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小吃是由臺灣市井文化發展而來,在數十年前隨著臺灣經濟的起飛,一些誕生於臺灣街頭巷尾的美味小吃開始大放異彩。有些臺灣小吃也漂洋過海在海峽的彼岸開起了連鎖,比如:永和豆漿.豪大大雞排.一點點奶茶.都可奶茶等等,不過要吃到正宗道地的臺灣小吃還是要身臨其境的到臺灣來大快朵頤才好。

臺北是臺灣北部小吃薈萃之地,各種小吃琳琅滿目令人目不暇給,阿宗面線無疑其中明星品牌。

阿宗面線的創辦人叫林明宗,原來是做導演的,大概是覺得在導演行業前途渺茫改行賣起了小吃,開始是做魷魚羹並無起色,又學做大腸面線,阿宗面線的名號從1975年的路邊攤開始逐漸風靡世界,如今成為臺灣必吃小吃之一。

臺灣面線的起源是福建面線,又稱面線糊,臺灣面線一般有兩種一種是蚵仔面線如臺北饒河的東發號,一種就是大腸面線,阿宗面線就是其中代表。

阿宗面線的吃法也很有特色,阿宗最早是路邊攤,後來立足於西門町,西門町的店面卻並無座椅,直至今日依然如此,所以去西門町就會看到一幅景象,一大幫的人圍著阿宗面線的店外站在馬路上,毫不顧忌風度的在稀裡呼嚕的吃麵線,不時有燙嘴的吸氣聲和滿足的呻吟聲傳來。也算是一奇了。

為什麼不設座椅呢,大概有兩個原因,主要是因為場地狹小,再有一個估計就是設置了有坐的有不坐的總是有些爭端,乾脆就大家一視同仁,吃飯一樣大,管你達官貴人還是平頭百姓都一樣站著吃好了,後來忠孝店和士林店開張才有了長板凳一樣的簡單座椅,不過19年士林夜市的店關了。

可是阿宗面線可不是用站著吃的噱頭來唬人的,這麼多人紛至沓來寧願站著吃也要一快朵頤也是因為阿宗面線確實好吃,面線滑潤順口、大腸香彈,再加上筍絲、辛香料熬煮後有濃濃柴魚香味的湯頭,再配上九層塔和香菜的香氣,那酸爽宜人的味道由口中流下,那滿滿幸福的甜蜜便從心中而出。

在大陸吃麵一定要用筷子的,臺灣面線一般是剪開放入湯中,吃麵線都是用勺子來吃,西門町店的店外有小桌上面放有配料,需要什麼配料自己添加即可。
因為疫情的關係許久未曾出門了,這阿宗面線的滋味也只能在腦海中回味,失去的時光不會再來,但願歸來的那時重拾熟悉的味道依然如此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