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前不久才含淚揮別露華濃,這次又要一下子和三個熟悉的時尚品牌say goodbye了。
上周Zara的母公司Inditex宣布,旗下Bershka、Stradivirus 和Pull&Bear在中國的所有實體門店,會在今年年中之前全部關閉。
僅保留官網、天貓旗艦店等電商渠道。
作為ZARA的姐妹品牌,這三個牌子大家都不陌生。
Pull&Bear 走年輕活潑的休閒風,Stradivirus只設有女裝所以整個風格比較淑女,Bershka則偏向於運動潮流的前衛風。
潮流個性的設計和親民的價格,承包了很多十幾二十歲年輕人的衣櫥。
尤其打折的時候,平時一百多的衣服只要四五十塊。
以至於當收到門店要關閉的消息時,很多人都哀嚎又一個「爺青結」。
如果有留意的話,你會發現這幾家店從去年開始就在陸續低價清倉。
現在這三個品牌的實體店在中國也各自只剩下10家門店左右。
而做出閉店決定的,正是這幾個品牌和ZARA背後的母公司Inditex集團。
這個來自西班牙的服飾巨頭Inditex集團,是世界四大時裝零售集團之一,擁有近152,000名員工,並在五大洲經營著7,000多家商店。
2006年,Inditex進軍中國市場,憑藉旗下ZARA的風靡流行,在中國市場不斷擴張。
作為ZARA教父,一手創立起這個時裝帝國的阿曼西奧·奧特加,還曾一度超越比爾蓋茨成為世界首富。
他13歲到襯衫店做學徒,27歲創建自己的服裝廠,生產價廉物美的睡袍大受歡迎。
1975年,因為一個德國的客戶臨時取消了一筆大訂單,為了能把已經生產出的睡衣處理掉,阿曼西奧決定建立ZARA品牌自產自銷。
親民的價格和時尚的設計, 讓ZARA受到了年輕人的追捧,很快就風靡整個歐洲,逐步向全球擴張。
1985年,他創立了Inditex集團,隨後就有了我們熟悉的Pull and Bear、Massimo Dutti、Bershka、Stradivarius、Oysho等等品牌。
連續幾年,Inditex集團在全球時尚行業都遙遙領先。
2011年他辭去總裁職位,到了2017年才正式宣布退休。
隨著阿曼西奧的退休,Inditex走下坡路的趨勢也逐漸顯露。
2015年-2018年期間, Inditex的淨利潤漲幅一路下跌。
2018年, ZARA的淨利潤增長創五年來新低。
在2020年一整年中,Inditex集團的業績都被疫情的陰霾圍繞,實體店營收不斷下滑。
根據財報,Inditex第一季度虧損4億歐元, 第二季度恢復了2.14億歐元的利潤。
但第三季度淨利潤為8.66億歐元,和去年同期的11.7億歐元相比,下跌了整整26%!
為了止損,Inditex關閉其全球門店的16%。
在中國線下商場僅保留品牌Zara、中端品牌Massimo Dutti、內衣品牌Oysho和家具品牌Zara Home的運營。
衰落的不止Inditex集團,今年新冠疫情確實對很多行業都造成了巨大打擊。不過疫情只是加速了快時尚的衰落,它的黃金時期其實早就過去了。
和Zara同樣在西班牙起家的快時尚Mango早已淡出中國線下市場,只剩官網和天貓旗艦店。
2018年12月,New Look在其官方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和天貓旗艦店宣布,關閉中國店鋪和天貓旗艦店。
隨後,2019年美國快時尚品牌Forever 21也確認退出中國市場,之後更是申請破產。
GAP也確定關閉全球範圍門店總數的33%。
同樣的作為外來品牌,別人在關店,優衣庫卻在瘋狂開店,在市場上如魚得水。
雖然價錢上和這些快時尚品牌差不多,但不得不說,優衣庫的質量明顯更勝一籌。
無論男女老少,每個人衣櫃裡都有一件優衣庫的衣服,不僅便宜,實用性和質量也有保證。
冬天往街上一走,十個有九個都穿著優衣庫的搖粒絨或者羽絨服。
而這些歐美快時尚品牌的質量問題,一直層出不窮。
「裡面掉毛,外面粘毛」
「質量一次性」
「質檢不嚴格,瑕疵多」
主打便宜卻無法將便宜做到極致,自然會失去吸引力。
但曾經這些憑著上新快、有設計感、平價而佔領市場優勢的快時尚品牌,也一度佔領中國的服裝市場,成為少男少女追趕潮流的風向標。2006年ZARA進駐中國,在上海南京西路開設了第一家店。
之後幾年H&M、GAP、Forever 21緊跟隨後,在中國混得風生水起。
而在之前,年輕人眼中的時尚,還是森馬、美特斯邦威、佐丹奴這種牌子。
在快時尚的巨浪下,昔日「潮牌」逐漸成為時代的眼淚。
今天同樣的命運再次降落,這些快時尚品牌為什麼又不香了呢?
因為他們撞上了野蠻生長的網際網路電商。
淘寶、京東、網易嚴選的發展,逐漸侵蝕了這些快時尚品牌在中國的優勢。
在淘寶上有過萬的原創品牌,JK風、蘿莉塔、漢服各種小眾品牌,還有不少獨立設計師和國潮品牌,完全滿足了年輕人多樣化的需求。
再加上李寧、安踏這些國產品牌不斷推陳出新,抓住年輕人追求新潮的趨勢,比如推出跨界IP的聯名款,像衛龍、QQ炫舞。
無論新舊品牌,都必須持續輸出創新,跟隨時代變化,保持獨特性,才能在新一代消費中打出知名度。
很明顯的是,比起易撞款的歐美快時尚品牌,國產品牌已經一步步凸顯個性化的優勢,和年輕人接軌了。
其次,淘寶上大多數店鋪每月上新2-3次,更新迭代的頻率和ZARA、H&M這些完全有得拼。
再加上女王節、618、99大促、雙十一、雙十二等等,一年下來數不完的促銷活動。
有多少人還願意去快時尚店買原價的衣服?
就算你在線下逛街,試到合適的衣服,還會上淘寶搜一下,看看價格有沒有更便宜,或者等到促銷的時候再買。
退換也很方便,在APP上操作就能預定時間讓快遞上門取件退貨,不像線下還要親自去到門店。
消費方式的改變,也是潮流在改變的信號。
這場疫情,只不過加劇了由網購熱潮引發的已持續數年的零售業洗牌局面,而不是根源。
如果快時尚品牌再不根據市場做出應變,就只有像當年佐丹奴、美特斯邦威、森馬這些品牌一樣,被後浪拍倒在沙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