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廳4》開播了,上一期「油膩」的黃曉明,不「油膩」了。
本以為觀眾會安安心心享受「舌尖上的中餐廳」,可沒想到趙麗穎的出現,又掀起一波討論。
相比於餐廳的其他成員,很久沒參加綜藝的趙麗穎算是《中餐廳》的一名「職場新人」。
然而,產後首秀的她卻頻上熱搜,幾乎承擔了大部分的「槽點」。
首先,是她的性格問題。
原本約好了船長們七點半開餐,但大廚們又忘了時間,人到了飯都還沒煮,這讓責任心重的趙麗穎很焦慮。
在工作中發生分歧之後,不敢和領導交流,導致自己越來越焦慮,後來竟然一個到房間抹眼淚。
菜單問題懸而未決,她也只敢小聲低估:「咱也不敢說,咱也不敢問。」
自己默默的躲起來,消化崩潰的情緒。
面對工作中的問題,正在剝蒜的她更是曝出金句:「剝蒜,剝著剝著就算了。」
想找店長黃曉明談經營計劃,卻屢屢欲言又止。
最近更是憑藉著「趙麗穎扒拉菜」這個兩三秒的視頻被罵慘。
起因是趙麗穎在吃菜的時候,用自己的筷子在碗中翻了幾下,因此被網友蓋章認定:「真沒家教。」(後被曝出是剪輯的問題)。
有網友評論說:「趙麗穎性格內向又擰巴,只會生悶氣,其他什麼都不會。」
實際上,趙麗穎在《中餐廳4》中的表現真的有那麼不堪嗎?
並非如此。
趙麗穎加入之後,擔任起了財務工作,管理餐廳的開支。除了基本的買菜、打掃衛生、給廚師打下手之外,還在在節目中展示了自己的廚藝。
下雨天過道滑,她就主動去拖;吧檯放了做好的炒菜,她看到趕緊給客人端。
趙麗穎如同一個「悶葫蘆」,不敢在一些特定的場合表達自己的要求。和「悶葫蘆」溝通,好像就是在一個人唱獨角戲。他們即使內心渴望接近,外表也高冷沉默。
不能做到像《三十而已》中的顧佳一樣,雙商在線,如魚得水,面面俱到,原地逆襲。
可是,「悶葫蘆」註定就是在社交中一無是處了嗎?
「悶葫蘆」的每一次社交,都好像是強迫自己的「外交戰爭」。
有人描述這種狀態:
「跟人相處很累,帶來的壓力感遠遠大於舒適感;
路上怕遇到熟人,更怕遇到半生不熟的人;
人多的地方就會不安,第一反應永遠是躲;
過度在意別人的看法,擔心自己會出錯;
害怕麻煩別人,或者別人厭惡的表情,欠的人情總想加倍地還;
害怕尷尬拼命找話說,常常把天聊死,最後乾脆不說話;
心裡很羨慕那些很陽光很活潑,受歡迎的人;
在學校的時候,即使知道答案,依然害怕被老師叫到回答問題;
在公司的時候,害怕見上司,害怕在大大小小的會議上匯報工作或發言。」
周國平曾說過:「我天性不宜交際。在多數場合,我不是覺得對方乏味,就是害怕對方覺得我乏味。
可是我既不願忍受對方的乏味,也不願費勁使自己顯得扭曲,那都太累了。我獨處時最輕鬆,因為我不覺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無需感到不安。」
我們清楚地知道,「悶葫蘆」只是一種性格特徵。
然而,有調查數據顯示:87%的人,希望自己變得更加外向。
憑藉《清平樂》和《三十而已》大火的江疏影曾經在節目《說出我世界》裡講道:
「社交恐懼症,是我對我自己下的定義,高冷,孤傲是大家給我的標籤。」
被眾人羨慕的女神卻能因為燈光老師的一個眼神,執行導演的一句話,就能讓她陷入自卑,別人的每一個小細節都被她無限揣摩與放大。
奧斯卡金像獎評委陳衝曾經在《魯豫有約》中坦言:
自己年輕的時候,和人相處容易緊張、不自信、不舒服,不能很好的展現自己。
這種狀態,讓自己無意中錯過人生的很多可能。限制了自己。
正如心理學博士Neo說的:「當外向者暴露在一個極度亢奮的社交環境中時,他們會變得像白熾燈一樣,越來越亮,越來越有磁場,而內向者會像戳破的氣球,不斷萎縮。」
我們的環境決定了外向者總能爭取到更多的機會,他們的侃侃而談也更受歡迎。
「悶葫蘆」們看著別人在社交場合談笑風生,會心生羨慕,會在某一個瞬間覺得自己不合時宜,甚至會想著改變自己。
逼著自己改變「悶葫蘆」的狀態,可能有效果,但是也很痛苦。
有一個作家,叫做蘇珊·凱恩。
她小時候參加夏令營的時候,別的小夥伴在一起打鬧聊天,只有她一個人安安靜靜地捧著一本書。
小夥伴問她:「你為什麼這麼安靜?」老師也告訴她別太安靜,應該外向。
她只好強迫自己改變。那時她第一次對自己的性格感到懷疑。
強行改變,自己不舒服,別人也能感覺的到你的強顏歡笑。
後來,長大後的她用大量的心理實驗證明,內向不是一個需要改變或能夠改變的心理問題或者缺陷。
《烏合之眾》指出:「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倍感安全的歸屬感。」
為了強行融入別人而改變自己,刻意拋棄或者捨棄自己的某種東西,本來就是得不償失的舉動。
與其被動社交,不如獨自一人,自己活成一道光。
此外,「悶葫蘆」們也有社交達人沒有的優勢。
心理學家曾經提出「福流體驗」,這種體驗可以讓人忘記疲憊,獨處時會陷入一種沉浸式情緒體驗,從而達到忘我的境界。
而「悶葫蘆」對福流體驗能力更強。
內向的優勢是外向的人提供不了的。人可以從不同的事物中汲取能量,外向的人可以和他人的相處中得到能量,而內向的人可以從獨立思考中得到能量。
因此,不是所有的沉默都是尷尬的,不用費力填滿它。保持舒服就好了。不是所有的「悶葫蘆」都是要改變的。
悶葫蘆,也可以是金剛葫蘆娃。
「悶葫蘆」並不意味著要為此而自卑,以至於自我包裹。
周星馳,在溝通方面,曾經和趙麗穎一樣。
在拍《大話西遊》期間,周星馳想找導演聊戲。
但是周星馳太害羞了,不敢直接找導演。於是就把想法寫在紙上,然後偷偷地塞進導演的酒店房間門下。
不敢直接表達就間接表達,「悶葫蘆」也可以找到讓自己舒服的溝通方式。
而不是把所有的委屈和想法一併打包到自己的心裡,躲在安靜的角落一個人默默消化,一個人在心中吶喊。
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回血充電的機會,羅永浩曾說:「你們別看我站在臺上能扯淡那麼久,其實我是個很內向的人。參加超過5個人的飯局我就會全身不舒服,每次飯局後回家都要一個人狠狠讀一天書才能緩過來。」
「悶葫蘆」也有自己適合自己的充電方式,活成一道光,不必把自己包在套子裡羨慕別人。
我們經常在網上看到網際網路大佬們高談闊論,在這群人之中,我們很難找到騰訊的創辦者馬化騰。
馬化騰自己也承認:
「20歲的時候,我還是一個非常內向的程式設計師,我唯一的資本是我1寫過的幾萬行C語言代碼。」
在騰訊發展的早期,馬化騰從來不跟媒體打交道。
騰訊發展到現在,馬化騰不用打交道也自帶流量。
正如《中餐廳4》被網友痛批的趙麗穎,即使是個「悶葫蘆」,依舊是破繭成蝶,層層蛻變, 熠熠生輝。
正如她在《星空演講》中說的那樣:
「英雄的出處,是來自於內心的強大,和你所從事職業的堅持和踏實,來自於對夢想的執著追求,以及面對浮躁浮華的淡定和定力」。
這一切成就,並不被「悶葫蘆」阻礙。「悶葫蘆」反倒是煉丹爐,煉出了精神的「火眼金睛」。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當你足夠優秀,你便無需多言,便有很多人能看到你的價值。
我們知道周杰倫,我們知道微信之父張小龍,我們更知道愛因斯坦。我們知道他們,不是因為他們是社交達人,而是因為他們足夠優秀,優秀到我們不得不正視。
雖然他們都是或者曾經是別人眼中的「悶葫蘆」。
你的注意力在哪裡,收穫就在哪裡。這句話在「悶葫蘆」身上同樣適用。
《別獨自用餐》中提到:「管理人脈和性格無關,性格內向的人,只要用對了方法,也可以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網。」
你的一切,和自帶的「悶葫蘆」特質無關,只要你想做,總能找到辦法。正所謂「德不孤,必有鄰」。
怕只怕明明是其他方面出了錯,還一切都讓「悶葫蘆」的性格背鍋。
美都沒有固定標準,性格也沒有。
「悶葫蘆」沒有很壓抑,自己呆著並不意味著我孤獨寂寞冷,安安靜靜地也能走出自己的一片小天地。
所以,「悶葫蘆」們不用刻意撞外向,內向的人很性感迷人還有點小傲嬌,就像清冷的月光一樣美,就像「金剛葫蘆娃」一樣強。
. END .
【文| 羅螞蚱 】
【編輯| 知愚姑娘】
【排版 | 知愚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