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傳勝
1946年,應美國國務院之邀,老舍與曹禺從重慶來到上海,準備赴美訪問講學。自2月15日至3月5日,老舍在上海期間曾參加滬上朋友與文藝界舉辦的各種活動。2月28日,上海《海晶》周報第二期刊發了一則署名「莊稼」的短文《老舍談〈海晶〉》。因未見前人述及,茲照錄如下:
在某處,會見即將赴美講學的老舍先生,坐在圓桌旁邊喝茶,翻閱《海晶》,我上去打了一個招呼,問他:
「還有點意思嗎?」
「不錯,上海這種刊物很多吧?」老舍回答。
「是的,都是注重趣味和諷刺性,現在風花雪月的文章比較少了,對於社會上種種不平的事情卻揭載得很多,常常寫大報所不敢寫的。」
「銷路好嗎?」
「至少都在二萬份以上,讀者各階層都有,可以說深入民間。」
「你也替《海晶》寫稿嗎?」
「寫的。我覺得與其寫給一些只印二千份而不敢說話的大報,不如寫給這種刊物,有讀者也有反應。」
「能夠利用這種刊物,拿趣味和諷刺做中心,努力改革,是不難成為一份人民的好讀物,希望你們負起這件艱苦工作的擔子。」
老舍先生緊握我的手,面露愉快的笑容。多麼可親的一位學者。但願我們,不要姑[辜]負他鼓勵的一番好意。
1946年2月28日,上海《海晶》周報第二期刊發短文《老舍談〈海晶〉》。
《海晶》是小報性質的海派周刊,1946年2月創刊於上海,停刊於翌年12月,由海晶周報社出版,大同出版公司發行。
讀者可能會問,這篇短文是否系小報記者杜撰?其實不然。因為作者莊稼雖系筆名,但真實身份可考。莊稼原名王思禹,後名王耕夫,生於1925年,雲南楚雄人。抗戰期間,莊稼曾在昆明從事話劇、木刻工作,勝利後赴上海工作。1946年,莊稼任職於大同出版公司,為創辦《年青人》半月刊,曾拜訪胡風約稿,後者應邀為《年青人》創刊號撰寫了《要真,青年們!》作為「代創刊詞」。
1946年2月28日,中華全國文藝界協會上海分會在辣斐大戲院(解放後更名長城電影院,現為拉法耶藝術設計中心)舉行文藝欣賞會,老捨出席並演講,後以《走向真理之路——在文藝欣賞會致詞》為題刊於6月20日《筆》月刊第一卷第一期。此講稿正是由莊稼記錄、整理。
《筆》也是大同出版公司所辦,由海派文人崔萬秋任主編,撰稿人既有胡風、阿英、洪深、臧克家等新文學名家,又有程小青等通俗作家,皆為一時之選,陣容可謂強大。由此可見,王耕夫與胡風、老舍都有交往,是一位進步青年,《老舍談〈海晶〉》當非杜撰之作。此文刊發時還附「本刊記者莊稼與老舍合影」,當有利用「名人效應」擴大報紙影響之意圖。文章雖短,但足以反映老舍對於新聞輿論工作的關心與鼓勵,是一則不乏參考價值的史料。
《海晶》對老舍行蹤曾多次報導:
1946年2月21日,《海晶》創刊號第一版的打頭文章是署名「循循」的《老舍從空而降》,披露老舍2月13日即已安抵上海,忙於應酬滬上友人的邀約聚會。
3月7日,該刊第三期第十一版「文化人圈」欄目刊登署名「小牧」的《文藝欣賞會花花絮絮》,報導了2月28日文藝欣賞會的精彩花絮,其中提到老舍在會上發表的演說妙語連珠,幽默之極,挖苦諷刺兼而有之,惹得聽眾捧腹。
老舍、曹禺赴美後,4月18日出版的《海晶》第9期於「文化人圈」欄目介紹了兩人近況:「老舍、曹禺已安抵美國,現在於華盛頓大學,講學業已開始。老舍講《中國文學史》,曹禺講《中國戲劇史》,鋒頭甚健,生活亦甚舒適。」
此後,大概由於難獲海外音訊,未見該報再刊關於老舍的消息了。
老舍在《海晶》周報上的多次「露面」,首先自然是該刊吸人眼球、促進銷量的營銷策略,其次則顯示了老舍在當時文壇與社會上的影響力。《海晶》雖屬小報,但總體而言內容嚴肅,值得一讀,從而贏得了老舍先生「不錯」的評價,同時也保存了一位文豪散落在歷史中的點滴碎影。
中國第一家由媒體創辦的讀書類專業報紙
《文匯讀書周報》
WENHUI BOOK REVIEW SINCE 1985
《文匯讀書周報》採編團隊
張裕 zhangyu@whb.cn 舒也 xjz@whb.cn
蔣楚婷 jct@whb.cn 朱自奮 zzf@whb.cn
薛偉平 xuewp@whb.cn 金久超 jinjc@whb.cn
《文匯讀書周報》官方微信郵箱:whdszbwx@whb.cn
如果你喜歡本文,請推薦給他人或在【朋友圈】轉發
點擊標題下方【文匯讀書周報】字樣,關注我們的動態
請搜索並添加《文匯讀書周報》官方微信公眾號:
文匯讀書周報
或
whdszb
We Have the Divine Scholarly Zest Bl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