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會員▲收聽音頻
到公眾號回復「早茶」,領取每天精神食糧
二十多年後她第一次回到香港,聞到了巷子裡傳來蝦醬炒空心菜的味道,她確定這是她居住過的城市。
——《陽光、貓與火腿》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詹宏志決定訂最早一班飛機來杭州。
8點40分,五月清晨的杭州,空氣裡有太平洋潮溼的水汽。從臺北桃園機場飛來的B7510沐浴晨光,緩緩滑行。
詹宏志坐在飛機上,及肩的長髮紋絲不亂,時光為之染上菸灰色的塵埃,但未曾風化他那瀟灑與落拓的文青模樣,仿佛依稀可見其年輕時,與侯孝賢、楊德昌等人發起臺灣新電影運動的那股子風發的書生意氣。
左起:吳念真、楊德昌、侯孝賢、陳國富、詹宏志
這不是他第一次來杭州了,但必然不曾像今日這般百感交集、情深意長。
這一次,他不是臺灣最大網絡服務公司PChome Online的創始人,不是2016年度十佳圖書《讀書與旅行》的作者,不是為羅大佑策劃了臺灣第一場演唱會的企劃經理,不是最早創建臺灣版權代理機構博達的出版人……
這一次,他只是王宣一的丈夫。
我看到詹宏志的時候,他正蹲在地上,深灰色的襯衫袖子扣在手腕上,脖子上掛著一條洗舊的圍裙。
「這個我要26個。」他掂了掂一摞盤子,壘在一旁,「那個我也有用。」
「宣一宴」大小瑣事,詹宏志事必躬親
他把當晚「宣一宴」所需碗碟盡數挑選好,唯獨還剩下三個最重要的大盤子還沒有著落。盤子要足夠大,裝上燉得酥軟的「宣一牛肉」,滿滿足足盡夠一桌人享用,才是相得益彰。
這當然是宣一的主意。詹宏志以「書呆子」自稱,總結自己人生的唯一秘訣,就是從書裡尋找答案,而宣一,就是他最信任的一本書。
他承認自己有稍許「社交恐懼症」的症狀,如果有個假日,他寧願一星期宅在家裡不出門。「出去走走吧。」宣一常這樣對他說,然後就開著車,一腳油門就把詹宏志載到200公裡以外的某個小店去吃東西。
2015年,宣一在義大利猝然離世後,他似乎也丟失了一部分在這個世界裡生存的法則,於是便捧著「宣一」這本書四處索驥。
「我去過的地方,都是宣一帶我去的。所以這兩年她不在,其實我是很為難的,因為我只會去她帶我去的地方。可是以前好的地方,有的慢慢就變壞了,我就會把這個餐廳劃掉。
可是我又沒有再去尋找新餐廳的能力,於是名單就越來越短。也就是說我現在能去的餐廳越來越少了,可能再過一兩年,我就沒有飯吃了。 」
他希望並努力保留一些原來的樣子,例如在家宴客,又如花半年的時間,親手復刻出妻子的拿手菜餚。
詹宏志親手復刻「宣一宴」
以前宴客,他們常常分工合作,商量出主題菜單後,便「你做這三個我做那五個」地幹起來。兩人分別佔據廚房一隅,一邊做菜,一邊還可以跟對方講話,還可以開對方玩笑,或者可以隨時幫忙。而如今,只剩下他一個人,在廚房一站就是七八個小時,難免有些孤獨。
「但我很希望能夠保持原來的樣子。如今她不在了,我一個人得當兩個人用,所以我性格裡面需要長出一部分她的性格來,這樣我就感覺兩個人都在。」
在家宴客,是宣一從母親處繼承來的重要家學。
宣一的母親是出身杭州名門望族的小姐,去到臺灣以後,也把世家宴客的菜餚與風貌一併帶去。自小跟隨母親「在廚房長大」的宣一,擁有極高的廚藝天賦,耳濡目染之下,更是功底深厚。
王宣一在廚房
年輕時,宏志與三位好友合租在一處,幾位女朋友前來探望,便免不了下廚改善一下夥食,也就是女學生會做的簡單菜餚。而宣一進了廚房,做的第一道菜便是香酥鴨,著實把包括詹宏志在內的幾個男學生嚇了一跳:怎麼會有人做這樣複雜的東西?
如若細究,這大概就是「宣一宴」最早的淵源。而兩人正式組建家庭後,由於詹宏志工作性質,家中常有談笑往來,宣一的功力也就徹底展現出來。
規模大者,如百餘人的「國宴」,宣一能操持得井井有條,忙而不慌;規模小者,如楊德昌拍《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時,常在半夜收工後前來敲詹家家門,宣一也跑去廚房張羅,「總能有一碗香噴噴的湯麵加上幾個小菜,或者竟煮一鍋稀飯配上一桌子菜來。」
在這樣的宴席上,被動、自閉的詹宏志,也自然而然地成為一個有號召力的主人,主導著桌上話題的重心;而宣一的功能則是令宴會變得很開心、愉悅、舒適,她一定很周到地照顧到每個人的狀態和需求。
我問詹宏志一個有些「搞怪」的問題:假如要用一道菜餚來形容宣一,你會選擇哪一道呢?
而他思索沉吟再三,竟也回復了一個有些「直男」的答案:酸菜豬肉鍋。
「如果要用一個比喻的話,我覺得宣一應該是那種很豐盛的、分享型的菜餚,像阿爾薩斯的那種酸菜豬肉鍋,很大一個大盆,裡頭各種部位的豬肉跟香腸,大量的酸白菜,非常豐盛的樣子,可以照顧到所有人。」
這菜聽起來頗有些江湖氣,而詹宏志認為宣一就是這樣一個人:她身上有一種俠義心腸,好像見不得別人受苦、落單。
而江湖俠客身上那種有恩必報、一諾千金的守則,也同樣在發生。
James是宣一生前邀請吃飯的最後一位賓客。
他有張圓臉,留絡腮鬍,戴著圓圓的黑框眼鏡,身形微胖,一開口就是輕聲細語的臺灣腔,很像是《那些年》裡那個溫暖的郝劭文。
James來杭赴宴,講述「宣一宴」的發起
James在臺北開一家咖啡館,不知從幾時起,店裡多了一位常客,很是讚賞James用心製作的咖啡,但她並不張揚,來去默默。直到有一天,James 通過朋友介紹,才得知這位老主顧居然就是美食作家王宣一。更令他受寵若驚的,是王宣一對他發出的邀請:
「James,下次來我家吃個飯吧。」
沒想到,就在一個星期後,James在報上讀到噩耗:知名美食作家、PChome Online創始人詹宏志的妻子王宣一在義大利不幸猝逝。
在一個緬懷宣一的茶會上,James第一次遇見了宣一的丈夫。當時,這個被梁文道評價為「沒有他,就沒有今天的臺灣」的詹宏志站在臺上談及此事:
「我太太生前有個心願,想邀請FikaFika咖啡館老闆來我家吃飯。可是她現在不在了,沒有辦法完成這個心願,所以我會代替她完成這個心願。」
說罷,他用手指著James:
「James,你等著我。等我學會做她的菜,就邀你來我家吃飯。」
詹宏志苦練的第一道菜,便是宣一招牌的「紅燒牛肉」,這道菜也是來源深遠,連宣一自己也在《國宴與家宴》中有所記錄:
「母親的紅燒牛肉,吃過的人都念念不忘。一位父親的摯友,住在臺中,每回一定要母親用紅燒牛肉才請得動他上臺北來。前兩年,這位伯父以九十多歲的高齡過世,過世前我們去看他,他在我們面前提到的還是母親拿手的紅燒牛肉。」王宣一作品《國宴與家宴》
認真說起來,這道紅燒牛肉的做法其實並不艱奧,沒有神秘的調味,也沒有獨有的秘訣,甚至於在烹製的過程中,連料酒、蔥姜都不下鍋,只是放醬油和糖。但是想要做好這道菜,也並不簡單。
詹宏志來杭州辦「宣一宴」,提前四天趕最早班的飛機抵達,落地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處理這道菜。而準備工作更是從大半個月前就開始——託人從內蒙古預訂的牛肉,必須是超過600天的牛,必須是牛前腿上的花腱肉,商販攢了幾天,才攢夠了6頭符合條件的牛。
汆燙去血水後,將牛肉和牛筋分離至兩鍋分煮,待煮滾後再燉30分鐘,靜置到完全涼透,再重新開火,煮滾後燉煮30分鐘,再次關火放涼……如此循環往復,足足八次後,才能將牛筋、牛肉混煮,加紅砂糖收汁。
這道菜的要義就是在放涼的過程中,以餘溫浸置,使牛肉在相對低溫的狀態下慢慢熟透、入味,從而減少膠質流失,避免口感變乾柴。因而這道菜真正耗費的,實際上是做菜人的精力和時間。
所以,對於尚且是「上班族」的詹宏志而言,復刻這道菜並不單單是廚藝上的難題。他花了大概半年的時間,反覆練習,一一找到那些嘗過宣一手藝的親朋好友確認,直到復刻出口味接近100%相似度的菜餚時,才將James邀請到了家中。
詹宏志親手烹煮的「宣一牛肉」
其實在宣一生前,並沒有「宣一宴」這樣的稱呼,人們所熟知的,是「詹府家宴」。宣一的成就和才能,就像是很多傳統女性的命運,被習以為常地掩藏在了丈夫的姓氏背後。
而這次,是為了替宣一履行承諾,詹宏志將之命名為「宣一宴」。
詹宏志說,這其實是「山寨版」的宣一宴,但對James而言,已是十足的美味。而當他真正來到詹家做客,才明白這宴席背後的含義。
「原來他們請客吃飯,不只炒幾道菜,做幾樣飯而已,他們要從一周前就開始準備。專門和特定的商戶訂購食材,每次請客,至少要跑三家不同的市場。即使看起來普通的菜色,即便是舟車勞頓,他們也要挑品質最好的市場買這一樣東西,很像是『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這樣的概念。」
這種來源於宣一母親世家的理念,通過宣一,變成了詹宏志的宴客之道,就像是那道「宣一牛肉」,也是由宣一母親從杭州帶去了臺灣,而今經由女婿詹宏志之手,回到宣一的故鄉。
「這道菜很奇特,如今我在兩岸三地的餐廳和家庭,包括杭州這邊,好像都很難看得到再有人用這樣的方式去烹煮牛肉。我想也許是它沒有辦法和現代快節奏的生活很好地配合。」
在杭州的讀者見面會上,詹宏志為100多位讀者呈上宣一牛肉時,說了這樣一段話,「當它回到故鄉,已經沾染了異鄉亞熱帶島嶼的溼潤,故鄉也已經變了。」
而這道算不上珍饈的食物,卻似乎擁有了一種經由人力所創造出的時差。經歷了數十年的漂泊,跨越海峽輾轉承襲,是一個遊子、一個女兒、一個丈夫,他們,用自己的努力,去保存愛人的記憶,和那段已經逝去的時光,所創造出來的時間琥珀。
宣一在文章裡寫過,一個三歲就離開香港的女人,在長大後重新回到香港,聞到巷子裡飄來的蝦醬炒空心菜的香氣,確定這是她住過的城市。
之於詹宏志復刻宣一宴,或許也是一樣。當那些熟悉的香氣重新從廚房飄出,他確定,這裡曾經有一個深愛他的人。
「火候足時味自美」,世間最難得的,莫過於那份用心陪伴的心意,不需大火強攻,只有醬油和糖,只有時間,緩慢而自然的對待。
「宣一宴」上的青豆魚圓
就像當詹宏志回憶起「宣一的哪一道菜給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時候,他說:
我們一起生活時間很長,在一塊將近40年。宣一會做的菜實在是太多,其實我印象深刻的,可能是一些更加日常的東西。
可能就是每天早上起來,她隨手做個餅,然後配一點豆子泥什麼的來吃,非常過癮。
那是我最享受的時候,不匆忙,沒有任何的壓力,只是品嘗她給我做的美味。
這些更加日常的小菜小點,給我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憶。
本篇作者 | 鄭媛眉 | 當值編輯 | 馮迪
責任編輯 | 鄭媛眉 | 主編 | 魏丹荑
除了手機,5G還有哪些應用值得關注,5G板塊的投資機會在哪?《52期精讀報告》第3期——掘金5G市場,幫你抓住5G投資新機遇。
點擊下圖▼收聽音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