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上網,看到了這麼一句農村俗語:「小寒不見『寒』,屯糧在眼前」。雖然在我看到這句農村俗語後在網上查閱了大量的資料,但還是沒有能夠查閱出這句俗語的意思來。於是,只好向一位老農進行了請教,老農告訴我說,這句俗語的意思是這樣的:
小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3個節氣,對於冬季來說,應該是第5個節氣。在小寒節氣來臨時,太陽黃經已經到達285°,交接時間大約在公曆翌年1月的5—7日。
按照規律,一旦冬至過後,來自西伯利亞的冷空氣就會頻繁南下,氣溫將會持續降低,除南方的部分地區之外,全國大部分地區的溫度將會降低到0℃以下,因此,民間有句農諺:「小寒時處二三九,天寒地凍冷到抖」。
雖然說小寒與大寒相比不能算最冷的時節,但根據我國長期以來的氣象記錄來看,在北方的大部分地區,小寒時節的氣溫比大寒時節更低,因此,在北方地區有「小寒勝大寒」的說法;不過,對於南方的大部地區而言,全年最低氣溫仍然會在大寒時節內出現。
據氣候數據統計,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一年中最冷的時間段應該是每年公曆的1月中旬;因為每年的小寒節氣一般從1月5—7日開始,一個節氣約有15天,而中旬恰在小寒的節氣之內;所以,對北方大部地區來說,小寒的確應該冷於大寒。但對於南方的大部地區來說,應該是大寒時節最冷;大寒節氣一般從1月20日開始,1月下旬恰是南方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在農村有這麼一句俗語:該熱不熱,五穀不結;該冷不冷,吃糧要省。其意思是說:天氣應該熱的時候,一定要熱,否則,五穀就難以結實;而該冷的時候也一定要冷,否則,糧食也不會豐收,因此,要省著吃糧了。通過這句俗語我們就能夠看出農作物與溫度之間是有很大關係的。
那麼,為什麼說「小寒不見『寒』,屯糧在眼前」呢?
上面我們已經說了,按照規律來講,對於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來講,小寒應該是最冷的時節,倘若到了小寒時節天氣也不寒冷,那麼,小麥、油菜等農作物不但很難獲得豐收,而且,還很有可能會出現大幅減產的現象,而小麥、油菜等農作物一旦出現大幅減產的現象,那麼,必定是災荒的年景,如果自己不知道早一些囤積糧食,肯定是要餓肚子的。
那麼,這種說法究竟是從何而來的呢?
我們都知道病蟲害對農作物的威脅是非常巨大的。一旦農作物發生了比較嚴重的病蟲害,那麼,農作物就會出現減產甚至絕收的現象。要想使病蟲害對農作物的危害降到最低,就需要在冬天時有較低的溫度將越冬病蟲害凍死,倘若在最冷的節氣---小寒時節溫度還降不到最低,那麼,越冬病蟲害就難以凍死了,而沒有凍死的病蟲害就會在春季到來時大量爆發,從而使小麥、油菜等農作物減產或絕收。「小寒不見『寒』,屯糧在眼前」的說法就是這樣來的。
當然,這些說法都是過去的說法。當今的人們即便是遇到比較大的自然災害,也不用為吃糧問題擔憂。因此,這種說法已經過時了。
聽了老農的解釋後,我總算是弄明白了這句俗語所要表達的含義。由此看來,勞動人民的生產經驗還是十分豐富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