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戲劇節:「在現場」感受戲劇文化魅力

2021-01-14 人民網

原標題:「在現場」感受戲劇文化魅力

被稱為「京城文化新地標」的老舍戲劇節已成功舉辦四屆,是首都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的生動實踐,也是北京具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活動之一。2020年受疫情影響,藝術家們渴望回歸舞臺與觀眾互動,觀眾們更是期待著精神食糧的撫慰。除了走進劇場觀演外,本屆戲劇節希望通過「戲劇茶館」文化活動,營造真實的、充滿人氣的「在現場」氛圍,呈現戲劇獨特的「在現場」魅力。從2020年10月23日至12月底,戲劇節推出了「在現場」和「現場放映」多場主題活動,為觀眾們打造多元的戲劇感受方式——在劇場之外的空間通過對談沙龍、主創見面會、劇本朗讀、主題講座等活動形式感受戲劇文化魅力。讓大家不再隔著屏幕相見,不再獨自欣賞藝術,而是以觸手可及的藝術溫暖讓觀眾身臨其境感受戲劇之美。

在多場活動中呈現老舍戲劇不同精彩

第一場頗具意義的實景話劇演出和「我在現場」對談活動,在位於燈市口西街豐富胡同的老舍紀念館四合院裡舉行。柿子樹正碩果纍纍,觀眾們在深秋暖陽的午後相聚在老舍故居裡。小院裡實景話劇《鄰居們》的兩家人掀開門簾走出來:調皮搗蛋的孩子、三年才結果的海棠、一封寄錯的信……小院裡吵吵鬧鬧的場景隨時一觸即發,鄰居們在煙火氣中有滋有味地生活著。演員們在真正的四合院裡演著鄰裡故事,觀眾、主創和老舍研究會的學者以鄰居們的視角觀看著故事的發生。中國老舍研究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史寧說,如果用一個詞形容老舍先生,那就是「平民」。老舍先生作為一個飽覽中西文化的人,在1936年的時候寫過一篇小文章叫《我的理想家庭》,提到他認為的理想生活環境就是最適合老百姓居住的小院兒。

「我在現場」單元第二場線下體驗活動——「戲劇之於藝術生涯」在天橋藝術中心舉辦,由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2018級青年戲劇創作者們為觀眾帶來經典話劇《家》的精彩片段演繹。話劇《家》是曹禺根據巴金同名小說改編而成,被譽為從文學作品到戲劇劇本改編的典範。2020年是中國傑出戲劇家曹禺先生110周年誕辰,第四屆老舍戲劇節劇目展演單元也特別選入曹禺改編版本《家》,以此致敬戲劇文學大家。此次活動邀請了長期從事戲劇藝術、戲劇教育的優秀戲劇人與百位觀眾進行了熱烈、深度的交流與對話,分享戲劇藝術帶給他們的創作靈感與體悟,全程線上同步直播吸引了數萬劇迷在線圍觀。

2020年12月6日,「我在現場」單元與北京大學學生劇社合作,於北京天橋藝術中心呈現了一場題為「文學對創作者一生的影響」的體驗活動。北京大學學生劇社上演了老舍的《面子問題》第一幕,這是老舍先生創作於1941年的三幕話劇。老舍以諷刺筆墨描摹劇中人物,不僅是對當時國民劣根性的又一次批判,也是對抗戰時期國民黨官僚機構腐敗作風的鞭撻。演出以當代視角解讀老舍先生超越時空限制的文字,以青年人的蓬勃朝氣賦予經典文本新的生命力,帶領觀眾在現場領略老舍作品和戲劇藝術的魅力,致敬戲劇文學精神。

畢業於北京大學的張力剛、王潤、張然和梁田共同回憶了浸潤於戲劇和文學之中的校園時代以及劇社經歷對自己一生的影響。

以老舍的文學精神塑造北京城市品格

北京城是歷史上最後五代封建王朝遼國的陪都和金、元、明、清的都城,在發展的歷程中沉澱下來的胡同和四合院成為了北京的城市形象。老舍的文學敘述努力把胡同和四合院跟外面的更廣闊的天地聯系起來,表現了城市文化自信的凝聚力。戲劇節秉承老舍的精神衣缽、打造「全城有戲」的戲劇文化空間,增強了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的文化活力和影響力,讓戲劇文化浸潤北京市民的生活。

戲劇節閉幕大戲《我的理想生活》的導演梧桐說,當有肢體劇、默劇或者其他文本性不那麼強的戲進來,應該跟老舍戲劇節產生關聯嗎?文學發展到今天一定不僅僅是「文辭」,尤其是和戲劇相關的文學,我們可以將其引申為「視聽文學」,它是立體、全面、多維的。老舍戲劇節在選戲上一直在拓展文學的內涵,在強調文學修養、文學精神、文學底蘊,在強調戲的內在品質。

《我的理想生活》選取了老舍先生的六則作品——《我的理想家庭》《善人》《火車上的威風》《月牙兒》《駱駝祥子》和《老年的浪漫》。老舍的作品,可以類比莎士比亞,當代感特別強,穿透力和感染力都很強。《我的理想生活》用當代的藝術思維、當代的觀演關系、當代的戲劇理念來承載、解讀老舍,用當代的戲劇向前輩的文學致敬。文本上,保留了老舍原作品當中95%的文字,把老舍的東西「擱」在這裡,用我們的舞臺視聽語匯去解讀老舍的原著。

馬爾克斯在《霍亂時期的愛情》中說:「哪裡有恐懼,哪裡就有愛。」那些依據真實災害所進行的文學創作,從文化記憶的角度見証了歷史,它可以在任何時候帶領人們「重返現場」,在重溫彼時的「無助」與「絕望」後,痛定思痛,更加珍視生命的寶貴。真正的作家背負著全人類的苦難。他是人類記憶的存儲器,又是人類行為的啟蒙者,靜默如深淵,高昂如旗幟。他不會羅列現象,也不是僅僅去講述一個故事,而是把文字變成思想。就像老舍的《四世同堂》,這種思想既有民族的特性,又有人類的共性,每一個字都是人類苦難的結晶和升華。

用老舍衣缽堅守戲劇現場

談到2020年戲劇節的特殊背景,戲劇節策劃人之一程輝說,經歷過疫情之後更需要劇場了。被困在家裡的時候,我們都在思念溝通和交流,而劇場則是重新構建交流的一個絕佳場所,所以我們希望通過老舍戲劇節,用回歸現場的方式發出聲音,告訴大家:劇場還在。線上雖然對推廣戲劇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但是「現場」仍然是戲劇不可或缺的,或者說是最根本的所在。2020年在劇目選擇上更重視人文關懷,更在意對人與人之間關聯的展現。我們不想簡單地用線上放映的方式,而是想寄託一種我們的期待和情感,於是選擇了劇場放映的方式,並選取了《真假桃花》《萬尼亞舅舅》和原版《戰馬》這三部首次或鮮少在國內放映的劇目,表達對國外戲劇夥伴的支持和思念,盡可能地表達「我在現場」的堅守。

回顧四年來的艱難歷程,北京演出公司副總經理林禮斌說:「老舍一生始終強調『民眾情感、人文關懷、民族語言、國際視野』的文學書寫,這就是我們這個城市的靈魂,是我們反觀自我的一面鏡子,是我們反觀自我文化形成的一段根基。撐過一個戲劇節的艱辛難與人言,不念過去,不畏將來,越是特殊的時刻,越需要我們挺身而出,方能凸顯文化企業的社會擔當。我相信隻要堅守呼喚戲劇文學精神的初心,就一定可以為觀眾奉獻更多的高品質、國際化的戲劇,通過有溫度有個性的『戲劇』這一媒介,傳承以老舍先生為代表的北京本土文化精神,塑造北京特有的戲劇品牌!」

(責編:劉穎穎、魯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焦點

  • 「在現場」感受戲劇文化魅力 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除了走進劇場觀演外,本屆戲劇節希望通過「戲劇茶館」文化活動,營造真實的、充滿人氣的「在現場」氛圍,呈現戲劇獨特的「在現場」魅力。從2020年10月23日至12月底,戲劇節推出了「在現場」和「現場放映」多場主題活動,為觀眾們打造多元的戲劇感受方式——在劇場之外的空間通過對談沙龍、主創見面會、劇本朗讀、主題講座等活動形式感受戲劇文化魅力。
  • 2020年第四屆老舍戲劇節重回溫暖的秋天
    老舍戲劇節自成立以來,始終秉承「呼喚戲劇文學精神」的宗旨,以「民眾情感、人文關懷、民族語言、國際視野」為主題,精心策劃戲劇表演和文化活動,普及,推廣戲劇藝術,他已經成為北京與影響力的文化品牌活動之一,被稱為「京城文化新地標」。
  • 首屆老舍國際戲劇節| 不得不看的一部劇場版紀錄片《國家劇院的絆腳石》
    —— 老舍   2017年7月7、8日,首屆老舍國際戲劇節納入演出同時也是2017「柏林戲劇節在中國」劇目之二《國家劇院的絆腳石》即將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與中國觀眾見面
  • 首屆京味兒文化戲劇節開幕儀式暨話劇《秦宅》發布會圓滿落幕
    11月25日下午,首屆京味兒文化戲劇節開幕儀式暨話劇《秦宅》發布會在77劇場舉辦。本屆戲劇節得到了東城區文化和旅遊局、西城區文化和旅遊局的大力支持。秉承著「堅定文化自信,守護精神家園」的理念,在「以戲劇之美滋養城市之魂」的主題思想指導下,首屆京味兒文化戲劇節由北京五十六號文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北京演出行業協會、北京劇萌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以及凱撒集團共同發起;力圖通過京味兒戲劇展演、京味兒戲劇體驗工坊、高峰論壇等多種形式,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傳播高雅戲劇文化、普及傳統文化
  • 創傷中與老舍的特別相遇
    在這個特殊的年份,經歷了辦與不辦之間的糾結,老舍戲劇節從金秋到歲末用八部兼具文學性與戲劇性的本土作品,和「我在現場」「IATC劇目導賞」「走進老舍筆下的戲劇場景」等主題活動,完成了一次城市性格塑造的舞臺建構。
  • 戲劇藝術流淌於江南水鄉(藝文觀察·管窺戲劇節②)
    加上散落於景區的《我我我》等10件公共空間藝術展演作品,懸掛在主街兩側的100位中外戲劇名人的肖像,隨處可見的演出、活動海報、展板、冊子,大藝術家、偶像明星與普通觀眾甚至偶然遊客圍繞戲劇的坦誠交談等等,從劇場到街頭,從白日到黑夜,從需要搶票、預約到人人可以觀看、參與,戲劇藝術在烏鎮成為沒有圍牆的文化形態,鮮活地流淌於江南水鄉,成為外來客與當地人共同珍視的記憶。
  • 錫比烏戲劇節印象——戲劇,是一座城市的文化信仰
    為期10天的第22屆錫比烏國際戲劇節於6月12-21日舉行,來自包括中國在內的70多個國家的2500多名藝術家,在67個場所進行了400多場演出活動。路邊賣鮮花和櫻桃的老婦安然恬淡;疲憊不堪的公交車驅動著落魄的生機;鴿子在男女老幼的腳下悠然自樂……如此精緻,沒有所謂的與時俱進,卻平添一份心底的坦然和舒適。(圖2)
  • 錫比烏戲劇節:戲劇也是有味道的
    為期10天的本屆錫比烏國際戲劇節於12日開幕,來自包括中國在內的70多個國家的2500多名藝術家聚集於此,在67個場所進行400多場活動,為當地民眾和各國遊客帶來豐盛的藝術盛宴。廣場表演秀我們在孩子的夢裡走了一遭。一個多小時的表演,充分地體現了分享、歡樂。情人們在親吻,孩子們在嬉戲,人們在盡情享受著這個節日。
  • 2020年最後的戲劇節一定得趕上!
    「長沙小戲骨」「高校戲劇社」展演原創優秀劇目 「讓戲劇走進生活,把舞臺留給生活,讓越來越多的人體會到戲劇這種藝術形式別致多樣的魅力,是本次戲劇節的宗旨和心願。」303劇場創始人袁野導演介紹,此次戲劇節還將實現群眾戲劇的南北同臺演繹,以及長沙青年戲劇展演。
  • 烏鎮戲劇節五周年,五年一瞬文化復興夢
    2013年,嶄露頭角,烏鎮戲劇節僅憑六部特邀劇目便贏得國內外關注;2014年,漸入佳境,烏鎮戲劇節以強大的藝術創造力,領跑國內戲劇節(展);2015年,繼往開來,烏鎮戲劇節已然成為國內外戲劇愛好者心中的聖地;2016年,烏鎮戲劇節再上層樓,成為推動國內外文化交流的國際性文化發生地。
  • 第三屆北京劇院戲劇節暨兒童戲劇嘉年華將於12月18日開幕
    2020第三屆北京劇院戲劇節暨兒童戲劇嘉年華將於12月18日開幕,2021年2月3日閉幕。本屆戲劇節由北京劇院、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兒童劇委員會、中國文化管理協會演藝工作委員會共同主辦,將打造一個集「原創兒童劇、兒童戲劇教育產業、行業交流」於一體的大型綜合性兒童戲劇品牌活動。
  • 嶽麓山也有戲劇節了 「戲精們」快來看戲吧!
    由烏鎮戲劇節嘉年華項目負責人攜仙境夢遊愛麗絲+孫老頭出遊記+侏羅紀部隊+探險家族+尋找牡丹亭5組藝術團體,不間斷在樹王廣場、帆船廣場、魔法雨傘廣場向大家展示戶外藝術的魅力。不少粉絲與戲劇愛好者專程而來,只為一睹戲劇節嘉年華的魅力。沉浸在鳳凰街這個大型的文化藝術空間。
  • 烏鎮戲劇節,古鎮的另一種形式
    在德國著名劇場藝術學家雷曼看來,孟京輝版的《茶館》是一次對經典的成功改編,它不僅保留了很多老舍原作文本的原汁原味,也為老舍的經典文本帶來了新的生命力。作為今年戲劇節的藝術總監,也許是受愛丁堡戲劇節、阿維尼翁戲劇節等著名戲劇節的影響,孟京輝邀請了更多的實驗戲劇前來演出。
  • 2020第三屆北京劇院戲劇節暨兒童戲劇嘉年華盛大開幕(附高清圖)
    本屆戲劇節由北京劇院、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兒童劇委員會、中國文化管理協會演藝工作委員會共同主辦,將打造一個集「原創兒童劇、兒童戲劇教育產業、行業交流」於一體的大型綜合性兒童戲劇品牌活動,將成為兒童全面感受戲劇魅力、體驗和學習戲劇的機會,也將成為兒童劇和戲劇教育行業人士共謀發展的平臺。
  • 第三屆北京劇院戲劇節暨兒童戲劇嘉年華下周開幕,主題活動花樣多
    2020第三屆北京劇院戲劇節暨兒童戲劇嘉年華將於12月18日開幕,2021年2月3日閉幕。戲劇節包括開幕式和戲劇嘉年華「童眼觀劇」、「戲潤童心」、「童戲未來」等主題活動,將為兒童提供全面感受戲劇魅力、體驗和學習戲劇的機會,也將成為兒童劇和戲劇教育行業人士碰撞火花、共謀發展的平臺。
  • 大涼山國際戲劇節|「後疫情時代」如約而至,來看行業專家現場直擊...
    作為新冠疫情爆發後,全世界少有與觀眾如約而至、正常舉辦的國際戲劇節,專家們匯聚大涼山,現場直擊了戲劇節一線鮮活的場面,他們把戲劇節的體驗思考沉澱於心,將「大涼山國際戲劇節模式」帶來的啟發分享給業內同仁。
  • 臧寧貝:從亞歐國家戲劇節看當代戲劇的發展
    文/ 臧寧貝戲劇導演,上海市閔行區戲劇工作者協會會長。戲劇,小眾文藝,凡人念起,戲裡一晌貪歡。但戲劇節,卻是一口經年的「溫吞水」,你方唱罷我登場,模式已成定式,雖熱鬧有餘,但個性不足,只是一年一年又一年。
  • 第三屆北京劇院戲劇節暨兒童戲劇嘉年華開幕
    中新網12月19日電 18日,2020第三屆北京劇院戲劇節暨兒童戲劇嘉年華開幕,將於2021年2月3日閉幕,為期48天。本屆戲劇節由北京劇院、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兒童劇委員會、中國文化管理協會演藝工作委員會共同主辦,本屆戲劇節內容包括「童眼觀劇」「戲潤童心」「童戲未來」主題活動。現場圖戲劇節開幕式大戲由話劇《湘江1934》拉開序幕,故事講述了一位15歲的紅軍小戰士短暫而波瀾壯闊的生命歷程。
  • 第五屆烏鎮戲劇節 | 《花吃了那女孩》榮獲「最佳戲劇」獎
    「 曾在現場的你Q:您看完戲有什麼樣的感受嗎A:我的第一感受是很震撼我自己也是同樣的感受我想這應該就是戲劇給到人一個很大的魅力
  • ACT上海當代戲劇節 不止戲劇
    第十一屆上海當代戲劇節(Shanghai International Contemporary Theatre Festival簡稱:ACT)將於2015年11月3日在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拉開帷幕。今年以「不止戲劇 More Than Theatre」為主題的上海當代戲劇節將於11月3日至11月29日為期一個月的時間內,集中呈獻來自印度、新加坡、日本、英國、西班牙、韓國、希臘、墨西哥、中國香港、中國臺灣等15個國家和地區的22臺國內外最先鋒、前沿、創新的當代戲劇作品,包括舞蹈劇場、肢體劇、喜劇、群口話劇、沉浸戲劇、紙偶劇、多媒體劇場、實驗劇場、面具表演、親子劇場等不同類型的戲劇形式,演出將分別於上海話劇藝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