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徐徐道來話北京」,我們天天和您悶得兒蜜!
今天推送的圖文和音頻內容不同,點擊下面音頻可直接收聽!
譯書的源淵自於老舍的室友,艾支頓先生。此人是個語言天才,會5國語言:中文,拉丁文,希臘文,德文,法文。當時他剛接受了翻譯《金瓶梅》的任務,碰巧同住者是位中文講師,在倫敦大學任教的舒慶春(老舍原名)先生,於是兩人開始了而合作翻譯之路。
1925年書出版後,艾支頓在扉頁上上寫道:給我的朋友,C.C.Shu(老舍原名舒慶春的縮寫)。他說:沒有(他)不懈而慷慨的幫助,我永遠也不敢進行這項工作。我將永遠感謝他。
當時來自北京的年輕講師舒慶春正在倫敦大學東方學院教書,他和英國朋友Clement Egerton 合租了一層樓。
艾支頓當時正在倫敦大學東方學院學華語。兩人之間有兩個約定:一是互相交換知識,彼此學習,舒向艾支頓學英文,艾支頓向舒學中文;二是兩人協商好合租一處住房,房錢由舒出,夥食費由艾支頓出。達成協議後,艾支頓便找了房,房在倫敦西部霍蘭公園(Holland Park)附近的聖詹姆斯花園(St.James's Gardens)31號的二層上。他們在此處合住了三年,由1925年春到1928年夏。
艾支頓是一位有才華的翻譯家,他會五種語言:拉丁文、希臘文、德文、法文,還有中文。他當過教員、入過武,一戰時升為中校,在認識舒慶春時他接受了一項重大的翻譯任務,就是將中國古典名著《金瓶梅》翻譯成英文,但是他的中文程度令他膽卻,他決定請當中文講師的舒慶春邦他的忙,如果兩人能住在一處,恰好可以就近切磋,除了相互學習語言之外,還可以解決中翻英過程中遇到疑難的問題。艾支頓用了五年的時間將《金瓶梅》翻譯成英文。書於1939年正式出版,英文名《The Golden Lotus》(金蓮)。以後再版四次(1953、1955、1957、1964)。書出得十分講究,四大厚本,綠色羊皮面,燙金脊。書的扉頁上鄭重的寫著一行字:「To C.C.Shu My Friend」。「C.C.Shu」就是舒慶春,是老舍先生的原名,他在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任中文講師時就用的這個名字。在《金瓶梅》英譯本的《序言》中,艾支頓專門寫了以下這麼一段譯者的話:「Without the unt ll alwaysbe greteful to him. 」「在我開始翻譯時,舒慶春先生是東方學院的華語講師,沒有他不懈而慷慨的幫助,我永遠也不敢進行這項工作。我將永遠感謝他。」
有趣的是,如上所述,艾支頓在書中將《金瓶梅》中露骨的描寫譯成了拉丁文。一般的英國讀者是看不懂拉丁文的。不知道是出於調英國人胃口的考慮還是其他?只有他自己知道了。更有好事者,一位調皮的譯者,故意將這些拉丁文翻成一本小書專門出版。直到1972年,讀者才有機會看到此書的完整英文版本,艾支頓將拉丁文處一一翻成英文正式出版了《金瓶梅》的全譯本。奇怪的是,老舍本人,對這件事一直保持沉默。只是1946年在美國的一次講演中,提到了艾支頓的《金瓶梅》英譯本。在這次名為《現代小說》的演講中,他高度評價了《金瓶梅》,說它是「明代最傑出的白話小說。」「在我看來,《金瓶梅》是自有小說以來最偉大的作品之一」,「《金瓶梅》用山東方言寫成,是一部十分嚴肅的作品,是大手筆。」1997年11月7日舒乙先生首次訪問英國時,曾到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檔案部和中文圖書館參觀。當時圖書館裡有三 套1939年的《金瓶梅》英譯本。當晚,該圖書館負責人在一次晚宴上親手將其中一套贈送給他,讓舒乙先生帶回北京。目前,這套《金瓶梅》藏於北京老舍紀念館中。《金瓶梅》英譯本的故事是現代英中兩國文化交流史上一樁非常有趣的事情,也是老舍先生旅英五年裡無意之中留下的一個重要足跡。
老舍先生在英國期間,翻譯《金瓶梅》只能算是摟草打兔子,幫朋友的忙,而他真正有意義的創作,還是他的前三部長篇小說。只可惜啊,這三部長篇小說啊,因為沒有被拍成影視劇,所以我們的聽眾估計大多不太熟悉。
老舍先生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叫《老張的哲學》,寫於1925年,發表在上海的《小說月報》上,連載了半年,由1926年7月到當年的12月止,開始時署名舒慶春,從第二期起改用「老舍」筆名。這一年他二十七歲。
第二年,1926年,又寫了一部長篇小說,叫《趙子曰》,是《老張的哲學》的姊妹篇,連載於1927年3月號至8月號的《小說月報》,前後六個月。第四年,1928年,又寫了第三篇長篇小說,叫《二馬》,在《小說月報》連載了八個月,即1929年5月至當年年底。
老舍是1929年6月離開英國的,在歐洲旅行了三個多月,主要在法國、荷蘭、比利時、瑞士、德國和義大利。於1929年秋坐船抵達新加坡,在華僑中學教書半年,於1930年2月起程回國,3月到達上海,住在鄭振鐸家,把長篇小說《小坡的生日》寫完,於5月返回故鄉北平。這樣,老舍離家五年半,自1924年秋至1930年夏,帶回來四部長篇小說。《趙子曰》這本書啊,老舍寫了一年,為什麼會寫一年之久呢?
此後,老舍先生還創作了第三部長篇小說《二馬》,這本書刻畫的老馬形象可是老舍筆下人物中的經典,那《二馬》這部小說寫的是什麼故事呢?
寫完了這三部小說,老舍決定辭職回國,可是,回國的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他還落腳新加坡好幾個月,創作了童話小說《小坡的生日》,他為什麼會半途在新加坡落腳呢?那他回到北京之後又是怎樣的一番境況呢?
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之後的節目微信公眾號,我們會給您分享老舍先生的故事第十八回:回到北京。
本節目圖文音頻所有權利歸屬於北京人民廣播電臺交通廣播
未經授權 請勿使用 侵權必究
小強很辛苦,給他來杯茶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