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大批觀眾離場的黑白神片《被塗汙的鳥》:沒關係,活著就好

2020-08-28 娛記麻花

1965年,美籍波蘭裔作家耶日·科辛斯基在美國出版了長篇小說《被塗汙的鳥》。

2019年9月3日,根據該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被塗汙的鳥》在威尼斯電影節首映。

2020年8月4日,我熬夜看完了這部電影,心裡頗有感想。

這是一部黑白型的影片,電影以小男孩JOSKA為視角,講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東歐的悲慘景色。

片名《被塗汙的鳥》取自電影中的一個小片段,當鳥兒的羽毛被塗成其他顏色後放歸鳥群,被同類啄死,這也寓意小男孩的坎坷經歷:有時候,自己人要比敵人更加兇殘。

電影總共分為9個小節,均以人名為標記,每個小節代表著小男孩JOSKA的一段經歷,9個部分一起構成小男孩煉獄般的流浪之旅。

「Marta」瑪爾塔

為了逃避戰火,小男孩的父母將他送到偏遠的鄉下,與奶奶瑪爾塔一起生活。隨著瑪爾塔的突然離世,小男孩沒有了生存的庇護,走上了流浪之路。

小男孩走到一個村子,村民認為他是外來的惡魔、吸血鬼,原本是想淹死,燒死他,最後又像對待牲口一樣,把他賣給了一個神婆。

「Olga」奧爾加

神婆奧爾加是一個站著撒尿的女人,在瘟疫肆虐的村莊,神婆靠著假把式到處給人看病,小男孩成為助手。

後來,小男孩也染上了瘟疫,神婆把奄奄一息的小男孩拉倒野外埋下,只剩頭在外面,禿鷲把小男孩啄的頭破血流,一個老嫗嚇走禿鷲救下了小男孩。後來,小男孩又被一個男人嚇進河裡。

「Miller」米勒

小男孩在河裡一路漂流,被手工坊的幫工米勒救下。手工坊的主人認為小男孩會帶來厄運,但還是讓他留下來了。粗暴的手工坊主人懷疑妻子和幫工米勒有染,便抽打妻子,用勺子挖出了米勒的雙眼,小男孩很害怕便逃走了。

「Lekh & Ludmila」萊克&盧德米拉

養鳥人萊克收養了小男孩,萊克和裸女盧德米拉有著仰慕之意,裸女為萊克送鳥,萊克和裸女野合。而裸女因為勾引年輕男孩被村婦們一起殺死,萊克也選擇上吊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小男孩不得已再次流浪。

這裡,有一個片段是電影的點睛之筆,即萊克向小男孩展示了鳥兒被塗汙之後,被同類圍攻殺死的震撼場面

「Hans」漢斯

一群猶太人從行駛的火車上逃生,德國軍人悉數擊殺,小男孩被軍隊俘虜,被當做禮物送給德國軍營。德國軍官漢斯奉命槍殺小男孩,漢斯在處決小男孩之前,放走了他。

敵人不一定就是惡魔,而自己的同類也不一定是天使。

「Priest & Garbos」神父&加博斯

善良的神父救下小男孩,並讓他做助手,無奈神父病重無力照養,加博斯主動提議收養小男孩,而加博斯是一個戀童癖,他性侵和虐待小男孩,小男孩設計殺死了他。

回到教堂神父已死了,小男孩又被村民扔進了糞坑。

「Labina」萊比娜

小男孩一路流亡,時至冬天,瀕臨凍死時,被萊比娜救起。萊比娜是個性慾強烈的女人,病榻上垂死的老人,她也要與之雲雨一番。老人死了,萊比娜就染指小男孩,嫌小男孩不能滿足自己,她就與家中的山羊發生關係。

小男孩殺了那隻山羊,還把血淋淋的羊頭破窗扔進萊比娜的房間,隨後逃跑了。

「Mitka」米特卡

一組德國軍隊屠殺村莊,在馬背上強姦姑娘。隨後俄國軍人團滅了那夥人,小男孩被視為戰爭孤兒留在軍營,安排待在狙擊手米特卡身邊。

米特卡黑夜中溜出軍營,小男孩跟了去。米特卡殺死了幾個村民並告訴他:這叫以眼還眼,以牙還牙。

部隊要轉移,米特卡送給小男孩一件禮物:一把手槍。

「Nikodem&Joska」父親&男孩

小男孩被送進猶太人孤兒院,只因小男孩拿起攤位上的木馬玩具看,就被小販辱罵和毆打,小男孩惱怒,一路跟隨小販,然後連開兩槍打死小販。在顛沛流離的東歐逃生之後,父親終於找到了小男孩。由於長期的分離,小男孩怨恨父親。

在回家的車上,小男孩無意中看見了父親手臂上的囚徒編號,終於,小男孩在車窗上寫下了自己的名字:JOSKA。

他知道了父親和他一樣,都經歷過戰爭的種種磨難,而寫下名字,就意味小男孩保住了自我。

這是一個沒有色彩的電影,在近三個小時的影片中,到處都瀰漫著死亡與絕望,毆打、殺戮、殘害、亂倫、性虐待和獸交不間斷,就好像人與畜生沒有什麼差別。全片臺詞極少,通過男孩清澈的眼睛,讓觀眾也看著人類的愚昧和野蠻。

越是貧窮的地方,人性的惡就越肆無忌憚,但不要以為這些罪惡只屬於那個戰爭時代,人性的惡從來沒有在人類文明中泯滅。

據說這部電影在威尼斯放映時引發了觀眾大規模離場,不過它入圍了第76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看完了電影,我準備去讀原著,讀一讀那原汁原味的麻木世界,通過文字感受活著。


相關焦點

  • 被塗汙的鳥:引發觀眾大規模離場的黑白神片來了
    ,加入一點彩色畫面;還有2017年臺灣片《大佛普拉斯》那種黑白和彩色兩種影調交織;也還有《瘋狂麥克斯4》、《寄生蟲》那種以彩色片取得成功後,又專門製作發行了黑白版。這些黑白片的藝術性都獲得了業內和觀眾的認可。豆瓣評分大都是8+,《八月》的7.1是最低分,但它其實拿下了2016年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我也去電影院看過,當時打了四星。今天我要說的是另一部黑白佳作,2019年威尼斯電影節競賽片《被塗汙的鳥》。導演是捷克人瓦茨拉夫·馬爾豪爾,爛番茄給出91%的鮮度,嚴格的MTC給出了75分。
  • 從黑白影像到象徵主義元素,深度解讀電影《被塗汙的鳥》
    這種電影的黑白風格在近些年愈演愈烈,不僅得到了觀眾的喜愛,還在各大電影節上得到了評委們的認可。這些電影因黑白風格而得到更多關注,同樣地,影片的高質量也推動了黑白風格的發展,讓更多觀眾認識、接受了這樣一種返璞歸真式的影片風格。
  • 從黑白影像到象徵主義元素,深度解讀電影《被塗汙的鳥》
    電影《被塗汙的鳥》有著非常特殊而強烈的的風格,外在的風格表現在導演採用了黑白影像,而非常見的彩色畫面;內在的風格表現在對象徵主義元素的應用上,導演用一些有象徵主義的元素幫助觀眾理解電影的內涵。這種電影的黑白風格在近些年愈演愈烈,不僅得到了觀眾的喜愛,還在各大電影節上得到了評委們的認可。其中包括榮獲第75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以及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的《羅馬》,榮獲第71屆坎城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最佳導演獎的《冷戰》,提名第71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的《盛夏》,都是以黑白風格致勝。
  • 《被塗汙的鳥》存在即勇氣
    被塗汙的鳥,以二戰為背景展開的,我們一想到關於二戰,就會想到德軍的種族屠殺,日本對中國的侵略,這也是大部分關於二戰電影的主要的內容,但全片關於戰爭的畫面很少,即使是士兵的畫面也就幾個片段而已,電影雖然有士兵對猶太人的屠殺,對整個村莊的滅口,畫面依舊是那麼的殘暴血腥和不堪入目,但更令人絕望的是戰爭中另一部分人的人性性的喪失。他們也是遭受戰爭壓迫的人們,他們沒有參與戰爭,卻成了在戰爭中苟活的衣冠禽獸。
  • 【電影點評】|—— 《被塗汙的鳥》
    《被塗汙的鳥》是由溫塞斯拉斯·馬洛爾編劇並執導,彼得·科特拉爾主演的劇情片,於2019年9月3日在義大利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首映 。該片根據耶日·科辛斯基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第二世界大戰爆發期間,一個猶太小男孩在一個無名的東歐鄉村裡試圖生存的故事。第二世界大戰爆發,一個年輕的猶太小男孩被送到了一個無名的東歐鄉村試圖生存。
  • 走上銀幕耗費十多年,金獅獎提名影片《被塗汙的鳥》拍攝幕後
    「每天早上,我倆都會在我們的想法之間找到一個合適的方案,前提是要牢記只有正確的講故事才能傳達每個場景的情感和目的。 黑白寬銀幕格式,演員站在畫面邊緣附近,表達了焦慮,悲傷和恐懼。而攝像機的運動(包括一些長鏡頭),則為觀眾提供了一個機會去思考發生在銀幕上和銀幕外的事情。」
  • 被塗汙的鳥:威尼斯電影節上尺度最大的電影
    由於接連出現許多匪夷所思、挑戰人性道德的大尺度畫面,現場觀眾有陸續退場的情況。一開始看來像是那種鄉村怪誕寓言故事,因為有巫婆、惡毒詛咒和愚昧的行為,但逐漸看下來才發現是真實歷史背景,貫穿二戰納粹屠殺直至二戰結束,猶太人的話題也開始浮出水面。主角小男孩不僅是歷史的觀察者,他作為所有痛苦暴行的受難者,更親身感悟到人性的自私與醜惡,令主題裡關於人性意義的探討變得具體而深刻。
  • 《被塗汙的鳥》被塗汙的鳥
    《被塗汙的鳥》,無意打開家裡的電影盤,這部電影震撼了我的心靈、視覺,讓我久久不能自拔,真正被塗汙的到底是誰?一部戰爭片被拍的文藝範十足。電影裡面有兩次出現了古老松樹和小主角的親密接觸,第一次是他不堪忍受逃離了收留他的人家後,在荒野,在夜晚為了躲避危險把自己掛在一棵松樹上休息,這棵松樹成了他的庇護所。
  • 文明與野蠻:從《被塗汙的鳥》想到的
    作家 王斌因為喜歡電影《被塗汙的鳥》,我開始讀它的同名原著——一部具備經典價值的小說,作者是已故波蘭裔美國作家傑茲•科辛斯基。這幾天,恰巧讀到「被塗汙的鳥」這一段:一隻鳥,被「捉鳥人」塗上帶有臭味的斑斕之色彩,然後放飛,讓展翅高飛之小鳥以啼聲喚來盤旋在天的它的「同夥」。
  • 我看《被塗汙的鳥》
    躲在家裡看了捷克電影《被塗汙的鳥》。這部作品改編自同名小說,作者耶日·科辛斯基因這本小說聲名鵲起。這部嚴肅的黑白電影獲得了去年柏林電影節金獅獎提名。它講述了二戰前、中、後的東歐少年的一系列遭遇。影像風格凌厲、莊嚴,卻不失浪漫,讓人不禁想起塔科夫斯基作品裡的深沉。《被塗汙的鳥》不止有深沉。
  • 又一部首映時觀眾無法承受而中途離場的電影:人性何其殘酷
    2018年,阿里·阿巴西導演的電影《邊境》在坎城電影節上首映,許多觀眾無法承受該片的「重口味」而半中途離場。2019年,又有一部名為《被塗汙的鳥》的電影在首映時,許多觀眾同樣心中無法承受而中途離場。不過,這次是在威尼斯電影節上首映,導演是捷克的溫塞斯拉斯·馬洛爾。
  • 又一部首映時觀眾無法承受而中途離場的電影:人性何其殘酷!
    2018年,阿里·阿巴西導演的電影《邊境》在坎城電影節上首映,許多觀眾無法承受該片的「重口味」而半中途離場
  • 令人不寒而慄二戰禁書改編《被塗汙的鳥》大師級的美麗傑作
    威尼斯影展史上最具爭議的作品《被塗汙的鳥》,有1500人參加首映,據說中途離席70人,其實依然有1430人留了下來,被外媒寫成「極其殘暴導致觀眾奔逃」但根據片中演員也參加了此場特映的柏林影帝史戴倫·史柯斯嘉(StellanSkarsgrd)描述:「我確定其中一些人因此而離開了。
  • 讀書種子 | 異端之鳥——跨媒介閱讀《被塗汙的鳥》
    異端之鳥跨文本比較閱讀《被塗汙的鳥》小說與電影肖施婧2019年第76屆威尼斯電影節可謂備受爭議,影片J'accuse(《我控訴》)導演羅曼·波蘭斯基及其性侵舊案受到極大關注,而在之後2020年的第45屆法國凱撒電影獎頒獎典禮上,影片Portrait de la jeune fille en feu(《燃燒女子的肖像》)主演阿黛拉·哈內爾因最佳導演獎頒予波蘭斯基而憤然離席
  • 《被塗汙的鳥》誰是塗鳥者
    至少,他還活著,還有家人,甚至還保留著些許赤子之心。何況這本來就是同名小說改編,劇情的鍋也輪不到導演來背。當然,影片(小說)要說的還遠不止這些。片中幾個為數不多的向男孩表示善意的人是誰?開頭的老人、一位沒有孩子的農婦、德國士兵(很諷刺)、牧師、一個蘇聯軍官。除了兩個軍人沒有交代下文,其他幾位都未得善終。那軍隊就是正義之師嗎?恰恰相反。
  • 《被塗汙的鳥》以聖潔之名,行汙穢之事
    農民們最喜愛的娛樂活動之一,便是逮住一隻只鳥兒,把它們的羽毛塗成彩色,然後放了它們,讓它們返回鳥群中1965年,美籍波蘭裔作家耶日·科辛斯基創的同名小說《被塗汙的鳥》出版後,東歐最有成就、最受尊崇的作家,對他提出了警告。
  • 《被塗汙的鳥》東歐的殘忍往事
    在電影中,一隻小鳥被捕鳥人塗汙了以後放飛,它看見了同類,便欣喜地向鳥群飛去。然而被塗汙的鳥已經不被同類接納。它們瘋狂的攻擊它、啄食它,致死方休。猶太人是那隻被塗汙的鳥嗎?把Joska趕到河裡的農夫是普通人,攻擊捕鳥人和他情人的村婦們是普通人,把Joska扔到教堂糞坑的村民們是普通人,與公羊交簧的漁女是普通人,作為釀酒師的雞姦者也是普通人。
  • 《被塗汙的鳥》波蘭到底經歷了什麼?
    整部電影,我大致總結出一下幾個特點:第一,黑白色調,沉悶的壓抑感。第二,寥寥無幾的臺詞,尤其主角,小男孩的臺詞我只記得一句,就是開始他說的我只是想回家。第三,所有演員幾乎沒有笑臉,也沒有笑聲,都是死氣沉沉的,麻木的,恐懼的表情。第四,整部影片全程無配樂。
  • 我唯一崇拜的,就是活著本身!直擊靈魂的電影被塗汙的鳥
    編者按:懲惡揚善是人類社會在任何時候都在宣揚的主流社會意識形態,一部好的作品想要取得成功,要麼就是揭露人性的惡,對人性的惡進行批判,要麼就是展現人性的美,對人性的美進行頌揚,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引起大家的共鳴,本文通過不同層次、不同角度的視野去分析《被塗汙的鳥》這部電影。
  • 《被塗汙的鳥》:從戰爭中倖存的是肉體,被塗汙的是靈魂
    在2019年的威尼斯電影節上,除了備受爭議的《小丑》,同時獲得金獅獎提名的還有一部尺度驚人的影片《被塗汙的鳥》。影片講述了一個小男孩為了躲避法西斯對猶太人的屠殺而流落在不同村莊之間的經歷,展現了東歐國家對猶太人施加的殘忍暴行。公映時,片中血腥和暴力的鏡頭引起很多觀眾的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