町田三郎:漢學研究就是對日本自身的研究

2021-02-21 日本漢學研究

       見到町田先生之前,同行的在日華人學者葉言材先生就告訴記者,近年來因年高體弱,町田先生已很少接受媒體採訪,但光明日報對海外漢學家的關注和尊重最終打動了町田先生,讓這位一生研究中國哲學和思想史的漢學大家不顧病體,欣然接受了採訪邀請。採訪過程中,町田先生清瘦的臉頰上不時「嗤嗤」作響的輸氧管仿佛也在提醒著記者不要問太多問題。但一談起日本漢學研究的歷史和現狀,町田先生還是滔滔不絕,很難中斷他的談話。
   7月盛夏的一天,記者如約來到採訪地點,年逾八旬的町田三郎先生和夫人早已迎候在此。

   

  Q:很多人都將您這一代漢學家稱為大師輩出的一代。結合自己的漢學研究生涯,您認為是什麼造就了如此眾多的漢學大家呢?
   町田:自公元七八世紀至江戶幕府末期,日本學問的主流毫無疑問都來自於中國的典籍。只是到明治政府初期,在教育上採取全盤西化,所有課程都推廣英語教學,導致有許多在「漢學塾」接受教育的人才無法進入到東京大學這樣的高等學府。但此後日本學界開始認識到,沒有了漢文,日本的歷史也就無從寫起。於是,在明治天皇的主導下,各大學紛紛開設了「古典講義科」,將日本自古以來的漢學分解成中國文學、中國哲學、中國歷史等科目,並一直流傳到今天。
   我們這一代漢學研究者可以說是「幸福的一代」。孩提時代,我們有機會接受了專門的漢字和漢文教育。青年時代,我們能夠得到造詣精深的漢學大家的指導。在此後的歲月裡,中國大陸的古典研究曾因各種原因陷入低谷。中國臺灣地區也出現了因「全盤美(國)化」而疏遠古典的現象。在韓國,當時的軍人政權也曾一度對陽明學等進行過抵制。唯獨在日本,我們這些漢學研究者們能夠始終不受幹擾地潛心鑽研漢學典籍。這也正是我們這一代以及我們的前輩們能夠誕生眾多漢學大師的原因。


  Q:在歐美文化大行其道,東亞國家也日趨西化的當下,您認為漢學研究的價值和意義何在?
   町田: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文學作品中就已經普遍用白色這一色調來描繪月光,但類似的描述在十九世紀後才逐漸出現在西方的文學作品中。這種東方式的審美和想像正是中國文化的精髓之所在,也是中、日、韓等漢字圈國家共同擁有的寶貴財富。
   在當代社會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國文化風靡世界的背景下,我們更應清醒地認識到,美國文化固然有其自身的優勢,但美國本身不具備悠久的歷史積澱,美國文化中也不可能擁有業已傳承千年的經典。因此,我希望漢字圈國家的年輕人特別是青年研究者們能夠靜下心來,從那些已經受過千年歲月洗禮和檢驗的中國古代經典中汲取出智慧和營養,用來滋潤和充實當代人的精神世界。

  Q:隨著時代的日新月異,您認為漢學研究未來之路何在,您對新一代的漢學研究者又有怎樣期待和寄託?
   町田:想要研究日本的思想史,就絕不能僅僅研究日本的神道、神社等,而是必須將日本思想史放到中國古代思想在東亞的傳播這一大背景中去加以研究,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對漢學的研究實際上也是對日本自身的研究。
   因為如此,自明治維新以來,儘管歷經時代風雲變幻,社會激蕩起伏,但日本漢學界始終是群星璀璨、大師輩出,出現了東京學派和京都學派,東大學派和早稻田學派等著名學派,誕生了服部宇之吉、武內義雄、內藤湖南等一大批享譽世界、各領風騷的漢學大家。江山代有才人出,年輕一代的漢學研究者應當承擔起歷史責任和使命,以前輩學人為榜樣,以弘揚漢學為己任,甘於清貧,不求名利,埋首於中日兩國浩若煙海的古代典籍,以現代眼光和更先進的方法加以研究。我期待著現在的青年漢學研究者中能夠早日出現能力超群、兼容並包並且具有廣泛社會發言權的領軍人物。

(本文轉自史聞雜談公眾號)

    本微信公眾號由石立善教授創辦,旨在發布日本漢學與漢學史研究領域的各種學術資訊。喜歡就請關注我們吧~

長按二維碼

關注我們


相關焦點

  • 海外漢學研究經典著作英文原版書目
    【王弼《老子注》研究】  Wang Bi's Commentary on the Laozi  12.【中國的洪水神話】  The flood myths of early China  13.【宋詞音韻研究】  Voices of the Song Lyric in China  29.【從董仲舒看《春秋》的解釋學】  the hermeneutics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according to Tung Chung-shu  30.
  • 伊東祐信:父親伊東忠太的「新漢學」之旅
    父親雖然沒有教過我漢學,但我在耳濡目染中不知不覺地記住了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以及《西遊記》中的各個角色。父親還經常在飯後誦讀文天祥的《正氣歌》:「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在齊太史簡(此時父親用筷子敲碗),在晉董狐筆。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當時的我也在一旁附和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
  • 我為什麼研究日本?
    為什麼我要研究日本?因為我突然意識到,我們對於日本的研究,大多還停留在過去的時代。反映當今日本的,大多是旅遊生活類圖書。為什麼中日兩國在研究對方問題上,存在著差異呢?原因不外乎兩點:第一,我們不願意承認日本許多方面比我們做得好,並輕視日本。第二,我們一直習慣於對日本的貶損與批判,並以此為樂。
  • 研究速遞|2020年翻譯史研究新作 第二輯(5)
    關鍵詞:歐洲漢學;丹麥漢學;瑞典漢學;挪威漢學;芬蘭漢學;冰島;漢學;中國文學研究;華語文學翻譯;研究綜述載《東華漢學》第31期,2020年6月從天理到手技:清末西醫婦產科譯書與知識傳遞林星廷摘要:劉師培、章太炎、王國維、田北湖等的相關討論,都與西學以及明治日本的影響不無關係。從1900 年至晚年,章太炎就「文學」的定義、範圍等的討論就從未間斷。章太炎糅佛教與莊子哲學於一體的齊物哲學,與其透過明治日本與德國哲學的相遇以及關聯,近年已經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章太炎的「文學」討論與明治日本的關聯,尚不太見。
  • 美國人如何研究日本
    那是一場可怕的、殘暴的戰爭,但從普遍意義上,看看我們的旗幟、紀念碑和體育比賽的儀式,我們會把自己看成受害者。華盛頓的越戰紀念碑是一個如此宏偉美麗的建築,你去到那裡,看到五萬八千多個死難的美國士兵的名字,所有你能想到的就是他們是戰爭的受害者,而且覺得他們是英雄:他們為國家犧牲—這是真實的,這令人悲哀,戰爭摧毀了如此之多的生命。但是,在這些背後,是死去的二百萬越南人,我們看不見他們。
  • 賀平︱國際日本研究的轉譯與對譯
    近年來,歐美學界的日本研究作品頻頻中譯出版,「西方日本研究」的中文譯介成為中國圖書出版界的一個持續熱點。這其中,除了綜合性的大型社科譯叢之外,不少出版社還推出了以日本為主題的系列譯叢或文庫,嘉惠士林、功莫大焉。單行本的譯著更是不勝枚舉。
  •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講座(戲劇) 第二講:日本能樂——「能」和「狂言」的鑑賞與研究
    我們精心安排了「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講座,希望通過此次不受空間距離限制的活動,能夠讓更多的朋友們從中感受到日本文化以及日本研究的魅力。第二講:日本能樂——「能」和「狂言」的鑑賞與研究北京郵電大學  左漢卿主講人介紹:200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日語系,2006~2007年在日本研修一年,專攻日本思想史和日本社會文化問題研究。
  • 紅學研究 || 賴慈芸:「推薦序 被糟蹋的一代譯者」
    有些國內名不見經傳的作品,在海外擁躉者眾,其中一個緣由就是因為文化接觸。也一直以為,對於《紅樓夢》英文全譯本而言,不管是霍閔翁婿的譯本,還是楊戴夫婦的譯本,都是用心之譯,各具特色,各有千秋而已。爭論這個好,那個差,於事無補。要緊的是,他們用功之處在哪裡,我們可以學習到什麼。多年前,我還是碩班研究生的時候,有一次輪到報告《紅樓夢》的英譯。
  • 《史記》學第四次「結集」 《史記研究集成》首批成果問世
    本報訊(記者 紅娟)「《史記研究集成·十二本紀》是匯集中外學者從古至今研究《史記》的精華成果的集大成之作。這是《史記》學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巨著,必定開創《史記》研究的一個新時代。」
  • 淼叔:低調的日本罪案研究專家
    而默默研究罪案多年的淼叔說自己就是專寫這些殺人放火事件的。 不過,就算淼叔再低調也躲不過罪案愛好者們敏銳的嗅覺,雖然他對自己罪案分析處女作《日本三億元搶劫事件》的評價不高,「最開始寫的時候完全就是瞎寫,本以為這種東西可能沒人看,沒想到寫完以後反響還挺大的」,2015年微信公眾號紅利期已過的時候,淼叔才後知後覺扎進了自媒體。  「本來想著先做一個默默無聞的小號,2015年一年也就是差不多1萬粉絲。
  • 「中國當代話語研究新視野」首屆學術論壇召開
    福建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葛桂錄教授,和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話語研究專業委員會會長、南京師範大學辛斌教授在開幕式上分别致辭。葛桂錄期待此次論壇能夠進一步拓展話語研究新視野、解鎖新思路、開闢新境界,為迎接中國話語研究新時代做出貢獻。辛斌指出,論壇議題中的「新視野」就是創新意識的體現,強調中國當代話語研究和建設具有更為迫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亟需各位專家不斷開闢新的研究視角和空間。
  • 波多野真矢:在日本的中國戲單研究
    研討會上,波多野老師、鈴木直子老師分別作了題為《在日本的中國戲單研究概況》、《早稻田大學演劇博物館的戲單與天津的遊樂場》的演講,並與中國的京劇研究家們進行了交流。會後,《北京晚報》編輯孫小寧女史通過學會向波多野老師約稿,文章發表在2018年3月22日的《北京晚報》「五色土」專欄上。這裡轉載發布,以饗讀者。
  • 《百年南開日本研究文庫》入選「全國主要史學研究與教學機構年度...
    7月24日,中國歷史研究院主辦的「全國主要史學研究與教學機構年度重大成果發布會(2019—2020)」在京召開,《百年南開日本研究文庫》(19冊)入選了2019年度「全國主要史學研究與教學機構年度重大成果」,並在現場展示。
  • 郭齊勇:從出土簡帛看經學研究的範式與未來
    經學就是經學。經學有自身的範圍與內容,亦有自己的歷史。經學史有自身內在的發展邏輯。當然,這一發展邏輯包括不斷受到秦漢以降以至清末、「五四」等社會政治等外緣環境變化的刺激而做出的回應,也包括經學家們內在的派屬關係、學術取向、師承門戶的糾葛。就經學研究而言,「五四」以降的沉寂是不幸的,但這種沉寂並不是壞事。通過近代的洗禮,籠罩在經學上的權威主義、神秘主義、教條主義得到清洗。
  • 香港的史學研究
    1939年夏,史學大師陳寅恪離開西南聯大,由昆明抵港,欲赴英國牛津大學出任漢學教授,值二戰爆發,未能成行。1940年夏,陳氏由昆明再至港,仍未能赴英國,乃應聘為香港大學中文系客座教授。陳氏在港撰成《唐代政治史略稿》,後在重慶印行時易名為《唐代政治史述論稿》。陳氏在港撰成的論著尚有《讀東城老父傳》、《讀鶯鶯傳》和《魏書司馬睿傳江東民族條釋證及推論》等文。許地山逝世後,陳寅恪繼任為港大中文系主任。
  •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講座(戲劇) 第六講:中國近代戲曲與日本——京劇走向海外和京劇史研究的開端(上)
    我們精心安排了「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講座,希望通過此次不受空間距離限制的活動,能夠讓更多的朋友們從中感受到日本文化以及日本研究的魅力。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戲曲史、中日戲劇交流史、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在國內外已發表四十多篇學術論文、譯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20世紀京劇在日本的傳播與接受研究」等多項課題。曾獲得第七屆王國維戲曲論文獎(2016年)、廣東省第八屆優秀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獎(2019年)。已出版專著《近代日本對京劇的接受與研究》(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即將出版學術譯著《北平的中國戲》。
  • 張曉唯:回望與前瞻:南開早期的日本研究
    基於這樣的歷史脈絡,掀開作為「百年南開日本研究文庫」之一的這本書,編者分「日本概論」、「國際關係中的日本」、「日本對中國東北的侵略」三個部分,匯集70餘篇文章,詳略不一地揭示和反映了從「五四」運動到日本戰敗這36年間,發表於南開大學校內外刊物上涉及日本問題的研究成果,可謂南開師生早期涉日言論的彙編,一本珍貴的史料集(以下簡稱文集)。
  • 一份解剖日本人性格和文化的研究報告——讀《菊與刀》
    這本書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之際,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受美國政府和軍方委託所寫的一份關於日本傳統文化生活的一份研究報告。一份距今已有七十多年的研究報告,看完後,我們依然可以借鑑當今日本的現實發展情況,找出更多值得我們當下思考的重點。
  • 南哲思享 | 宋立宏:漢學、猶太身份與大屠殺記憶——對以色列漢學...
    當前,海外漢學已成為國內顯學,海外漢學自身的問題意識和學術脈絡也是不可忽視的。探討個體經歷與學術取向之間的關涉,往往令人興味盎然,卻又囁嚅而止。一方面,將由個人經歷形成的觀點、視角和情感運用於研究對象,具有無法否認和毋庸贅言的正當性,甚至可以成為推陳出新的樞紐。
  • 昝濤評《奧斯曼帝國五百年的和平》︱日本的「土耳其研究」
    尼科波利斯戰役三是全書有一條重要線索,就是奧斯曼的帝國化問題。對於那些在徵服和掠奪中發揮了作用的騎士,奧斯曼統治者分封給他們採邑,他們的義務是在夏季參加蘇丹組織的遠徵,這就是蒂瑪爾制。我國學人對日本的中東-伊斯蘭研究已經有一些介紹,雖然主流學術界仍知之不多。對日本的土耳其研究,專門的介紹幾乎還沒有。籠統地說,日本的土耳其研究在很多方面已經達到了國際一流水平,而且還有自己的特色。中、日同屬東亞文化圈,在問題意識、概念體系、研究方法等方面,日本學界的研究對於中國學者來說應該有較大的借鑑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