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晶》周報上的老舍

2021-02-15 文匯讀書周報

金傳勝

1946年,應美國國務院之邀,老舍與曹禺從重慶來到上海,準備赴美訪問講學。自2月15日至3月5日,老舍在上海期間曾參加滬上朋友與文藝界舉辦的各種活動。2月28日,上海《海晶》周報第二期刊發了一則署名「莊稼」的短文《老舍談〈海晶〉》。因未見前人述及,茲照錄如下:

在某處,會見即將赴美講學的老舍先生,坐在圓桌旁邊喝茶,翻閱《海晶》,我上去打了一個招呼,問他:

「還有點意思嗎?」

「不錯,上海這種刊物很多吧?」老舍回答。

「是的,都是注重趣味和諷刺性,現在風花雪月的文章比較少了,對於社會上種種不平的事情卻揭載得很多,常常寫大報所不敢寫的。」

「銷路好嗎?」

「至少都在二萬份以上,讀者各階層都有,可以說深入民間。」

「你也替《海晶》寫稿嗎?」

「寫的。我覺得與其寫給一些只印二千份而不敢說話的大報,不如寫給這種刊物,有讀者也有反應。」

「能夠利用這種刊物,拿趣味和諷刺做中心,努力改革,是不難成為一份人民的好讀物,希望你們負起這件艱苦工作的擔子。」

老舍先生緊握我的手,面露愉快的笑容。多麼可親的一位學者。但願我們,不要姑[辜]負他鼓勵的一番好意。

1946年2月28日,上海《海晶》周報第二期刊發短文《老舍談〈海晶〉》。

《海晶》是小報性質的海派周刊,1946年2月創刊於上海,停刊於翌年12月,由海晶周報社出版,大同出版公司發行。

讀者可能會問,這篇短文是否系小報記者杜撰?其實不然。因為作者莊稼雖系筆名,但真實身份可考。莊稼原名王思禹,後名王耕夫,生於1925年,雲南楚雄人。抗戰期間,莊稼曾在昆明從事話劇、木刻工作,勝利後赴上海工作。1946年,莊稼任職於大同出版公司,為創辦《年青人》半月刊,曾拜訪胡風約稿,後者應邀為《年青人》創刊號撰寫了《要真,青年們!》作為「代創刊詞」。

1946年2月28日,中華全國文藝界協會上海分會在辣斐大戲院(解放後更名長城電影院,現為拉法耶藝術設計中心)舉行文藝欣賞會,老捨出席並演講,後以《走向真理之路——在文藝欣賞會致詞》為題刊於6月20日《筆》月刊第一卷第一期。此講稿正是由莊稼記錄、整理。

《筆》也是大同出版公司所辦,由海派文人崔萬秋任主編,撰稿人既有胡風、阿英、洪深、臧克家等新文學名家,又有程小青等通俗作家,皆為一時之選,陣容可謂強大。由此可見,王耕夫與胡風、老舍都有交往,是一位進步青年,《老舍談〈海晶〉》當非杜撰之作。此文刊發時還附「本刊記者莊稼與老舍合影」,當有利用「名人效應」擴大報紙影響之意圖。文章雖短,但足以反映老舍對於新聞輿論工作的關心與鼓勵,是一則不乏參考價值的史料。

《海晶》對老舍行蹤曾多次報導:

1946年2月21日,《海晶》創刊號第一版的打頭文章是署名「循循」的《老舍從空而降》,披露老舍2月13日即已安抵上海,忙於應酬滬上友人的邀約聚會。

3月7日,該刊第三期第十一版「文化人圈」欄目刊登署名「小牧」的《文藝欣賞會花花絮絮》,報導了2月28日文藝欣賞會的精彩花絮,其中提到老舍在會上發表的演說妙語連珠,幽默之極,挖苦諷刺兼而有之,惹得聽眾捧腹。

老舍、曹禺赴美後,4月18日出版的《海晶》第9期於「文化人圈」欄目介紹了兩人近況:「老舍、曹禺已安抵美國,現在於華盛頓大學,講學業已開始。老舍講《中國文學史》,曹禺講《中國戲劇史》,鋒頭甚健,生活亦甚舒適。」

此後,大概由於難獲海外音訊,未見該報再刊關於老舍的消息了。

老舍在《海晶》周報上的多次「露面」,首先自然是該刊吸人眼球、促進銷量的營銷策略,其次則顯示了老舍在當時文壇與社會上的影響力。《海晶》雖屬小報,但總體而言內容嚴肅,值得一讀,從而贏得了老舍先生「不錯」的評價,同時也保存了一位文豪散落在歷史中的點滴碎影。

中國第一家由媒體創辦的讀書類專業報紙

《文匯讀書周報》

WENHUI  BOOK REVIEW SINCE 1985

《文匯讀書周報》採編團隊

 張裕 zhangyu@whb.cn 舒也 xjz@whb.cn 

蔣楚婷 jct@whb.cn 朱自奮 zzf@whb.cn

薛偉平 xuewp@whb.cn   金久超 jinjc@whb.cn

《文匯讀書周報》官方微信郵箱:whdszbwx@whb.cn

如果你喜歡本文,請推薦給他人或在【朋友圈】轉發

點擊標題下方【文匯讀書周報】字樣,關注我們的動態

請搜索並添加《文匯讀書周報》官方微信公眾號:

文匯讀書周報

whdszb

We  Have the Divine Scholarly Zest Blessed

相關焦點

  • 二環裡邊去看「海」老舍最愛的北京風景回來了
    幾隻白鷺,靜靜地立在綠荷叢中……」在小說《老張的哲學》中,老舍充滿感情描繪的這個地方就是北京積水潭。經過幾度興衰變遷,它如今已經成為西海溼地公園。  深秋時節,沿著木板鋪就的步行道走在西海邊上,依稀能感受到老舍為何對這一片風景如此熱愛。湖水澄澈,倒影如鏡,野鴨成群,遊魚穿梭,蘆葦搖曳,充滿野趣,在這繁華的都市中心更覺珍稀難得。
  • 晶方科技第一大股東中新創投聯袂以色列資本的經典童話
    理財周報記者 潘青萍、李碧雯/廣州報導這是一個由資本主導產業,又從產業回歸到資本的經典案例,堪稱經典產業資本童話。兩家PE公司,分別通過將技術轉移和引進,十年運作,催生出了A股市場的馬年第一熱門股——晶方科技。
  • 老舍與新文學的雙贏,老舍的大眾文化意義
    茅盾是連環擊,一本長篇搞完,接上一本。這叫"三部曲"長奏。其他的領域,也大抵如此。無論是曹禺的話劇《雷雨》,還是數不盡的散文,實際上其核心都是這兩點,要麼反抗,要麼變化文字。這些人都是"戰將"式人物。具有強烈的血性,誓要衝破舊世界的束縛,打出一片新天地來。
  • 紀念老舍17︱老舍為啥翻譯《金瓶梅》?
    當時他剛接受了翻譯《金瓶梅》的任務,碰巧同住者是位中文講師,在倫敦大學任教的舒慶春(老舍原名)先生,於是兩人開始了而合作翻譯之路。1925年書出版後,艾支頓在扉頁上上寫道:給我的朋友,C.C.Shu(老舍原名舒慶春的縮寫)。他說:沒有(他)不懈而慷慨的幫助,我永遠也不敢進行這項工作。我將永遠感謝他。
  • 老舍的摯友
    老舍小時候讀過私塾,十歲時轉入北京西直門大街高井胡同口上的小學堂讀三年級,羅常培也是這個班上的學生。因老舍家境貧寒,聽書的錢常由家境好一點的羅常培來支付。1933年老舍所寫的一篇短篇小說《歪毛兒》,裡面的主人公便是以羅常培為原型。1931年初在濟南齊魯大學教書的老舍寒假回北京,羅常培將北師大國文系畢業的胡絜青介紹給老舍,兩人喜結連理。
  • 胡金銓談老舍:欲研究老舍,先練喝豆汁兒
    上世紀七十年代,他眼見香港報刊上關於老舍的文章錯漏百出,吐槽無力,於是在朋友慫恿下自己開始寫老舍。胡金銓,中國香港電影導演、編劇。以文人武俠片大師著稱,一生讀書甚勤,酷愛鑽研《明史》,影片大多以明代為背景。1930年代生於北平的胡金銓,是老舍的小老鄉,也是老舍的小粉絲。
  • 老舍(shě)還是老舍(shè)?看完這篇你就明白了
    隨著各方信息的匯集,認識越來越清晰,終於可以明確表達我的意見了:老舍還是應該念老shě。董卿是一位很嚴謹的主持人,在自己第一次做製片人精心打造的《朗讀者》第一期,甫一亮相,就不忌違拗眾人,從容念出「老shè」,相信她絕非貿然為之,一定是做足了功課的。
  • 國家大劇院首推線上話劇 觀眾樂享老舍經典喜劇
    央廣網北京7月20日消息(記者 方永磊 實習記者 王紅霞)老舍是我國著名的現代小說家、作家、語言大師,是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也是一位極「高產」的戲劇家。《西望長安》即是老舍創作的一部五幕諷刺喜劇。
  • 在青島 觀上合丨探訪老舍故居:他在這裡寫下《駱駝祥子》
    齊魯網6月6日訊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在青島聚集了很多的文化名人,可以說是群星璀璨,光耀島城,文化名人故居也成了一條靚麗的風景線,閃電新聞聯合人民視頻推出特別策劃《在青島,觀上合》系列報導,帶您一起「行走青島」。今天逛一逛名人住過的老房子——老舍故居。
  • 老舍經典語句——經典文學知識
    老舍原名舒慶春,生於北京,中國現代小說家、著名作家,傑出的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著有長篇小說《小坡的生日》、《貓城記》、《牛天賜傳》、《駱駝祥子》等。讓我們來感受一下他所給我們帶來的文學魅力吧。
  • 老舍的一本名著,結尾被翻譯擅改後暢銷美國,老舍說:文筆不錯
    正巧此時,老舍的名著《駱駝祥子》,被譯成《黃包車夫》在美出版,掀起了閱讀狂潮,榮獲1945年全美最暢銷的小說之一。順理成章的,1946年,美國正式邀請老舍赴美訪問,並以非常高的規格接待了他。其實,直至今日,中國作品在國外不被重視,多是輸在翻譯上。而伊萬·金的譯本影響巨大,成為日後眾多語種譯本所依據的藍本,同時帶動了老舍的其他作品,被譯成17種文字走向了全世界。其次,美國當時最有影響力的俱樂部「每月一書俱樂部」,強力地推薦了這本書。
  • 創傷中與老舍的特別相遇
    在這個特殊的年份,經歷了辦與不辦之間的糾結,老舍戲劇節從金秋到歲末用八部兼具文學性與戲劇性的本土作品,和「我在現場」「IATC劇目導賞」「走進老舍筆下的戲劇場景」等主題活動,完成了一次城市性格塑造的舞臺建構。
  • 再讀老舍《有聲電影》
    第一次閱讀老舍先生的《有聲電影》是在高三備考期間。民國初年是新舊交替的年代,不同於滿清王朝統治時閉塞迂腐的中國,當時的社會已革除封建專制的毒瘤,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大批先進的西洋技術向傳統技法步步緊逼,試圖取代,市井街道上也逐步出現各種現代化的商業店鋪。儘管生活跟上近代化的步伐,人民大眾的思想好似依舊停滯不前。而老舍的這篇《有聲電影》則描繪了這個複雜年代急需「改革」的千萬封建家庭的縮影。藝術源於生活卻總是高於生活。
  • 老舍的創作與基督教(附電影《離婚》)
    1929年老舍離開英國,回國後任教於教會學校齊魯大學,曾在北京神學院和幾處青年會作過講演。1931年5 月老舍曾為神學院刊物《魯鐸》題過刊名。1937年他的《小人物自述》刊登在具有宗教色彩的刊物《方舟》上。抗戰期間,老舍曾在重慶舉行過《〈聖經〉與文學》的講演,對《舊約》前五書詳細闡述,並論及其文學價值。還指出《聖經》中一本十分重要的文學書是《新約》中的《啟示錄》[3]。
  • 那些年,老舍眼中的濟南
    這名年輕人叫舒慶春,三十一歲,四年前,還在英國留學的他開始寫小說,連載期間,自取筆名為老舍。  回國不久的老舍算是一名文壇新秀,在他出生的北平,大學教授一個月可以領到三四百大洋的薪水,收入高的兼職教授,月薪上千。那時,北京的魚翅席十二元一桌,魚唇席十元一桌,海參席八元一桌,就顯得寒磣了。
  • 老舍在英國:幫朋友翻譯《金瓶梅》
    對這四處的房東,老舍在1936年曾寫過一篇名為《我的幾個房東》的散文,發表在上海的《西風》雜誌上,對他們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其中有許多善意的調侃。  倫敦大學東方學院的教務雖然很忙,舒慶春在東方學院教授的課程有官話口語、翻譯、古文和歷史文選、道教文選、佛教文選,以及寫作。不過東方學院有一個好處,就是假期較長,加起來一年中有五個月之長。
  • 舒乙臺靜農·陳獨秀·老舍
    圖為臺靜農所書對聯:畫禪似識西來意,書法如參空外音。 臺靜農先生是我國著名的「五四」文學家,魯迅先生弟子。魯迅先生曾對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地之子》寫下過這樣的評論:「將鄉間的死生,泥土的氣息,移在紙上。」臺先生有學問,交遊廣泛,思想激進,曾被反動當局陰差陽錯地逮捕過三次。
  • 老舍戲劇節:「在現場」感受戲劇文化魅力
    2020年是中國傑出戲劇家曹禺先生110周年誕辰,第四屆老舍戲劇節劇目展演單元也特別選入曹禺改編版本《家》,以此致敬戲劇文學大家。此次活動邀請了長期從事戲劇藝術、戲劇教育的優秀戲劇人與百位觀眾進行了熱烈、深度的交流與對話,分享戲劇藝術帶給他們的創作靈感與體悟,全程線上同步直播吸引了數萬劇迷在線圍觀。
  • A股,周末,剛剛,正海磁材,億晶光電,金博股份等11家公司發布重大公告
    A股,周末,剛剛,正海磁材,億晶光電,金博股份等十一家上市公司發布重大公告一、正海磁材:擬投建產能18000噸的高性能釹鐵硼永磁材料生產基地項目正海磁材公告,公司擬在如皋高新區投資建設年產能18000噸的高性能釹鐵硼永磁材料生產基地項目,該項目計劃固定資產投資約人民幣30億元,項目全部達產後預計實現年銷售額38億元
  • 「炮彈之花」趙清閣:上流圈才女,23歲愛上老舍,結局終生未嫁
    身體狀況已經大不如前的老舍在褶皺的白紙上寫下了這段話:"我這些天,身體不好。氣管的一個小血管破裂了,大口大口的吐血。"這種抬槍需要隨身攜帶火藥使用,而且在固定一個地方使用,手上、地上會散落大量的火藥,恰好敵人的子彈打在了地上的火藥上。那一幕,老舍簡直不敢想像。他不敢想像被活生生燒死的父親有多麼的痛苦,他只是記住了洋人很可怕,滿面獠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