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總醫院呼吸科副主任醫師 高曉方)靶向治療以癌細胞的突變基因為「靶子」,通過靶向藥對這些突變基因展開攻擊,從而特異性的殺滅癌細胞。
打個比方,靶向藥就如同「生物飛彈」,在突變基因這個「GPS」的精確引導之下,對癌細胞實施「斬首行動」而不傷及周圍正常細胞。肺癌的靶向治療並不是一種靶向藥包打天下,而是「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不同的突變基因對應著不同的靶向藥。目前針對肺癌不同突變基因的上市靶向藥已多達十餘種。
距國內首個肺癌靶向藥吉非替尼上市已有十餘年時間,在此期間靶向藥已成為肺癌治療的主流藥物,顯著延長了肺癌患者的生命並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然而,在靶向藥應用之前,醫生都會建議做基因突變檢測;基因檢測價格不菲,而且通常都需要取組織標本。很多患者會有這樣的疑問,能不能不做基因突變檢測就直接吃靶向藥,就是所謂的「盲吃」?答案是這種做法並不靠譜。
肺癌靶向藥之所以效果好,原因就在於它有明確的基因突變靶點。如果不進行基因檢測,就無法得知患者是否具有這個靶子。在此情況下「盲吃」靶向藥,就如同把精確制導炸彈沒有目標的到處亂扔,可想而知可以消滅多少敵人。
此外,肺癌具有EGFR、ALK、ROS1等多種基因突變,每種突變都有特定的靶向藥。因此,即便是患者存在基因突變,由於「盲吃」時無法知道哪種靶向藥最為適合,仍有可能「背道而馳」用錯藥物。例如,ALK基因突變被稱作「鑽石突變」,原因在於很多患者在靶向藥治療下生存時間超過5年。但是,如果ALK基因突變患者「盲吃」了吉非替尼等EGFR靶向藥,那結果無疑是南轅北轍、人財兩空。
有些患者要求「盲吃」肺癌靶向藥是因為無法提供活檢組織標本,原因或是畏懼支氣管鏡或肺穿刺等微創性檢查,或是身體條件較差無法耐受這些檢查。如果是前者,那這種畏懼心理大可不必,這些微創檢查發生風險的概率很低,絕大部分患者都能順利完成,而且獲取的活檢組織標本對疾病的確診和治療都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如果是後者,那麼新型的「液體活檢」技術也可以對血液、胸水等進行基因檢測,起到替代補充作用。
有些患者要求「盲吃」肺癌靶向藥是覺得基因檢測費用太貴,不如省下錢來直接買藥。基因檢測價格確實不菲,需要幾千甚至上萬元。那麼這筆費用究竟值不值呢?首先,沒有基因檢測結果「盲吃」靶向藥,醫保是無法報銷的。其次,「盲吃」靶向藥造成的治療時機延誤和副作用影響無法用金錢衡量。第三,「盲吃」靶向藥即便有效,後續耐藥後的治療調整,如沒有基因檢測指導仍會是一頭霧水無從選擇。
有些患者要求「盲吃」肺癌靶向藥是擔心基因檢測耗時過長,耽誤病情。基因檢測的周期通常為一周左右,並且隨著技術進步所需時間還在進一步縮短。即使再加上前期支氣管鏡或肺穿刺活檢以及病理檢查的時間,也不會超過幾周,這種短暫間隔不會影響到靶向藥的後續療效。靶向藥是治療肺癌的「大殺器」,但這種利器也需要合理應用才能發揮最大潛能。遵照醫生建議進行適當的基因檢測,杜絕不科學的「盲吃」,才能為靶向藥裝上「火眼金睛」,最大限度的幫助肺癌患者恢復健康。
【來源:健康時報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