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eX:會飛的「水塔」,向太空進擊!

2020-12-27 天文在線

德克薩斯州南部的當地居民在晚上看到了超自然現象:一個巨大的鏡面拋光機在海灘附近對著人咆哮,隨後透過一團橙色的煙霧,騰空而起,在空中盤旋,最後緩緩落地。

雖然發射只持續了不到一分鐘,但深夜的景象是Space X的「Starhopper」火箭飛船的第一次真正飛行。

「Starhopper」形似三腳水塔,在煙霧和黑暗中幾乎看不到,但馬斯克在社交上表示,試驗奏效了。

測試之後,馬斯克發推文:「『Starhopper』成功起飛。水塔也能飛,哈哈哈。」

這場發射引起了一場大火,消防員雖然努力控制,但還是在隨後的一夜之間蔓延到附近的野生動物保護區。不過,從在社交上發布的一段視頻可以看到,緊急救援人員抵達火災現場,正在鋪設軟管以抵抗火焰。

一位來自SpaceX的發言人在給BusinessInsider的郵件中寫道:「在我們的星際飛船原型首次試飛成功之後,發生了一場大火,不過已經得到控制。SpaceX的團隊正與布朗斯維爾消防局合作,以處理這次事件。一如平常,我們採取了預防措施以確保公共安全,附近的居民也都遠離了預先設定的安全區。」

「Starhopper」的成功起飛是Space X飛向月球和火星的關鍵一步

「Starhopper」的使命並非是飛到太空之中。相反,它是一個及技術測試平臺,最終它將可以驅動一個更大、更強力的發射系統,也就是星際飛船。

在馬斯克的設想中,「星際飛船」是一種近400英尺高、可完全重複性使用的不鏽鋼飛行器,一次可運輸約100個人和超過100噸的貨物到火星。

「Starhopper」直立高度為60英尺,寬30英尺,使用了一個名為「Raptor」的火箭引擎,同時據馬斯克描述,一艘駛向深空的「星際飛船」可以使用41個這樣的引擎。

(Elon Musk/SpaceX)

這種引擎是必不可少的,但其高昂的價格使得SpaceX公司正在測試限制原型飛行器(例如Starhopper)中該引擎的使用數量,從而及早發現問題、節約資金並且使「Raptor」成為安全、可靠的空間飛行硬體。

馬斯克的最終目標,是星際飛船能夠在多次起飛、降落的過程中,從很少修理到無需修理。他表示,著將比傳統的一次性火箭減少成百上千倍的發射費用。

馬斯克表示:「完全、快速的可復用性代表著進入太空的理想,也是基本步驟之一。沒有這種能力,我們就無法去往其他星球生存,不可能在月球建立基地,也不可能在火星上建立城市。」

但要達到該階段還需要很長時間的測試,成功的起飛成為了極為關鍵的第一步。

一場來之不易的飛行

SpaceX公司在德克薩斯州博卡奇卡村開始建造「Starhopper」。馬斯克炫耀了這個飛行器。SpaceX公司進行了首次試飛(馬斯克稱之為「hop(跳躍)」)。

那些最初的測試是用巨大的鏈條栓住飛船的底部,所以「Starhopper」只飛起了不到幾英尺高。

有一次發射以失敗告終——點火後不久,飛船的引擎突然熄火。不過後續的發射取得了成功。

Space X認證工程師凱特·蒂斯(Kate Tice)在現場直播時說:「看來我們在測試已經失敗了。如你所見,這架飛船沒能起飛。」

不過,Space X在後續重新振作並再次嘗試。

在一陣沙塵和火箭發動機排氣聲中,「Starhopper」按預設於晚上起飛,飛到至少65英尺(20米)的高空,盤旋了一段時間之後降落回起飛時的降落臺。

整個飛行過程遵循馬斯克早些時候制定的計劃,持續整整十秒。除了飛行片段,馬斯克還在社交上曬出了安裝於飛船底部的相機拍攝出的一段視頻,清晰地展現了「Raptor」引擎推動飛船拖離地面的過程。

雖然很難辨別,但還是可以看到飛船頂部在火焰與煙塵的包裹之中短暫升起。

後續的成功試飛,標誌著SpaceX成功研製出了能夠對像「Starhopper」這樣的大型飛船進行驅動、控制並著陸的引擎。

關鍵在於,這種引擎所小號的燃料是液態甲烷,這正是地球上大多是天然氣的組成成分,同時也是馬斯克希望在火星上製造的燃料。

Starhopper」與「星際飛船」的未來

馬斯克表示,隨著這次無束縛試飛成功,該公司接下來的目標是將「Starhopper」發射到650英尺(200米)以上。

SpaceX現在擁有的營業執照,限制其對於「Starhopper」這樣的大型飛船,發射高度不得超過3.1英裡(5公裡),飛行時間不得超過6分鐘。

但Space X並未就此止步:他們現在正在建造更大、更多的180英尺高(55米高)的火箭飛船,命名為「火星一號星艦」,馬斯克說它可以在兩到三個月內從德克薩斯州或佛羅裡達州起飛,並於年底前到達軌道。

(Yutong Yuan/Samantha Lee/Business Insider)

馬斯克在社交上表示,Space X正在為這些原型機的軌道飛行獲取「監管批准」,每個原型機將有三個「Raptor」引擎,而不是一個。

馬斯克說,Space X計劃在2020年底前發射全尺寸「星際飛船」。然後在2021年的某個時候,該公司可能會嘗試在月球上登陸一艘沒有經過改裝的完整的星際飛船(也許是向美國宇航局的一種大膽展示)。

在2023年左右,Space X計劃發射「星際飛船」的第一批人類乘客:一位日本億萬富翁和他親手挑選的藝術家團隊——進行繞月航行。

據報導,Space X總裁兼營運長格溫妮·肖特威爾(Gwyne Shotwell)表示,該公司希望在2024年前將首批未經改裝的有效載荷送入火星。在此之後,也許是2026年,Space X可能會登上火星。

博卡奇卡發射場的奠基儀式上,馬斯克說:「從這離開的人很可能是第一個離開地球的人。」

參考資料

1.WJ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 DAVE MOSHER, BUSINESS INSIDER-Laurels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spacex剛剛成功將第十一批星鏈送上太空,誕生世界首枚「7手」火箭!
    是的,你沒看錯,spacex剛剛又成功的發射一批星鏈衛星了。北京時間2020年8月18日22點31分,spacex「6手」獵鷹9號火箭成功點火,順利將第十一批星鏈衛星成功送入太空。這不但使得spacex的星鏈衛星超過650顆,而且也是spacex的第100次發射!
  • 進擊的巨人:會飛的巨人即將出現?
    在《進擊的巨人》這部動畫,步入收尾階段後,一些新信息的出現,也讓人對於這部動畫最後的結局,越發的好奇。是艾倫能夠獲得最終勝利,還是地鳴最終被阻止,還是會有什麼讓人意外的結局呢?在133話中,隨著一些劇情的出現,讓人明白了艾倫的決心,以及可能會有會飛的巨人,即將出現!
  • 你知道水塔花嗎?如何養好水塔花呢?
    然後就是水塔花的澆水。此花常用簡狀的水塔基部的鱗狀毛吸收水分,因而要經常給葉筒灌滿水。若水分不足,葉色就會暗淡無光,且會逐漸變黃。花筒內的水,每隔半月要更新,若水受汙染髮臭,會影響花的生長。 在天氣炎熱或空氣乾燥的季節,要經常向葉面噴水,以保持較高的空氣溼度,但不可使盆內積水,否則會引起爛根、死亡。
  • 我國「天琴計劃」測出最準地月距離、SpaceX全球首次商業載人發射
    據了解,地月距離在38萬公裡左右,地月雷射測距基本原理就是從地面測距臺站的望遠鏡上,將高度同向性脈衝雷射束射向放置在月球表面的反射鏡,反射鏡發射該雷射信號再通過地面臺站的望遠鏡接收,通過發送、接收時間差計算出地月之間的距離,地月雷射測距是目前人類歷史上最遠距離的雷射測距實驗,也是目前地月距離測量精度最高的技術手段
  • 太空人在太空開槍會發生什麼?美國給出試驗結果,很多人不信
    這標誌著全球再次邁出了進擊宇宙的關鍵性一步,推開了載人航天的新時代。現如今,美俄中作為全球三大具備完善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都已經在宇宙深處留下了自己的足跡。而歐盟和日本等國也都在航天領域攻堅克難,將人類對宇宙的探索推向了高潮期。值得一提的是,太空人進入太空執行任務的時候,都會隨身攜帶一些急救物資和防身裝備,而手槍也包含其中。
  • SpaceX與「太空跑車」,你不知道的9個浪漫細節
    知道你們被「SpaceX首飛成功」刷屏了也知道會第一時間被這張「太空跑車」震撼到「難道不是電腦合成的嗎?」「這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北京時間2月7日凌晨SpaceX的新型火箭「重型獵鷹」首飛成功了作為現今運載能力最強的火箭「重型獵鷹」不僅自己成功上天還捎上了一輛桃紅色的特斯拉跑車試想一下在幾年前如果有人跟你說要發射一個跑車去宇宙車上循環放著歌兒繞著太陽飛十億年恐怕你會覺得這個人腦子有問題
  • 外媒詳解SpaceX載人發射要點:為何取消?是否會將病毒帶入太空?
    美國總統川普和副總統邁克·彭斯(Mike Pence)都從華盛頓特區飛抵NASA太空中心,親赴現場觀看發射。在預定發射時間前四十分鐘,發射任務負責人必須決定是否要開始向「獵鷹9號」的燃料箱中注入煤油火箭燃料和液態氧。但由於天空仍然灰暗,發射臺周圍也有暴風雨,他們決定周六再試。為什麼取消發射?
  • 是什麼力量,將水汽從南半球抽上青藏「水塔」?
    青藏高原水資源豐富,有「亞洲水塔」之稱。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徐祥德院士等提出,在青藏高原「熱力驅動」下,暖溼氣流從低緯海洋向高原輸送、匯聚,形成了特殊的跨半球、全球性「大氣水塔」大氣水分循環過程。本研究表明,在西風與季風的協同作用下,中低緯海洋水汽源與青藏高原冰川、湖泊、河流系統之間相互影響,產生了特殊的跨半球、全球性「大氣水塔」大氣水分循環過程。研究者在跨半球尺度上,從大氣能量、水汽交換視角出發,研究了高原區域相關的緯向、經向垂直環流結構。
  • 飛赴國際空間站 SpaceX首次正式載人飛行發射升空
    首次正式載人飛行(Crew-1)在甘迺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搭載四名太空人飛赴國際空間站。1990年到1993年,沃克向詹森航天中心請假去讀研究生,其研究領域是太陽風與金星大氣的相互作用。   野口聰一(Soichi Noguchi   )生於1965年4月15日,是日本航空工程師和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太空人,還是第五位進入太空的日本太空人。
  • 「亞洲水塔」水量超9萬億立方米
    本報北京12月21日電 記者齊芳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對有「亞洲水塔」之稱的地球第三極地區——青藏高原及周邊高山地區中的冰川儲量、湖泊水量和主要河流出山口處的徑流量進行了初步估算,水量超過9萬億立方米,而積雪和凍土的水量估算還在進行中
  • 追問SpaceX商業載人發射成功,太空探索是否值得?
    舉例來說:宇宙資源豐富,但為了開採他們付出的資源要大於獲取的資源;地球生存空間有限,但太空環境更加惡劣等,總之所有矛盾的焦點,都集中在「是否值得」這個問題上。這也導致對太空探索與開發的思考,無法避免的集中到了現有航天商業化較為成功的三大產業中,即:通信,遙感和導航。在能看到商業前景的前提下,這傳統的三大產業也存在,軌道和頻率資源的限制,所以在航天商業化進程中,疑慮要遠大於樂觀情緒。
  • 剛剛,SpaceX將這4名太空人送入太空!川普、拜登發推祝賀
    這次發射被稱為 Crew-1,是 SpaceX 為NASA執行的第一次載人航天任務,四名太空人將在空間站停留六個月,這也將使Crew-1成為美國有史以來時間最長的一次太空飛行。 北京時間11月16日8點27分左右,SpaceX首次正式載人商業飛行(Crew-1)在甘迺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搭載四名太空人飛赴國際空間站。
  • 阿湯哥準備和NASA合作、坐馬斯克龍飛船上太空拍電影!
    SpaceX 載人龍飛船上天入地、不斷渴望更大、更強的特技和布景的湯姆·克魯斯,這次真要在馬斯克的幫助下上太空了。他這次的目標是實現所有動作電影的最高成就:在太空拍攝電影。阿湯哥這次要從這兒跳嗎?湯姆·克魯斯正在與埃隆·馬斯克的SpaceX進行早期討論,討論是否可能在太空拍攝故事片,而美國宇航局(NASA)也參與了早期的交談。NASA局長Jim Bridenstine在推特上證實了這一消息,稱此舉將「激發新一代工程師和科學家」從事太空旅行,對此他感到興奮。馬斯克則跟著回覆:應該會很好玩!
  • 為什麼火箭可以飛出太空,而飛機再怎麼快也飛不出去呢?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我們日常做的飛機不直接飛出太空呢?而是需要研究火箭呢?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看看這是為什麼吧。 其實飛機無論怎麼向上攀升,都是不會飛出地球到達太空的,但也倒不是因為飛機飛得太慢,而是因為在設計飛機的時候就沒有考慮它需要飛出地球
  • 「亞洲水塔」水量初步摸清
    青藏高原是亞洲眾多大江大河的發源地,被稱為「亞洲水塔」。2017年,我國啟動第二次青藏科考,圍繞「亞洲水塔」動態變化與影響等課題,展開考察研究。近日,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檀棟透露,科考隊近期在「亞洲水塔」變化與影響的機理研究方面取得了階段性重大進展。
  • 食堂大師傅做菜很臭,原因是水塔裡泡了具屍體丨馬路軼事
    儘管水塔有蓋子,但因為年久失修,封閉得並不是那麼嚴實,還是常會有些老鼠、小蛇之類的小動物偷偷溜進水塔裡。有時候它們只是光顧一番就走,但有的時候它們運氣不佳的話,也會掉進深深的水裡,無法逃生。而且在雨水充沛的季節,也常會有泥沙之類雜物被流水攜帶,從縫隙灌進水塔裡,所以每過一段時間,就需要專門的人把水塔裡的水放光,然後進到裡面進行刷洗清理。
  • 超9萬億立方米,「亞洲水塔」水量初步摸清
    青藏高原及周邊高山地區,是地球第三極,是亞洲10多條大江大河的發源地,被稱為「亞洲水塔」。如果以海拔2500米的等高線為界,亞洲水塔區的面積約400萬平方公裡。發源於亞洲水塔區的河流的流域總面積約1000萬平方公裡,流域內的總人口約20億。
  • NASA及SpaceX影壇創舉 阿湯哥明年登太空拍片
    明年他將再度挑戰「不可能的任務」,隨著美國太空總署搭乘「SpaceX」太空船,登上太空拍電影。Musk)旗下公司「SpaceX」所制的太空船「天龍號太空船2號」徵戰宇宙,若成功前往國際空間站(ISS),他將成為全球影壇首位前往外層空間出外景的男星。
  • SpaceX載人上太空:九個關鍵階段與兩位優秀的太空人
    當天,埃隆·馬斯克的公司計劃執行首次載人飛行任務,該任務稱為Demo-2,它將把NASA太空人鮑勃·貝肯和道格·赫利送上太空,根據計劃,於5月28日到達太空站,並可能在太空中停留1-4個月。這項任務非常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