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shě)還是老舍(shè)?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2021-03-01 播音中國

老舍是念老shě還是老shè?48小時內我發了5個朋友圈。

有質疑有困惑,有反覆不定有莫衷一是。隨著各方信息的匯集,認識越來越清晰,終於可以明確表達我的意見了:老舍還是應該念老shě。

董卿是一位很嚴謹的主持人,在自己第一次做製片人精心打造的《朗讀者》第一期,甫一亮相,就不忌違拗眾人,從容念出「老shè」,相信她絕非貿然為之,一定是做足了功課的。

董卿的功課怎麼做的我不得而知,目前能看到的支持讀老shè的意見有三個來源:

1、博主「琢文說文」的一篇博客

《作家「老舍」的「舍」怎麼讀》。一一點擊跳轉查看

(該博主新浪認證信息為「北京市小學語文教師」)

文中最有說服力的論據大概是這一段:

一一實際上讀「shě」是對應繁體字「捨」,簡化時借用了「舍」的古字義,使得現今「舍」字變成了多音字。

「老舍」這個筆名是舒慶春於1926年發表第一部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時使用的筆名,那時還在使用繁體字,所以如果要表示「捨棄」這個意思,當寫作「捨」。

好有道理:念shě就應寫作「捨」,既然沒寫作「捨」而寫作「舍」,就應該念shè。是這樣嗎?捨是舍的繁體字,卻並非先有捨後有舍。恰恰相反,舍是本字,捨是今字,先有舍而後有捨。「捨棄」的意思是可以用「捨」,也可以用「舍」的。況且起名字,是選古而雅的「舍」,還是近而俗的「捨」,還用說嗎?

2、發表在《語文知識》2013年第2期的文章《關於老舍筆名的再討論》

作者郭玉甫是保定第一中學的教師。文章主張讀shè,說了五點理由,前三點都是推測,可此亦可彼,不足為據。

第四點舉黃苗子設謎的例子,其實恰好說明當時朋友們都是稱老shě的,否則這個謎設得就沒來由。

第五點「素園陳瘦竹,老舍謝冰心」中,「老舍」對「素園」的確表明「舍」是名詞,但是為什麼老舍不能巧借「舍」多意雙關呢?沒準兒這正是作者的得意之處呢。

3、或許這才是董卿讀shè的最直接緣由,那就是,濮存昕堅持讀shè,而濮的堅持緣於北京人藝一直讀shè。以北京人藝與老舍的淵源,稱呼「老shè」一定是得到舍老本人首肯,至少是默許的。然而老舍先生不反對,並不表示他就認同,一來先生生性恢諧,一字多解,正是樂事;二來先生一向隨和,怎麼叫無所謂。

這正如陳寅恪先生,對待別人稱他「陳寅què」的態度。

一一清華圖書館元老畢樹棠先生曾經問過陳先生,陳先生告訴他「恪」應讀kè音,他又問「為什麼大家都叫你寅què,你不予以糾正呢?」陳先生笑著反問「有這個必要嗎?」--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49fbbdf20100alog.html?type=7&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如此看來,念「老shè」是站不住腳的。老舍親屬、老舍研究會相繼發聲,明確表示老舍從來只稱「老shě」。

我特意微信請教了國家語委普通話與文字應用培訓測試中心主任、教育部語言應用管理司司長姚喜雙老師,姚老師雖未置一詞,卻轉來兩個連結,一個是舒乙的回憶文章:

一個是老舍研究會副會長孫潔接受採訪的視頻:


都明確主張讀「老shě」。姚老師態度已昭然可見。

綜上,我明確表示,認同稱老舍為「老shě」。

至於北京人藝倒不必強求,眾所周知,北京人藝一向注重京腔京韻,不按普通話發音的多了去了,濮存昕還自稱「pǔ存昕」呢。不差老shè這一個。

作者: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強海峰老師


點擊進入
  ●

點擊關鍵字查看往期精選內容

口播稿 | 李澤鵬 | 汪涵 | 配音 | 面試 | 自備稿 | 化妝 | 普通話 | 齊越節 | 即評 | 朱軍 | 李詠 | 李瑞英 | 敬一丹 | 白巖松 | 撒貝寧 |氣息 | 基本功 | 必備書 | 模主 | 董卿 | 演講 | 馬東 | 護嗓 | 康輝 | 播音員 | 減肥 | 練聲 | 繞口令 | 播音學院 | 攻略 | 播新聞 | 張頌 | 趙普 | 學費 | 曾學寧 | 何炅 | 吐字發音 | 主持人必備 | 新聞採訪 | 口齒訓練 | 大學排行榜 | AU教程 | 練聲 | 新聞報導用語 |請銘記,霧重慶 | 少年中國說 | 李峙 | 咽炎 | 普通話異讀詞 | 文靜 | 李嘉欣 | 歐陽夏丹 | 採訪失敗案例 | 央視失誤集錦 | 李思思 |李梓萌 | 華少 | 倪萍 | 新聞評論 | 金話筒獎 | 演講 | 張家聲 | 海霞 | 姜思達 | 服裝搭配 | 座次禮儀 | 播音能否自學? | 跨考 | 湘潭電臺招聘 | 蔣林 | 最全藝考攻略 | 如何購買話筒 | 培訓班入駐 | 付費網課 | 兼職教師 | 播音考研網課 | 播音商城 | 鯨魚FM |

中國播音主持藝術網

微信公眾號 | byyzcys。播播妹微信 | cnbyzcbbm

官方微博 | 中國播音主持藝術網

相關焦點

  • 胡金銓談老舍:欲研究老舍,先練喝豆汁兒
    最終成文九篇,在《明報月刊》上連載,1977年還在香港出了單行本《老舍和他的作品》。不過,這本老書的簡體版是直到2018年才由後浪和北京聯合出版社重印。舊版《老舍和他的作品》香港《明報月刊》胡金銓這本《老舍和他的作品》,很快就能翻完,但讀完後有手不釋卷之感。
  • 紀念老舍17︱老舍為啥翻譯《金瓶梅》?
    一般的英國讀者是看不懂拉丁文的。不知道是出於調英國人胃口的考慮還是其他?只有他自己知道了。更有好事者,一位調皮的譯者,故意將這些拉丁文翻成一本小書專門出版。直到1972年,讀者才有機會看到此書的完整英文版本,艾支頓將拉丁文處一一翻成英文正式出版了《金瓶梅》的全譯本。
  • 老舍與新文學的雙贏,老舍的大眾文化意義
    茅盾是連環擊,一本長篇搞完,接上一本。這叫"三部曲"長奏。其他的領域,也大抵如此。無論是曹禺的話劇《雷雨》,還是數不盡的散文,實際上其核心都是這兩點,要麼反抗,要麼變化文字。這些人都是"戰將"式人物。具有強烈的血性,誓要衝破舊世界的束縛,打出一片新天地來。
  • 老舍的摯友
    因老舍家境貧寒,聽書的錢常由家境好一點的羅常培來支付。1933年老舍所寫的一篇短篇小說《歪毛兒》,裡面的主人公便是以羅常培為原型。1931年初在濟南齊魯大學教書的老舍寒假回北京,羅常培將北師大國文系畢業的胡絜青介紹給老舍,兩人喜結連理。
  • 老舍經典語句——經典文學知識
    老舍原名舒慶春,生於北京,中國現代小說家、著名作家,傑出的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著有長篇小說《小坡的生日》、《貓城記》、《牛天賜傳》、《駱駝祥子》等。讓我們來感受一下他所給我們帶來的文學魅力吧。
  • 舒乙臺靜農·陳獨秀·老舍
    早年,在青島,他曾在山東大學任教,時間不長,是1936年秋至1937年秋,也就是一年的時間吧。在那裡,他認識了老舍先生,而且成為好朋友,或者,更準確地說,成了酒友。1944年春夏之際他寫過一篇文章,題目很醒目,叫《我與老舍與酒》。這篇文章,在臺先生去世三年後,居然成了臺灣經聯出版公司正式出版的臺靜農散文集的書名,變得非常有名了。
  • 《海晶》周報上的老舍
    「你也替《海晶》寫稿嗎?」「寫的。我覺得與其寫給一些只印二千份而不敢說話的大報,不如寫給這種刊物,有讀者也有反應。」「能夠利用這種刊物,拿趣味和諷刺做中心,努力改革,是不難成為一份人民的好讀物,希望你們負起這件艱苦工作的擔子。」老舍先生緊握我的手,面露愉快的笑容。多麼可親的一位學者。但願我們,不要姑[辜]負他鼓勵的一番好意。
  • 再讀老舍《有聲電影》
    第一次閱讀老舍先生的《有聲電影》是在高三備考期間。而老舍的這篇《有聲電影》則描繪了這個複雜年代急需「改革」的千萬封建家庭的縮影。藝術源於生活卻總是高於生活。老舍總是能用犀利的眼光洞察生活,創造藝術的生活。文章開篇就描繪了一個極具代表性的人物。一個看似與時代同進步的新女性,卻因無緣由的聯想為看一次有聲電影猶豫再三。
  • 啊這……
    這一話題還引發了網友討論——鰲拜的家不叫「鰲府」叫什麼呢?鰲拜是滿洲鑲黃旗人,姓瓜爾佳氏。那麼他家門口是不是應該寫著「瓜爾佳府」,或者簡單點寫成「瓜府」?其實,在歷史上,滿人有「稱名不舉姓」的習慣。清人所撰《養吉齋叢錄》中就明確指出,凡公私文牘稱名不舉姓,人則以其名之第一字稱之,若姓然。
  • 再忙也要和大師在一起 | 老舍:這,咱只好幽默了
    122年前的今天——1899年2月3日,老舍大駕光臨這個世界。如果老人家要過陰曆生日的話,那就是明天——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上天,老舍降人間。你看,他是不是要顏有顏,要才有才,眉梢眼底還有一些狡黠的幽默。可恨,這位老爺子真是早生了100多年。擱現在,就是叱吒風雲的網紅作家、億萬粉絲的段子手。
  • 紀念老舍先生逝世50周年 孫潔:回望《茶館》
    也許老舍也不這麼認為。這要從《茶館》裡只有一個字臺詞的人物「沈處長」說起。  我們先來看看這個沈處長的所有戲碼——  〔門外有汽車停住聲,先進來兩個憲兵。沈處長進來,穿軍便服;高靴,帶馬刺;手執小鞭。後面跟著二憲兵。  沈處長  (檢閱似的,看丁寶、小心眼,看完一個說一聲)好(蒿)!  〔丁寶擺上一把椅子,請沈處長坐。
  • 老舍的創作與基督教(附電影《離婚》)
    受洗入教以後,老舍為北京缸瓦市中華基督教會起草規約草案,完整地規定了教會的宗旨、體制等。1922年老舍應聘任天津南開學校中學部國文教員,並且被特邀為「查經班」主講,主講內容多為《新約》、《舊約》等。1922年12月老舍翻譯發表了寶廣林撰寫的《基督教的大同主義》一文,該文宣揚基督教的同情、服從、克制等教義和實現世界大同的途徑,翻譯這篇文章使老舍進一步接受了基督教的思想。
  • 品味老舍—《同盟》
    你難道不知道她給小李的哼聲比給咱們的柔和著一半?」「這——」子敬確是要思索會兒了;想了半天,有了主意:「你要曉得,天一,在愛情的進程裡須有柔有剛,忽近忽遠;一味的纏磨,有時適足惹起厭惡,因為你老不給她想念你的機會,她自然對你不敬。反之,在相當的時節給她個休息三天,你看吧,她再見你的時候,管保另眼看待,就好象三個星期沒看電影以後,連破片子也覺得有趣。
  • 老舍在英國:幫朋友翻譯《金瓶梅》
    我特別說明,老舍先生在長篇小說《二馬》中曾經著力描寫中國因落後而被人瞧不起,他為此痛心疾首,因此將小說的主題定在了「救國救民」上。現在,過了七十多年,英國人決定為這位中國作家掛牌子,標誌著中國人被人瞧不起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這不僅僅是這位中國作家本身的光榮,世道也真是大變啊。
  • 紀念老舍39 ︱演老版電視劇《四世同堂》藝術家都是學者!
    他拿著原著問導演林汝為:「老舍沒寫,你為什麼這麼改?」  林導演就問他,您讀過屈原的《天問》嗎?這感覺不是一樣嘛。不是你的《天問》嗎?林汝為一說,邵華馬上明白了。拍的時候,一條就過。其實,這些演員都是學者。他們演戲,靠的是平時的觀察、思考和積累。
  • 臺靜農與老舍、陳獨秀的私密二三事 塵封
    這篇文章,在臺先生去世三年後,居然成了臺灣經聯出版公司正式出版的臺靜農散文集的書名,變得非常有名了。本來臺靜農先生喝酒是有名的,但是,唯獨在自己的酒友中單獨寫「與老舍」,可以看出在他心目中和老舍友誼的特殊分量了。青島有一種酒,叫「即墨老酒」。膠東人口音很重,把「墨」發音成「蜜」,說成「即蜜老酒」。它相當有名,是黃酒的一種,很像紹興老酒,但比後者更稠,色更重,呈深褐色,更苦。
  • 那些年,老舍眼中的濟南
    那年7月,濟南火車站的人群中,擠出來一位年輕人,提著沉重的行李箱,汗流如漿,他第一次來到這座城市,擦著汗感嘆:「若有一點小傷風也擠好了。」  這名年輕人叫舒慶春,三十一歲,四年前,還在英國留學的他開始寫小說,連載期間,自取筆名為老舍。  回國不久的老舍算是一名文壇新秀,在他出生的北平,大學教授一個月可以領到三四百大洋的薪水,收入高的兼職教授,月薪上千。
  • 老舍|《我這一輩子》小人物的悲與歡
    在現代文學研究和教學中多有創見,對老舍研究尤為執著,見解獨到,曾擔任中國老舍研究會副會長和學術顧問多年。&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老舍《我這一輩子》節選:&nbsp&nbsp&nbsp&nbsp我很快樂,說實話:我的老人沒掙下什麼財產,可是有一所兒房。
  • 創傷中與老舍的特別相遇
    ,可謂是這一年上路最早卻來得最晚的戲劇節。那個時代催生了老舍先生充滿悲憫的人文精神和民眾情懷,同時代的世界文學家們遭遇著類似的社會動蕩和混亂。西班牙大流感和「一戰」讓死亡陰影侵入創作者的內心,過多的不幸沒有帶來尊嚴或者綻放,那些更高尚、更縹緲、更不可測的力量都曾被摧毀過。我們面對這一切該怎麼表達?我們是不是為了生存就變得要迴避情感和價值,變得高度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