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盔甲為何這麼貴?這「一甲」不僅貴到肉痛,還是秦國富國強軍的獨門秘籍!

2021-02-23 冷兵器研究所

編者按:關於秦朝士兵的形象,早期是依據一些戰國縱橫家的說法不戴頭盔甚至不穿盔甲,後來根據兵馬俑和出土考古文獻發現,秦人還是很注重盔甲的裝備的。而且,根據對秦簡的解讀,學者們還發現秦人的法律條文中有貲甲,也就是罰交盔甲的記載。那麼,這種懲罰對於秦人來說重不重呢?或者直接說,古代盔甲到底有多貴?因為早期資料不完備,所以一開始秦代貲甲被認為是直接罰盔甲。導致當時有一種錯誤的觀點,認為秦軍不是職業軍人,盔甲和生活物資是自備的。所以罰盔甲是自己做盔甲上交,這也是成了秦軍盔甲是士兵或者民眾自己製造的論據之一。

但我們知道盔甲在古代屬於管制物品,而且製作盔甲的工匠被稱作函人,出現的時間不晚於西周。從兵馬俑出土的秦甲樣式來看,其還是有章法的,不像不同百姓自己弄塊皮子自己做的那種土盔甲。而《嶽麓書院藏秦簡(貳)》的一篇記錄,則是直接糾正原來的誤區。原文是這樣記載的:貲一甲直(值)錢千三百卌(四十)四,直(值)二兩一垂 ,一盾直(值)金二垂。贖耐,馬甲四,錢七千六百八十。馬甲一,金三兩一垂,直(值)錢千九百。金一朱(銖)直(值)錢廿四。贖死,馬甲十二,錢二萬三千卌(音xi,四十)。

這裡面說了,一甲值錢1344錢,這裡的錢指的是秦半兩錢,一垂相當於三分之一兩黃金。所以一甲差不多要2.3兩黃金,那麼,這些錢購買力如何呢?當時的普通百姓能否負擔的起?

根據秦簡的記錄,一石禾(米)是30錢。當然這也是正常年景的情況下。秦朝一升合202毫升,一石也就合今天20升。一個公士一年歲入是50石,這一甲錢理論上相當於一個公士一年的歲入。除此以外,一個公士有田一頃,宅一處和僕人一個。公士在爵位等級上屬於最低一級,和一般對富戶差不多。假如一個公士被罰一甲,基本上一年白幹,然後要靠著一頃地來養活一家子。那麼要沒錢怎麼辦?秦國制度還是有辦法,那就幹活頂!

《秦•司空》記載:有罪以貲贖及有責(債)於公,以其令日問之,其弗能入及當,以令日居之,日居八錢;公食者,日居六錢。所以一般做工的一天不管飯八錢,幹半年也就夠一甲錢的。所以對那些基層小官小吏來說,罰甲基本上相當於抽血了,比如帶青少年訓練效果不好,像弩箭射擊不合格,縣尉就要罰二甲(發弩射不中,尉貲二甲)。而當時一個縣尉的一年俸祿不過200石左右,折合成錢也就是6000錢,被罰兩甲差不多相當於兩個季度白幹了。

那麼,甲為何這麼貴呢?這得就從甲的生產過程談起,我們知道一件商品的價格受供求,生產效率效用等因素影響。對於甲這種裝備,在戰場上穿甲和不穿甲效果是不一樣的。穿盔甲能多打一會或者倖存機率大,但是如果沒盔甲,基本上一箭射過來或者一刀砍過來,那基本要涼涼。從秦簡來看,《裡耶秦簡》裡甲的數量比戟和弩多的多:甲衣349件,甲21件,兜鍪39件,胄28件,弩和戟各251件,備用的弩臂97件,弩弦1801件,弩箭40900餘支。而從兵馬俑甲俑和袍俑比列來看,秦軍的甲俑數量遠遠高於袍俑,可見甲對秦軍來說需求量是非常大的。

然後就是供應。需求大,供應有限,那必然價格高。從兵馬俑研究來看,秦俑中士兵甲俑的甲片大多偏大偏厚,而軍官俑的則是甲片細小而且有包邊。一些學者認為軍官俑的盔甲是模擬鐵甲,而士兵俑則是模擬皮甲。

當時冶鐵成本不低,說明主流還是皮甲。雖然皮甲比鐵甲便宜,但是皮甲也需要原料。首先就是皮革,而做皮甲的材料中,犀牛太少(甲骨文中的兕其實是野水牛),羊皮強度不夠,所以主要原料是黃牛皮。但是牛生長慢,而且黃牛是重要的農業資源,是不能隨便宰殺的。除此以外,黃牛的筋角也是製作弓箭的戰略物資,所以秦朝法律規定耕牛死亡,一定要及時上交皮革還有牛筋牛角。如果上交不及時,那是要被處分的。

除了牛皮和生漆這兩樣比較貴的原料外,在工藝上,皮子需要加工處理,上漆也算是技術活。這些又是一筆錢。還有切割甲片打孔編織這些都很耗工時。而且做盔甲的人也不能不吃不喝的做盔甲,還得支付工資。這樣一個流程下來,一副甲的價錢貴是必然了。  

而且不要說秦朝,到了後世盔甲照樣很貴。根據朱熹《朱文公文集》卷20《與曾左司事目札子》記錄:打造步人弓箭手鐵甲,一年以三百日為期,兩日一副,昨已打造到一百五十副了……計用皮鐵匠一萬八千工,錢五千二百餘貫。弓箭手的盔甲防護面積比較小,但一副甲也差不多要35貫錢。雖然南宋時期銅錢的購買力下降,但是35貫也相當於當時臨安城一個普通人家幾個月的生活費了。

在明朝《工部廠庫須知》的記錄中,打造盔甲需要煤、鐵、線、漆、布等,算上工藝、夥食費一個需要白銀4.4兩。看到四兩,可能許多讀者會覺得這也太便宜了,許多電視劇裡一出手不就是幾兩幾十兩。但實際上,在明朝《宛署雜記》的記載,一兩白銀在北京可以買一石粳米。對普通人來說一兩白銀很多了,這還是普通士兵的盔甲。西方在1304年,一件鏈甲衫成本為10英鎊(佛蘭德斯),購買一個鏈甲需要花費一個工匠60~120天的工資。

所以對於古代普通人來說,雖然一副盔甲咬咬牙能買的起,但是和給女朋友買名牌包一樣,要割肉的……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網易新聞•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籤約內容。主編原廓、作者雙尾貓,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

王牌軍遭小國高麗全殲,與北宋相愛相殺的大遼也是戰五渣?


明代火箭的實戰威力到底如何?

偵查警戒都是小菜,唯快不破的攻防轉換才是大招

喜歡冷研的小夥伴們,微信又雙叕改版了!為了避免以後找不到冷君,每天觀看更多精彩內容,可以按以下步驟將冷兵器研究所置頂。

相關焦點

  • 天下無敵的秦國,死於天下無敵
    這幾個數字裡,標識了,秦國極其強大的好戰心,和非常誇張的勝利率。 秦國能滅六國的根本原因在於它窮,直接原因在於它將窮轉變為了一股擰成繩的鬥志。秦國變法前,上至王侯,下至百姓都窮的叮噹響,論貧富差距,絕對是六國最低的。窮病像是癌症一樣,侵入了秦國的骨子裡,其他的國家都看不起邊陲之地的窮小子。
  • 戰國時期,為何秦國的變法最為徹底,其他國家的變法相繼夭折?
    因此,各諸侯國相繼在本國實行變法,力圖實現富國強兵。在戰國七雄的變法中,秦國是後期進行變法的國家,為何山東諸國率先變法,最後都相繼夭折,唯獨秦國變法最為徹底,而且能夠長久堅持,一直到大秦一統天下,這與秦國國家本身各方面有優勢的原因。
  • 羋月與趙姬都是秦國的太后,作為女人,面對感情為何差別如此大?
    這兩位曾經在秦國歷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對於大秦的發展和走向,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她們作為女人有共同的特點,也有屬於自己的那份與眾不同。【一】羋月的一生女強人並不是天生就強。但劇中所表現的羋月一生經歷,與歷史上真實的羋月大體還是相同的。首先羋月的出身確實是楚國的公主。羋月小時候,當時還是戰國時期,秦國並沒有像後期那樣變得那麼強大,羋月的母國楚國在當時也是一個大國。
  • 秦國與秦帝國(一)
    秦國,作為一個西部邊陲小國,其發家在傳統上可追溯至前879年,經過了五個多世紀的時間,直至秦孝公任衛鞅為左庶長進行變法改革時,它才開始朝著統一的方向發展。一個諸侯小國,為何上蒼如此眷顧,選擇它來完成統一天下的任務?秦的優勢在哪裡?統一後強大的帝國為何在短短十幾年間灰飛煙滅?其背後的主導因素又是什麼?秦帝國雖然短暫,但其又如此輝煌的存在過,這又是為何?
  • 張儀兩為秦相,以連橫破六國合縱,為何落得出逃秦國的下場?
    張儀兩為秦相,以連橫破六國合縱,為何落得出逃秦國的下場? 春秋時期,列國之間的戰爭是爭霸戰爭,各諸侯國之間不以滅國為目的,戰爭的目的是為了得到認同,這叫做「義戰」。而到了戰國時期,列國都以吞併他國疆土,消滅有生力量為己任,自然也更需要各方面的人才。
  • 秦國君主—秦孝公
    秦孝公名字叫嬴渠梁,戰國時秦國國君,秦獻公之子,在位24年。秦孝公是非常有膽識和才能的人,他為秦國的崛起和強大奠定了堅定的基礎,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厚的筆墨。訓練秦國新軍,積極支持發展軍功制,是秦國漸漸強大起來!秦孝公繼位之前,秦國經歷了好幾代君主的內亂,內政混亂,國力大大削弱,還被魏國趁機奪走了河西之地。可以說當時秦國是非常慘的,秦孝公即位後,廣泛施加恩德,發布求賢令,招募戰士訓練軍隊,企圖恢復大秦的強大和輝煌。
  • 華陽夫人背後的秦國楚系集團,是從哪兒冒出來的?為何勢力這麼大
    華陽夫人影視劇畢竟是影視劇,真實的華陽太后並沒有這麼水,相反她一直牢牢地把握著秦國的大權,直到嫪毐、呂不韋倒臺之後,依然在秦國的朝堂上巍然不動!李富強:其實在真實的歷史中,秦國的楚系勢力到華陽太后這功夫已經衰落不少了!想當年,楚系「四貴」力壓秦王的時候,那才叫一個牛呢!秦國的楚系勢力是從秦宣太后開始形成的,秦宣太后也就是羋八子羋月,她為秦惠文王生了好幾個兒子,比如後來繼承秦王之位的秦昭襄王嬴稷就是她的親生兒子!
  • 什麼原因讓趙國在戰國七雄中成為最能跟秦國硬剛的國家?
    作為秦國統一天下路上最大的障礙,趙國還真是一塊硬骨頭,即便在長平之戰中慘敗,四十多萬大軍被「人屠」白起坑殺殆盡,幾近亡國,但之後仍能在秦國的接連打擊下,頑強支撐三十多年。期間,趙國還能西擊燕國,大破燕軍主力,一度兵圍燕都;北擊匈奴,殺敵十餘萬,縱橫草原;甚至在亡國前夕,仍能在肥之戰和番吾之戰中擊潰秦軍,讓秦國折損大將桓齮和數萬大軍。
  • 戰國時期魏國為何要遷都大梁,是因為害怕秦國嗎?對此你怎麼看?
    在一些影視作品中,刻意突出了秦國在崛起的過程中,對於魏國的仇恨,所以導致不少的朋友都在認為當時魏國會遷都於大梁,主要是受到了秦國的威脅才這麼做的,然而事實真的是如此的嗎?戰國時期魏國為何要遷都大梁,是因為害怕秦國嗎?對此你怎麼看?下面小編就簡單分析一下。
  • 秦國開國君主到秦國被正式列為諸侯的第一任國君的兩位君主
    周孝王對這件富國強兵的大事十分重視,每年都要去牧場檢閱一番。有一年,周孝王前往巡視馬匹飼養情況,從牧場中一位犬丘人那裡得知,非子極會養馬,馬只要一經他手,就會又肥又俊。周孝王立即命養馬的小臣帶非子來見。周孝王問到養馬之道,非子對答如流,對於馬匹的調養、訓練、繁殖和疾病防治等,都能說出一套高超的辦法。周孝王聽後十分高興,於是便讓非子到汧水、渭水之間主管馬匹。
  • 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強大,為何最後被五馬分屍呢?商鞅不懂功成身退
    衛鞅幾次所說之法,並未讓秦孝公感興趣,衛鞅最終說到「富國強兵」之法,秦孝公深感興趣,最終秦孝公決定在國內進行變法,為此展開了商鞅變法。變法初見成效後,秦孝公任命衛鞅為「大良造」繼續推行變法,商鞅也被秦孝公封為「商君」。
  • 秦國累世經營,3年即為楚所滅,秦地的百二雄關為何沒發揮作用?
    楹聯有言曰: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這個「百二秦關終屬楚」說的是在秦末農民大起義中,以劉邦、項羽等為主要領導的楚軍攻破秦國的歷史事件。現在的問題是為什麼會用「百二秦關」來代替秦國呢?這得從秦國立國以及它所在地理位置的特點上開始說起。
  • 百家爭鳴:打造無敵秦國的奠基者——悲情商鞅
    周王室勢力衰微,諸侯間用武力相互徵伐吞併。秦國地處偏僻的雍州,不參加中原各國諸侯的盟會,被諸侯們疏遠,像夷狄一樣對待。秦孝公繼位後以恢復秦穆公時期的霸業為己任,在國內頒布著名的求賢令,命國人、大臣獻富國強兵之策。 公叔痤死後,商鞅聽說秦孝公在國內發布求賢令,便攜帶李悝的《法經》投奔秦國,通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見孝公。
  • 從《大秦賦》讀懂秦國一統天下的密碼
    戰爭場面恢弘,數萬人陣容,大氣震撼;造型逼真,秦軍盔甲、武器高度還原,恍若「行走的兵馬俑」;細節精良,包括妝容、建築,仿佛置身於戰國時代。其實,戰國七雄中秦國並非優等生,至多只能算插班生。論出身,遠不及燕國、齊國之顯赫;論地域,起於西部邊陲,不及齊之富庶、楚之遼闊;論發展,更不如鄰居魏國之先發優勢、經濟領先。這個被各國諸侯所不齒,冠以虎狼之名的秦國,是如何突圍崛起的?
  • 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強大,為何最後被五馬分屍呢?原因在於商鞅自身
    秦獻公為了強大秦國,開始廣招賢士,為此也給了衛鞅施展才華、報復的一個平臺。衛國人衛鞅聽聞秦孝公的求賢令,便離開了魏國,帶著李悝的《法經》投奔秦國。衛鞅見到了秦孝公後,便用帝道、王道之術、霸道之術等遊說。衛鞅幾次所說之法,並未讓秦孝公感興趣,衛鞅最終說到「富國強兵」之法,秦孝公深感興趣,最終秦孝公決定在國內進行變法,為此展開了商鞅變法。
  • 周武王分封時並無秦國,秦國從哪裡來的,為何最後變成大國
    周武王分封時並無秦國,秦國從哪裡來的,為何最後變成大國 公元前1044年,由於商紂王不斷發動徵討東夷的戰爭,國內百姓不能休養生息,經濟也被折騰的非常疲軟。周武王認為時機成熟,便聯合蜀、羌、庸……等部落聯軍攻打朝歌。商紂王自焚,商朝因此滅亡。
  • 《大秦賦》中,燕國痛罵秦國和趙國為「馬奴」,是信口開河嗎?
    對於趙偃來說,和秦國結盟並非真心實意,目的主要是為了穩住秦國,以此方便自己攻打燕國。當然,秦國也是意在推波助瀾,等到趙國和燕國交戰的時候,自己就可以偷襲趙國了。當然,這一情況還是引起了燕國的不滿。在《大秦賦》這部電視劇中,得知秦國和趙國準備結盟的消息後,燕國的臣子非常氣憤,直言趙國是馬奴。
  • 秦國的兩位太后,同樣與外族人私通生子,為何結局卻截然不同
    秦國出現兩個很有意思的女子,一個是宣太后羋八子,大家如果看過孫麗的《羋月傳》應該就知道,她是秦始皇的高祖母,就是他爺爺的奶奶。另一個是趙太后趙姬,他是秦始皇的生母。這兩個女人都是在丈夫去世後與外人私通生子,但兩人都結局卻完全不同,一個成為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太后,而另一個卻背上千古罵名。為什麼同樣的事情,卻不一樣的結果呢?
  • 終於明白秦國為什麼在商鞅變法前那麼窮了,原來還有這一原因!
    秦國在秦孝公接手時有多窮,上一篇內容已經說過,這篇內容就不再贅述。 天可憐見,秦孝公終於等到了商鞅,兩個人由相互試探到互訴心聲,通過了三天三夜廢寢忘食的商談秦國的富國強兵之策。
  • 秦國歷史上,嬴駟、嬴稷和嬴政哪個團隊更強?從秦國崛起得出答案
    可見秦王嬴政能一統六國,建立大一統秦朝,始稱皇帝,其基礎是建立在秦國前面幾世的累積和前面幾位君主的創造的功業。秦國雖然在秦孝公重用商鞅,「富國強兵」之前也有輝煌的時候,如秦國第15位君主秦穆公時稱霸西戎,位列「春秋五霸」。但秦自秦穆公死後,秦國就逐漸衰敗,到了戰國初期更是經歷了上百年的衰落期,秦國已經不再是春秋時期的霸主地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