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學研究 || 賴慈芸:「推薦序 被糟蹋的一代譯者」

2021-02-10 國際漢學研究與資料庫建設

[題記]坊間對於《紅樓夢》英文全譯本的評論頗多,有說霍閔翁婿的好,有說楊戴夫婦的好,莫衷一是。近日讀到賴慈芸教授序言裡提到的一個故事,覺得有趣;而且也與我的看法相似。一直以為,文化傳播中文化接觸非常重要。有些國內名不見經傳的作品,在海外擁躉者眾,其中一個緣由就是因為文化接觸。也一直以為,對於《紅樓夢》英文全譯本而言,不管是霍閔翁婿的譯本,還是楊戴夫婦的譯本,都是用心之譯,各具特色,各有千秋而已。爭論這個好,那個差,於事無補。要緊的是,他們用功之處在哪裡,我們可以學習到什麼。

多年前,我還是碩班研究生的時候,有一次輪到報告《紅樓夢》的英譯。我從圖書館借了一套三冊的Dream of the Red Chamber,奇怪的是每一冊的版權頁都被撕掉了,根本不知道譯者是誰。上課時,我先聲明我不知道譯者是誰,因為有某個沒有公德心的讀者把版權頁撕掉了。沒想到我的老師康士林教授(Professor Nicolas Koss)很淡定地說,「是我撕的。」我們全都大吃一驚,讀書人居然會做出這樣的事情,真是不可置信。但康老師解釋說,書是戒嚴時期他帶進臺灣的,不把版權頁撕掉的話,有被海關沒收的風險。然後他告訴我們譯者是楊憲益和他太太Gladys Yang(戴乃迭)。那是我第一次聽到楊憲益這個名字。那是一九九〇年代初期,解嚴未久,那時也沒有Google,我們對大陸的譯者幾乎一無所知。一九九三年春天,我們四個研究生隨康老師到北京參訪,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翻譯協會、外文局等單位都去了,走馬看花。一天下午,康老師忽然說,帶你們去見個老朋友。我們就這樣去了楊憲益和戴乃迭的家。建築灰沉沉的,他們小小的家分成兩個單位,一邊是臥室,一邊是起居室,中間還隔著公用走廊,想來十分不便。但楊先生還直說,很好住了,看了真是有點不忍。戴乃迭那時已經不識人事,坐在邊上似醒非醒,沒有說話。楊先生卻是一派老紳士模樣,跟康老師開了一瓶洋酒,邊喝邊聊。我們稱讚翻譯《紅樓夢》工程浩大,楊先生卻揮揮手,說賈寶玉是個sissy,不合他的胃口。我們在北京買了不少字典,於是稱讚大陸工具書比臺灣齊全得多,楊先生又哼了一聲,說中國沒別的長處,就是人多。我們是在太生嫩了,不知楊先生是客氣話還是真心話,只好乖乖閉嘴聽他們老朋友敘舊。後來讀了博士班,楊戴合譯的作品成了我的研究材料之一,漸漸知道這有一面之緣的老先生老太太,竟然是名滿天下的多產譯者。但總還是有許多難解之處。.開始教書以後,有一次面試一位申請入學的美國學生。他本來在美國念的是古典語言學習,學的是希臘文和拉丁文,後來看了一本《紅樓夢》英譯本,大受感動,因此跑到臺灣學中文。我當然就問了是哪一個譯本,本來以為大概是企鵝文庫的霍克思(David Hawkes)譯本,想不到他說是楊憲益夫婦的譯本。楊憲益夫婦譯本,和霍克思、閔福德(John Minford)翁婿合譯本,到底哪一個譯本好,研究者眾,論文也出了不少篇,甚至有人做成語料庫比較。一般說來,楊氏譯本忠實、霍閔譯本流暢靈活大概是共識。但我無意在此比較譯本得失,一來中文母語這畢竟不是他們的目標讀者,譯本原是給英文讀者看的;再者我從初中開始看紅樓,在看譯本之前,中文原作已經看了多次,裡面的詩詞也能背幾首,因此我不是很好的裁判者。但那位美國學生因為楊氏譯本而學習中文,最終中文程度足以看《紅樓夢》的原著,也在臺灣讀完翻譯碩士,開始翻譯臺灣的小說,的確可以證明楊氏譯本的價值。

來源:賴慈芸:「推薦序被糟蹋的一代譯者」,範瑋麗:《他翻譯了整個中國——翻譯家楊憲益與英籍太太Gladys的傳奇愛情與人生》,臺北:蔚藍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第5-11頁。

這是國際漢學研究與資料庫建設推送的第1294篇文章。

國際漢學研究與資料庫建設

開通於2017年3月9日

是一個開放的公眾平臺

更多大咖紛紛亮相

相關焦點

  • 《薩賓娜·斯皮勒林》譯者序
    米歇爾·吉布爾,雅克·諾左天夢 康翀 許丹福建教育2016-6譯者序
  • 百萬字紅學巨作發布 劉心武:紅學研究永無止境
    新書發布會現場起《紅樓夢》研究,不得不提及作家劉心武,他將紅學研究與小說、散文、建築評論並稱為自己創作上的四棵樹。當年在央視《百家講壇》上「講紅」而轟動全國的劉心武,最近又推出了全五冊百萬字的紅學巨作《劉心武妙品紅樓夢》。
  • 溯流紅樓|歐陽健|紅學錄鬼簿:《紅學那些人》讀後
    張義春著《紅學那些人》書影紅學「錄鬼簿」——《紅學那些人》讀後 文/歐陽健 1996年3月底,浙江古籍出版社總編輯蕭欣橋、社長助理陳慶惠來福州參加「小說史叢書」編委會,暇中問我:關於紅學,有什麼好的選題?
  • 吳宓「紅學」研究資料補述(一)
    其中四種為《紅樓夢》研究論文,分別為:1946年12月9日第一期的《〈紅樓夢〉之文學價值》(曾載於《流星》1945年1月1日創刊號);1946年12月16日第二期的《〈紅樓夢〉人物評論之一:論紫鵑》(曾載於《成都周刊》1945年3月11日第一期);1946年12月30日第四期的《〈紅樓夢〉之教訓》(曾載於《成都周刊》1945年3月25日第三期);1947年1月6日第五期的《〈紅樓夢〉之人物典型》(曾載於
  • 高淮生:《昨夜的星辰——紅學書評初集》
    《紅樓夢》譯評的一個「樣板」:林以亮著《紅樓夢西遊記——細評紅樓夢新英譯》9.第一部通俗易懂的脂批研究書:孫遜著《紅樓夢脂評初探》10.為了永遠的紀念:劉廣定編著《王佩璋與紅樓夢:一代才女研紅遺珍》11.紅學資料彙編的新成果:呂啟祥,林東海主編《紅樓夢研究稀見資料彙編》
  • 五本紅學經典,五位紅學大家的印章,終於收集齊啦!
    曲園公俞樾以「花落春仍在」詩句受到曾國藩賞識,而這種在頹境中透現積極樂觀的心態,也可為俞平伯紅學之路的寫照。 周汝昌◇寶山琳琅與《紅樓夢》包羅萬象一樣,紅學研究也有如版本、本事、探軼、文本鑑賞、曹雪芹家世等諸多分支,而周汝昌正是涉獵各個紅學分支的集大成式的紅學家。
  • 紅學再出發——「2020年中國紅樓夢研究·上海論壇」暨《紅樓夢學刊》作者見面會
    ——2020年中國紅樓夢研究·上海論壇」在上海市徐匯區桂林路81號上海師範大學光啟樓1103室召開。在張會長和詹丹老師的努力下,今天能再次在這裡舉辦紅學論壇,顯示出了紅學研究的新氣象和復興的趨勢。相信通過這次論壇,我們能對百年紅學進行學術歷程的回顧,能對未來的紅學研究,以及紅學研究最重要的學術陣地《紅樓夢學刊》如何進行重新的建構,提出新的思路和方向。
  • 傳播紅學經典 提高人文素養——走進巴中市紅樓夢學會
    《紅樓夢》自問世以來,從曲解到推崇,從禁書到名著,經過兩個多世紀的洗禮,吸引著一代又一代人秉燭捧讀,研究《紅樓夢》也自成一門學問——紅學。作為目前四川省內唯一一個紅樓夢學會,巴中市紅樓夢學會成立五年來,凝聚起一大批紅學愛好者,開展學習、研究、交流活動,致力於傳播紅學經典、提高人文素養,促進巴中文化發展。日前,記者走進市紅樓夢學會,探尋這裡的「紅樓」故事與文化。
  • 新文化運動105周年|胡適與《紅樓夢》研究
    「亞東圖書館遺珍——陳獨秀、胡適重要文獻特展」於8月25日-31日在北京商務印書館·涵芬樓藝術館啟幕,展出亞東圖書館陳獨秀、胡適等9種重要文獻,這也是塵封百年的亞東遺珍首度集結面世,包括目前最完整的《胡適留學日記》手稿、陳獨秀《<科學與人生觀>序》、胡適《跋<紅樓夢>考證(一)(二)》以及胡適與友人往來信札等——被譽為「新文化運動文化遺產
  • 《蘭亭序》背後的秘密(下)
    在世界文化史的研究中,關於華夏文化的研究,就有「漢學」、「國學」、「儒學」、「紅學」,「中醫學」,「敦煌學」等。王羲之,字逸少,琅琊臨沂人,東晉時代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後任會稽內史,領右將軍,所以世稱王右軍。王羲之的書法,正書行草,無不精絕。
  • 蔡華:理雅各英譯《中國經典》再版「他序」論略
    1960 港大版與 2011 華師大版中出現了「他序」,體現的是譯介領域專業讀者的接受實況,新增譯介副文本與原版譯者「自序」形成主客觀連續統一體關係,彰顯並推動著理雅各中國典籍英譯系列經典的跨時空接受與傳播。
  • 敬悼 紅學大家馮其庸去世,曾領銜校注通行版本的《紅樓夢》
    以研究《紅樓夢》聞名於世。馮其庸對於《紅樓夢》版本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石頭記脂本研究》一書中今天,一代紅學大家馮其庸逝世,我們謹刊發馮先生為新校注本《紅樓夢》撰寫的前言,以紀念先哲。
  • 徐大錫:《韓國神話研究》中文版序
    我對神話產生興趣並走上研究之路,始於1968年在首爾大學攻讀碩士期間所寫的學位論文《敘事巫歌研究》。作為巫俗神話的敘事巫歌是一種迄今仍然廣泛流傳於整個半島的鮮活的神話,直到近來仍然不斷有新的巫歌神話被發現整理。
  • 『凝視太陽:面對死亡恐懼​』推薦序 1
    這本書的英文書名根據作者所說,是來自「烈日和死亡一樣,令人無法逼視」這句話,作者認為這兩者都讓人難受,但他希望人們能堅定不移地凝視死亡,而能「克服面對死亡的恐懼」。他在後記裡,還特別說明他刻意使用「恐懼」(terror)這個詞而不用「焦慮」,是想藉此傳達人們可以經由努力,將赤裸裸的死亡恐懼化為日常生活中可以承受的焦慮,而在指引輔助下,不僅能夠平息恐懼,並能生活得更有活力。
  • 陳興良:《中國刑法學的新展開》日文版序
    陳興良(著)西原春夫(監修)松尾剛行、王昭武(翻譯)出版社:成文堂出版日期:2020年12月25日《中國刑法學的新展開》日文版序本書日文版的出版,要感謝中日的諸多師友,正是在他們的大力幫助下,才有本書日文版的問世。
  • 譯論||戴文靜:中國文論英譯的譯者行為批評分析——以《文心雕龍》的翻譯為例
    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三十九輯),2014:4.[4] 黃維樑.序:讓雕龍成為飛龍[J].華文文學,2007(1):6.[5] 劉若愚.中國文學理論[M].江蘇教育出社,2006:7.[6] 譚載喜.譯者比喻與譯者身份[J].暨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120-121.
  • 丹陽籍紅學專家孫遜病逝,曾作為最年輕學者參加文化部《紅樓夢》校注小組
    丹陽籍紅學專家孫遜病逝,               曾作為最年輕學者      參加文化部《紅樓夢》校注小組作者:邵嶺一方面,作為新時期紅學研究的開創者之一,他的病逝被視為紅學界和古典文學界的重大損失;另一方面,在很多學者看來,他所代表的一代學人的治學方法與治學態度,迫切地需要得到傳承。正如中國紅樓夢學會會長、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張慶善所說:對於他們這一輩學者來說,文章千古事,治學亦是人生大事國家大事,因此傾注了極大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 「隱身」的譯者
    然而,相對於作者,譯者的地位卻長期未得到應有的重視,這部電影中的一句臺詞很恰如其分地描述了這種現狀:「譯者就像隱形人,譯者的名字永遠不會被人記住,不會出現在封面,總是在第二頁。」譯者為何需要隱身由於世界上存在很多種語言,許多優秀的作品都是先與譯者邂逅,再通過翻譯與譯入語的讀者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