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懲戒權#
自古以來,咱們國家就有「嚴師出高徒」的說法。
在古代,教書先生的嚴厲手段,咱們從各種古文、影視劇中都看到過。
尤其古時候,文明程度有限,也沒有那麼多的科學教育方法。
先生教學生,無非「一念、二背、三打」這個流程。
所謂一念,就是看著書照著念。
念完就是二背,既是背誦書中所念內容。
三打呢,就是背不下來內容,被戒尺打手心。
這一套教書方式,雖然刻板,更無科學有效可言,但是流傳幾百年。
無數文豪、高官、歷史名人,都是在這一套教育方式中,成長成才。
距離咱們最近的大家所熟知的名人,例如:魯迅、郭沫若等,都有少年時被戒尺懲戒的經歷。
而「戒尺」這一令學生望而生畏的書堂「刑具」也是有著很源遠的歷史依據。
戒尺,又叫戒方,古代老師用戒尺懲罰學生叫「扑撻」,也就是現在說的「打板子」。
明代大學者黃佐在《泰泉鄉禮·鄉校》中曾規定:「無故而逃學一次,罰誦書二百遍;二次,加扑撻,罰紙十張;三次,撻罰如前,仍罰其父兄」,可見當時校規之嚴厲,學生逃課不但自己要挨板子,連家長也要跟著挨打。
但是,隨著社會進程,文明程度越來越高。
咱們更多的提倡素質教育,提倡引導式學習。
而老師的教育方式,也更加文明、科學。
所謂連打帶罵這一套迂腐的教育手段,早已不被提倡。
尤其現在的孩子們,在家裡都被寶貝一樣寵溺。
連老人帶大人根本捨不得打罵,更別提在學校被老師打了。
(小編捂臉,90年代初,小編小時候在學校犯錯,不但要被老師責罰挨打,連父母知道了都贊成老師,回家還要繼續挨打...)
咳咳,扯遠了,繼續說現代教育。
如今的孩子,被家長寵溺,在學校老師們也不敢輕易動一指頭。
現在網絡發達,動不動就有老師因體罰學生被傳網絡的事件。
老師輕則被興師問罪,丟掉飯碗,失去教學資格,重則還要追究責任。
當然,大多數時候對於聽話的孩子,用口頭教育、批評指正的方式完全夠用。
但是,架不住那些熊孩子啊,多少被家長慣壞,或被影視劇帶跑偏的熊孩子。
各種混不吝,軟硬不吃,也實在的讓老師們頭疼不已。
之前教育部有明文規定:不得對學生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不得侵犯學生合法權益,對違反學校管理制度的學生,學校應當予以批評教育,不得開除。
這就是說,打不得、罵不得,不能開除,除了苦口婆心的說服,就只剩下置之不理了。
到頭來學習不好、考試成績差,代課老師還得受指責。
一些不聽話的學生,還真成了「燙手的熱山芋」,難壞了很多老師。
很多地方出現學生公開反抗老師的管教,甚至出現對老師「大打出手」的現象。
而根據舊規,學校方大都不得不「息事寧人」妥協處理,因為怕學生家長「上訪」。
當然,咱們在這裡絕不提倡體罰、打罵學生。
但是,不得不承認,很多時候適當的責罰懲戒,肯定是一種得體的教育方式。
試問80後乃至更年長的朋友,尤其淘氣點的,有幾個沒在少年時挨過老師的體罰?
實際小編認為,這種教育方式,講究的還是一個「度」。
既要讓不聽話的學生受到責罰,所謂「長點記性」。
但是也絕不能用過激的手段,讓孩子身體心理受到創傷。
而老師們,對於這個「度」一向很模糊。
一指頭不敢碰孩子不行,重手段打罵孩子更不行。
終於,教育部門最新的《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出臺。
這個教育意見很長,小編在這裡就不一一複製粘貼了,感興趣的朋友在網上很容易就能找到。
意見中明確指出,一些責罰方式,例如「批評、罰跑步、做勞動、寫檢討、聽課反省」等方式的合法合理性。
更有甚者,如果學生存在嚴重的違規行為,校方是可以「責令休學」的。
有了這一新規定,確實讓很多校方、教師鬆了一口氣。
小編覺得,現代社會,確實應該提倡「文明教書、科學教育」。
但是如果打著「文明、科學」的旗號,讓老師們畏手畏腳的「不敢教育」,卻也失去了「教育」的本質。
小編的孩子也到了快要適齡入學的年紀,在家裡也受寵溺。
作為父母當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聽話、懂事」。
但是,如果他真的「不聽話」,小編還是贊成在一定的範圍內,讓他受到「責罰」。
畢竟一味地寵慣,長大後不成才,終是最大的追悔莫及。
各位好朋友,不知道您對此事的態度如何,您家裡的孩子又是怎樣的教育方式?
評論區留言,小編一定認真閱讀,第一時間回復討論。
全文「老道有話說」原創手打,關注小編不迷路,第一手新鮮的社會熱點資訊隨時分享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