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耳:中國新音樂的先驅者

2021-01-17 河北日報

聶耳像(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據新華社昆明9月28日電(記者嶽冉冉)「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啦啦啦,啦啦啦,我是賣報的小行家……」在聶耳故居,當這些耳熟能詳的旋律響起,每一個參觀者心中都會蕩漾起特殊的情感。

聶耳,原名聶守信,1912年2月出生於雲南昆明市。1927年考入雲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4月,聶耳考入明月歌劇社,正式開始了他的藝術生涯。1933年初,聶耳由田漢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聶耳不僅獲得了新的政治生命,藝術才華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揮,成為中國新音樂的開路先鋒和反法西斯的勇士。在此後的兩年中,聶耳為歌劇、話劇和電影譜寫了《新女性》《開路先鋒》《大路歌》《前進歌》《畢業歌》《鐵蹄下的歌女》等主題歌和插曲30多首,對激發民眾的抗日救亡運動起了積極作用。他所編寫的《金蛇狂舞》《翠湖春曉》《山國情侶》等樂曲,深受人們喜愛。

1935年,聶耳為電影《風雲兒女》所作主題歌《義勇軍進行曲》。這首作品在祖國大地上到處被傳唱,奏響了挽救民族危機的時代最強音。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確定《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1982年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全體會議確定《義勇軍進行曲》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由於聶耳所譜寫的大量歌曲反映了人民的心聲,成為鼓舞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的有力武器和戰鬥號角,因而引起了反動當局對他的仇恨而要逮捕聶耳。聶耳按照黨組織的決定離開上海,取道日本赴蘇聯。1935年7月17日,聶耳在日本神奈川縣藤澤市鵠沼海濱遊泳時,不幸溺水身亡,年僅23歲。

相關焦點

  • 中國新音樂的先驅者——聶耳
    在這座古樸清淨的小院裡,聶耳曾在此學習、歌唱、生活。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啦啦啦,啦啦啦,我是賣報的小行家……」在聶耳故居,當這些耳熟能詳的旋律響起,每一個參觀者心中都會蕩漾起特殊的情感。這些從革命年代就開始傳唱的「紅色經典」至今不朽。因為這些歌曲,人們記住了聶耳這個名字。  聶耳,原名聶守信,1912年2月出生於雲南昆明市。
  • 聶耳
    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此後經常參加中共領導的革命活動。1930年7月,因躲避反動當局的追捕來到上海,不久參加反帝大同盟,並積極投身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文藝活動。  1931年4月,聶耳考入明月歌劇社,正式開始了他的藝術生涯。1932年上海一二八抗戰爆發後,全國人民抗日救亡風起雲湧,此時,聶耳結識了共產黨員、戲劇家田漢。在黨組織的培養和教育下,思想覺悟不斷提高。
  • 聶耳,用音樂振奮一個民族的精神
    聶耳,雲南玉溪人。本名聶守信,商人出身的父親希望兒子誠實守信,所以給他取了這麼一個名字。聶耳與生俱來就有極強的音樂天份,任何歌曲聽過一遍就會唱,所以大家稱他「耳朵」或「聶耳博士」。玉溪聶耳音樂廣場雕塑聶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作曲者。聶耳是中國第一個用電影音樂喚起民眾救亡圖存的電影音樂家、作曲家。
  • 聶麗華深情追憶叔叔:因為聶耳 我走上音樂道路
    就這樣,她半路改學了作曲,後來進入雲南民族電影製片廠,主要從事影視音樂的創作。  「在音樂學院那會兒,每到假期我們都會下基層,去工廠,給工人們寫歌,為他們演出,包括後來我在邊疆待了幾年,創作也都離不開人民群眾。」聶麗華說,「聶耳生前認為,音樂藝術不是為個人服務,而是為大眾服務,要不是有這種情感,他怎麼能寫出《賣報歌》那樣的經典作品?
  • 聶耳_教師招聘網
    聶耳( 1912-1935)人民音樂家、音樂活動家。聶耳創作的歌曲及音樂都具有強烈的時代精神、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富於獨創性的藝術形式。一經演唱,即在人民群眾中廣泛地流傳,並對中國人民政治生活、音樂生活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這其中,反映工人生活的歌曲佔有較大的比重,包括《大路歌》、《開路先鋒》、《碼頭工人歌》等著名的歌曲,生動地表現了作為時代主人的工人階級的精神風貌。
  • 聶耳「師妹」,中國流行音樂史上第一位舉辦個人演唱會的「歌后」
    1934年,上海「大晚報」舉辦了「廣播歌星競選」,這是中國流行歌壇的第一次歌星競選,是當時上海「娛樂圈」的一場盛事。那時電臺邀請歌星演唱已成流行趨勢,上海《大晚報》副刊編輯崔萬秋,發起舉辦了「三大播音歌星競選」活動。《大晚報》開闢了「今日精彩播音節目」專欄,邀請歌星們每天到電臺播音,讓聽眾投票選舉他們喜歡的歌星,最後以得票多少決定名次。
  • 聶耳:人民音樂家
    聶耳:人民音樂家聶耳(1912-1935),雲南玉溪人,中國現代音樂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曲作者。他創作了數十首革命歌曲,他的一系列作品影響了中國音樂幾十年。他的音樂創作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嚴肅的思想力、高昂的民族精神和卓越的藝術創造力,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音樂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樹立了中國音樂創作的榜樣。作品還有《漁光曲》《賣報歌》《畢業歌》等。聶守信(即聶耳)年輕的時候對音樂就特別敏感。大家都說,只要能從人耳朵裡進去的,都能從他嘴裡唱出來。久而久之,大家都叫他「耳朵」。
  • 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大學生合唱團受邀參加第六屆中國聶耳音樂(合唱...
    中國教育在線訊7月17日,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大學生合唱團受雲南省昆明市委宣傳部、昆明市文化和旅遊局的邀請赴雲南參加第六屆中國聶耳音樂(合唱)周活動。本屆音樂周以「禮讚新中國·奮進新時代」為主題,將在昆明、玉溪兩地推出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
  • 今天,致敬聶耳!
    ▲玉溪聶耳廣場 聶耳是中國革命之號角,他的人生經歷、他的革命故事、他的愛國情懷......穿越悠久的歷史,給予中華兒女最深厚的精神力量。
  • 中國早期的電影音樂作曲家及他們的作品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民國時期的那些著名作曲家和他們創作的電影音樂~王雲階(1911~1996),中國電影音樂創作的先驅者之一。王雲階16歲時,就在青島的電影院為默片配樂,20~30年代在上海學音樂的王雲階也被朋友拉到影院義務為默片配樂。
  • 鉤沉|追尋聶耳在上海的足跡
    1932年春,明月歌舞劇社數十人搬入恆德裡,七八個人一間,「待遇一律平等,吃大鍋飯」,迄今仍能找到聶耳和一些同伴在集體宿舍前的合影。從一位高齡居民那兒獲悉,當年聶耳住在樓上最靠北的那個房間,還曾在底層練小提琴。1932年4月21日,聶耳登門拜訪已熟悉的田漢,在交談中頗受精神鼓舞,「覺得這簡直是決定我一生的一個緊要關鍵」,他決心以音樂這個武器為革命事業多做貢獻,「一點不要放鬆地艱苦地做去」。
  • 聶耳《金蛇狂舞》 2161
    聶耳(1912-1935),原名聶守信,字子義(亦作紫藝),漢族,雲南玉溪人。中國音樂家,無產階級革命音樂奠基者,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作曲者。1927年考入雲南第一師範,後參加北平左翼音樂家聯盟,曾在上海發起並組織了中國新興音樂研究會。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開始積極為左翼進步電影、戲劇配樂作曲。他的作品富有鮮明的民族特徵和時代精神的感召力,被譽「革命音樂的開路先鋒」。
  • 【劇情介紹】《獨龍天路》| 「聶耳音樂之都」系列演出
    打造「聶耳音樂之都」文化系列活動之——《獨龍天路》建設「聶耳音樂之都」是玉溪市打造聶耳文化品牌的延續和升華。聶耳大劇院作為我市構建「聶耳音樂文化群」的標誌性文化設施之一,將重點引入中外優秀劇目,開展文化藝術交流,不斷提升城市音樂文化內涵,積極傳播「聶耳音樂之都」建設理念。
  • 今晚播出預告 | 百年巨匠:聶耳、徐悲鴻
    、蕭友梅、劉天華、聶耳、冼星海。代表作有《義勇軍進行曲》、《大路歌》、《碼頭工人》、《新女性》、《畢業歌》、《飛花歌》、《鐵蹄下的歌女》、《賣報歌》、《梅娘曲》等,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卓越的藝術性。《百年巨匠——聶耳》精編版簡介:1912年,聶耳出生於雲南昆明。五歲,聶耳的父親病故,家庭經濟立即陷入困境。1922年春,聶耳進入昆明私立求實小學高小部學習,由於他的成績優秀,又「替學校出頭」,得到減免學雜費的待遇。他從小就明顯表露出對音樂的愛好,先後向其家人及鄰居木匠學習民族樂器。
  • 紅色音符抗戰故事|聶耳與《義勇軍進行曲》
    向延生是音樂家向隅和唐榮枚之子,一直從事中國近代音樂史研究,曾編輯《聶耳全集》一書,與國歌結下不解之緣。從他的口中,我們了解到了有關《義勇軍進行曲》和它的曲作者聶耳諸多鮮為人知的故事。九一八事變後,戰火不斷延伸,1931年至1932年,身在上海的聶耳更是親身經歷了淞滬抗戰。在一次跟隨田漢去醫院慰問演出的時候,演員們演唱了黎錦暉的音樂作品,黎錦暉所寫的歌曲多是你儂我儂的愛情歌曲,這些不合時宜的歌曲引起了傷員們的不滿。這次演出給聶耳帶來了很大的衝擊,也讓他對革命歌曲創作有了更深的思考。為此,他寫了一篇《中國歌舞短論》。
  • 王源演繹青年聶耳 《故事裡的中國》走進《國歌》背後不能忘卻的記憶
    田漢揮筆、聶耳作曲  用全部熱血譜寫中華強音  本期《故事裡的中國》特別請到了田漢先生的孫子歐陽維教授、聶耳先生的侄外孫青山導演,以及《義勇軍進行曲》第一個版本的錄音師司徒慧敏先生的女兒司徒恩湄女士,他們細膩還原了當年田漢先生和聶耳先生歌曲創作的始末。
  • ...青年聶耳——《故事裡的中國》走進國歌誕生背後不能忘卻的記憶
    當91歲的汪奇老先生與《故事裡的中國》連線,再次以小號手的身份奏響國歌第一聲時,71年前開國大典上眾人齊唱國歌的震撼場景,歷歷在目。從那一刻起,《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響徹在中國大地,迎接著每一個安穩的黎明,見證著每一個榮耀的瞬間,也鼓舞著每一個國人不斷前進!
  • 那年今日|聶耳:為時代而歌
    他自幼生性活潑,除了在校認真讀書外,對音樂、戲劇、文學、美術和體育都有著廣泛的愛好。小學期間,利用課餘時間,他自學了笛子、二胡、三弦和月琴等樂器,並開始擔任學校「兒童樂隊」的指揮。 少年聶耳從小就表現出了對音樂特有的天分,這是他1924年加入雲南求實小學學生樂團與教師的合影(前排左邊彈三弦者為聶耳)。
  • 1935年7月17日,國歌作曲聶耳在日本溺水身亡
    據中國音樂史學家向延生同志介紹,他為了編輯1985年版的《聶耳全集》,曾對聶耳的死因進行過專題調查。 通過調查經常與聶耳在上海一起遊過泳的孫瑜、趙丹等人,了解到聶耳的遊泳技術較差,因為不會換氣經常沉底,因此還有個「潛水艇」的外號。
  • 日本藤澤市舉辦田漢與聶耳紀念音樂會,《義勇軍進行曲》在音樂廳響起|新報關注
    音樂會上,中方演出者首先合唱了《義勇軍進行曲》,其後來自中國雲南省玉溪、河南平頂山、湖北武漢等地的藝術家和學生獻上了中國傳統戲曲、民族歌舞、合唱等曲目,由當地中學生組成的合唱團則獻上了日本民歌和中國民歌合唱,精彩的演出贏得現場觀眾的熱烈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