可以毫不猶豫地說,他們和她們幹了一輩子齷齪事,只想返老還童永遠霸佔尚未被他們糟蹋夠的世界。永葆童心,這是一個成人世界的概念,做到它確實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但卻很難,因為那是上天賜予的一種覺悟智慧。
  • 談談科學精神
    當被調查者對每一種形式都選擇了「嘗試過,不相信」、「沒參與過,不理睬」或「不知道」時,即被初步認為是不相信迷信者,如下表所示。表:公民素質調查數據為了更加準確地測試出真正不相信迷信者的比例,在這組問題之後還追加了一個問 題,要被調查者回答「在過去的一年中,您用過哪些方法治療和處理健康方面的問題?(可選1-3項)」,以便進一步鑑別出不相信迷信者。
  • 35歲男星爆料湖南臺熱播節目造假,還是以"求真"的名義造假?
    湖南臺曾有一檔新聞求證節目《新聞大求真》風靡一時,該節目從2012年播放一直十分火爆。在2017年,該節目還獲得了全國新聞獎一等獎獎項,相信很多觀眾都看過這檔節目,目前節目還在熱播中。《新聞大求真》節目標榜的是一款新聞求證節目,力圖從傳言提及的新聞事實出發,用科學實驗驗證每一則傳言的真假。
  • 海上名人|吳承惠:小報出身的老報人
    他是上海灘最後一個從小報生涯開始邁入新聞界的老報人。一隻腳在證券界 一隻腳在新聞界這樣一種合作形式,雖非報社正式編制,但18歲的吳承惠已經一隻腳踏在證券界,另一隻腳跨進新聞界了。吳承惠的父母不太支持兒子,認為這並不是正當職業。此時,《世界晨報》在辦了不到兩年後,終因經營慘澹而停辦。吳承惠失業了。家裡兩位在銀行做事的父執之輩,做他的擔保人,讓他進了上海市銀行,管理本市資金進出。
  • 「敦刻爾克精神」是一種什麼精神
    「敦刻爾克精神」是一種什麼精神 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程千千 編譯 2017-07-26 10:02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