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歲確診肺癌被判定只能活5個月,憑藉一代靶向藥她活過了13年

2021-02-15 肺癌康復圈

2007年,王家珍被確診肺癌,醫生說她只能活5個月。

2020年,83歲的王家珍和女兒坐在家中一起講述這13年的抗癌故事,女兒對著鏡頭說,「沒想到母親還能活這麼久。」

點擊查看完整版視頻

2007年底,母親的咳嗽已經持續好幾個月,年輕時母親有過肺結核,加上冬天寒冷,我們都以為她是老毛病犯了,但連續幾天出現的痰中帶血,讓我們心裡突然緊張了起來。

莫名的恐慌和不安襲來,讓我們決定帶母親去醫院檢查。我永遠記得在檢查結果出來的那天,醫生拿著胸片對我們說,「肺上面有塊陰影,快去大醫院看看吧。」當時看片子的醫生懷疑我母親可能是肺癌,建議我們轉到大醫院去做進一步的檢查。

幾經輾轉,在安徽省立醫院看完病後,沒想到等待我們的,會是一個「不治之症」。

「情況非常不好,剩下的時間不多了」,在醫院的走廊裡,大哥嘴裡不停地重複著這句話,我知道他心裡是害怕了。

而我怎麼也不敢相信,母親的咳嗽竟然是肺癌的前兆。雖然有出血的情況,但母親一直以來的身體狀況都很好,她那時也只有70歲,日常的生活都能自己做。在農村苦了大半輩子的母親,還沒能來得及好好享受安逸的老年生活。

報告單上醒目刺眼的字眼,把我拉回到現實,」左肺上有一個腫塊,將近7公分,左鎖骨淋巴結腫大,支氣管顯微鏡檢查確診為肺腺癌。」直到今天,我仍能記得當時母親剛確診時一家人的心情,焦慮和難過充斥在每一個人的心裡,但沒人敢當著母親的面流淚,在談癌色變的年代,大家都認為得了癌症就沒治了,跟等死沒有什麼差別,我們害怕「癌症」,更畏懼可以預見到的死亡和離別。

「先瞞著她吧。」確診之後,這是我們家人當時一致的決定。但我的心裡始終帶著一些期待和不甘心,還沒開始治療,誰又能預見以後的事呢。

新春到來時,母親住進了醫院,準備接受治療。早些年,母親因為腸癌做過一次手術,我們擔心老人家的身體撐不住,過不了這一關。

呼吸科的操樂傑主任也說,母親已經錯過了手術的機會,給出的建議是先化療。

開始化療時,母親仍不知道自己是一個肺癌患者,我們告訴她這是因為肺結核的原因,需要住院治療,她稀裡糊塗的就信了。但接踵而來的副作用,讓她從樂觀逐漸產生了牴觸心裡。胃口不好,腹瀉嘔吐,身體痛,晚上睡覺時總能聽到她一陣一陣地呻吟,如果可以,我真想替她來承受這一切。


在化療的那五個多月裡,母親承受著身體上的痛苦,同時也在經歷著生死離別。病房裡的五個病友先後離世,從住進來的六個人,到最後只剩母親一個。我們不敢告訴她,這些病友是因為得了肺癌去世的,但我隱約可以感受到母親心裡的擔憂。直到今天才知道,她以為住在這裡的病人都和她一樣,身體上出了小毛病,卻沒想到是因為癌症一個一個地離開了。

彼時,母親的化療結果並沒有帶來很好的療效,鎖骨上的淋巴結腫大沒有消退的跡象,對於後面的治療,我們突然沒了信心。

從母親確診之後,大哥和大姐就一直陪伴在母親身邊,對於每一次的治療選擇,我們都會和醫生一起商量。2007年,那時除了手術和化療,我們不知道還有什麼可以對抗癌症的方法。

操樂傑主任對大哥說,可以試試靶向治療。從醫生這裡,我們第一次聽到靶向藥這個名字,藥物真的對癌症有效嗎,我們無從得知,但哥哥卻堅定地說,只要有一線希望,都要給母親治病。而當時國內已有的靶向藥物只有第一代靶向藥物易瑞沙。

操樂傑主任

2008年6月份起,母親吃下了第一粒靶向藥,意想不到的是,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我們就迎來了治療的轉機。

在開始靶向治療的20多天後,母親進行了第一次複查,複查的結果讓醫生都很驚訝。CT檢查的結果顯示,肺部上的腫塊縮小了一半,左鎖骨上的淋巴結腫大也逐漸縮小,除此之外,在母親的身上並沒有嚴重的不良反應出現。看到這個結果,一家人終於鬆了一口氣,我們感嘆母親這次用對了藥,也在期待靶向藥能帶來更長的生存時間。

為了預防腫瘤的復發進展,在靶向治療期間,醫生給母親做了幾次放療,從那以後就再沒有用任何的輔助治療。就在用上藥物的幾個月後,從醫生那裡母親終於知道了自己病情的真相,也許是看到了治療的希望,母親並沒有十分擔憂和害怕。每天一粒藥,從2008年到現在,母親已經堅持靶向治療12年了。

沒有化療的痛苦,她總覺得自己和正常人沒什麼不一樣。曾有一段時間,她像個不喜歡吃藥的小孩一樣,抱怨說自己已經好了,不需要再吃藥了,大哥就哄著她,這是能抗癌的藥,醫生說要堅持吃。

靶向治療開始後,母親也逐漸不再需要我們的照顧,即使是到了80歲,買菜做飯,打掃衛生等家務她樣樣都能做,如果不是每個月要去醫院複查,我有時也會忘了母親是一位癌症患者。從2007年到2020年,母親跨越了13年的抗癌路程。原以為她會等不到下一代人的成長,如今已經迎來了四世同堂。

回想起這13年的歷程,我們感慨抗癌藥物的及時出現,同時也感慨操樂傑主任在當時沒有放棄治療的機會。十幾年前的抗癌藥物一粒需要幾百元,但是大哥總說,「就算賣房子也要給母親治病」,堅持服用6個月後,我們拿到了慈善贈藥。

母親雖然不是靶向治療最早的受益者,但卻因為靶向治療延長了生存時間,陪伴我們度過一年又一年。

2007年到2020年,這是王家珍的抗癌之路,也是中國肺癌診療的發展之路。

2005年首個肺癌靶向藥易瑞沙在中國獲批上市,獲批的適應症是非小細胞肺癌的二線治療,根據IPASS的研究結果,「女性、不吸菸、腺癌」恰好是靶向藥的獲益人群。與化療相比,靶向治療能明顯延長晚期肺癌患者的無進展生存期。2010年,易瑞沙正式獲批EGFR突變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一線治療。

從第一個靶向藥進入中國開始,肺癌患者就迎來了靶向治療的新時代。而隨著慈善贈藥和國家醫保措施的不斷完善,人人也都能使用上靶向治療。2017年靶向藥易瑞沙就進入了國家醫保目錄;2018年進入了國家基藥目錄;2019年帶量採購政策落地開展,易瑞沙也是唯一一款中標的肺癌進口原研靶向藥,在中標省份,價格由2280元降到了547元,降幅達76%,經醫保報銷後每盒只要二三百元,惠及更多患者。

如今,一代、二代、三代靶向藥層出不窮,可以根據指南推薦來選擇合適的靶向藥物,癌症患者的5年生存率逐年上升。相信未來將會有更多經濟有效的肺癌藥物造福更多的肺癌患者。

好藥已經在路上,我們希望每一位癌症患者都能堅持抗癌的信念,一起跨越5年、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去創造屬於自己的生命奇蹟。

視頻及圖片已獲得受採訪者授權

責任編輯:覓健科普君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相關焦點

  • 光吃靶向藥,這位年輕的肺癌患者就已經活了4年,還只是吃第一代靶向藥
    肺癌年輕化是不爭的事實,病房裡20、30歲診斷肺癌的人越來越多,連有的病人都見怪不怪了,上次一位大媽住進來,她自己診斷的是肺炎,左右兩張床上的患者竟然都是肺癌,一個35歲,一個28歲,開始還總是唉聲嘆氣感嘆怎麼這麼年輕漂亮就患上肺癌,結果其中一個出院了又住進來一個更年輕的肺癌晚期患者,才25歲,大媽話也說不出來了。
  • 肺癌晚期吃靶向藥能活多久?解決這件事,可以活更久
    目前,肺癌的診治水平雖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由於發病隱匿,早期無明顯症狀,多數患者確診時已是中晚期,手術已然不適合,那麼化療與靶向,哪個更能延長生存期?化療與靶向藥相比副作用大一些,但對所有癌細胞都具有抑制作用。靶向藥副作用較小,只能抑制有靶點的癌細胞,因此在腫瘤治療方案上,醫生要綜合病人的身體耐受情況和藥物效果來綜合運用。不同臨床分期的生存率有所不同,隨著期別的增加,其1、3、5和8年生存率遞減,I期的1、 3、 5和8年生存率均>50%,中位生存期達9年,而IQ、IV期的遠期生存率明顯降低。
  • 53歲癌症患者,吃7年靶向藥沒耐藥,醫生驚嘆:已成慢性疾病
    「有關肺癌生存時間的統計數據中發現,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預期壽命(50%的病人存活)只有8個月。5年生存率,也就是說,在晚期肺癌確診後五年時間預計存活的人,比例僅有4%。不過,也有少數肺癌晚期的患者是長期倖存者,有少數患者甚至存活超過了10年。」
  • 肺癌手術後要不要化療?她1年後復發,靠1種靶向藥活了7年 - 影像...
    我們看一個女性肺腺癌病例,已經手術後復發7年:這位女士有點惋惜又非常幸運,她在50歲時候因為胸悶、咳嗽做CT,發現左側肺腺癌:CT片顯示腫塊位於左肺尖,直徑3.5×3.7cm(腫瘤直徑3-4cm之間,分期上屬於T2a),形態不規則,表面有分葉和毛刺,還有少量磨玻璃影,並且腫塊外緣與胸膜相貼(侵犯髒層胸膜的分期屬於T2,侵犯壁層胸膜和胸壁屬於T3),這是典型的肺腺癌
  • 「盲吃」肺癌靶向藥,不靠譜
    打個比方,靶向藥就如同「生物飛彈」,在突變基因這個「GPS」的精確引導之下,對癌細胞實施「斬首行動」而不傷及周圍正常細胞。肺癌的靶向治療並不是一種靶向藥包打天下,而是「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不同的突變基因對應著不同的靶向藥。目前針對肺癌不同突變基因的上市靶向藥已多達十餘種。
  • 首個第三代肺癌靶向治療藥泰瑞沙(奧希替尼AZD9291)突破耐藥瓶頸
    數據表明,自2005年一代靶向藥進入中國,十多年來,累積發生耐藥的患者數量龐大,很多患者不得不轉為化療或是處在無藥可治的困境中。近日,阿斯利康宣布首個第三代肺癌靶向藥物泰瑞沙(甲磺酸奧希替尼片)在中國獲批,並於4月中旬進入中國市場,可解決經EGFR-TKI藥物治療發生耐藥的治療難題。
  • 肺癌靶向治療新突破!EGFR突變晚期非小細胞肺癌中位總生存期超過3年
    肺癌精準醫學OS峰會現場 大會主席、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腫瘤科、上海市肺部腫瘤臨床醫學中心主任陸舜教授表示:」靶向藥物因其高精準治療優勢,已成為腫瘤治療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過去十幾年,肺癌靶向藥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治療中不斷取得突破
  • 同樣是晚期肺癌,生存期3個月到4年的跨度,中間到底差了什麼?
    據悉由於發現時太晚,肺癌病情已經非常嚴重,無法進行手術,只能藥物治療,且治療效果非常不好,最終沒熬過3個月便去世了。同樣令人悲慟的是,2019年12月,前北京男籃隊長吉喆在與肺癌抗爭1年多後醫治無效去世,年僅33歲。毋庸置疑的是,肺癌已成為中國居民癌症中的頭號殺手!在我國,肺癌已成為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居於首位的癌症,被稱為「癌王之王」。
  • 晚期肺癌可以活多久?
    所謂的循證醫學只是個概率,有統計推算出來的概率並不確定,它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比如醫生說靶向治療的有效率是70%,患者該如何理解?自己屬於是有效的70%還是無效的30%,其實包括醫生在內誰也不能確定。對於術後的病人更是如此,術後5年生存率60%,那自己屬於5年後存活的60%,還是沒有存活的40%,同樣也是講不清楚。模糊不清的事情承認其不清楚也是科學的態度,也是比較理智的態度。畢竟奇蹟隨時都有可能發生,有些事情用科學也無法解釋,即使是最專業的人士也無法果斷的告訴你答案。
  • 肺癌晚期,被告知活不過2個月!5年了,一直沒復發
    5年前,Aaron得了肺癌,當時的他,被確診為晚期,生命只剩下2個月。如今,5年過去了,他依然活著…… 69歲,肺癌來了 被確診為肺癌那年,Aaron69歲,算是一個人生贏家,有一個美麗的妻子和懂事的兒子,還有一份收入不錯的工作。除了吸了幾十年煙,這輩子他都沒有什麼不良嗜好,身體狀況一直都不錯。
  • 肺癌靶向藥,三代誰更強
    2003年,針對非小細胞肺癌的第一個分子靶向藥物吉非替尼上市,開啟了肺癌靶向治療的新時代。不久前,權威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了第三代ALK抑制劑蘿拉替尼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研究,3期試驗的結果顯示,蘿拉替尼優於一線標準治療,可將肺癌進展或死亡風險大幅降低。所謂靶向藥物,是指作用於癌細胞特定基因靶點的藥物。相對於化療藥,靶向藥作用更精準,副作用相對較小、療效更好。
  • 多少人「因癌致貧」,吃得起的肺癌靶向藥,幫你解決這個「老大難」
    吃得起的肺癌靶向治藥癌症不僅整個家庭的生活蒙上灰暗的色調,同時,還讓很多家庭因其高額的治療費用負債纍纍,甚至是望而卻步。在國內幾乎每天約有1萬人被確診為癌症,肺癌的發病和死亡佔到所有癌症的第一位,特別是非小細胞肺癌幾乎佔比高達80%-85%。
  • 多種新療法聯用,肺癌5年生存率可達50%以上,肺癌漸成慢性病
    在過去20年,肺癌患病人數直線上升,目前是中國第一癌腫,在城鎮人口癌症患病率排名中高居第一,農村人口當中第二。大部分肺癌患者是在出現相關症狀到醫院檢查時發現的,此時基本上已經是中晚期,少部分患者實在體檢中發現,這裡面又有少部分人為中晚期,但大部分是早期,早期的肺癌患者是可以通過手術根治的,所以早發現早治療很重要。
  • 肺癌轉移腦,不用擔心了,三代靶向藥,口服顯良效,已大幅降價
    在晚期肺癌治療中,放化療等傳統治療模式已經不再是主導地位。靶向藥物問世之後,部分非小細胞肺癌病人實現了真正的帶瘤生存,把以前的不治之症變成了慢性病。我國肺腺癌病人相比較歐美國家病人具有更大的優勢,因為EGFR突變機率達到50-60%,有一半的肺腺癌病人有機會使用針對EGFR的靶向藥。
  • 劍指醫保,首個國產三代肺癌靶向藥降價50%!泰瑞沙遭挑戰
    來源:健識局文 | 健識局 陳廣晶編 | 健識局 嚴冬雪本文來源於《財經天下》周刊合作夥伴大健康品牌「健識局」,未經許可,嚴禁轉載肺癌靶向藥市場烽煙再起。可以看到,2019年的醫保談判之前,「藥王」修美樂也曾降價60%,在此後的談判中,更是進一步降價到1290元/支,以不到原價兩折的價格成功納入醫保支付範圍。作為中國首個,全球第二個三代EGFR-TKI(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創新藥,阿美替尼於2020年3月獲批上市,並於4月1日開出了第一張處方。
  • 這類肺癌晚期病人,能長期生存了!新療法把肺癌變成慢病!
    三位晚期肺癌患者都有過這樣的經歷「2013年我曾接診一位51歲女患者劉麗(化名),因為間斷性胸痛就醫,做CT、穿刺後確診肺癌。」陸軍軍醫大學西南醫院呼吸內科主任周向東教授表示,「診斷肺癌以後要看分期,患者全身PET-CT顯示右肺病灶有2.4×2.8釐米。
  • 全面解析肺癌靶向治療藥物群像
    原創:菜菜作為全球發病率最高的癌症,肺癌一直是各大藥企研發的重點。從早先的阿法替尼、吉非替尼到現在的奧西替尼、奧美替尼以及大熱的O藥、K藥,可以發現這幾個藥物雖然都獲批肺癌這個適應症,但是具體獲批的肺癌類型卻不同。那麼,作為有著"第一大癌症"之稱的肺癌,到底有哪些分類,治療藥物又有哪些呢?今天,筆者來全面解析一下。
  • 香港TVB綠葉曾偉權58歲病逝,晚期肺癌如何能活得更久
    11月14日下午,據港媒報導,香港男演員、TVB經典綠葉配角曾偉權因患「頭號癌症殺手」——肺癌去世,終年只有58歲,不禁讓人唏噓。本來11月22日是他59歲的生日,沒想到生命就此永遠定格在58歲。據國家癌症中心2019年1月發布的最新一期全國癌症統計數據顯示,我國2015年有新發惡性腫瘤病例392.9萬,平均每分鐘有7.5個人被確診為癌症,而肺癌作為我國惡性腫瘤發病之首,人數高達78.7萬,約每4名男性癌症患者中就有1名是肺癌,每5名女性癌症患者中就有1名是肺癌。預計到2025年,我國每年的新發肺癌人數將超過100萬。
  • 香港「配音王」肺癌去世!從發現到去世,為何僅3個月?
    今年5月剛續約TVB配音組,結果次月就因腰痛復發入院,後查出肺癌,而且是晚期!由於癌細胞已經擴散轉移,在治療期間,譚老出現呼吸艱難,最終因病情加劇,搶救無效去世。 我們對這位老藝術家致哀。但同時,我們也要反思,為何譚老從發現肺癌到去世僅3個月?肺癌為什麼一發現就是晚期,還發生了轉移?
  • 吳一龍:腫瘤免疫治療時代,晚期肺癌患者活10年不稀奇
    Scagliotti教授指出,在中國,降低肺癌死亡率,必須注重早期發現。推薦高危人群要定期做篩查,主要是低劑量螺旋CT。低劑量螺旋CT能發現小於一公分的腫瘤,此時通過早期幹預手術治療的效果是非常好的,幾乎能達到5年、10年,甚至100%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