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瑪才旦:少數民族題材電影進入市場 需要打破偏見

2020-12-23 騰訊網

隨著第七部導演作品《氣·球》於11月20日在國內公映,萬瑪才旦導演開啟了媒體高密度的「車輪戰式」採訪之旅。日前,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舉行,《氣·球》被選入了金雞獎國產新片展映單元,11月25日,萬瑪才旦導演出席了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導演論壇」暨第六屆青蔥計劃啟動儀式。

從《靜靜的嘛呢石》到最新的作品《氣·球》,萬瑪才旦導演的創作如同是一條寂靜的河流,包裹著藏地中的風俗、信仰、迷茫、碰撞一路緩緩而來,將藏地文化細膩地呈現在世人面前。

萬瑪才旦導演以儒雅謙和的氣質著稱,然而《氣·球》自上映以來,他的心情卻並不平靜,在起伏跌宕中經歷了「冰火兩重天」,一方面是業內、媒體和觀眾對《氣·球》的盛讚,一方面是院線不到2%的排片。萬瑪才旦說:「很多朋友都為這部影片發聲、呼籲,一方面挺感動,但是另一方面也覺得挺悲哀的。」

劇本拍出來才有意義 創作時處於非常自由的狀態

《氣·球》講述的是20世紀90年代,達傑一家因一隻普通的保險套捲入了一系列尷尬而又難以抉擇的事件當中。達傑的父親猝然去世,正逢妻子卓嘎意外懷孕,這個並不富裕的家庭已經有了三個孩子,再生就要面對罰款和養育的壓力,所以卓嘎想打掉這個孩子,可達傑堅決不同意,因為上師告訴他,亡靈會順利轉世回家裡,而他堅信卓嘎腹中的孩子就是父親的轉世。於是,生、還是不生,成了這個家庭的難題。

《氣·球》是萬瑪才旦的第七部導演作品,創作的靈感卻是他還在北京電影學院求學時就已產生。一天,萬瑪才旦路過中關村,看到空中飄過紅氣球,腦海中立刻有了這個關於「信仰與現實如何抉擇」的故事。靈感來了下筆很快,兩周他就寫完了劇本,但是,因為各種原因暫時拍不了電影。「覺得特別可惜,對我來說,這個劇本拍出來才有意義,只是一個文本的話,對我其實沒什麼價值。」

因為拍不了,萬瑪才旦後來把這個故事寫成了一部小說,2017年發表在了廣州的《花城》雜誌上,發表後反響不錯。更令萬瑪才旦高興的是,2018年,這部電影重新立項通過了。「但是說片名重了,需要改,於是就在中間加了一個點,《氣·球》這個名字就通過了。」

有了立項的困難做對比,拍攝的過程在萬瑪才旦看來就非常順暢了,2018年影片立項通過,8月正趕上導演的《撞死了一隻羊》參加威尼斯電影節,雖然《氣·球》因此暫時停了一下,但最終用四十多天就拍完了。「沒遇到資金問題,因為其中的一個投資方是和我合作了《撞死了一隻羊》的王家衛的澤東公司,他一直希望跟我有長期合作,非常熱情,所以《氣·球》資金沒什麼問題,本來電影成本也不是很大,演員主創也很固定,是我以前合作的班子。主要的問題是拍攝時因為季節已經過去了,所以不太好拍羊配種的戲份。整體而言,創作《氣·球》是處在一個非常自由的狀態,創作不會受到任何投資人的幹涉影響。」

《氣·球》讓人想到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論」,海明威說:「冰山在海裡移動很是莊嚴宏偉,這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一部作品好比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是1/8,而有7/8是在水面之下,寫作只需表現「水面上」的部分,而讓讀者自己去理解「水面下」的部分。

好的電影同樣如此,《氣·球》表面是一家人平淡的故事,水下則是波濤洶湧,女性、生育、死亡等等話題引人深思,卻又苦於無法定論,艱難抉擇。就像是影片結尾,每人都抬頭看著上空的紅氣球,表情各異,影片戛然而止,可是卓嘎的孩子生了沒有?這個家庭還能否是和諧友愛的一家人?都是留給每個人去思索的懸念。

對於這個開放式結局,萬瑪才旦表示,他這麼拍,是因為他覺得只能是這樣的結果:「這個結尾跟主人公的困境有關係,他處在兩難的境地當中,做出任何選擇都非常艱難,我自己很難替他做出一個很明確的抉擇。一開始想這個故事的時候,就想到了這樣一個結尾,氣球從小孩手中脫落,然後飄向天空就消失了。當你面臨一件事情的時候,你該怎麼抉擇?這確實是一直以來的一個困境。」

比創作難的是上映難 擔憂小眾題材電影前景

2020年11月20日,《氣·球》在國內上映,萬瑪才旦導演又開始了經歷市場之「難」。「當前的中國電影市場仍以漢語為主,所以,當少數民族題材電影進入這個市場的時候,會遭遇很多讓人尷尬的問題,例如排片少。這兩天很多朋友都為這部影片發聲、呼籲,我一方面挺感動,另一方面也覺得挺悲哀的。大家都是在華語電影這樣的範圍之內講電影,但是真正進入市場的時候,就會遭遇很不公平的對待。」

萬瑪才旦表示 ,中國電影市場非常繁榮,看起來似乎影片類型很多,「但其實還是沒有太大空間,主體還是商業電影。中國電影這麼高產量,能進入院線的很少。(藝術電影)缺少中間這樣一個平臺,想看的觀眾又找不到地方看,比如說藏區觀眾,想看看不到,甚至可能為了一部電影,要過一座山去看。」

萬瑪才旦導演認為,如果現狀不改變,他對少數民族題材電影以及藝術電影在國內的市場前景有些擔憂:「我覺得這類電影需要一個機制來扶持,需要一些渠道讓更多的觀眾看到。」同時,他提到了一些行業已有的做法。《氣·球》原定於今年11月11日在法國上映,現在因為疫情而延後,「法國對藝術電影有長期的政策支持,包括在資金上的幫助,你要發行一個藝術電影,可以申請基金,他們也有非常成熟的藝術院線」。

聽廣播劇看連環畫的兒時經歷潛移默化 創作受到伊朗電影的啟發

萬瑪才旦上世紀90年代開始寫小說,他還當過教師和公務員,從小喜愛電影的他從沒想到自己有一天會成為導演:「在我老家幾乎沒有任何可能去學習電影,我們小時候為了看一個電影可能要跑幾個小時。」

2002年,在某個資助藏區教育基金會的支持下,萬瑪才旦有了去北京電影學院學習的機會。「那時候我在蘭州讀研究生,突然有了一個機會,有一個基金資助,需要寫一個申請,寫你為什麼學這個專業。我當時覺得一個原因是看了一些藏族題材的電影後,總會有些不滿,雖然這些故事發生在藏地,穿著藏服,但是用漢語講,就會覺得特別彆扭,覺得那個故事可以放在任何地方,只是借用了藏地環境。因為有很多的這種不滿足,就希望有所改變吧,所以綜合原因就去了電影學院。」

萬瑪才旦笑說小時候看電影感覺像看神話故事:「那是另一個世界,但你又會覺得它是真實的,那時候也不知道電影的製作,就是純粹地看,享受電影,甚至不知道電影後面有一個導演。特別小的時候,我在一個片子裡面看到某個演員犧牲了,在另一個電影裡他又出現,我就想不通了。」

對於自己的電影風格,萬瑪才旦導演表示,小時候很多看似沒有關聯的事情,卻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他的電影。「我小時候要去山上放羊,爺爺給我買了一個收音機,就聽了很多廣播劇,像《夜幕下的哈爾濱》等。廣播劇完全是一個聲音構成的世界,你需要通過想像去建構劇情,所以對聲音的訓練挺重要的,我無意之中做了很多這樣的訓練。回想自己成長經歷的時候,發現小時候這種無意之中的經歷,對我是一個電影基礎的訓練。」

小時候看的連環畫,萬瑪才旦覺得也是無形中對自己畫面的一個訓練。「就是通過畫面講故事,學習電影初步的階段,就是讓你去拍幾個畫面,然後把一個故事連起來,通過這樣幾個畫面,看你能不能把一個故事講清楚。無形之中接受的這些聲音和畫面方面的訓練,我覺得是挺珍貴的東西。導演在學習電影的過程中,要看很多很多電影,對我的創作方向有影響的,是一些伊朗的導演,從伊朗電影裡面受到了一些啟發,很多他們所要解決的問題、他們要面對的問題,我覺得跟藏地很像。從他們選材的方法、表現的方法上,受到了一些啟發。」

高興於藏地新浪潮成為現象 青蔥計劃就像是電影學院

以萬瑪才旦導演為代表的藏地導演的作品被稱為「藏地新浪潮電影」,「藏地新浪潮電影」始於2002年萬瑪才旦導演的《靜靜的嘛呢石》,近年來有了松太加等更多藏地導演和他們的作品出現。

萬瑪才旦表示,很高興「藏地新浪潮」可以形成現象。「希望越來越好,但另一方面藏語電影在以漢語為主的電影市場中仍面臨困難,可能本身對少數民族題材的電影有些偏見,所以你要打破偏見,以正常的姿態進入這樣一個市場,就會有很大的挑戰。」

萬瑪才旦迄今所拍攝的七部電影都是藏族題材電影,至於是否考慮拍攝別的題材,他表示,單從藏族題材電影本身來講,有很多題材可以拓展,例如可以拍藏族人在城市的生活。「所以就題材的範圍,能選擇的面還是挺廣的。我自己也是有拓展的想法,比如說信仰和現實的困境,對我觸動挺大的,想對這樣一些現象或者觀念做一些反思。」

作為「藏地新浪潮」當仁不讓的領軍人物,萬瑪才旦導演提攜和影響了一批藏區青年導演,作為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的一員,他將對新生電影力量的期待放到了更多年輕人身上。

在萬瑪才旦看來,對青年導演來說,建立信心很重要,所以拍攝好導演處女作就尤為重要。幾乎每個導演的電影處女作都會遇到資金的困難,萬瑪才旦的導演處女作《靜靜的嘛呢石》也不例外,萬瑪才旦導演說那時候他不但資金有限,而且《靜靜的嘛呢石》是以膠片拍攝。「在拍攝的時候就有焦慮感,因為《靜靜的嘛呢石》講的是三天裡面發生的一件事情,時間、空間相對集中,對光線的要求比較高,而且沒有太多燈光的輔助設備,大多數要靠自然光。每天早上四五點,我們製片人就起來看天空,天晴了,他臉上的笑容也出來了,如果看到灰濛濛,他就發愁,真的是挺艱難的。」

作為第五屆青蔥計劃導演訓練營的導師,萬瑪才旦認為青蔥是很完善的平臺,被稱作是「計劃」,是因為它有一個完整的體系,劇本初審、劇本工坊、導演訓練營等,全方位充電過程很嚴密。「青蔥計劃一整年下來,經過那麼多輪的學習、修改、討論,對一個處女作導演來說,意義非常重大,就好像上了電影學院一樣,當你拿出作品的時候,已經很成熟了。所以,有青蔥計劃這樣一個平臺,針對年輕人處女作的創作,我覺得是特別重要。」

對於年輕導演來說,有成熟專業的監製顯然有保駕護航的安全感,萬瑪才旦導演表示,監製的角色是藝術創作上的把握。「當監製挺累的,比自己的創作更累。你跟這個導演討論,然後他要修改劇本,每次的劇本你都要仔細看,包括找投資,推薦一些電影節讓他進入更多觀眾的視野。這樣的工作當然是耗費精力和時間的,肯定比自己的創作的時間要多很多,但是我覺得又是必要的,因為你是年輕人時,也要經歷過那樣一個階段,也希望有這樣的監製幫助你。」

圖/中國電影導演協會

內容來自北京頭條客戶端

[ 北京頭條客戶端 ]

相關焦點

  • 少數民族電影與現實表現——與萬瑪才旦導演對話
    少數民族電影與現實表現——與萬瑪才旦導演對話杜慶春[編者按] 萬瑪才旦導演迄今有兩部作品問世:《靜靜的嘛呢石》和《尋找智美更登》,憑藉這兩部作品他獲得了一系列殊榮,成為當下藏族電影的代表,也被譽為是開啟了
  • 少數民族電影的另一種敘事
    在王麗娜看來,以新疆為題材的電影一直是少數派,而很多外來人拍的關於新疆的電影更多的還是基於一種獵奇的心理和符號化的想像。王麗娜,這個一直生活在新疆的人,想要講述的是一個記憶中的真實鮮活的新疆。她對市場和票房沒有過多的考慮,只想拍一部好的電影。
  • 新片《氣球》定檔11月20日,市場需要什麼樣的萬瑪才旦?
    對於《氣球》來說,一方面希望其上映帶動更多民族題材影片走入主流市場,另一方面在大眾共鳴上尋求更多突破的民族電影也理應獲得市場足夠的反饋。從《岡波仁齊》等小眾題材影片的不俗表現來看,國內電影市場逐漸暴露出對多元化內容的剛需。相比起往年以好萊塢影片為主的11月份,如今整個電影市場已經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內容更多元的國產片成為了引領市場回暖的主力。
  • 少數民族題材的藝術化表達與現代性書寫
    作者:陳曉在當前中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的版圖中,導演萬瑪才旦的創作穩定且冷峻,個性化風格比較顯著。在《靜靜的嘛呢石》《尋找智美更登》《老狗》《撞死了一隻羊》等一系列作品之後,我們越來越看到一種較為純粹且有深度的少數民族題材藝術電影創作。
  • 《氣球》遭遇高口碑低排片 導演萬瑪才旦:覺得很悲哀
    在「導演論壇」現場,李少紅、管虎、萬瑪才旦、郭帆等都談及了拍攝電影處女作的艱辛,因為新作《氣球》正在上映,萬瑪才旦更是有感而發。萬瑪才旦介紹說影片於2018年上映,2019年在威尼斯電影節上首映,2020年11月20日在國內公映,整個過程「挺難的」:「一方面是創作難,這部注重個人表達的影片,投資、立項都不易,再加上這是一個小電影,整個過程感覺真的跟難。」
  • 《當代電影》| 地域電影、民族題材電影與「共同體美學」(上)
    如果從區域電影角度考察新疆電影,它表面上是以表現現實題材為主的一般電影。然而,新疆畢竟是少數民族自治區,表現新疆的現實題材電影必然離不開少數民族特性。因此,新疆電影並不是一般的地域電影,討論新疆電影還是要回到少數民族電影的角度來談。當下的少數民族區域電影,無論是新疆電影,還是內蒙古、西藏等其他地域的少數民族電影,都需要從較為深刻的人文角度來討論。
  • 萬瑪才旦:電影如寂靜河流 細膩呈現藏地文化
    如此回看自己的電影之路,萬瑪才旦十分感念自己小時候的「放羊娃」經歷,「我小時候要去山上放羊,爺爺給我買了一個收音機,所以聽了像《夜幕下的哈爾濱》等很多廣播劇。廣播劇完全是一個聲音構成的世界,你需要通過想像去建構劇情,所以對聲音的訓練挺重要的,我無意之中做了電影基礎的訓練。」
  • 萬瑪才旦:電影如寂靜河流 細膩呈現藏地文化
    如此回看自己的電影之路,萬瑪才旦十分感念自己小時候的「放羊娃」經歷,「我小時候要去山上放羊,爺爺給我買了一個收音機,所以聽了像《夜幕下的哈爾濱》等很多廣播劇。廣播劇完全是一個聲音構成的世界,你需要通過想像去建構劇情,所以對聲音的訓練挺重要的,我無意之中做了電影基礎的訓練。」
  • 椰視頻|萬瑪才旦談電影人生:希望做一名民族文化的冷靜觀察者
    記者 沙曉峰攝「如果我告訴你我的夢,那你會忘記我的夢;如果我讓你進入我的夢,那也會是你的夢。」作為藏族電影新時代的撞門者,知名導演、編劇萬瑪才旦的電影注有他獨特的文學氣質和詩意,就像一條靜謐的河流,將藏地文化細膩地呈現在大眾面前。
  • 饒曙光|少數民族電影與共同體美學
    總結近期少數民族電影的創作實踐,以「共同體敘事」達成「共同體美學」,或許可以為少數民族電影的繁榮發展提供一條健康可持續的發展路徑。  認知少數民族電影的「共同體敘事」,首先需要進一步釐清「少數民族電影」的概念。新世紀以來,關於少數民族電影創作的「內視角」與「外視角」成為學界爭論的焦點。
  • 《氣球》的誕生僅僅是一個意象,我們和萬瑪才旦聊了聊影片背後的故事
    因為種種原因,當時的劇本沒能立項通過,而對於無法拍成電影的劇本,在他看來是沒有意義的。於是,萬瑪才旦就把《氣球》又改編成了小說,發表在雜誌上,讓它以另一種形式呈現和傳播。後來,當電影拍攝重新又有了契機,萬瑪才旦便將一萬字的小說再次擴充成三四萬字的成熟劇本。「最大的挑戰是題材的敏感性,所以在講故事的要點和臺詞上,我都做了斟酌。」萬瑪才旦表示。
  • 老家的人問萬瑪才旦,這個電影會像上次一樣搞得我們很尷尬嗎
    他曾經為這個身份苦惱過,因為無論怎樣都似乎會被「區別對待」,他並不喜歡被強調少數民族的身份標籤,不喜歡人們觀看電影時對片中的民族獵奇超過人性和生活本身,也敏感於曾經評論說「一個藏族導演居然都能拍出這樣的電影」之類的話語中是否帶有些許的貶低意味。而如今,這股「新浪潮」讓他感受到「曾經的某種孤獨被修復了」。  電影上影前,萬瑪才旦接受了澎湃新聞的專訪。
  • 萬瑪才旦談「藏地電影」:不是景美人俊就可開拍
    記者王曉斌 攝中新網三亞12月11日電 (記者 王曉斌)12月10日,中國內地藏族導演、編劇萬瑪才旦出席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大師班」,分享「藏地電影」的創作心得。萬瑪才旦認為,電影取景地是影片情緒或氣質的一部分,影片選角也要看對方是否需符合角色氣質,「藏地電影」不單是景美人俊就能開拍。算上正在上映的文藝片《氣·球》,迄今萬瑪才旦所拍攝的7部電影都是藏族題材。
  • 藏族導演萬瑪才旦出席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大師班:民族影像詩裡的冷靜...
    那時期,已經有很多藏地題材的電影了,但萬瑪才旦感到彆扭,「雖然講發生在藏地的故事,雖然演員都穿著藏裝,但是他們的思維方式不是藏族的,那樣的故事放在國內任何地方都可以成立,這跟創作者以外來視角看待藏地文化有關。」機緣的青睞、創作的衝動,讓萬瑪才旦一步步走上了導演之路。第一部電影作品《靜靜的瑪尼石》就從自己的小說開始改編。
  • 《氣球》導演萬瑪才旦:電影的本質是一場夢
    明星名人的「自來水」安利,已經觀影的影迷打出五星好評,讓這部電影的排片逆勢上揚,11月24日的排片佔比終於上漲到2%。導演除了感謝大家的支持,繼續呼籲增加排片。  面對不同題材的作品時,萬瑪才旦希望去探索適合的表現形式。為了更好地表達《氣球》中人物的不安、焦灼的狀態,他採用了手持跟拍的拍攝方法。
  • 藏族導演萬瑪才旦出席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大師班:民族影像詩裡的冷靜觀察者
    對於萬瑪才旦來說,這個問題曾有兩種回答。在2002年去北京電影學院讀書前,他覺得藏地有很多歷史故事和神話題材可以拍。但在北京學習的那幾年,他明白了一部電影的創作,涉及工業、投資、市場等許多現實問題。儘管在現場反覆「喊累」,但萬瑪才旦依然沒有停下這份工作,「出於一種情懷,甚至帶著使命感去做這些事情,因為藏族電影的發展需要有一批人、一批作品出現。」
  • 萬瑪才旦與藏地電影新浪潮
    盜馬賊》等口碑不俗的藏族題材電影,但視角大都停留在對古老神秘文化的「窺探」「獵奇」以及「震驚」上,長期以來這種旁觀者的視角掌控著藏地影像表達權,直到萬瑪才旦、松太加、拉華加、久美成列等藏族導演帶著生於斯長於斯的樸實價值觀,用影像呈現最真實自然的藏地,用主人翁的視角向世界推廣藏地文化,藏地電影新浪潮才應運而生。
  • 《氣球》編劇、導演萬瑪才旦:電影的本質是一場夢
    面對不同題材的作品時,萬瑪才旦希望去探索適合的表現形式。為了更好地表達《氣球》中人物的不安、焦灼的狀態,他採用了手持跟拍的拍攝方法。而且,電影除了那個紅得耀眼的氣球,整體色調偏冷,讓若隱若現的女主角內心深處的糾結、掙扎呼之欲出。
  • 《氣球》編劇、導演萬瑪才旦:電影的本質是一場夢
    陳丹青在電影首映禮上表示,「這個傢伙有點本事,我看過他所有的電影,每一部都非常動人。《氣球》裡,他更老練了,永遠有分寸感。」明星名人的「自來水」安利,已經觀影的影迷打出五星好評,讓這部電影的排片逆勢上揚,11月24日的排片佔比終於上漲到2%。導演除了感謝大家的支持,繼續呼籲增加排片。面對不同題材的作品時,萬瑪才旦希望去探索適合的表現形式。
  • 專訪|萬瑪才旦:「傳遞人類共通的感知」
    創投會現場山一:現在少數民族題材的電影在國際電影節上越來越多,或許少數民族題材並不足以構成國際電影節選片的一個加分項,您認為未來的青年導演作品在國際電影節上真正應該注意的加分項是什麼?萬瑪才旦:看你怎麼應用它,它也許會成為加分項,但是也許也會把握不了這樣一些題材。看你做什麼片子,你的出發點是什麼,是出於宣傳還是出於獵奇的目的,我覺得結果就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