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紫東
【520後支付寶不綁定臺胞證餘額要凍結?!
看到這則消息後,很多臺灣朋友紛紛發來「唁電」。畢竟作為方便的行動支付,支付寶已經深入臺灣民心,根據臺灣媒體估計,有十萬左右使用支付寶上淘寶購物的臺灣網友將會受到影響。而臺灣本身落後的行動支付業務,也讓越來越多的人更傾向於使用支付寶,不信你靠手機在臺灣生活一天,簡直連走都不會路了;相比之下,外國小哥雷普利曾在北京體驗了一把24小時無現金生存,結果是,爽呆了。
每年的雙十一購物大狂歡,都會看到諸如「淘寶統一中國」、「支付寶統一中國」這樣的調侃,但仔細想想,這也許並不是很遙遠的夢。】
在墾丁做租車服務的小豬哥最近再也不用為收費找零的事情發愁了,因為他新引進了支付寶和微信支付。自從去年獲準登陸臺灣之後,這項在大陸已經席捲二三線城市的支付方式在臺灣的應用範圍越來越廣,在電子支付領域把臺灣甩開幾條街,難怪在年初的「總統」候選人辯論會上,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抨擊藍綠兩黨,說因為他們「執政」時推行電子支付不力,導致現在臺灣第三方支付落後大陸十餘年。
目前臺灣約有7兆多臺幣流通,實體通路仍有75%依賴現金交易,即使捷運悠遊卡能使用的地方愈來愈廣,可以在便利商店使用,但是仍受限5000元的儲值上限,此外,身為小資階級的象徵——信用卡,雖然也被廣泛使用在百貨公司、大賣場等通路上,但是數張卡在身的繁複卻讓人更加苦惱。在作為電子錢包的手機支付業務上,臺灣的金融業受限於主管機關「金管會」的監理,發展始終徐徐牛步,直到2015年金管會開放「金融3.0」的業務後,金融業才從洪荒時代,走向與世界接軌的電子時代。
在剖析電子金融的發展前,得從臺灣金融業的發展道路說起。臺灣的金融業發展主要依循歐美發展模式,以銀行為例,發展至今主要有三項獲利來源,首先是銀行的存放款服務,也就是藉由利率的差異,吸引存款者的資金,挪作放款予有資金需求的客戶,這在過去經濟騰飛時代動輒5-6%利率時,大量吸收消費者將錢儲至銀行,也是銀行最主要的業務。到了上世紀70年代,臺灣開始引進信用卡,在消費主義瀰漫的社會氛圍下,透過發卡提供「未來支出」服務,一方面賺取循環利率,一方面也可收取在實體店家裝設刷卡機的費用。這項服務為臺灣金融業賺取了大把的財富,但是也因為發卡時的信用審核不嚴格,使得還不出款的人愈來愈多,至2005年爆發了「雙卡風暴」(信用卡與現金卡導致的卡債和卡奴),因此銀行界也認賠了700億臺幣,使臺灣社會震蕩一時。第三項獲利來源則是近年來較牛的財富管理,也就是證券、股票、基金等投資。銀行透過承作辦理基金等金融商品的販售,協助消費者利用槓桿累積財富,消費者則必須支付銀行手續費。由於這項業務對於銀行幾乎無成本,因此可說是「穩賺不賠」。
臺灣「金管會」對於金融業,尤其是銀行界的監管相當嚴格,用意是保護消費者,但是也拖遲了數位金融的腳步。正當大陸的支付寶、微信等公司在進行金融創新之際,臺灣金融業者卻因「金管會」沒有允許,不能貿然開展電子業務。筆者在銀行工作時,有位前輩這樣告訴我:「在大陸,主管機關沒說的你都可以做,在臺灣,主管機關沒說的你都不能做。」這話可嗅出兩岸政府對於金融創新的態度差異。
儘管如此,臺灣仍在去年開放了「金融3.0」在線共12項業務,對消費者影響較大的包括在線匯款、申請貸款、申請信用卡、信託開戶等,除此之外,也開放銀行與其他業者可申請第三方支付的執照,包括遊戲業、電子票證業(例如悠遊卡公司)、電信業等,使目前臺灣的電子金融發展陷入戰國時代,相較於中國大陸已顯現支付寶與微信兩強對峙,臺灣的電子金融版圖仍在進行重組的過程之中,誰能順利搶食這塊大餅,仍有待時間觀察。
臺灣「金管會」開放業務後,消費者使用「拍付Pi行動錢包」掃碼付款
值得一提的是,第三方支付所帶來的大餅,還包括能夠對消費者做行為分析的大數據應用,這也就是坊間常說的「羊毛出在狗身上,豬來付錢」。在「資料為王」的情況下,第三方支付業者(狗)能夠運用信息分析,將消費者(羊)的行為進行個別精準性的分析,吸引想加強營銷的其他企業(豬)來購買分析資料。這些帶來精準營銷的資料,對於習慣以信用卡來消費的臺灣市場來說,已經有著厚實的基礎,在電子金融時代,支付資料的記憶與存取更加方便,也因此,對於覷準大中華市場、電子金融成果豐碩的支付寶和微信來說,進軍臺灣市場勢在必行。
由於支付寶和微信等大陸支付業者在臺灣,目前尚不能單獨進行營業,因此需透過獲得跨境支付業務許可的臺灣銀行業者來拓點。去年12月,支付寶便跟玉山銀行合作,使得擁有支付寶的大陸旅客或學生,能夠在百貨、夜市用支付寶消費;微信則跟臺灣公股的第一銀行合作,能夠讓消費者在與微信支付合作的店面上,用QRCode(二維碼)支付轉帳。在臺灣第三方支付業者還在捉對廝殺之際,是否能夠匹敵已經發展成熟且行之有年的支付寶跟微信,恐怕正是臺灣主管機關遲遲延緩兩岸金融往來業務的原因,然而,開放與否也如同雞肋,畢竟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只有開放才能良性競爭和鼓勵創新,但矛盾的是,以卵擊石的勝負至為明顯,臺灣政府在民意和輿論的敵視下,若驟然開放無異於自毀長城。
支付寶已經可以在臺灣的夜市掃碼消費
然而支付寶和微信已經對臺灣的消費型態逐漸產生影響,首先,加速刺激了臺灣業者發展本身的電子支付業務。在銀行界,中國信託已經和臺灣最大的連鎖便利商店7-11合作,開展「拍付Pi行動錢包」,國泰世華銀行也推出「KOKO」App,讓消費者之間能夠用手機號碼或二維碼來相互轉帳,類似於支付寶或微信的拆帳功能。其次,2015年將近四百萬陸客來臺觀光,在臺灣消費粗估2000億臺幣(約400億人民幣),對於習慣電子支付的陸客,在支付寶進軍臺灣後,就可免去臺幣兌換和現金找零的麻煩,為了爭取陸客,將有更多店家開放支付寶付款;第三,支付寶的便利也使囿於無大陸銀行帳號的臺灣消費者,更有誘因去開設大陸銀行帳號,用更方便、更流行的方式來完成付款。
旅客使用支付寶購買臺灣著名美食東山鴨頭(圖片來自網絡)
儘管電子金融潮流為不可逆的趨勢,但是政治意識形態產生的幹擾卻遽然浮現。部分臺灣人「反中」、「敵中」的色彩明顯,以至於認為支付寶是「木馬屠城」,如同宋朝時代的寮國一般,貨幣逐漸被宋幣取代而至滅國,也有網友將大陸盛行的芝麻信用視作政府控制人民政治思想的評比工具,這樣「先射箭再畫靶」的心態,瀰漫在許多年輕的臺灣民眾之間,也連帶影響大選後對兩岸金融交流可能造成的影響。
臺灣社運人士王奕凱擔心支付寶將使人民幣取代臺幣(圖片來自臉書)
當前臺灣銀行赴陸開設分行、子行,號稱「亞洲杯」的區域布局趨勢,但是臺灣新政府上臺後若採取的是兩岸敵視政策,臺灣金融業者可能受到兩岸關係變化,受到大陸政府的執照取得限制,或是臺灣金管會以資格等方式的總量限制;此外,目前在支付寶和微信在臺灣的業務,也有受到政治意識形態的介入而停滯的可能,連帶降低陸客消費能力,對經濟造成影響。
FDT在臺灣的「金融咖啡館」(圖片來自網絡)
不論如何,當前臺灣仍有一批年輕人在電子金融領域上奮鬥,走在政府蹣跚的步伐之前,比方說臺灣新創團隊「wage can」在加密虛擬貨幣「比特幣」(Bitcoin)上發展,處在電子金融潮流的尖端領域;「全家」便利超商也開放以比特幣兌換的現金券購物,成為持比特幣消費的全球最大單一通路;香港業者「FDT」也來臺灣開設全球首家「金融咖啡館」,只要下載FDT的外匯操盤手App便可免費入場,提供許多熱衷外匯市場投資的網友在在線交易、也在線下喝咖啡的「O2O」服務。儘管臺灣「金管會」的規範嚴格,使得金融發展的腳步緩慢,但是這些臺灣年輕人仍努力不懈,使得電子金融的前景仍大有可為。
本文來自:政經資訊新媒體觀察者網
聯繫·合作:2920915625(QQ)
微信公眾號可以像聊天那樣置頂了,想試試嗎?長按公眾號就能設置
回復「置頂」獲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