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傳統觀念很強的國家,特別注重親情,也特別看重「仁義禮節」。我們除了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平時也會經常和親屬之間有聯繫。親屬間分為父系親屬和母系親屬,父系親屬也就是指伯,叔,姑等親屬,母系親屬也就是指舅,姨等親屬。
其實親屬間雖然有遠近,但是那也只是指血緣關係上地遠近。如果從感情上來說,親屬的遠近其實還是要靠雙方的走動,也就是維繫親屬感情。為了調查實際生活中親屬遠近問題,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到底是姑媽親還是姨媽親?針對這個問題,我們採訪了兩位朋友,看看他們怎麼說:
姑媽親代表者:王翔宇,男。
我覺得還是姑媽親,因為畢竟我們國家很傳統,父系觀念更重一些。而且總覺得身體裡流著父親的血,心理上也會更靠近父親這邊的親人。這一點我也是深有體會的,因為我從小就跟著姑媽長大的。
我原本有一個溫馨的家,可是父親卻因為疾病早早離開了人世。母親一個人拉扯著我和姐姐很辛苦,後來母親又再婚了。可是新的婆家卻嫌棄母親帶著兩個孩子,沒辦法因為我是男孩,最終就被留在了家。可是當時我才12歲,還需要大人照顧。最後是姑姑承擔起了照顧我的任務,這一照顧就是十三年。
期間姑姑對我和親生孩子一樣,讓我上學,還給我湊錢買了房子結了婚。雖說她沒有生育我,但是這份養育之恩卻無以回報。也有人說姑姑傻,自己本來就兩個孩子了,幹嘛還要再負擔一個,況且孩子的母親都不想照顧。但是姑姑卻說,誰讓身體裡都流著相同的血呢?這是一份責任更是一份義務。
姨媽親代表者:宋思朗,男。
可能各個家庭情況不一樣吧,我覺得還是姨媽要親一些。因為從我小時候記事起,父親就總是臥床不起。家裡僅僅靠母親一個人打工,僅有的收入剛剛夠我們一家人生活。別說玩具新衣服了,就是上學交學費都困難。
三年級時,因為拿不出學費我都要輟學了。是我的兩個姨媽湊錢供我上學,她們還會不定期的給我父親買藥。這些年姨媽們總是默默的關注支持著我們家,她們從來都不提回報,總是說我們健康長大就好。
反觀我的叔叔伯伯就很冷漠,雖然從血緣上感覺我們會更親一些,但是他們卻從沒表現出對我們的關心,甚至還覺得我們有點累贅。不過這些年沒有他們的關心,我們過得也挺好。
去年我大學畢業了,第一個月工資就全部給我的姨媽買了禮物,這是從心底對她們的感謝。
寫在最後:都說血緣關係很神奇,能夠讓親屬關係更親密。可是事實卻是親屬關係還是要靠真情來維繫,離開真情,再緊密的關係也會疏遠。
有人說親屬關係如果維護不好,那比外人還要仇恨深重。因為在親屬關係中,很多時候反而更容易攀比較量。
不過大多數親屬都會以親情為重,畢竟人是有感情的。和別人交往還要講究一個情字,何況還是流著相同血液的親人。
再說你的真誠付出,對方也會記到心裡。看似很平常的幫助,但是對於對方卻是雪中送炭。這不單單是舉手之勞,更多的是體現了中華兒女的親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