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宏志:但願少年有知

2021-02-08 復旦大學出版社


年歲漸長,記憶發酵。穿越時間與空間的旅程,往事紛至沓來。詹宏志搜索自己的生命經驗,企圖從靈光一閃的畫面中,建立起私密的個人史。在他的回憶錄中,父親是經常出現的角色,可見父親在他生命中佔據的重要位置。每一個父親都不相同,每一個父親又都那麼相似。也許我們應該趁著還有時間,去多多了解我們的父親,才不至於遺憾。


父親回家時


依稀有一股累積的尿意壓迫,我悠悠醒轉,睡意仍濃,卻發現天已經亮了。我躺在床上掙扎著要不要起床,卻突然感覺到家裡瀰漫一種異常謹慎的氣氛;從門外交織穿梭的輕微腳步聲,我察覺媽媽和阿姨的腳步都比平日輕細而小心。

 

心裡凜然一驚,我立刻翻身爬起來,躡手躡腳走到紙門旁邊,輕輕拉開一條細縫,向另一個房間張望。果然,隔壁臥房的榻榻米上,一床紅被面的厚棉被裹著一個聳起的人形,不遠處的矮几上,一隻木頭菸灰缸已經醒目擺在那裡,這一切跡象都說明,父親在昨天夜裡某個時候,已經回來了。

 

我應該高興還是害怕?也許應該害怕。父親倒是不曾對我們疾言厲色,他永遠只是坐在炭爐旁,帶著微笑,默默抽著煙,旁邊放著只有他回來才會拿出來的木頭菸灰缸,還有一杯永遠會被添滿茶水的專用茶杯。但這一段時間,母親和照顧我們的三阿姨、七阿姨會變得比平常嚴厲,她們好像都怕父親生氣,一面呵斥我們的頑皮,一面用眼角偷偷瞄著父親的表情,但父親永遠只是莫測高深地微笑著。

 

也許我更應該高興。父親回來總會帶一些糕點或零食給我們,其中最令人興奮的,是一種從臺北麗華餅店買回來的小西點,鬆軟的餅皮是誘人的咖啡色,香甜的內餡則是金黃色的奶酥,約莫半個雞蛋大小,一口可以下肚,可是我們都捨不得,一小口一小口地齧咬著,希望這種甜美的享受能夠持久一些。如果父親帶回來的不是麗華的糕餅,有時候也有其他零食,我特別喜歡一種大紅豆裹糖煮成的甘納豆,它和早上配稀飯溼溼的大紅豆不同,它是乾爽的,全身沾滿白色的糖粉,發散著迷人的粉紅色。

 

父親在遙遠的山區煤礦工作,他既是規劃開採隧道的工程師,又是管理生產與銷售的礦場場長,大部分的時間他要待在山區礦場裡,其他時間他又要奔波於政府機關、投資老闆,以及煤炭買主的酬酢中,幾乎每隔四十天才能回來一次。但奇怪的是,父親從來沒有在我清醒的時間走進家門,每次總在我入睡以後,我都是在某個早上醒來發現情況有異,才知道他回來了。而我也很少看到他離開家門的樣子,也是另一個醒來的早上,家裡的氣氛突然鬆弛了,仿佛警報解除,權威的男主人走了,家裡又恢復母親、阿姨、小孩們平淡的日常生活。

 

那是四十年以前的事了。在那個安靜平凡的時代裡,相對於街坊鄰人,父親旅行遙遠,交遊廣闊,看到的人和接觸的事,常常超乎我們的想像。當他在家的時候,來訪的客人也流露這樣的不尋常,衣冠楚楚的客人講著優雅的日語,或者帶著各省口音的「國語」,或者是用詞不沾俚俗的古典「臺語」,有些話題甚至提及遙遠而聞名的人稱以及某些無法想像的數字,父親似乎也都能應對裕如,父親仿佛屬於另一個社交社會,和我們的平凡並未交集。

 

但這些並不是我關心的事,我更期待的是,遠方的客人帶來遠方的禮物,最奇異的客人帶來最奇異的禮物。當那些操著奇特口音或語言的客人退去,總會留下一包或一籃等待揭曉的神秘之物。它們有時候是我們土包子臺灣人完全不知如何料理的南京板鴨、湖南臘肉、金華火腿、上海年糕等(整整要等三十年之後,我的知識才足以讓我明白,我們當年是如何地浪費了這些材料);但這些禮物也有時候是讓我們雀躍不已的日式餅乾或西式糕點,它們的味道總是讓我們回味不已。

 


有時候,也有一些令我們大開眼界的珍奇怪物,譬如有一次,一位穿著考究西裝的鄉紳,帶來一個圓形魚缸和一包彩色的藥粉,他親自示範,把魚缸裝滿水,將藥粉傾入,藥粉在水底立刻相連膨脹,變成類似珊瑚般的彩色繽紛花叢,一節接著一節。我們小孩子圍著魚缸,看得目瞪口呆。客人離去,那盆珊瑚礁依舊七彩斑斕,在陽光下泛著彩虹光暈。直到幾個月後,那些水中假花才逐漸傾頹褪色,盆水渾濁,失去它的神秘美麗。父親有時也會帶回來當時仍然很稀罕的白脫牛油,金底藍字的鐵盆,打開來是芳香撲鼻的豔黃色純正牛油;媽媽烤好塗滿牛油的麵包,那味道神秘、陌生、魅惑難擋。我捧著香噴噴的麵包走到騎樓下,隔壁的小孩聞香而來,伸手說:「分我吃好不好?」我慷慨地撕一大塊給他,兩個人就站在騎樓下吃它,覺得彼此是世界上最要好的朋友;但是有一次,這位最要好的朋友等不及,伸手把整塊麵包都搶走,一溜煙躲到他家裡去,我站在他家門口望著自己空空的雙手,感覺到受背叛的屈辱和憤怒。

 

父親也有一次帶回來奇怪的東西,大黃底色的紙盒印著棕色的美術字樣,寫著四個大字「南美咖啡」。我打開來,那看起來是一塊很大的方糖,把它放入溫水中,外面一層白色糖粉融去,露出另一層棕色的方塊,再過一會兒,整杯水都變成詭異的

棕色,好像是發燒時媽媽煮給我們喝的藥水。但品嘗起來,那是帶著一種奇特香氣的糖水,甜甜的,也有一種苦味。其他小孩都敬而遠之,但我鼓足勇氣,一杯又一杯地嘗著,想像自己經過這一杯苦水的試練,應該可以更早晉身為大人吧?

 

父親不在的時候,日子比較和平安寧,家裡小孩太多,媽媽似乎是無法同時弄清楚我們在做些什麼。這時候,我偷偷打開父親書桌的抽屜,翻出他繪圖用的全套黃銅製圖器械;父親摩挲這些擦得發亮的繪圖器具時,常常驕傲地說:「這是德國制的喔!」但精密而細緻的德制器具又怎樣?我看它們每一枝都有尖銳的筆尖,還有各種調節的螺絲,就覺得這些太適合做我的武器;我把它們和積木或其他鐵尺、沙包排列起來,就成了兩軍對峙的陣仗,再找來幾個枕頭布置成地形起伏的戰場,而德制的各種武器就散落地部署在所有關隘與要塞之中。

 

我又發現一盒父親小心翼翼用紙包好的沾水筆,一樣有著尖刺的筆頭,我覺得這是再適合也不過的飛鏢了。我在圍棋棋桌上的方格填上數字,拿沾水筆來射,看能得到幾分。父親回來的夜裡,當他在書桌上攤開大張紙繪製地圖,用到沾水筆時,我聽到他一直發出「咦、咦」的困惑聲,不久之後,他必須起身去尋找另一個新的沾水筆頭,這個時候,我躺在不遠處的榻榻米上,佯裝熟睡的模樣,生怕有人會問起沾水筆筆尖變鈍的緣故。

 

父親不在的時候,我接管了他所有的寶貝,並依照我的意志改變所有他的工具的用途;但我內心還是渴望他回來的,他的歸來總會帶回一些外在世界的線索、消息或實物,那就滿足一部分我們對外在世界的想像與渴望。我們就是因此而知道,遠在臺北,有一家未曾謀面的餅店叫麗華,那裡有一種糕點,外酥內軟,棕黃相映。

 


終於在我不滿六歲的某一天,父親疲倦愧疚地搖醒我,帶著我們幾個小孩穿好衣服搭乘一列半夜的火車,等到火車抵達,天色已亮,我們離開家鄉,搬進另一個農村的新家。從此,父親每天坐在家中一張沙發椅上,旁邊一杯茶,還是那隻木頭菸灰缸,默默抽著煙或看著書。他不再能帶給我們父親回家的期盼和雀躍,因為他已經病重,不再離開家了。


但願少年有知


法國人的諺語說:「但願少年有知,但願老者能為。 」(If the young only knew,if the old only could.)這句諺語句型優美,對仗工整,令人一聞難忘,可惜我只聽得懂它的英語譯文,另外那一句聲調鏗鏘動聽的法文,對我來說只是陌生語言的歌曲旋律一般。

 

當一個年輕人出現在世界時,擺在他面前的是無限的可能,他可以愛更對的人和做更對的事,可惜他對這種命運的豐富和美好一無所知,註定要揮霍浪費泰半;當他變成老人,他已嘗盡失敗與錯誤,對人生與感情已有所悟,他知道怎樣可以做對很多事,但他已經錯過時機,再也無能為力,除了悔恨和惋惜;當他看著擦身而過的一群群新鮮年輕人,他看著他們鮮豔顏色的頭髮和任性無邪的笑容,他多麼著急想讓他們知道他的悔恨,好像地獄回來的鬼魂,急著要訴說彼岸的景觀;但年輕人仍然毫無所覺,鬼魂渾若不存,他們相信所有的事都會等著他,悲劇就這樣世世代代重複地上演。

 

我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年紀才二十出頭,雖然也覺得它音調優美好記,仿佛富涵哲理,懵懵覺得有點意會。現在回想起來,諺語中那種滄桑蒼涼的口吻,深沉悲哀的感傷,其實那時的我是無法真正體會的。

 

十幾歲到二十幾歲之間,人生通過否定與反抗而成形。我急著要否定父母,否定老師,否定權威,否定秩序,否定社會,否定建制,希望從眾多的「不是」當中,看見「我是什麼」。這也顯然是一種成長本身的「生物設計」,否則他將如何形成自我,甚至有勇氣遠走高飛,像一隻成長飛揚的鳥一樣,毅然離開他熟悉的環境與依賴的體系?

 

我沒有趕上父親的全盛時期,我只是從母親、親戚、父親友人的口中聽到許多父親的傳奇。包括他如何在近乎文盲的家族裡單獨得到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他如何年輕時期就事業成功,他的專業如何受到日本政府的珍重,他如何慷慨幫助在困難中的友人,他如何成為全村尊重諮詢的智者……

 

父親生長在窮困的捕魚家庭,讀完小學之後應該就要回家勞動;但他在學校表現得不尋常地出色,又寫得一手上乘書法,他的日籍校長覺得絕對不能讓這樣的小孩失去教育。這位在殖民地異鄉從事教育工作的校長,特地全身盛裝(也就是戎裝和軍刀),大跨步走到漁村,來到祖父家中,村裡頭的鄰人都奔走相告說:「大人來了,大人來了。 」校長說服祖父讓父親繼續讀書,校長則供應他學費和食宿,一直讀到技術學校畢業。我還留有父親念技術學校時的一本《橋梁工程》教科書,和一本筆記,裡頭密密麻麻的鋼筆眉批,依稀還看得到一個用功的青年學生昔日的形象。

 

國民黨來臺之後,父親的煤礦事業受到沉重的打擊,我後來問他為什麼,他告訴我,臺灣那時候沒有工業,只有糖廠和鐵路局需要一些煤炭;在 1945年以前,臺灣的煤主要是外銷到日本九州島去的, 1945年以後就改銷上海,那都是當時工業比較發達的地方。1949年以後,煤就沒地方去了,價格一落千丈,做炭礦的人都很慘。

 

煤礦發生困難時,礦場發不出薪水,父親是工程師,不是老闆,但他覺得工人都是他僱的,他有責任照顧他們,他要所有的工人和眷屬都來我家吃飯。我記憶裡仍有這樣的圖像(我不能確定是真實的,還是後來想像的),上百的工人帶著全家老小,把鋪蓋都攤在我們家的騎樓下,難民一樣浩浩蕩蕩睡滿了一整條街,媽媽和阿姨用巨大的鍋子煮鹹稀飯,每個人都拿了一個盆子來盛著吃,在騎樓的每個角落,火紅的燭光搖曳在一張張灰撲撲的臉上。

 

這些英雄事跡多半是經由親人轉述的,我從懂事以後,父親就是一個待在家裡的病人,他已經失去事業也失去健康。我很想向同學炫耀父親的光榮歷史,但我不能,因為這和父親咳嗽駝背的猥瑣形象太不相稱,沒有人會相信我。我剛搬到山城時,因為畫了停滿飛機的航空母艦,被從未見過船隻和大海的同學嘲笑了一頓:「怎麼可能船會比飛機大?」我怒衝衝地辯駁說,船本來就比飛機大,結果在同學間贏得一個大騙子的名號,有了這個教訓之後,我並不覺得可以把潦倒的父親再說成一個英雄。

 


父親並不嚴厲,從不大聲斥責我們,也許他覺得斥責打罵子女是女人持家的瑣事;但他非常威嚴肅穆,至少是沉默寡言,每天都坐在固定的位置,像座雕塑一樣,几上一盞熱茶,抽著煙想著我們無法理解的事情。我並不覺得自己有資格和他說話,連一起走在街上也從不交談,雖然我也衷心相信他是疼愛我們的。

 

很快我就來到我青春年代的「否定時期」,我渴望逃離家庭,逃離學校,逃離一切管束,以及逃離鄉下無所不在的空白與苦悶;我對課外書本發生興趣,我對陌生事物發生興趣,譬如宗教和哲學的議題,還有文學和愛情的誘惑。就在青春期的混亂和焦慮中,我的注意焦點離開了家人,也就遠離了父親;大學念書時,當我頂著一頭憤怒的長髮回家,進了家門,一聲「回來了」是我唯一的招呼。父親坐在他的老位置一動也不動,盯著我半晌之後才說:「那頭髮怎麼不理一理?」

 

我雖然一身叛逆的姿勢,其實內心已經因為新的知識而轉為柔軟。我對父親重新有了好奇,在大學的圖書館裡,我奮力尋找關於臺灣礦業發展史的各種資料,想從中找到父親的蛛絲馬跡,結果父親口中常常提及的那些煤礦,果然都在書上有記錄,那些他的工程事跡可見是真實的了。

 

但不和父親交談已經成了習慣,我只能偶爾冷箭一般問他一個問題,譬如在兩人默坐讀報時突然問他:「你讀了那麼多書,為什麼家裡一本書都沒有?」他沉吟了半晌,壓低聲音說:「二二八事件後,到處在抓讀書的人,那些日文書都丟到古井裡去了,連同校長的照片,穿日本服裝的照片。 」那是我第一次從他口中聽到那些禁忌的語詞,聽到他的謹慎和低調。大學畢業,我到報社工作,我開始想要從寡言的父親口中得到更多的歷史故事;我假裝報社有意做一個煤礦史的專題,問他願不願意幫忙,還說有一筆錢可拿,父親無可無不可地答應了。來臺北時,我到車站去接他,父親已經老了,他爬座陸橋已經是氣喘籲籲,我覺得有點不忍。他還是堅持要帶我往深坑、石碇,到昔日的煤礦去找他的朋友;但那是一場尋鬼之旅,

 

礦場裡他全然找不到認識的人,每當他問及一個人,場裡就有人應答說:「你說那個陳火生仔呀,昨年就過身了。那邊一位就是他的後生。」夜裡父親坐在我租來的公寓客廳沉默不語,像個暗處的黑影,一閃一閃的紅光是他的香菸,我不敢驚動他。他倒是開口了,他指著窗外,「以前這裡什麼都沒有,半山腰那裡有一個柑仔店,上面住的都是山地人,我從上面礦坑開了一條路下來。」我看著他指的大片山地,柏油路蜿蜒爬滿整座山,各種大型坡地住宅小區點著閃亮的燈火,他原有的世界已經變得不可辨識了。

 

我沒有再要他做任何口述歷史或帶我回他昔日的地方,我自己生涯波折不斷,身不由己,總覺得可以晚一點再說。等到再要做一點記錄的時候,當然,和人生其他所有的悔恨一樣,父親已經不在了。我所知道他的故事,仍然是由教育程度不高的親人所敘述,但這些是可靠的嗎?正確的嗎?但願我少年時候有知,就不會有今日的不行了。

節選自《人生一瞬》


作者 | 詹宏志


臺灣南投人,臺灣大學經濟系畢業。


作為著名的鬼才和全才,兼具作家、意見領袖、電影人、編輯及出版人等多種身份,並以其創意和對文化及網絡趨勢與社會經濟問題的精闢見解而廣受尊重。




《綠光往事》

《人生一瞬》

最娓娓動聽的成長經驗,最適合伴著咖啡閱讀的回憶散文。

《詹宏志私房謀殺》

《偵探研究》

最資深最權威的推理大師導讀,既入門又專門的偵探文學指南。



宏志的文字現在才在這裡出版,雖然耽擱太久,總算讓我長出一口氣。——阿 城


詹宏志是當代極少數能寫明朗文章的人之一。明朗的魅力,絕不抽象,將複雜的來龍去脈說得有趣、帥勁,令人神往,他是此中高手。——朱天文


我和宏志各有各的「動物領域」,同一代人,相與三十載,能夠成為漸行漸近的朋友是不容易的事,關鍵在於我們都還保有一點不堪湊附熱鬧的好奇心,在慣於接觸種種未必能和正常人交換心得的瑣碎知識之際,相濡以沫也許正是難得的緣法。——張大春


這些作品當然可以讓大陸讀者一窺詹宏志那百科全書般的知識配備與無線電望遠鏡似的敏銳觸角,也當然能夠略顯這位絕代才子的蘊藉光華;我唯一擔心的是,這就夠了嗎?到底要怎麼做,才能讓大陸讀者明白:沒有詹宏志,就沒有今天的臺灣。——梁文道



本期策劃:陳麗英  本期責編:李映潼

購書平臺

☞復旦大學出版社天貓旗艦店 

☞復旦大學出版社經世書局店 

☞京東 | 噹噹 | 亞馬遜 | 天貓文軒店

相關焦點

  • 詹宏志:勇敢前進的人生
    第二個當時這些工作會發生就是因為我們不知道後來這個事情會很偉大,只是想著這麼有才氣的朋友,他不可以沒有戲拍,他拍戲我們都要幫忙。我們是沒有算計的,我們一無所有,也因為一無所有所以才有這種天真。你才能用那麼少的資源做出這些事來。如果當時我們知道那個事情未來會很重要,也許當中為了搶這個位子就打起來了。
  • 活動丨聽詹宏志談「編輯的思維」
    這樣樸實無華書名必定站著一位深不可測的高人,有底氣讓自己的書不以名傳而以人傳。如果你曾被臺灣文藝浪潮所拍打浸潤,如果你曾經看過《悲情城市》、《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如果你親臨過羅大佑的演唱會,哪怕你沒聽過他的名字,也都有被詹宏志創意的火花點燃過。
  • 詹宏志:勇敢前行,不負人生
    有人帶我發現新的河流在2012年的時候,詹宏志在南方一個城市演講,學生給他出了一個題目,叫做臺灣文化30年。意思是說他在臺灣30年,那個文化活動裡他好像都恰巧都在現場。一開始詹宏志嚇了一跳,「有這麼久嗎?有三十年嗎?」然後他仔細一算,發現這個學生算錯了——不是30年,其實是40年。
  • 詹宏志:旅行即折磨 | 人物
    詹宏志:旅行即折磨 採訪 | 張天宇詹宏志的身份有些複雜,出版人、音樂人、傳媒人、電商、文學評論家以及「臺灣版馬雲」都可以套用在他身上,久而久之反倒讓人忘了他最初的身份,一個讀書人——國小畢業時,他就把家鄉的圖書館看光了。
  • 專訪詹宏志:火候足時味自美
    8點40分,五月清晨的杭州,空氣裡有太平洋潮溼的水汽。從臺北桃園機場飛來的B7510沐浴晨光,緩緩滑行。詹宏志坐在飛機上,及肩的長髮紋絲不亂,時光為之染上菸灰色的塵埃,但未曾風化他那瀟灑與落拓的文青模樣,仿佛依稀可見其年輕時,與侯孝賢、楊德昌等人發起臺灣新電影運動的那股子風發的書生意氣。
  • 徵文入選丨從詹宏志的《旅行與讀書》說開去
    他擁有超過30年的傳媒經驗,25歲出任報社總編,創辦過40多種雜誌,創辦臺灣最大的出版集團城邦和第一份網絡報紙《明日報》;曾擔任「滾石唱片」總經理在滾石唱片鼎盛期為伍佰、林強做音樂,給羅大佑籌辦演唱會;擔當侯孝賢、楊德昌多部電影的製片人,策劃和監製《悲情城市》《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多桑》等多部臺灣電影史上的經典影片;作為臺灣的網際網路教父,被稱為臺灣馬雲,詹志宏創辦了臺灣最大的網購平臺PayEasy
  • Workshop第53期邀請函萬卷讀書會:詹宏志、梁文道——旅行*讀書,及其所創造的
    Workshop第53期邀請函|萬卷讀書會:詹宏志、梁文道——旅行×讀書,及其所創造的嘉賓:詹宏志、梁文道
  • 不同凡想 詹宏志:勇敢前行,看不一樣的風景
    「臺灣第一才子」詹宏志做客「全新一代君越﹒思想湃」,為你講述他的臺灣30年。人生一階段﹒文藝生涯起步家境貧寒的詹宏志在剛入大學時就開始了半工半讀的生活,18歲的他偶然間敲開了文化界的大門,進入臺灣最有影響力的《幼獅文藝》做美術編輯。
  • 直播預告 | 詹宏志·趙馨·梁文道:屬於咖啡館的日子
    「看理想首屆室內生活節系列活動」之- 口味啟蒙 -屬於咖啡館的日子講者:詹宏志詹宏志先生是塑造了今天台灣社會文化和經濟面貌的教父級人物,學養豐厚、見多識廣,每踏入一個領域,皆在該行當內開創出前人始料未及的新境界。
  • 似是故人來,江浙女婿詹宏志的海派家宴
    上海「宣一宴」嘉賓(自左到右)陳綿泰 徐滬生 莊祖宜 毛尖 蔡康永 曹可凡 楊光宗 詹宏志 金宇澄 馬家輝詹宏志:各位新聞界的朋友大家好,我是詹宏志,能夠有這樣一個機緣來到上海因為前天詹宏志老師還做了一個他嶽母杭州的家鄉菜,叫做爛糊肉絲。這個是我很熟悉的,但是為什麼陌生呢?因為他的版本不勾芡,大家可以腦補一下,所以現在有機會能夠吃到一些有這種感覺的東西,實在是機會太難得了。寶爺也跟我一起吃了,你也聊一聊。
  • 詹宏志「世界上最浪漫的一頓飯,是將記憶中妻子所做頓菜餚,一一再現」
    在文藝界和商界,參加詹宏志的家宴,是一件讓人快樂的事兒。詹宏志曾自述有社交障礙,全靠王宣一招待朋友,他描述她熱愛生活、關心朋友,也關心不認得的人,很「陽光」,比起來,他反而很「黑暗陰險」。詹宏志後來講道,長久以來,他把王宣一對他的照顧視為理所當然,可是她走後才發現,他連出門要穿什麼都無能為力。之後,詹宏志開始嘗試復刻她的家宴。曾經被太太嘲笑連開水都不會燒,40歲後才入廚房的詹宏志,憑著回憶摸索著她的每一道工序,「希望她的手藝和若干獨有的菜餚不會消失在世界上」。
  • 詹宏志:旅行的意義
    詹宏志我倒開始感到汗顏,我自己的旅行遊蹤有什麼可以記錄之處?這裡並沒有什麼艱難辛苦的路線與地點,也沒有什麼驚異駭人的情境與遭遇,更沒有千鈞一髮的危險與轉折;若要說這些旅行有什麼獨特之處,也許只有一點點散漫隨興的旅程,加上一點點「與書相遇」的個人風格……散漫隨興,是因為害怕有固定節目的集體行程,特別是那種節目滿檔、喧譁慌亂的行程;事實上我對所有既定觀光行程與特定地標都有恐懼,總覺得人生片段變成了某種鑄模澆灌。
  • 詹宏志和他的「宣一宴」:今天來家裡吃飯吧!(文末有福利)
    現在的生活,人情味兒淡了很多。
  • 詹宏志:讀書,就是不斷去尋找下一個故事!
    詹宏志,臺灣資深文化人,著名作家、編輯、出版人及電影人,親歷並見證了臺灣文化40年。耳順之年的他,享受著一個人與三隻貓的平靜生活,而閱讀已經成為他每天不可或缺的精神鴉片。詹宏志讀《魯賓遜漂流記》小時候讀魯賓遜,是把它當做一個兒童讀物來讀的,就是一個人因海難到一個荒島上,要一點一滴求生存的故事。讀時看到這個人因為海難掉到荒島上,心理跟著他著急。小時候讀故事,對文學這件事所知很有限,只知道這個故事是不是能夠牢牢抓住自己,顯然這本書對那個童年的我是有達到效果的。
  • ​詹宏志 | 在書上,在路上勇敢前行
    在這個五一假期裡讀書和旅行,都是不錯的選擇,這裡分享臺灣作家詹宏志關於旅行與讀書的故事。故事裡有因盡信書而驚險萬分的瑞士登山之旅,也有在印度無力招架念誦著魯拜集的高明地毯商人,還有在南非草叢中充滿生命體驗的薩伐旅……就讓我們跟隨詹宏志的腳步,開啟旅行與閱讀的新體驗吧!
  • 詹宏志 X 梁文道 旅行與讀書,是擁有第二種、第無數種人生的方法
    我所知道的詹宏志是一個極端出色的讀書人梁文道各位晚上好,坐在我旁邊的是詹宏志先生。我今天非常榮幸能夠和詹先生坐在一起,向大家介紹他在大陸出版的這部新書——《旅行與讀書》。我相信今天已經有朋友手上拿著這本書了,非常好。
  • 詹宏志對話梁文道:嘲笑年輕人的「小確幸」,是小看了他們
  • 年少不知李宗盛,長大才知林憶蓮
    最近抖音很火一句話「年少不知李宗盛,長大才知林憶蓮」年少不知李宗盛,長大才知林憶蓮,傷心才懂陳奕迅,失戀方知薛之謙,初識不懂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曲中思戀今猶在,不見當年夢中人,但願還能再入夢,夢裡相思共纏綿
  • 心心念,但願你我都沒變;還是曾經那個在「改變中成長」的少年!
    曾經的那個少年,是多麼遙遠的遐想。在成長的道路上;我們學會了;放下無關重要的「東西」;珍惜擁有價值的「前程」。雖然現已不是曾經的那個少年,但我從沒忘記曾經那個少年心懷的夢想!我們每個人都會學著成長,只是每個人成長的方式不同罷了。
  • 多少人誤讀了蘇軾的「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唐詩中有上百首中秋詠月詩,但那時的中秋其實是「仲秋」,而非中秋節。我認為蘇軾這首《水調歌頭》可以說是確立中秋節團圓這個內涵的作品,因為雖然安史之亂後唐人望月也開始有了思鄉懷故的內涵,但中秋節作為一個國家全民性節日應當是在宋朝。關於中秋節的具體形成時間,在筆者之前的一篇文章中有討論,在此不再多加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