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美籍波蘭裔作家耶日·科辛斯基在美國出版了長篇小說《被塗汙的鳥》。
2019年9月3日,根據該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被塗汙的鳥》在威尼斯電影節首映。
2020年8月4日,我熬夜看完了這部電影,心裡頗有感想。
這是一部黑白型的影片,電影以小男孩JOSKA為視角,講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東歐的悲慘景色。
片名《被塗汙的鳥》取自電影中的一個小片段,當鳥兒的羽毛被塗成其他顏色後放歸鳥群,被同類啄死,這也寓意小男孩的坎坷經歷:有時候,自己人要比敵人更加兇殘。
電影總共分為9個小節,均以人名為標記,每個小節代表著小男孩JOSKA的一段經歷,9個部分一起構成小男孩煉獄般的流浪之旅。
為了逃避戰火,小男孩的父母將他送到偏遠的鄉下,與奶奶瑪爾塔一起生活。隨著瑪爾塔的突然離世,小男孩沒有了生存的庇護,走上了流浪之路。
小男孩走到一個村子,村民認為他是外來的惡魔、吸血鬼,原本是想淹死,燒死他,最後又像對待牲口一樣,把他賣給了一個神婆。
神婆奧爾加是一個站著撒尿的女人,在瘟疫肆虐的村莊,神婆靠著假把式到處給人看病,小男孩成為助手。
後來,小男孩也染上了瘟疫,神婆把奄奄一息的小男孩拉倒野外埋下,只剩頭在外面,禿鷲把小男孩啄的頭破血流,一個老嫗嚇走禿鷲救下了小男孩。後來,小男孩又被一個男人嚇進河裡。
小男孩在河裡一路漂流,被手工坊的幫工米勒救下。手工坊的主人認為小男孩會帶來厄運,但還是讓他留下來了。粗暴的手工坊主人懷疑妻子和幫工米勒有染,便抽打妻子,用勺子挖出了米勒的雙眼,小男孩很害怕便逃走了。
養鳥人萊克收養了小男孩,萊克和裸女盧德米拉有著仰慕之意,裸女為萊克送鳥,萊克和裸女野合。而裸女因為勾引年輕男孩被村婦們一起殺死,萊克也選擇上吊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小男孩不得已再次流浪。
這裡,有一個片段是電影的點睛之筆,即萊克向小男孩展示了鳥兒被塗汙之後,被同類圍攻殺死的震撼場面。
一群猶太人從行駛的火車上逃生,德國軍人悉數擊殺,小男孩被軍隊俘虜,被當做禮物送給德國軍營。德國軍官漢斯奉命槍殺小男孩,漢斯在處決小男孩之前,放走了他。
敵人不一定就是惡魔,而自己的同類也不一定是天使。
善良的神父救下小男孩,並讓他做助手,無奈神父病重無力照養,加博斯主動提議收養小男孩,而加博斯是一個戀童癖,他性侵和虐待小男孩,小男孩設計殺死了他。
回到教堂神父已死了,小男孩又被村民扔進了糞坑。
小男孩一路流亡,時至冬天,瀕臨凍死時,被萊比娜救起。萊比娜是個性慾強烈的女人,病榻上垂死的老人,她也要與之雲雨一番。老人死了,萊比娜就染指小男孩,嫌小男孩不能滿足自己,她就與家中的山羊發生關係。
小男孩殺了那隻山羊,還把血淋淋的羊頭破窗扔進萊比娜的房間,隨後逃跑了。
一組德國軍隊屠殺村莊,在馬背上強姦姑娘。隨後俄國軍人團滅了那夥人,小男孩被視為戰爭孤兒留在軍營,安排待在狙擊手米特卡身邊。
米特卡黑夜中溜出軍營,小男孩跟了去。米特卡殺死了幾個村民並告訴他:這叫以眼還眼,以牙還牙。
部隊要轉移,米特卡送給小男孩一件禮物:一把手槍。
小男孩被送進猶太人孤兒院,只因小男孩拿起攤位上的木馬玩具看,就被小販辱罵和毆打,小男孩惱怒,一路跟隨小販,然後連開兩槍打死小販。在顛沛流離的東歐逃生之後,父親終於找到了小男孩。由於長期的分離,小男孩怨恨父親。
在回家的車上,小男孩無意中看見了父親手臂上的囚徒編號,終於,小男孩在車窗上寫下了自己的名字:JOSKA。
他知道了父親和他一樣,都經歷過戰爭的種種磨難,而寫下名字,就意味小男孩保住了自我。
這是一個沒有色彩的電影,在近三個小時的影片中,到處都瀰漫著死亡與絕望,毆打、殺戮、殘害、亂倫、性虐待和獸交不間斷,就好像人與畜生沒有什麼差別。全片臺詞極少,通過男孩清澈的眼睛,讓觀眾也看著人類的愚昧和野蠻。
越是貧窮的地方,人性的惡就越肆無忌憚,但不要以為這些罪惡只屬於那個戰爭時代,人性的惡從來沒有在人類文明中泯滅。
據說這部電影在威尼斯放映時引發了觀眾大規模離場,不過它入圍了第76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看完了電影,我準備去讀原著,讀一讀那原汁原味的麻木世界,通過文字感受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