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累世經營,3年即為楚所滅,秦地的百二雄關為何沒發揮作用?

2021-01-11 馬少伯9

楹聯有言曰: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這個「百二秦關終屬楚」說的是在秦末農民大起義中,以劉邦、項羽等為主要領導的楚軍攻破秦國的歷史事件。現在的問題是為什麼會用「百二秦關」來代替秦國呢?這得從秦國立國以及它所在地理位置的特點上開始說起。

秦人先祖嬴姓部族從殷商時期開始就已經是鎮守西陲的得力幹將。到了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之後,犬戎與申侯伐周,殺死周幽王,此時秦襄公帶兵救周,作戰時英勇賣力,遂有功。而且襄公以兵護送周平王東遷,被平王封為諸侯,賜岐以西之地,並與襄公誓約:犬戎無道,屢侵岐、豐之地,秦若能攻逐犬戎,即有其地。這就是歷史上的「襄公立國」。

到了秦穆公時期,秦國向西發展,任用由余為謀士,逐漸滅掉西戎十二個國家,闢地近千裡,稱霸西戎。至秦孝公,實行商鞅變法,使得秦國國富兵強。到了秦惠文王時期,又伐取巴蜀、義渠之地,此時,秦國擁有了函谷關以西的大部分地區。西邊徵服之後,憑藉著崤函之固的秦國當然就想著東向滅掉六國,統一天下了。

雖然,蘇秦的合縱之策,讓秦軍十五年不敢東出函谷。而六國,有寧越、蘇秦等以制謀,用吳起、孫臏等以將兵,合百萬之師以擊秦。而秦國開關延敵,六國之師徘徊而不敢進,可見六國聯軍對退入函谷關之秦軍亦無能為也。所謂「百二秦關」,即六國百萬聯軍,秦國只用百分之二,即兩萬人就可控住易守難攻之函谷關,以御百萬之師於關外。所以,就用「百二秦關」作為函谷關以西之秦國領地的別稱。

然而,秦末農民大起義,起義軍既無良好的軍事素養,又無銳利的作戰武器,僅以氓隸之人、遷徙之徒,秦軍沒能擋住起義軍西向,函關也沒能保住秦國江山。可見,若要守住國土、江山穩固,不在地形之險要,如函關;也不在防禦工事之堅固,如長城。而在於以德政、仁政施行王道,從而順民意、得民心、練兵馬,以富國強兵,這才是真正的進可攻、退可守的「險關」。總而言之一句話:得民心者得天下。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交流到這裡,以上僅個人觀點,歡迎讀者朋友在評論區留言,或批評指正,或大家一起交流探討,感謝閱讀。

我是馬少伯,關注我,討論更多歷史問題。

相關焦點

  • 秦國與楚國乃是世仇,為何楚人劉邦滅秦後,老秦人不奮起反抗?
    始皇帝去世後,打響反對秦國暴政「第一槍」的陳勝吳廣,便藉助楚國威望極高的大將軍項燕之名,並將自己的政權定國號為「張楚」。與此同時,項燕真正的後代項梁和項羽也開始動手。他們幹掉秦帝國在當地的郡守,宣布反秦。項梁立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為楚王,為了凝聚楚地人心,熊心依舊 稱「楚懷王」。項梁戰死後,項羽成為了楚國抗秦主力,楚懷王被天下反秦勢力推為盟主,號「義帝」,劉邦也在其麾下。
  • 楚國晉國和秦國版圖相當,卻為何被秦所滅?
    公元前223年,楚滅於秦。楚君的後人多以熊為姓,稱為熊氏,史稱熊氏正宗,即江西熊氏。今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前川街的大熊灣(無雜姓)和小熊灣(有雜姓)的熊氏為南北遷移時由江西遷至於此地。熊通子楚文王定都於郢(今湖北省荊州區西北),此後為擴充領域,楚國與中原的中原諸侯國經常發生戰事。楚成王時,楚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顯強盛。
  • 韓王派鄭國疲秦弱秦,結果他名垂青史,韓國第一個被秦國所滅
    就拿韓桓惠王來說,他派水利專家鄭國去秦國修渠,不但沒有達成「疲秦弱秦」的初衷,反而讓八百裡秦川成為一片沃野,為秦軍橫掃六國提供了充足的糧草。秦國日益強大,韓王使計疲秦從公元前251年到公元前247年,秦國在四年內連喪三王,但是綜合國力並未減弱。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其實,真正滅秦的是趙而非楚
    「趙雖一戶,亡秦必趙」,真正導致大秦滅亡的內因,來自趙人楚懷王客死秦國時,一位叫楚南公的人,悲愴地說了八個大字:「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後來起義反秦的陳勝、項羽、劉邦,他們都來自楚國,也有解釋是楚國屈、景、昭三大家族,還有解釋說是楚國先祖宗祠所在地三戶城,但是不管怎麼說,反秦起義始於楚,也終成於楚,楚南公似乎成了預言家。
  • 秦始皇滅六國重用的名將,為何在劉邦項羽滅秦時,沒出手救秦國?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反秦的火種迅速蔓延。老楚名將項梁帶著他的侄子項羽率八千子弟兵渡江北上,兩人都很有才幹,一往無前。但他在巨鹿耽擱了一些時間,劉邦毫不猶豫地先進了鹹陽,秦三世的兒子秦三世向劉邦投降。就在此時,那個統一的六國,曾經龐大的秦帝國滅亡了。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為何楚滅楚人想著復國,而秦朝滅亡後無人復秦
    陳勝起兵沒有立楚王后裔為王,所以他失敗了,所以你應該立楚國王室後裔為楚王。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話最早是楚南公說的,楚南公是誰,沒有人知道,從名字看應該是楚國的貴族,這話啥時候說的,也不知道,只知道範增對項梁複述了這一番話,這番話的背景是天下開始蜂擁反秦最關鍵的時候,尤其是楚人反秦最為激烈。
  • 為什麼「秦滅六國,楚最無辜」?羋月背後的大國糾葛
    ⭐設個星標吧朋友們不然你都接收不到文景的精彩推送了在春秋時代,秦國和楚國一向被中原各國視為文化落後的夷狄,秦國被視為西戎,楚國被視為南蠻,他們都不是所謂的華夏正統,彼此之間可能還存在著些許「惺惺相惜」。然而,秦一統天下後,響亮的反秦口號中不乏一些這樣的話,比如「秦滅六國,楚最無辜」「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 秦滅六國的過程是怎樣的?那個國家最難打?
    到韓桓惠王時,韓就已臣服於秦國。秦始皇初年,韓國的疆域更加縮小,只剩下都城陽翟與其周圍10多個中小城邑,基本上已是名存實亡之國了。韓國在七國中為最小,而所處地位卻最重要。它扼制秦由函谷關東進之道路,秦要並滅六國,必須首先滅韓,因而形成了秦韓兩國間的連續戰爭,經過秦國的多次打擊,韓的土地日漸縮小,韓於是向秦表示願為藩屬。
  • 陳勝吳廣起義,打的旗號是為扶蘇項燕復仇,秦國楚系勢力有多強大
    為何陳勝吳廣領導的楚人暴動打出的旗號卻是為公子扶蘇和楚國將領項燕復仇呢?扶蘇是秦始皇嬴政的太子,秦始皇駕崩於河南沙丘,丞相李斯和寵臣趙高篡改了傳位詔書,擁立了幼子胡亥為二世皇帝,並下詔賜死了太子扶蘇。項燕是原楚國名將,在秦國發動最後一次滅楚戰爭中兵敗自殺殉國。
  • 為何《大秦賦》中的寧騰,幫助秦國滅了母國,卻深受百姓愛戴?
    其中在講到滅韓國的時候,出現了一個叫做寧騰的人物,劇中的寧騰早年便被縱橫家姚賈策反,成為了 秦國 安插在韓國的間諜。寧騰先是幫助秦國不費一兵一卒就拿下了南陽,後來秦國順利吞併了韓國,寧騰又聽從嬴政的囑託,來到 南郡 擔任郡守,將所轄地治理得井井有條。那麼寧騰此人,在歷史上的原型人物是誰呢?
  • 秦國在滅國戰當中,為何要先挑韓國揍?其實韓國起初不是軟柿子!
    而韓國之所以能經久不亡、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它所處的地理位置給其餘六國所帶來的戰略價值,在戰國早期,韓國便已經成為魏、齊之間的爭霸資本,馬陵之戰是這種局面最大的註腳。後來秦楚爭霸時,韓國又受挾於秦國,與之共同伐楚。之後,到了戰國末期,韓國更是成了秦、齊兩國之間戰爭的緩衝地,苟延殘喘地存在著而發生在秦、趙之間的著名戰役長平之戰更是由於韓國上黨郡而起。
  • 為秦取得滅韓首功的「內史騰」,是《大秦賦》裡韓國降臣寧騰嗎
    「內史騰」姓氏為何,生於何年,死於何時又葬於何處等等信息,目前都不可考。《大秦賦》中所說的「寧騰」實際上是一個小說中的人物,他並不是真正的「內史騰」。而「內史騰」也不負眾望,在秦王政16年的時候,投降秦國,並為秦國繼續治理南陽;第二年便出師滅韓,行事雷厲風行,滅國之戰打得異常乾脆,可見其軍事指揮能力出眾。
  • 平史 美國欲合縱滅中,卻不知六國合縱滅秦失敗的必然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貶蜀王更號為侯,而使陳莊相蜀。蜀既屬秦,秦以益彊,富厚,輕諸侯。」攻下蜀國可以說為秦國吞併六國打下了雄厚的基礎。可見,張儀對於秦國的決策並不能有決定性的影響,真正決定各國決策的,是利益。就比如,如今的美國,為何處處為難中國?
  • 蘇秦為何能說動六國抗秦?
    蘇秦主張六國合縱,以對抗日益強大的秦國。而張儀則為秦國遊說,拆掉六國合縱,以便秦國各個擊破。蘇秦天生就是靠嘴吃飯的,但這位鬼谷子的高徒,早期出師不利。在諸國轉了一圈,在秦國碰了一鼻子灰,灰頭土臉回家。看到蘇秦空手而回,父親、妻子、嫂子對蘇秦輪番嘲笑羞辱。蘇秦「頭懸梁、錐刺骨」,發憤讀書,再次向諸國兜售他的合縱論。蘇秦的第一站是燕國,時間是公元前334年。
  • 戰國4公子名揚天下,為何秦國沒出這樣的人?這才是秦統一的關鍵
    公元前1046年,姬髮帶著一大幫諸侯滅了商紂,建立了周政權。也就在這年,武王特地分封了幾百個有功勞的諸侯。隨著時間推移,到了戰國時代幾百個國家僅剩下了齊、楚、秦、燕、韓、趙、魏這7國存在。公元前221年,秦一口氣消滅了其他6國,最終統一了天下。
  • 楚人羋八子為何與母國同室操戈?一心襄助秦王全力滅楚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被稱為太后的人——宣太后,楚國人,嫁與秦惠文王為妾,生了一個兒子也就是後來的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又迎娶了楚國的公主為皇后。從這樣的姻親關係來看,秦國和楚國的嫁娶事宜純粹是兩國進行的政治聯姻,一切都是利益使然。
  • 為何秦國用了500年,而劉邦、李淵等人數年之間就統一了天下?
    這幾乎是唯一一個沒怎麼抵抗就投降的戰國。 公元前225年,秦始皇二十二年,秦將王賁率軍攻魏,圍困魏都大梁。 此時的魏國一如韓國虛弱渺小,但魏王假卻據城頑抗,直到秦軍引水灌城,三月之後,彈盡糧絕的魏王假才投降秦軍。
  • 以宣太后為首的楚系勢力擅權,為何秦昭襄王隱忍四十年才將其拔除
    公元前266年的秦國發生了一件大事兒,年屆花甲的秦昭襄王嬴稷在做了四十一年秦王之後,終於瞅準時機把專擅朝政的秦國楚系集團一網打儘儘數罷黜,楚系集團的首腦宣太后被幽禁宮中,「二號人物」穰侯魏冉被罷黜相邦之位,隨後秦昭襄王把穰侯魏冉、涇陽君嬴芾、高陵君嬴悝等楚系勢力的頂級權貴們一一逐回封地
  • 秦滅六國時,劉邦項羽蕭何韓信張良都在幹什麼?為何不幫六國
    劉邦劇照公元前230年,這一年劉邦27歲,正是青壯年時期。這一年,張亮估計只有二十多歲,雖然身為韓國貴族,但是韓國已經衰弱得厲害,張良的家族世代為韓國國相,張良的祖父張開地和父親張平都是韓國國相,父親張平在公元前250年去世之後,張亮家族都不再是韓國國相。張良一直想匡復韓國,但是有勁無處使,這個時候的韓國實力只相當於秦國的一個郡,而且秦國的國力還在蒸蒸日上。末代韓王安在公元前238年繼位為韓王,八年後韓國就滅亡了,這就是大勢所趨。
  • 同為秦國名將為何白起自刎而王翦善始善終?
    春秋戰國,秦國屬於西部邊陲小國,被當時的中原諸侯國所嫌棄,但是誰也沒有想到最後秦掃六合,一統天下,最後建立了大秦帝國,開啟了中國帝國大一統的時代,完成了中國社會的歷史轉型,由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的轉型,由分土建國到郡縣一統的轉型,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 那麼為什麼會是秦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