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別了,「醉步男」——中日科幻百年交流與啟示

2020-12-18 騰訊網

電影《日本沉沒2020》劇照。(資料圖/圖)

小林泰三對於大眾來說是個相對陌生的名字。2020年11月23日,他因癌症不幸離世的消息傳來,卻在中國科幻圈內引起了一陣不小的震動。

小林泰三是日本科幻、恐怖、推理三棲小說家。同時也是日本科幻小說界「新生代」的代表人物之一。擁有大阪大學基礎工業部碩士學位的小林泰三,畢業後一直在三洋電機的研究部門從事移動通信的研發工作。因此,尖端的科技理論與嚴密的邏輯分析幾乎就成了他作品的鮮明特徵。而在另一方面,小林泰三又極其擅長刻畫渲染恐怖怪異的驚悚氣氛。尖端科技與恐怖氣氛結合在一起,也就成了小林泰三作品獨一無二的標誌。以至於人們將他作品構建的世界稱為「小林泰三的世界」。

《日本最新科幻書籍導讀150》介紹,小林泰三很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揭膝蓋上的傷疤給朋友看,一邊揭一邊故意作出齜牙咧嘴的表情,還要配上豐富的效果音,一直弄到皮開肉綻的時候,再把肌肉纖維一絲絲拉出來向朋友展示分析,然後很滿足地「唔」地嘆一口氣,帶著滿身的血開心地舞蹈起來。

小林泰三的每一篇小說,也可以看作他的一次細緻入微又帶有強烈的感官刺激的「表演」。這種「表演」給讀者們帶來了令人暈眩、戰慄而又欲罷不能的閱讀體驗。小林泰三本人,則會為此開心地舞蹈起來。

絕大多數中國科幻迷對於小林泰三的了解,基本上都來自國內引進的兩部小說集《醉步男》和《看海的人》。尤其是其中的同名中篇《醉步男》,將量子力學、因果論、內在時間意識等等許多方面的知識融為一體,寫就了一個讓人頭皮發麻的「硬科幻」經典。

《醉步男》最早刊登在2005年11月《科幻世界譯文版 天琴號》上,是許多國內科幻迷最早接觸到的日本科幻作品。當得知小林泰三去世的消息時,幾乎所有國內科幻迷都會在第一時間想到這部作品。

其實,中日科幻的交流由來已久。

電影《日本沉沒》(1973)劇照。(資料圖/圖)

「科幻救國」的國際中轉站

科幻進入中國是在上一個世紀之交。晚清的有識之士們睜開眼睛看這個世界,他們開始向西方列強學習,以期救國於危難之際。當時,距離新文化運動的展開還有十幾年的時間,「德先生」與「賽先生」的稱呼也尚未正式出現。但一些人已經意識到,倡導科學、破除愚昧、開啟民智是救國的必由之路。而科幻小說,則和其他西方的文化作品一起,被當做啟蒙的材料引入了國內。

那時已經完成了明治維新,成功「脫亞入歐」的日本,則被很多人當成了成功的榜樣加以模仿學習。以梁啓超和魯迅為代表的一大批青年前往日本留學、生活。大量的西方思想、著作藉由日本這個中轉站進入了中國。很多科幻小說也由此出現在了中國人的面前。

1902年年底,梁啓超在日本橫濱創辦了《新小說》雜誌。在《新小說》的創刊號上,梁啓超明確地提出來「科學小說」這一名詞。比美國《驚奇故事》的編輯雨果·斯根巴克提出「science fiction」這一名詞要早了整整24年。順帶一提,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三體》所榮獲的世界科幻最高獎「雨果獎」,就是為了紀念雨果·斯根巴克對科幻小說所做出的開創性的貢獻而命名的。

梁啓超在《新小說》的創刊號中提出,「以科學上最精確之學理,與哲學上最高尚之思想,組織以成此文,實近世一大奇著也」,這對今天的科幻小說創作仍有指導意義。

在《新小說》雜誌上,梁啓超發表了自己創作的科幻小說《新中國未來記》。在這部小說中,梁啓超把故事發生的時間定在了孔子降生後二千五百一十三年,即公元1962年。故事的主人公孔覺民老博士,為當時的聽眾們講述著他所親歷的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的那場革命。有趣的是,梁啓超在這裡還犯了一個很簡單的計算錯誤,「孔子降生後二千五百一十三年」,被他算成了「西曆二千零六十二年」。

《新小說》雜誌還發表了梁啓超翻譯的凡爾納科幻小說《十五小豪傑》(今譯《十五少年漂流記》)。值得一提的是,梁啓超的這個譯本並不是從凡爾納的法文原著翻譯而來。而是根據日本人森田思軒的日文譯本翻譯而成的。而森田思軒的日文譯本,也是根據「二手」的英文譯本翻譯而來的。

頗具時代特色的是,這部「四手」的《十五小豪傑》被梁啓超改成了當時中國古典小說常用的章回體。在今天看起來更加不可思議的是,他還在每一章回的末尾加上了自己的點評。

他這麼做的目的,就是「倡導科學、破除愚昧、開啟民智」。

梁啓超創辦《新小說》之後不久,1903年,當時在東京弘文學院江南班的魯迅翻譯了科幻小說《月界旅行》,由東京進化社出版。

這部現在被翻譯為《從地球到月球》的科幻小說同樣是「科幻之父」法國作家凡爾納的作品。和梁啓超的做法一樣,魯迅翻譯的這部《月界旅行》,是根據日本譯者井上勤的日文譯本翻譯而來的。二十八章的長篇小說原著,被魯迅「截長補短」,變成了十四回的章回體小說。

魯迅翻譯的科幻小說《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書影。(資料圖/圖)

魯迅在中譯版小說的開頭附上了一篇《月界旅行·辯言》。在這篇《辯言》中,魯迅不僅提到了科幻小說應該「經以科學,緯以人情」,還提出「導中國人群以進行,必自科學小說始」。

可以說,當時的科幻小說,是承載著那一代知識分子的殷切希望,漂洋過海來到中國的。

但是如此沉重的任務顯然不是科幻小說可以承載的。要拯救當時沉痾已久的中國,所需要的的時間和努力,也比當時那些滿懷激情的青年們所想的要多得多。而中日科幻交流的重啟,則需要更長的時間。

「供內部參考」的《日本沉沒》

1975年,中日恢復建交三年後,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日本科幻作家小松左京的長篇科幻小說《日本沉沒》。這也是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國大陸出版的唯一一部日本科幻長篇小說。

《日本沉沒》的日文版小說初版於1973年,是小松左京歷時九年創作而成的心血之作。其中關於日本沉沒的科學論證的嚴謹程度,「可與碩士論文相匹敵」。

在《日本沉沒》這部小說中,小松左京藉助日本全國沉沒這一科學幻想,深刻揭示了日本的種種社會矛盾,如石油危機、糧荒等等。小松左京在接受《讀賣新聞》的採訪時說,當時距離叫囂「一億玉碎」的戰爭已有二十多年,人們沉浸在經濟高速成長的樂觀情緒之中,他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想再次讓日本人直面國土沉淪的危機。

正因為其科學的嚴謹性和思想的深刻性,《日本沉沒》在日本創造了四百萬冊的驚人銷量,成為日本戰後第一暢銷書。並且在出版當年就由東寶株式會社拍攝上映了同名電影,結果轟動了日本社會,也成為了災難電影熱潮的先驅。

但是當時人民文學出版社選擇出版這部小說,並不是因為它的優秀。實際上恰恰相反,這部由李德純翻譯的中文版《日本沉沒》,「只」出版了一萬冊,且沒有公開發行,而是冠以了「供內部參考」的標籤。出版它的目的,是為了「批判」。這一點,在該書的《出版說明》中就已經明確指出:「《日本沉沒》是日本資產階級作家小松左京寫的一部小說,1973年出版。作者採取科學幻想的手法,虛構日本列島發生大地震後逐漸下沉,以及沉沒前後國內的惶恐和國際的反應……這部小說的出版,實際是為一小撮軍國主義勢力向外侵略製造反動輿論。」

不僅如此,這部中文版的《日本沉沒》的開頭,還有一篇編者所寫的評論:《偉大的日本人民永遠沉沒不了!——評反動小說》。在小說正文之後附有村上幸一1973年8月8日在日本《長周新聞》上發表的《世界末日思想和軍國主義——評小松左京》。

當時中國科幻正遭遇低谷的國內環境,對國內的科幻小說創作者也是十分嚴酷的。1979年起,童恩正、葉永烈、鄭文光、劉興詩等人的作品受到科普作家的批判。1983年,科幻被定性為「精神汙染」,學者吳巖回憶:「1984年以後,所有的出版社都不出版科幻圖書了。」當時能夠刊登短篇科幻小說的雜誌,全國也僅剩了《科學文藝》(即《科幻世界》的前身)一家。

直到1980年代中後期,日本科幻與金庸古龍的武俠小說、瓊瑤言情小說及其改編電視劇、鄧麗君等人的流行歌曲一起,邁入越來越開放的中國大陸。

中日科幻禮尚往來

及至1980年代中期,日本科幻已經歷了幾十年的穩步發展。

「二戰」後日本科幻的開端,始於1950年4月誠文堂出版的《驚奇故事》,這本雜誌登載的是從美國《驚奇故事》雜誌中選譯的作品。真正讓日本科幻走入大眾視野的,則是1951年手塚治虫的漫畫《鐵臂阿童木》的出版和1954年電影《哥斯拉》的上映。

這兩部作品,不僅標誌著日本本土科幻作品的出現,而且讓日本科幻一開始就帶上了它獨有的特色,那就是科幻不僅僅是小說,而且是可以用漫畫、特攝電影等日本特色的藝術形式來呈現的。

1959年早川書房的月刊《SF雜誌》創刊,從第四期開始刊載安部公房等知名日本作家的小說。其中稱得上純粹的「科幻作家」的,只有以微型科幻小說聞名的星新一。這也是日本科幻的另一個顯著特點。那就是與推理、恐怖等其他類型文學聯繫緊密,很多作品都同時帶有這幾種類型文學的特點,日本的科幻作家也經常是「身兼數職」的「跨界作家」,小林泰三就是如此。

多形式多文類的交融發展,給初期的日本本土科幻帶來了很強的生命力和多樣的發展途徑。隨著小松左京、筒井康隆等人相繼出道,日本科幻在1960年代逐漸成長了起來,並且在1970年代逐漸成熟。

1980年代中期,最早出現在中國人眼前的日本科幻作品,是非常具有日本特色的科幻動漫和特攝。《哆啦A夢》(當時還被叫做《機器貓》)《太空堡壘》《北鬥神拳》《恐龍特急克塞號》等等作品,成為如今大陸主流科幻迷兒時的集體記憶。

1980年代中期的動畫片《哆啦A夢》是最早出現在中國大眾面前的日本科幻作品之一。圖為2019年蘇州的相關展覽。(視覺中國/圖)

中國科幻在經歷了1980年代初的寒冬之後,也慢慢復甦。1986月5年,中國第一個科幻獎項「銀河獎」舉辦首屆頒獎活動,日本中國科幻小說研究會會長巖上治專程從北京趕到了成都會場。他介紹,日本當代科幻先驅柴野拓美先生1950年代初創辦科幻雜誌《宇宙塵》時,條件也異常艱苦,但他堅持了下來,幾乎為之付出了畢生精力,三四十年後,日本科幻終於迎來了大繁榮。他堅信《科學文藝》前景光明。巖上治的話鼓舞了在場的中國科幻人,他也邀請中國的科幻編輯赴日,參加1987年日本第26屆科幻大會。

1990年代,《科學文藝》經過兩次改名,變成了現在大眾熟知的《科幻世界》。圈內人稱「中國科幻四大天王」的劉慈欣、王晉康、韓松、何夕帶著各自的作品,紛紛出現在讀者們眼前。新的作者和讀者群體逐漸發展壯大。1991年世界科幻協會(WSF)年會在成都的舉辦、1997年北京國際科幻大會召開,標誌著中國科幻開始融入世界科幻的大家庭。

2019年《三體》日文版第一冊出版,一周加印十次。圖為日本讀者在書店翻看這部中國科幻小說。(新華社/圖)

21世紀以來,中國有計劃地翻譯引進日本科幻作品,中日科幻交流變得十分密切。而劉慈欣系列長篇小說《三體》的面世,更使得中國第三次科幻進程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19年7月4日,《三體》日文版正式在日本發售,引發了空前的熱潮,創造了一周加印十次的奇蹟。中日之間的科幻交流,實現了真正的「禮尚往來」。

南方周末特約撰稿 海客

相關焦點

  • 日本著名科幻作家小林泰三去世,硬核科幻《醉步男》是他的代表作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宋浩日本知名科幻作家小林泰三于于11月23日病逝,享年58歲。據悉,近年來他一直在與癌症鬥爭。小林泰三代表作品有《醉步男》《玩具修理者》《看海的人》《人獸工藝師》等。2012年和2017年憑藉《天獄與地國》與《奧特曼F》兩次榮獲日本星雲獎(最佳長篇科幻小說)。其中《醉步男》2019年曾由北京時代華文書局出版,該書在「豆瓣熱門日系推理圖書榜」上排第9,在中國有眾多粉絲。
  • 科幻推理小說家「小林泰三」因癌症去世 享年58歲
    知名科幻推理小說家「小林泰三」於11月23日因癌症去世,享年58歲。由於家人沒有網絡環境,訃告由友人代發至推特。  小林泰三,是日本科幻小說界頗具實力的新生代作家之一。直到1995年,他才發表處女作《玩具修理者》,所以一般還是被歸入新生代作家的行列。
  • 中日音樂交流賽
    2016中日音樂交流賽                                -- 報名啟動
  • 中日文化交流與傳播研討會在青舉辦 林少華:翻譯失樂園難提速
    半島記者 黃靖斐9月21日上午,中日文化交流與傳播研討會在青島出版集團藝術館舉辦,天津外國語大學原校長修剛,中國日本文學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魏大海,著名文學翻譯家林少華,中國作家協會外聯部原副部長陳喜儒,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院長修斌,山東大學中日韓合作研究中心主任時衛國等嘉賓,日本筆會俱樂部副會長野上曉,日本筆會俱樂部常務理事佐藤絢子
  • 靳飛:民間交流是中日兩國間的變壓器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我們採訪到了長年致力於中日文化戲曲交流的靳飛先生。他曾經策劃並推動了中日版崑曲《牡丹亭》在兩國的上演。
  • 在大變局中呵護中日關係向好發展,以「緣文化」開展民間交流
    在此背景下,我們又該如何應對日本首相更迭,繼續維護中日關係向好發展的勢頭?當中日關係在政治、軍事外交等領域受到外部強烈幹擾的情況下,如何通過推動對日民間交流來呵護、鞏固中日關係,確保中日關係在百年未有大變局的激蕩下能相向而行,以共同維護亞洲的和平與發展,至關重要。要做好這個工作,客觀上需要我們有新思維,新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
  • 《百年中日》歷史現實紀錄片即將在北美播出
    《百年中日》歷史現實紀錄片即將在北美播出 2020-10-30 13: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繼承友好傳統、開創中日地方交流新局面
    【編者按】中日兩國一衣帶水,各領域各層次友好合作關系全面深入發展。新冠疫情襲來之時,中日兩國相互伸出援助之手共同「戰疫」,譜寫出許多感人詩篇。展望後疫情時代,如何克服疫情對中日各領域友好往來造成的暫時影響?如何通過推動中日地方之間的交流,為兩國合作創造新的契機?
  • 《中日交流標準日本語》出版30年
    人民網北京10月16日電(記者趙婀娜)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與日本光村圖書出版株式會社合作編寫出版,國內自學日語第一品牌《中日交流標準日本語》已出版整30年。30年來,累計發行近1500萬套,讀者數量突破一千萬人。
  • 日本著名科幻/恐怖作家小林泰三去世 代表作《玩具修理者》
    日本知名新生代科幻/恐怖作家小林泰三于于日本時間11月23日上午5時56分,在大阪府內的醫院病逝,享年58歲。近年來他一直在與癌症鬥爭。由於家人沒有網絡環境,訃告由友人代發至推特。
  • 對話山東丨中日會展業對接交流洽談會舉行
    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28日訊 9月28日,作為「對話山東-日本·山東產業合作交流會」系列活動之一的中日會展業對接交流洽談會在線舉行。希望通過舉辦中日會展業對接交流洽談會,構建中日地方政府、商協會、科研機構和會展企業多層次合作機制,在中日會展方面建立產業合作平臺,進行精準對接、務實合作,推動日本會展項目、技術、智力資源、設計資源與山東八大發展戰略緊密融合,以地方務實交流合作,夯實中日關係基礎,為中日國家間開放合作和友好外交做出地方貢獻,促進中日經貿關係更好更快發展。
  • 暢敘友情、交流互鑑!2020中日(大連)博覽會啟幕
    2020中日(大連)博覽會,瞄準搭建中日合作國家級平臺。中日關係在地區關係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日兩國領導人提出構建符合新時代要求的中日關係,本屆博覽會緊密貫徹兩國領導人的戰略共識,以促進中日間全方位合作為目標。
  • 班傑明科幻新作《永別了戰場》0
    這就是答案,我用5年寫了近六十萬字的科幻小說。《永別了戰場》便是第一部。 算是我的科幻創作處女作吧。創作歷程飽受蔑視。沒有人相信這部作品能掀起什麼波瀾,甚至連出版都泡了湯,但您的閱讀會讓我的篤信有了價值。我多年的粉絲朋友們,請支持我的創作,幫我分享與傳播這部科幻作品吧。
  • 「中國節2019」大型中日民間交流活動在東京開幕
    9月21日至22日,中國駐日本大使館在東京代代木公園舉辦"中國節2019"大型中日民間交流活動。中國駐日本大使孔鉉佑、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日本公明黨代表山口那津男、日本外務大臣政務官中山展宏等對華友好人士出席了開幕式。
  • 中日青少年修學旅行交流研討活動在西安舉行
    12月11日,由文化和旅遊部主辦的中日青少年修學旅行交流研討活動在西安舉行。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張旭、副省長程福波出席並致辭。張旭指出,青少年交流是中日友好往來的重要組成,為增進兩國相互理解、促進中日友好、夯實民意基礎發揮了獨特作用。
  • 《永別了戰場》4爆發
    班傑明科幻新作《永別了戰場》0(每天都有人問我這些年在幹嘛?這就是答案,我用這些年寫了近六十萬字的科幻小說。《永別了戰場》便是第一部。
  • 揭秘No.2:連續三天,烘焙印象「中日技術文化交流」現場演示必看!
    11.13-15號,只要你來第三季烘焙印象的「中日技術文化交流」專區,甚至有機會近距離學習關於它的製作方法哦!另外,日本也非常擅長把與烘焙相關的很多產品進行垂直化經營,例如有專門賣瑞士卷的、甚至還有專賣達克瓦茲的店鋪。
  • 《中日交流標準日本語》出版30周年座談會暨研討會舉行
    在今天舉行的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主辦的「中日交流標準日本語出版30周年座談會暨研討會」上,四川外國語大學成都學院日語系主任助理、專業課教師陳強的故事,打動了不少人。1998年《中日交流標準日本語》(以下簡稱「《標日》」)出版10周年,陳強正上初二,開始自學日語。在《標日》的引領下,陳強自學通過了N1(面向母語為非日語的日語學習者的日語語言能力測試的最高等級)。
  • 解曉東現身谷村新司東京演唱會 中日音樂文化交流又添新風向
    解曉東現身谷村新司東京演唱會中日音樂文化交流又添新風向6月6日,中國著名音樂人解曉東造訪東京,恰逢日本國寶級歌唱家谷村新司及其所在的ALICE樂隊時隔六年後再次在東京舉行的「ALICE AGAIN 2019-2020無限挑戰OPEN GATE演唱會」,解曉東當晚現身觀看演唱會,並進入後臺探班,與谷村新司進行了親切友好的溝通交流,並在中日兩國音樂人交流的話題上達成共識
  • 《永別了戰場》3世界最高軍銜
    班傑明科幻新作《永別了戰場》0(每天都有人問我這些年在幹嘛?這就是答案,我用這些年寫了近六十萬字的科幻小說。《永別了戰場》便是第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