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未完成的巨著:老舍先生的《正紅旗下》

2021-02-13 好書府

《正紅旗下》前言

舒乙

《正紅旗下》是老舍先生的最後一部作品,因為客觀政治原因沒有寫完,只是一部輝煌巨著的開頭,但即便是這樣,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在他的創作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正紅旗下》仿佛有一種象徵意義,它那沒有寫完的命運,就像老舍先生本人一樣,也沒有走到盡頭,是突然中斷的,悲劇一般地戛然而止。《正紅旗下》是老舍先生的自傳體長篇小說,寫了十一章,八萬字,手稿有一百六十四頁,剛剛寫到主人公「我」不到一歲。

老舍先生的寫作生涯是以創作長篇小說開始的,中間轉為創作戲劇劇本,最後,又回歸到長篇小說,中止在《正紅旗下》上。

老舍先生去世的頭一年,一九六五年,在北京香山鄉間,他曾向他的老朋友王瑩、謝和庚夫婦透露:他還有三部小說要寫,一部是自傳體,一部是八大胡同,一部是天橋。

那頭一部,顯然的指《正紅旗下》,當時他已擱筆了兩年多,但是,他沒有忘記它,他惦念著它,心裡依然在琢磨它,打著腹稿,等著有機會再提筆。

實際上,對《正紅旗下》,他已琢磨了差不多一輩子。

他的另一位老朋友,他的拜把兄弟,大語言學家羅常培先生說過:老舍先生由年輕時期就已經開始為自傳體長篇做準備了,描寫一個家庭的歷史,他一直為此在收集資料。

這樣的小說創作,的確,早期已出現過一次,在一九三七年,題目叫《小人物自述》,可惜,因戰爭而中斷,只留下開頭。當時,他把這個小說的開頭寄給了天津的一個婦女雜誌《方舟》連載。天津淪陷的前夕,那一期雜誌剛剛印好,未等發行天津就落入日寇的手中,這雜誌也就從此中止了自己的編輯和出版。那一期《方舟》老舍先生自也未見過,或許,直到去世,他也不曾知道《小人物自述》的開頭曾經正式刋行問世過。不僅他本人不知道,連他的讀者,甚至研究者,也全然不知。只是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上海圖書館館員張煒先生在館裡保存的那最後一期《方舟》裡才偶然發現了《小人物自述》。

正因為有這樣不知所終的結局,老舍先生自己在其它文章中並未提到過《小人物自述》的名字,只是說抗戰前夕他同時在創作兩部長篇小說,皆因戰爭而作廢。

如果,由一九三七年寫《小人物自述》算起,到一九六一、六二年開始寫《正紅旗下》止,一共是二十五年,差不多是半輩子了。的確,是醞釀了一生。

難怪,《正紅旗下》是爐火純青的寫作了,飽含了一位老作家一生的心血。

一九六二年,老舍先生曾去廣州參加全國話劇、兒童劇創作和觀摩會議,他在大會發言中說,他正在創作一部小說,寫得很慢很慢,一天只得幾百字,連每一個標點符號都要想很久。這是在說《正紅旗下》的寫作。

我曾經有幸旁聽過老舍先生在家中朗誦自己的《正紅旗下》片斷。他晚年有個特殊的寫作習慣,那就是朗誦自己的作品給朋友們聽,目的是檢驗自己的文字是否通順,是否上口,爭求意見,便於修改。當然,這個辦法對話劇劇本是特別有用的,對演員們的表演也有很大的啟迪作用。所以,聽老舍朗誦曾經是一個重要的程序,會召來許多人,仿佛是重大的節日一樣,被認為是極大的享受。

老舍先生曾特別將《正紅旗下》朗誦給金受申先生聽,後者是他早期學生和後期同事,也是他的好朋友。金先生是旗人,是掌故民俗專家。作者念給他聽,是專門徵求他對小說中旗人生活裡風俗方面的意見。有時,兩人還要討論半天。

老舍先生的書桌是紅木三屜桌,他把《正紅旗下》手稿放在書桌中間那個抽屜裡,這是一個最重要的部位,拉開抽屜就是它。足見作者本人對它的重視,雖然沒寫完,但就一直這麼放著,直到生命的最後一息,宛如隨時都會返回到繼續創作的樣子。


《正紅旗下》手稿還有一個特點:始終是作者自己手跡,沒有抄稿。此前,寫話劇劇本時,他聘有一位私人秘書,幫他抄稿,他本人再在抄好的稿件上修改,反覆多次,所以,話劇劇本抄稿甚多。而《正紅旗下》沒有抄稿。估計,此時,抄稿已無必要。一是此時寫得慢,每天所得不多,不必有那麼快的周期和相應的寫作方式了。二是遇有修改多的地方,乾脆自己再慢慢重寫一遍。

所以《正紅旗下》手稿很乾淨,很漂亮,是手稿中上品。

「文革」起來了,老舍先生悲慘地離開了人世。保存這份他珍愛的未完手稿就成了全家人的中心大事。我們在第一時間,借抄家人員吩咐母親胡絜青把屬於她自己的字畫和東西由老舍書房中拿出來之機,將這份手稿偷偷轉移了。

一開始,將它藏在廢舊的煙筒裡,藏在煤堆裡。後來,形勢越來越緊,索性轉移出小院,到了北京林學院家屬宿舍,再轉移到對外友協家屬宿舍,再轉移到鐵道部家屬宿舍,再到南苑……就像一隻被追逐的小鹿,到處躲,不停的跑,繞著城轉,哪兒有危險就趕快躲,終於,被完整無缺地保存了下來。


打倒「四人幫」之後,手稿被《人民文學》雜誌拿去發表,發表時還隆重地加了編者按,說它是一部未完的巨著。發表之後,立刻引起轟動,接著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單行本,有非常漂亮的插圖。

《正紅旗下》手稿由家人捐獻給了中國現代文學館,永久保留在那裡。此次出版手稿,得到了中國現代文學館的大力幫助,翻拍成光碟。

《正紅旗下》已被譯成多種文字在國外發行,它還被改編成話劇、曲劇等劇種搬上了舞臺。可惜,老舍先生自己都未能看到。

不過,「我、母親、大姐、二姐、姑母、福海、宗月大師……」都活在手稿裡,活在書裡,永遠不會死。

《正紅旗下》 北京出版集團 北京出版社 2015年8月出版

作者簡介

老舍,原名舒慶春,現代文學著名作家,傑出的語言大師,新中國成立後被授予「人民藝術家」的稱號,代表作品有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短篇小說《二馬》《月牙兒》,劇本《茶館》《龍鬚溝》等,在現代文學史上產生了舉足輕重的重大影響。

相關焦點

  • 【王雅鳳】 當代滿族小說中的民俗文化書寫 ——從老舍《正紅旗下》到朱春雨《血菩提》
    三,正因為滿族對於「信義」看的極為重要,所以對於背信棄義人的懲罰也尤其嚴酷。狐狸原本是關東鷹的手下,在關東鷹的領導下抗日。但後來卻投靠了日本人,因而受到了「看天」的刑罰。「看天」是鬍子幫裡最殘酷的刑法,他的屍體停留在半空中,「他是被一顆扳彎了削掉了樹冠的細樹幹挑在半高裡的,那削掉了樹冠的細樹幹上端插進了他的肛門,他像個糖葫蘆串最上頭的一粒山楂被穿起來。」
  • 紀念老舍先生逝世50周年 孫潔:回望《茶館》
    儘管慢慢地痛苦地在失去記憶,他還是倔強地與疾病抗爭,1994年還寫了長文《老舍先生和他的兩齣戲》,留下了自己關於《龍鬚溝》和《茶館》的最後的珍貴回憶。同時,他在《人藝之友報》寫文章說,希望青年人排出一個完全不一樣的《茶館》。
  • 老舍在英國:幫朋友翻譯《金瓶梅》
    1924年在寶廣林先生和英國人易文思(Robert Kenneth Evens)先生的推薦下,被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聘為該院中文講師。寶廣林先生是倫敦大學神學院的畢業生,當時任北京缸瓦市倫敦會基督教堂的主持人,而易文思先生當時是北京燕京大學的英文教授。倫敦傳教會駐北京代表,北京萃貞中學校長伍德小姐曾代表東方學院對舒慶春進行考察,並和他籤署了赴英教授五年中文的合同。
  • 老舍作品的忠實擁躉者斯琴髙娃!
    作者:老舍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男,原名舒慶春,北京滿族正紅旗人。
  • 一代文豪老舍先生,居然是位拳不離手的練家!
    很少有人知道小說的原型,是老舍先生的武術老師——馬永奎,民國時期濟南著名武師。上世紀三十年代初,老舍先生任教濟南齊魯大學,因伏案時間過久,引起背腰疼疼。經好友陶子謙推薦,他正式拜師馬永奎學武。馬永奎,字子元,回族,濟南人,生於1893年,自幼習武,後入山東冠縣人楊鴻修門下,得楊氏查拳真傳,其槍術尤為超群,有「山東一桿槍」之美譽。
  • 老舍:一位文學巨擘,用筆為中華民族繪出了一部精神畫卷
    生於19世紀末北京貧苦滿人家庭的作家老舍,因清朝日落西山慘景的切膚之痛,促使他鏤骨銘心地進行民族反思,終成為繼魯迅之後,在創作中最執著地探索民族精神,且最富獨創性、系統性的文學巨擘。在老舍浩瀚的文學創作中,他用含有民族要素的眼睛,以國人靈魂的多彩畫卷,給中華民族懸起一面鏡子,提供一部形象的民族精神畫卷。
  • 紀念老舍17︱老舍為啥翻譯《金瓶梅》?
    老舍一生寫出了很多著名的作品。這些作品幽默風趣,人們都喜歡讀。就像喜歡老舍的作品一樣,人們也都喜歡老舍。喜歡老舍,不僅是因為他的作品可以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和人生的啟迪,更是因為老捨身上散發出來的人格魅力,使人們都願意接近他,與他做朋友。老舍一生筆耕不輟,寫下了很多不朽的佳作,也交下了很多知心的朋友。
  • 老舍先生的這部作品居然也被搬上了舞臺!這絕對是不帶娃也要看的好劇
    在老舍先生的筆下北京永遠是北平有糖葫蘆爆肚豆汁焦圈也有四合院魚缸竹椅花陰有賢惠能幹的小媳婦兒也有兒孫繞膝的老太爺那一聲聲好聽的京白一出北京味兒立刻盎然紙上再不用多渲染什麼了難怪經常有人說老舍先生的書必須朗讀才能真正讀出韻味讀出精髓
  • 老舍的創作與基督教(附電影《離婚》)
    二   由於老舍對教會生活十分熟悉,他在小說創作中,極為生動地描寫了諸多基督徒的生活,刻畫了不少基督徒的形象。《二馬》中的伊牧師、《正紅旗下》中的牛牧師是老舍著力刻畫的外國傳教士形象,老舍用溫婉的諷刺筆調針砭了洋牧師的虛偽卑劣。
  • 每個現代人都應該讀讀老舍的《四世同堂》
    大部分生活在三四十年代的人們都已經不在了,他們曾與這座城之間產生過哪些故事,我們只能從歷史、文學作品中找尋答案,好在我們還有這樣優秀的作品:小說《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創作時間最長的一部作品,從1941年產生寫作想法到1944年正式起稿,直至1948年完稿歷時7年。他曾評價說這是自己最喜歡的一部作品。
  • 現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書法作品真跡欣賞,湛結遒勁,珠圓玉潤
    現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書法作品真跡欣賞:書者介紹:老舍 :中國現代小說家、著名作家,傑出的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本名舒慶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筆名老舍,滿族正紅旗人,本名舒慶春,生於北京,中國現代小說家、著名作家,傑出的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
  • 老舍先生經典改編,話劇《我的理想生活》首演在即
    話劇《我的理想生活》作為第四屆老舍戲劇節首演劇目,將於12月29日首演,當代視聽語彙解讀老舍原作精巧文本,九位青年演員演繹百態世間,娓娓道來老舍先生的人生智慧。
  • 老舍欲和新歡私奔,新歡卻受夠原配窮追猛打,留書:與他永不相見
    老舍和趙清閣也是這樣。因為愛人是別人的丈夫,她不得已選擇了離開,相忘。原配胡絜青1905年12月,胡絜青出生於北京。作為滿族正紅旗人,胡絜青一家的身份地位也算是不錯的了。因為家裡人的緣故,胡絜青自幼酷愛文藝,嗜好繪畫和書法。
  • 評·孟京輝版《茶館》 | 老舍先生「墳前」大型蹦野迪車禍現場
    你對得起老舍嗎?胡作非為!」於是大部分觀眾鼓掌支持,這時舞臺上的演員停止了表演,我看戲快20年,第一次看到臺上演員被臺下觀眾罵傻了發呆了兩三分鐘、場面一度失控、直到這位先生被請出去,也是十分壯觀了!真是「活久見」!
  • 老舍與女作家出軌後,曾留書與他:各據一城,永不相見
    第二年,在魯迅等的支持鼓勵下,她開始從事劇本創作。老舍發表《駱駝祥子》那年,她在《婦女文化》月刊發表第一部電影文學劇本《模特兒》。也正因此,趙清閣才得以在24歲這年,才得以被與老舍一起受聘於「文協」。當時,老舍被推舉為「文協」總務部主任,而年輕的趙清閣則被聘為「文協」組織部幹事。最初兩人見面時,雖都對彼此有好感,但並未往男女方面想。
  • 老舍國話經典劇目《四世同堂》重返東藝
    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是一部表現抗戰北平淪陷區普通民眾生活與抗戰的鮮活浮世繪,而導演田沁鑫所改編的三幕話劇《四世同堂為了提升城市品味,激發文化活力,使浦東文化藝術節更加親民惠民,浦東新區居民均可以憑藉本人居民身份證等有效證件以公益票80元的價格購買此次的《四世同堂》門票,真真正正打造了一次"藝術的盛典、人民的節日"。此次明星陣容將匯聚小陶虹飾演的胖菊子、辛柏青飾演的冠曉荷、師悅玲飾演的大赤包、劉金山飾演的說書人等等。
  • 說起「京味兒」就繞不過老舍 為啥說他筆下的北京是最好的地方
    今天是老舍誕辰120周年,讓我們隨著他的文字,走進他心目中世界上最好的地方吧。老舍一生寫了十五部長篇小說,總計留下十二部完整的和兩部未完的長篇小說,共二百五十萬字。其中有五部半是以北京為地理背景的,共有一百五十萬字,佔老舍全部長篇小說字數的百分之六十。老舍的話劇也和北京密切相關。他解放後寫了十四部大型話劇,除《西望長安》和《神拳》外,全是以北京為地點的。
  • 老舍的摯友
    因老舍家境貧寒,聽書的錢常由家境好一點的羅常培來支付。1933年老舍所寫的一篇短篇小說《歪毛兒》,裡面的主人公便是以羅常培為原型。1931年初在濟南齊魯大學教書的老舍寒假回北京,羅常培將北師大國文系畢業的胡絜青介紹給老舍,兩人喜結連理。
  • 8折開票丨大麥9.1 豆瓣8.5,這部話劇「可是摸到老舍先生的魂兒了 」!
    1934年,老舍先生在山東濟南執教的間隙寫下了這部長篇小說,用幽默細膩的筆觸,將一個孩子成長中的喜怒哀樂悉數展露;同時,也以一個孩子的視角,重新觀察和審視成人的世界。能夠將《牛天賜傳》改編並搬上舞臺是老舍先生之女舒濟多年的心願,但因為題材的特殊性,一直未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