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耳,用音樂振奮一個民族的精神

2020-12-24 雲粹滇風話古今

聶耳,雲南玉溪人。本名聶守信,商人出身的父親希望兒子誠實守信,所以給他取了這麼一個名字。聶耳與生俱來就有極強的音樂天份,任何歌曲聽過一遍就會唱,所以大家稱他「耳朵」或「聶耳博士」。

玉溪聶耳音樂廣場雕塑

聶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作曲者。聶耳是中國第一個用電影音樂喚起民眾救亡圖存的電影音樂家、作曲家。

聶耳(1912—1935)

聶耳一生雖然短暫,但其每一首作品都堪稱經典。1932年創作了口琴曲《進行曲》《圓舞曲》與歌舞曲《天倫之愛》。

聶耳是中國第一個為中華民族和勞苦大眾寫歌,塑造無產階級形象的作曲家。1933年,聶耳創作了《開礦歌》《饑寒交迫之歌》《賣報歌》。

朱德總司令稱之「人民的音樂家」

聶耳用歌曲的形式塑造廣大勞動婦女、少年兒童憧憬幸福美好生活的藝術形象。1934年,是聶耳創作的巔峰時期,有《走出攝影場》《一個女明星》《雪飛花》《翠湖春曉》《金蛇狂舞》《昭君和番》《賣報之聲》《小野貓》《打磚歌》《碼頭工人》《苦力歌》《畢業歌》《大路歌》《開路先鋒》《飛花歌》等,其中《金蛇狂舞》又是經典中的經典。

玉溪聶耳廣場

1935年,聶耳先後創作了《告別南洋》《春回來了》《慰勞歌》《梅娘曲》《逃亡曲》《塞外村女》《打長江》《採菱歌》《鐵蹄下的歌女》《義勇軍進行曲》《小工人》《傷兵歌》《白雪歌》《採茶歌》《茶山情歌》等。其中,在「九一八」事變以後,隨著東北抗日義勇軍此起彼伏的抗日事跡陸續傳遍大江南北,正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激發了聶耳的創作熱情,譜寫出了激情澎湃、鼓舞鬥志的《義勇軍進行曲》。

1941年,美國歌唱家保羅羅伯遜與留美人士劉良模組織的「華僑青年歌唱隊」在紐約錄製音樂專輯,其中羅伯遜用中英文演唱了《義勇軍進行曲》,轟動一時。

聶耳大劇院與聶耳圖書館

聶耳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音樂家。今天,遍及全球,凡是有華人華僑或者熱愛中國的地方都會傳唱他的歌曲。

相關焦點

  • 中國新音樂的先驅者——聶耳
    在這座古樸清淨的小院裡,聶耳曾在此學習、歌唱、生活。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啦啦啦,啦啦啦,我是賣報的小行家……」在聶耳故居,當這些耳熟能詳的旋律響起,每一個參觀者心中都會蕩漾起特殊的情感。這些從革命年代就開始傳唱的「紅色經典」至今不朽。因為這些歌曲,人們記住了聶耳這個名字。  聶耳,原名聶守信,1912年2月出生於雲南昆明市。
  • 聶耳
    聶耳,原名聶守信,祖籍雲南玉溪,1912年2月出生於雲南昆明一個貧苦的中醫家庭。1927年考入雲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他刻苦學習小提琴,積極參加文藝演出,並開始閱讀進步書刊。  1931年4月,聶耳考入明月歌劇社,正式開始了他的藝術生涯。1932年上海一二八抗戰爆發後,全國人民抗日救亡風起雲湧,此時,聶耳結識了共產黨員、戲劇家田漢。在黨組織的培養和教育下,思想覺悟不斷提高。1932年赴北平參加革命音樂活動,不久回到上海發起組織中國新興音樂研究會。1933年初,聶耳由田漢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 聶耳_教師招聘網
    聶耳( 1912-1935)人民音樂家、音樂活動家。聶耳創作的歌曲及音樂都具有強烈的時代精神、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富於獨創性的藝術形式。一經演唱,即在人民群眾中廣泛地流傳,並對中國人民政治生活、音樂生活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這其中,反映工人生活的歌曲佔有較大的比重,包括《大路歌》、《開路先鋒》、《碼頭工人歌》等著名的歌曲,生動地表現了作為時代主人的工人階級的精神風貌。
  • 聶麗華深情追憶叔叔:因為聶耳 我走上音樂道路
    聶麗華老人回憶道,「祖母會給我們幾個孩子講聶耳小時候的事情,講他怎麼喜歡音樂,怎麼努力學習,下雪天沒有鞋穿還非要堅持去上學……從那時起,我心裡就朦朦朧朧有個念頭,長大後像叔叔一樣成為一名音樂家。」  天遂人願,從小學習小提琴的聶麗華後來考入了四川音樂學院,專業當然也是小提琴。不過,當時學院裡的老師建議她:「你的叔叔聶耳是作曲家,你乾脆改學作曲吧!」
  • 聶耳:人民音樂家
    聶耳:人民音樂家聶耳(1912-1935),雲南玉溪人,中國現代音樂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曲作者。他創作了數十首革命歌曲,他的一系列作品影響了中國音樂幾十年。他的音樂創作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嚴肅的思想力、高昂的民族精神和卓越的藝術創造力,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音樂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樹立了中國音樂創作的榜樣。作品還有《漁光曲》《賣報歌》《畢業歌》等。聶守信(即聶耳)年輕的時候對音樂就特別敏感。大家都說,只要能從人耳朵裡進去的,都能從他嘴裡唱出來。久而久之,大家都叫他「耳朵」。
  • 聶耳:中國新音樂的先驅者
    聶耳像(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據新華社昆明9月28日電(記者嶽冉冉)「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啦啦啦,啦啦啦,我是賣報的小行家……」在聶耳故居,當這些耳熟能詳的旋律響起,每一個參觀者心中都會蕩漾起特殊的情感。 聶耳,原名聶守信,1912年2月出生於雲南昆明市。
  • 紅色音符抗戰故事|聶耳與《義勇軍進行曲》
    批判「靡靡之音」引來爭議「聶耳原名聶守信,『耳』這個名字正是他的伯樂黎錦暉所起。『聶』字的繁體由三個『耳』組成,黎錦暉又給他添了一個『耳』。」向延生說。「聽」對於音樂人而言頗為重要,這個名字或許是黎錦暉對聶耳音樂天資的肯定,抑或包含著他對聶耳的期許。黎錦暉是聶耳生命中的重要人物,他不僅是聶耳的伯樂,還將聶耳介紹給田漢。
  • 聶耳《金蛇狂舞》 2161
    聶耳(1912-1935),原名聶守信,字子義(亦作紫藝),漢族,雲南玉溪人。中國音樂家,無產階級革命音樂奠基者,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作曲者。1927年考入雲南第一師範,後參加北平左翼音樂家聯盟,曾在上海發起並組織了中國新興音樂研究會。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開始積極為左翼進步電影、戲劇配樂作曲。他的作品富有鮮明的民族特徵和時代精神的感召力,被譽「革命音樂的開路先鋒」。
  • 王源演繹青年聶耳 《故事裡的中國》走進《國歌》背後不能忘卻的記憶
    本期節目中,王源飾演青年聶耳,王洛勇飾演田漢,共同帶領眾人聆聽國歌背後每一個熱血生命的決然吶喊,繼續唱響民族魂的頌歌。  田漢揮筆、聶耳作曲  用全部熱血譜寫中華強音  本期《故事裡的中國》特別請到了田漢先生的孫子歐陽維教授、聶耳先生的侄外孫青山導演,以及《義勇軍進行曲》第一個版本的錄音師司徒慧敏先生的女兒司徒恩湄女士,他們細膩還原了當年田漢先生和聶耳先生歌曲創作的始末。
  • 不怕你關山千萬重:評1959年彩色電影《聶耳》
    《聶耳》摒棄了沒有典型性的日常瑣事,聚焦聶耳在上海5年的人生經歷中的重要事件,並做了部分的藝術虛構,集中了矛盾和衝突,在真實的布景和細節中表現出來,豐滿了人物形象,增強了藝術感染力,藝術地再現了時代矛盾。(二)影片把音樂作為一個極其重要的表現手法,不僅符合聶耳音樂家的本質特徵,且將音樂與劇情發展、人物成長過程相結合,使音樂與畫面、人物精神、時代進步精神高度契合,成為電影的靈魂要素。
  • 鉤沉|追尋聶耳在上海的足跡
    1932年4月21日,聶耳登門拜訪已熟悉的田漢,在交談中頗受精神鼓舞,「覺得這簡直是決定我一生的一個緊要關鍵」,他決心以音樂這個武器為革命事業多做貢獻,「一點不要放鬆地艱苦地做去」。同年8月,聶耳離開明月歌舞劇社,赴北平(今北京)參加革命音樂活動,兩個多月後返滬住在法租界霞飛路1518號(今淮海中路1500號)曹家弄三層閣(原建築已不存),發起成立中國新興音樂研究會。1933年初經田漢介紹,聶耳加入中國共產黨。
  • 【劇情介紹】《獨龍天路》| 「聶耳音樂之都」系列演出
    打造「聶耳音樂之都」文化系列活動之——《獨龍天路》建設「聶耳音樂之都」是玉溪市打造聶耳文化品牌的延續和升華。聶耳大劇院作為我市構建「聶耳音樂文化群」的標誌性文化設施之一,將重點引入中外優秀劇目,開展文化藝術交流,不斷提升城市音樂文化內涵,積極傳播「聶耳音樂之都」建設理念。
  • 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大學生合唱團受邀參加第六屆中國聶耳音樂(合唱...
    中國教育在線訊7月17日,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大學生合唱團受雲南省昆明市委宣傳部、昆明市文化和旅遊局的邀請赴雲南參加第六屆中國聶耳音樂(合唱)周活動。本屆音樂周以「禮讚新中國·奮進新時代」為主題,將在昆明、玉溪兩地推出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
  • 那年今日|聶耳:為時代而歌
    1935年7月17日,聶耳在日本鵠沼海濱遊泳時,溺水身亡。今天,是他逝世81周年紀念日。回顧他的一生,雖然只經歷 23個春秋,卻創作了包括國歌等大量作品,奏響了中華民族解放的最強音,激勵著一代代國人「前進!前進!前進、進!」聶耳:我是為社會而生的1912年2月15日,聶耳出生於雲南玉溪一個貧苦的中醫家庭。
  • ...青年聶耳——《故事裡的中國》走進國歌誕生背後不能忘卻的記憶
    本期節目的戲劇部分,將由王源飾演青年聶耳,王洛勇飾演田漢,共同帶領眾人聆聽國歌背後每一個熱血生命的決然吶喊,繼續唱響民族魂的頌歌。  親眼目睹日軍飛行員猙獰面孔  田漢揮筆、聶耳作曲,用全部熱血譜寫中華強音  每當國歌《義勇軍進行曲》響起,我們總會肅然起敬、熱血沸騰。
  • 昆明聶耳交響樂團交響套曲《彩雲之南》音樂會,走進海貝中英文學校
    雲南是少數民族最多的聚集地,猶如一個巨大的民族風情園。此樂章生動再現各民族間的和諧與歡騰的歌舞慶典。同學們隨著音樂遨遊在彩雲之南,感受著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氣氛。以其委婉流暢、細膩的曲調而深入人心,成為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代表之一。當《茉莉花》那婉轉動聽的曲調響起,極富江南民歌清秀細緻的韻味浸入了孩子們的心靈,像是花香撲鼻而來,又像在茉莉花園中奔跑,同學們更好地感受了民族藝術的獨特魅力。
  • 今天,致敬聶耳!
    ▲玉溪聶耳廣場 聶耳是中國革命之號角,他的人生經歷、他的革命故事、他的愛國情懷......穿越悠久的歷史,給予中華兒女最深厚的精神力量。
  • ...演繹青年聶耳《故事裡的中國》走進國歌誕生背後不能忘卻的記憶
    本期節目的戲劇部分,將由王源飾演青年聶耳,王洛勇飾演田漢,共同帶領眾人聆聽國歌背後每一個熱血生命的決然吶喊,繼續唱響民族魂的頌歌。1931年,33歲的田漢和19歲的聶耳在明月歌劇社相識,相差14歲的兩人因為共同的音樂追求一見如故,自此成為藝術和革命道路上的知己。
  • 聶耳與《義勇軍進行曲》:那些與國歌有關的故事你可知道
    他時而在鋼琴上彈奏,時而用手在桌子上打拍子,時而在地板上走來走去。僅用兩天時間就完成了曲譜初稿。後來他又在躲避國民黨政府追捕的顛沛流離中完成了曲譜定稿。一首表現中華民族的剛強性格,顯示祖國尊嚴、充滿同仇敵愾、團結禦敵豪邁氣概的革命戰歌就這樣誕生了。他就是被譽為「國歌之父」的人民音樂家——聶耳,而這首不朽之作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
  • 為了民族復興·英雄烈士譜|人民音樂家:冼星海
    原籍廣東番禺,1905年生於澳門一個貧苦船工家庭,出生前父親已去世。7歲時,他與母親僑居馬來亞謀生,在新加坡養正學校上學,期間參加該校管弦樂隊的活動。1918年回國後,入嶺南大學附中學習小提琴。1926年後入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國立藝專音樂系學習。1928年,冼星海進入上海國立音專學習小提琴和鋼琴,發表了著名的音樂短論《普遍的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