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的體制,打從根上就與其它朝代不同。舉個例子,其它朝代的官員,直接管轄者是上司,最高統治者是皇帝。而清朝,在上司、皇帝之外,還有一個很特別的存在,旗主。
咱們都知道,努爾哈赤創建了八旗制度,這是滿清旗人的社會生活軍事組織形式,也是滿清的根本,其排序分別是正黃、鑲黃、正白、正藍、鑲白、正紅、鑲紅、鑲藍,旗主就是各旗最大的統領者。
入關之前,皇帝親任正黃、鑲黃兩旗的旗主,順治帝親政後,將多爾袞所轄的正白旗也收了,這三旗就是所謂的上三旗,地位崇高,其餘是下五旗。
無論哪一旗,旗主對於旗下人丁都擁有極高的權力,雖然還比不上皇帝,但也不差多少了。或者說,滿清實際上有兩套統治班子,一套是正常的朝堂體系,一套是特有的八旗制。
這裡說明一點,旗主不一定是旗裡官職最高的人,但旗人們在朝堂裡無論升到什麼官,權勢有多大,在官職不如自己的旗主面前都得恭恭敬敬。「旗」就好比一個大家族,子弟們仕途再好,回家見到族長也不敢放肆。
只不過,族長對族人們的管控是約定俗成的,屬於道德層面,並沒有實際上的法律效用,較不起真。而旗主對旗人的權力則是實打實的,受到滿清政權的保護。
這種情況下,在旗的滿清官員們自然最怕見到本旗的旗主,若是旗主官職比自己高還沒什麼,若旗主官職比自己低,偏偏自己還得在他面前低頭,那可就尷尬了。
如果旗主識趣一點,那你好我好大家好,如果旗主故意找茬,官員只能受著。官司就算打到皇帝面前也沒用,因為這本就是滿清體制的一部分,皇帝必須維護旗主的利益。
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裡有這樣一個情節,手握重權的和珅遇到仕途並不如意的金大菸袋,金大菸袋竟然說哪怕他某天當街要飯,和珅看見了也得下轎給他磕頭。
這話說得奇怪,和珅卻不敢反駁,還滿口稱是。為啥?因為和珅出身正紅旗,而金大菸袋是正紅旗的旗主。當然了,只要滿清政權存在,堂堂一旗之主不可能混到要飯的地步,金大菸袋估計只是想打壓一下和珅的氣焰,從他身上找點好處。
有朋友可能想說這是電視劇裡的故事,證明不了什麼,那咱們講個《清實錄》裡記的真事兒。
清朝初期有個很重要的漢臣,范文程。他是瀋陽人,萬曆四十三年考取了秀才,萬曆四十六年八旗軍攻下撫順,范文程和兄長範文寀一起主動投靠了努爾哈赤,為其出謀劃策,形同智囊。
努爾哈赤死後,范文程繼續為皇太極效力。雖然是文人,他的身體卻一點也不虛弱,體格魁梧得如同武將,隨軍出徵時親自上陣殺敵,斬殺過很多明軍,也因此博得皇太極的另眼相看,授予他遊擊世職。
但范文程對滿清最大的貢獻,並不是戰場上直接殺了多少明軍,而是協助皇太極建立起了滿清最初的框架。說得直接點,舉凡討伐明朝的策略、策反明朝官員、進攻朝鮮、撫定蒙古、國家制度的建設等等,他都參與決策。明朝對他恨之入骨。
某種角度而言,范文程之於皇太極,就如同蕭何之於劉邦,李善長之於朱元璋,勞苦功高。可這樣一個人物,其妻卻被多爾袞同母弟多鐸奪走了。
事情發生在皇太極駕崩,順治繼位之後。范文程投清後被劃歸正紅旗,旗主是貝子碩託,後來碩託與侄子阿達禮謀立睿親王多爾袞為帝,馬屁拍在馬腿上,多爾袞為表明心跡,以擾政亂國的叛逆罪,將阿達禮、碩託處死,此後范文程被撥入鑲黃旗。
某天,范文程漂亮的妻子突然被風流成性的多鐸搶回王府,經過范文程多方活動,妻子救了回來,而多鐸所受的處置僅僅是「罰銀一千兩,並奪十五牛錄」。
這還是因為多鐸是鑲白旗旗主,范文程在鑲黃旗,如果范文程也在鑲白旗,那麼多鐸搶他妻子是看得起他,根本不用受任何處罰。因為滿清規定「包衣之人,見王,如家奴見家長之禮;包衣之女,許親王等揀選為媵妾」,包衣的一切都是旗主的。
很顯然,范文程再為滿清賣命,他也不是純滿清人,只是包衣。這種事兒要是發生在宋朝,不用范文程說話,自有朝中民間的大儒們口誅筆伐,皇帝若不從嚴懲治當事王爺,只怕連皇帝都得被罵。
要是發生在明朝,那更妥了,文官集團能讓這王爺的爵位往下掉一級或幾級,說不定還得揍一頓。
唯有清朝才會有這樣的怪事,王爺搶了重臣之妻,竟能全身而退。更怪的是,范文程遭此大辱,不但沒想過復仇,還依然對滿清忠心耿耿,上疏奏請多爾袞立即出兵伐明奪取天下。漢奸的心思,普通人真是難以理解。可憐他的妻子遭此橫禍,大概餘生都不能釋懷。
總之,對於在旗官員來說,旗主是另一個體系的主子,不能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