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豆:江南雖好,命比紙薄

2020-09-11 姝玉瓷


食人間煙火,寫紅塵故事




佛祖說:人生有七種苦難「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

無人可以逃脫,眾生皆在在苦海中沉浮。



不得不說,張藝謀的電影越看,對他的景仰越深,不愧為「國師」。


老謀子作為中國內地最棒的導演(沒有之一),確實經歷過千錘百鍊。


電影《菊豆》核心演員


今天要講的《菊豆》,改編自劉恆小說《伏羲伏羲》。


講述的是在20世紀20年代,中國某小鎮的染坊主楊金山續弦娶了年輕姑娘菊豆為妻但其性無能,後侄子楊天青與菊豆愛慕生子天白。楊金山死後,漸已成人的天白後怒殺與母「通姦」的生父楊天青。


電影故事情節不是很複雜,這也秉承了張藝謀影片的特點,雖然屬於探索片範疇,但是能讓觀眾很容易地讀懂。電影中的不倫之戀反映了封建倫理文化下中國式家庭悲劇,儒教文化成為悲劇製造的主因,大部分愛情影片中展示的環境文化最後都演變成主人公愛情的祭臺。


PART 1.


電影開門見山,背景交代得清清楚楚,時間是解放前的戰爭年代,地點是西北的一個農村。


故事的發生地,是一個風景優美的江南小鎮,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像是一副水墨畫;而故事本身是硯臺裡最濃最黑的墨。


人物是一叔一侄,再加一個新婚的嬸兒,他們一起經營著一間染坊,倘若這三人都是樸實善良的人,那也算是封建年代相當不錯的一個家庭了,至少擺脫了純粹的租佃農耕生活。


惡的起源是這個叔兒楊金山,由於性無能帶來的自悲,他形成了性虐妻子的惡習,妄圖通過性虐滿足變態的性慾,在這個新買的嬸兒菊豆之前,他已經虐死兩任妻子.


如果故事沒有新的波瀾,那下想必菊豆也不例外是這個下場。


侄兒楊天青自小父母雙亡,被鄰家叔自小收養,所謂的收養,也就是給口飯吃,做免費的苦力罷了,日子也過得苦糟糟的。


正是這種從小無依無靠、寄人籬下的生活,造就了楊天青極為懦弱老實的性格。在出場那一幕,他去外地賣布匹回來,身上一分一釐都交給楊金山。在另一次出遠門賣布前,楊金山告誡他,要學會要價,意思是賣價要高一點,別全憑買家出價。


這兩個細節充分說明,楊天青是樸實之人,被楊金山吃得死死的,而且即便被壓榨勞動力,他也不敢有一絲一毫的反抗心理。


但故事的波瀾掀起於新買的嬸兒,沒有明媒正娶,沒有浪漫的婚禮,就被當作畜生一樣交易.


她的生活,是從一片黑暗,陷入到另一片更黑的黑暗——每天晚上都得遭受著無邊無際的折磨,第二天黎明,她還要屈辱的把黑暗裡壓著她身子的馬鞍放回馬廄,然後再等著惡人又一個晚上帶著沉重的馬鞍和鞭子爬上閣樓。


楊天青在馬廄的另一頭,通過牆上的破洞,窺見了擦拭傷口的年輕美麗的嬸子。


他嚮往年輕美好的肉體卻又害怕對方有所回應,可以每天聽見洗澡的水聲急不可耐地衝向馬廄那個偷窺的小孔,甚至試圖用工具把那個孔挖得更大;


卻在金山出門的那天晚上,為了避開菊豆可能的」引誘」,鎖上了自己的房門。


因為在他心裡,偷窺不被人知道是可以接受的只屬於自己的秘密,而偷情無論如何是有另外一個人參與的,你們彼此都知道對方站在規矩禮法的對立面了,內心所承受的壓力自然不同。


倘若丈夫是個好人,菊豆也該是個賢良的妻子。


菊豆在放馬鞍時,看到侄兒窺視自己的牆洞,心生羞愧,卻又夾雜著苦楚和無奈。


本來她用茅草將牆洞堵嚴了,到第二次看到又被楊天青扒開的洞,也許是求生欲,也許是傾訴欲,她沒有再堵上這個洞。


到後來又一次擦拭傷口時,她將一身傷痕直白的展示給楊天青看,這一天,菊豆的淚水震撼了他。


兩個苦人,在壓抑的環境裡,終究還是生了情。


PART 2.


在一次家裡馬生了病,楊金山外出醫馬的契機,兩人經歷了第一天的試探。


他還是做了,我很理解,因為菊豆的那一段嬌喘,足以讓任何人無法自持。


他們逾越了封建禮制,這也最終導致他們最終被封建禮制所鉗制的悲劇。


就這麼的,菊豆懷上了楊天青的孩子。


在那個年代,談不上什麼生理知識,楊金山以為自己終於香火有繼了。


荒誕的故事這才剛剛開始,族長在族譜中挑出一個「白」字,搭著天字輩,給娶了個楊天白的名兒,並特意強調天青天白,清清白白,一個嬸子和侄子偷情生下的孩子,最背道而馳的形容詞就是清白。


於是一屋子裡兩叔侄各自歡喜,都以這個不清白的兒子為快。老來得「子」的楊金山一改往日兇惡形象,歡快的拎著酒就出門會朋友了。


情節向著荒誕推進,楊金山喝完酒從驢上摔了個昏迷不醒,驢孤楞楞的回家報了信。


楊天青上山找著叔兒之後,一度動了殺念,但終於是念及多年僱傭情分,楊天青把這個叔叔帶回了家。


楊金山的報應終於來了,活著是活著,只是落下個半身不遂。


就這樣,關起門來,楊天青和菊豆拿著楊金山當幌子,過上了小夫妻的生活,甚至懶得顧及楊金山的看法。


電影的荒誕,清清白白的天青天白,名為兄弟,實為親父子。


荒誕的故事繼續著,楊天白出生後多年不說話,一開口就叫楊金山爸爸,叫得字正腔圓、飽滿洪亮,就這麼一聲聲爸爸,讓心懷嫉恨欲殺之而後快的楊金山瞬間老淚縱橫,當真以為這個孩子是他的骨肉。


PART 3.


這是中國電影第一次入圍奧斯卡的影片。


看電影的梗概很容易讓人想到西方的俄狄浦斯情結。


實際也是的確如此,只是更曲折,更有戲劇衝突,而戲劇衝突的中心就是「父權」。


楊金山終日陪著這個喚自己作爸爸的孩子玩耍,玩鬧中,直到楊天白失手將半生不遂的楊金山絆進浣布池,楊金山就這麼荒誕的,淹死了。


整個電影中,惡人楊金山只有兩次流露出溫情的一面。


一次是楊天白出生以後,楊金山外出喝酒,臨出門前對楊天青說,幹活勤點,讓菊豆和孩子多睡一會兒;


另一次是楊天白開口叫他爸爸,他瞬間被融化得老淚縱橫。


這都是因為兒子的存在,可以說,傳繼香火是楊金山的信仰。可是,性無能導致他與自身信仰存在無法調和的衝突,造就了他畸形的性格,進而將他推向罪惡和死亡。


父權並非單單是一種父親的權力,更是一種強勢的話語權,被家族認可,被社會接受。


沒有了楊金山這個幌子,菊豆、天青兩人就沒有了遮蓋。


按照封建習俗,族長勒令天青搬出楊家,菊豆、天青的夫妻生活轉入地下。


楊天青本以為,楊金山死了兒子就能回歸真相,卻不知,楊天白的基因繼承於自己,而觀念繼承於楊金山,而這個觀念頑固得超乎他的想像。


電影裡有這樣一個值得關注的細節:


金山放火時的那把鎖,被天白傳承下來,意味著對菊豆和天青的恨,也傳承下來。


在一次地窖的苟合後,菊豆、天青雙雙缺氧眩暈。


天白從地窖中拖出了菊豆和天青,親手畫上荒誕的高潮和結局——楊天白將生父溺死在染布池,就在失手溺死楊金山的那個池子……


染坊裡紅色布匹快速墜落的場景出現了兩次,一次是天青和菊豆交合的時候,另一次是天青死的時候;這代表了天青生命中兩個節點:燦爛和死亡。


天白從來不笑,在看到半身不遂的」父親」因為自己的不小心跌進染池,在紅色的染料中無助掙扎時他開懷大笑。


所以萬念俱灰的菊豆一把火將楊家燒得乾乾淨淨。


包括菊豆在內所有人的悲慘結局用一句話即可解釋:


「她/他走不出那座染坊」。


唯有看破這一點,你才能明白,為何影片最末菊豆將染坊付之一炬,「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PART 3.


對於菊豆和天青來說,在楊天白出生以後,走,成了唯一可能的活路。


看的時候,我也真希望天青能像個落草的窮寇那樣,帶著老婆孩子一走了之,然而他不是。


因為對於菊豆,她生命裡的三代男人都是殘缺的。


楊金山生理殘缺(陽痿),楊天青性格殘缺(懦弱),楊天白心理殘缺(暴戾)。


楊天清第一次拿著刀砍在樓梯上的時候,我覺得他有事不關己的冷漠,當他看著兒子差點被掐死,自己掐住金山卻不下手,可以理解為被叔叔養育的不忍心和善良,而在後面很多次菊豆勸說他遠走高飛的時候,卻更多覺得這是個人的懦弱和平凡。


這就是那個時代造就的人,活在常規裡,活在對道德的屈從中,他是個平凡人,平凡同時懦弱的悲劇性人物。


然後回想起,當初菊豆夜裡推他門時候的門栓,他是懦夫,不到肌膚相親的衝動,不會喪失懦弱。


人在任何時候都有選擇,你可以選擇不讓自己的兒子成長在這樣的禮教裡,但是你選了。


即便他兒子後來對他很溫和,他也難以家庭團聚,白髮偕老。


有人說,縱觀整部電影,楊天白是最為複雜的角色。


他是無辜的孩童,卻也是溺死兩個爸爸的元兇;他是軟弱、善良的楊天青的親生骨肉,卻也是刻薄、兇橫的楊金山的繼承人;他是跳脫封建習俗的愛情的結晶,卻也是頑固封建習俗的化身。


他被那個吃人的封建社會逼迫著、挾持著,吃掉了違背封建倫理綱常的親生父親,悲涼而苦澀。


千百年來的反抗壓迫權力的大有人在,然而最終的結果都是屠龍鬥士會長出鱗甲,自己也會變成惡龍,這是對父權的承認與妥協。


電影的悲劇性在於,兒子天白一開始便接受這個父權社會,雖然在整個電影幾乎一言不發,而潛意識裡卻一直想重塑自己的父權地位,被家族與社會認可。


七七四十九次的攔棺,把電影的荒誕性推向極致。


在金山葬禮上的檔棺,作為封建禮儀的一個具象,看起來像一場大型行為藝術表演。


兩個最希望金山死的人,在他的棺材上磕得頭破血流喊著」不要走」,這樣循環七七四十九回,就贏得了孝順的勳章。



PART 4.


影片的時代背景是19世紀20年代。


那是中國農民最苦難的時代:山裡,封建宗族的餘威猶存;山外,軍閥割據,異族入侵。


《菊豆》是張藝謀導演的第二部電影,與第一部電影《紅高粱》一樣,攝影也是顧長衛。


這兩部電影有頗多共通之處。女主同樣是被封建禮教壓迫,被當成商品販賣,同樣有著抗爭精神,同樣因為偷窺開始了一段感情。


但九兒和菊豆的結局大相逕庭,一個是轟轟烈烈的抗日英雄,一個是被命運捉弄無路可走無奈自殺的可憐人。


她們從同一個起點出發,向著兩個不同的方向,一個走向人煙稀少的荒漠,一個走向人影幢幢的江南,殊不知,有人的地方沒有溫暖,只有江湖。


但《菊豆》並未將個人命運與時代浪潮聯繫起來。


這是它雖然拿到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但影史地位卻遠不及《紅高粱》、《活著》的原因。


即便它集合了諸多暴烈的元素:性虐、偷窺、亂倫、弒父,但因為受限於高度、格局,終究難再進一步。


從這個角度來說,張藝謀和他鏡頭下的主人公一樣,也「沒能走出這座染坊」。

相關焦點

  • 菊豆:江南雖好,命比紙薄
    電影《菊豆》核心演員今天要講的《菊豆》,改編自劉恆小說《伏羲伏羲》。講述的是在20世紀20年代,中國某小鎮的染坊主楊金山續弦娶了年輕姑娘菊豆為妻但其性無能,後侄子楊天青與菊豆愛慕生子天白。楊金山死後,漸已成人的天白後怒殺與母「通姦」的生父楊天青。電影故事情節不是很複雜,這也秉承了張藝謀影片的特點,雖然屬於探索片範疇,但是能讓觀眾很容易地讀懂。
  • 民間俗語「人睡三覺,命比紙薄」,是什麼意思?古人的忠告
    那麼今天我們要討論的就是「人睡三覺,命比紙薄」的養生說法。民間俗語「人睡三覺,命比紙薄」,是什麼意思?古人的忠告人睡三覺在過去饑荒到戰亂再到解決基本的生存問題後,人類社會也從落後的生產力,發展到相對先進的生產力和相對穩定的社會秩序。
  • 心比天高,命就一定比紙薄嗎?
    有朋友感嘆了一句「XX就是心比天高,命比紙薄吶」。蠻準確。但總覺得俗套得近似敷衍。直到另一個朋友接了一句:「心比天高,命不就該比紙薄嗎?」我有點驚訝。原來還可以這麼理解。
  • 「心比天高,命比紙薄」:人生這四件事,從來都得靠命
    萬般皆有命,半點不由人。其實人生很多事情,冥冥之中早已註定好了,只不過你看不清而已。而且人生的很多大事,最終還是得靠命,這你不得不服。年輕時候,你可能覺得,「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自己可是心比天高,但最後呢,還是命比紙薄。
  • 心比天高 命比紙薄- 我看《甄嬛傳》
    浣碧母親是罪臣之女,甄嬛父親不可能給她名分,這是其母的命,累及浣碧也是她的命,她只有坦然接受才有出路。但浣碧並不接受,她心有不甘地為母親叫屈,為自己委屈,還跟陵容比,認為陵容不如自己而嫉妒陵容得寵,覺得自己也應該獲寵,她的不認命就是她痛苦的根源,真是「心比天高,命比紙薄。」
  • 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太平輪》
    *本文來自豆瓣網友JK1437的影評,原題「心比天高 命比紙薄 可惜了吳宇森這位好導演」  《太平輪·彼岸》30號點映,排片不及
  • 先輩的生活名句「人睡三覺,命比紙薄」有何依據?越早了解越好
    那麼農村俗語「人睡三覺,命比紙薄」是什麼意思?又有怎樣的科學依據?越早了解越好。睡覺對於很多人來說是一件極其享受的事情,尤其是對於上班族、學生黨,睡覺是特別奢侈的,生活、學習壓力的增大讓越來越多的人產生了不好的睡覺習慣,也就是俗話「人睡三覺,命比紙薄。」
  • 俗語「人睡三覺,命比紙薄」,是哪三覺?睡錯了,究竟會咋樣?
    從古到今流傳下來的俗語有很多,不知大家是否聽過「人睡三覺,命比紙薄。」既然不睡覺對人體的傷害較大,為什麼會有「人睡三覺,命比紙薄」的俗語?這個俗語並非沒有道理,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而民間俗語也是結合廣大人民日常生活而總結出來的帶有警惕或告誡意義的語言。而這主要是想表達錯誤的睡覺方式會對人體帶來很大的傷害,從而有損壽命。
  • 俗話說「人睡三覺,命比紙薄」,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可以看出不失眠,睡眠質量高,對於身體健康非常重要,但是睡覺是一門學問,並不是睡得越多越好,俗話說「人睡三覺,命比紙薄」,這是什麼意思?一、俗話說「人睡三覺,命比紙薄」這句話是什麼意思?1、吃飯立即入睡飯飽神虛,許多人在進食後會感到非常睏倦,因為我們攝入食物後,血液集中在腸道和胃中以幫助消化食物,這將使得我們的大腦在短時間內變得缺氧感到睏倦。
  • 俗話說「人睡三覺,命比紙薄」,是指什麼?你理解對了嗎?
    導語:生命當中有1/3的時間都是在睡覺當中度過的,如果自己的睡眠質量非常好,那麼就會讓自己的臟器和自己的大腦正常的自我修復,有利於人的身體健康,所以睡眠質量的好快,直接決定了自己的健康狀況,俗話說,人睡三覺,命比紙薄,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 《京華煙雲》嘆紅玉:心比天高,命比紙薄,丫環命女人3個特徵
    讓紅玉憂鬱的原因是表哥竟會愛上一個丫環,心比天高命比紙薄這樣的女孩又怎會讓男人重視呢?林妹妹這樣的女孩放在現代,像寶哥哥這樣男孩會義無反顧愛寶釵類的女孩。表哥笛非選擇戴芬不意外,戴芬雖然是丫環身子卻是大小姐的命。
  • 電影《菊豆》:菊豆的欲望,憑什麼不被滿足?
    他時常偷偷注意菊豆的一舉一動,每天小心翼翼地偷看她洗澡,側耳傾聽菊豆被楊金山折磨而發出的慘叫。比如楊天青和菊豆的私情,絕對有違倫理。畢竟楊金山是自己的養父,菊豆相當於自己的繼母,他們又怎麼能在一起呢?更何況,還有了兒子楊天白。
  • 「人睡三覺,命比紙薄」,究竟是哪三覺?今天告訴你真相
    另外在民間還流傳著一句俗語叫做「人睡三覺,命比紙薄」,這裡所說的三覺究竟是哪三覺呢?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人睡三覺,命比紙薄」,究竟是哪三覺?
  • 「人睡三覺,命比紙薄」,這是什麼意思?或不是迷信,勸你別睡錯
    其實睡眠影響著我們的健康,同樣睡眠也能夠體現一個人是否健康,一般來說睡眠不太好的人,健康都是很容易出問題的,而且睡覺也不是隨時隨地都能睡的,這也是有講究的,有一句老話是這樣說的「人睡三覺,命比紙薄」,那麼這三覺到底是指什麼呢?「人睡三覺,命比紙薄」,這到底是什麼意思?
  • 菊豆鞏俐被刪除片段,鞏俐主演的電影菊豆
    剛剛落幕的奧斯卡小金人被小李捧走之後幾乎在網上引起刷屏的趨勢,而在這麼多年的奧斯卡頒獎禮上中國首部被提名的電影還要回看1990年鞏俐出演那部《菊豆》。這部中國早期有深度,樸實唯美的電影卻也在當時給觀眾一種震驚。
  • 老人講:「人睡三覺,命比紙薄」指的是什麼?很多人應該都不清楚
    老話說「人睡三覺,命比紙薄」,到底指的是什麼?我們中華文明博大精深,而老祖宗給大家留下的,不僅僅只是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更是給大家留下了非常多的習俗傳統。而古人也是比較注重養生的,有關於睡眠方式,也留下了非常多的俗語。
  • 無愛無性的扭曲婚姻,《菊豆》揭開了封建禮教束縛的「遮羞布」
    影片中的女主人公菊豆是封建社會下悲哀女性的縮影,她敢於與封建禮教抗爭,但是最終卻犧牲在吃人的禮教下。03、楊天青的懦弱與無能沒過多久,菊豆便懷孕了,這可把不明真相的楊金山樂壞了,他以為蒼天開眼、祖宗顯靈欣喜若狂。十月懷胎後,天青和菊豆的愛情結晶一個大胖小子出世了,村裡的老輩給孩子取名天白。
  • 阿箬:如懿傳中,她背主求榮,自以為魅力四射,卻命比紙薄
    命比紙薄的阿箬是時代悲劇的典型縮影,她是如懿的陪嫁丫鬟,出場時牙尖嘴利,在內仰仗主子的保護,在外不想低人一等,頗有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意味,所以一開始就已經暗示了她的悲劇下場。
  • 阿箬:如懿傳中,她背主求榮,自以為魅力四射,卻命比紙薄
    命比紙薄的阿箬是時代悲劇的典型縮影,她是如懿的陪嫁丫鬟,出場時牙尖嘴利,在內仰仗主子的保護,在外不想低人一等,頗有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意味,所以一開始就已經暗示了她的悲劇下場。
  • 菊豆論
    《菊豆》的「陰影」是一種要讓人們必須知道的「文化思潮」,如果沒有說錯的話,當兒子的是可以看看這位中國封建社會裡敢站起來與封建禮教、文化決鬥的母親,她的愛(包括恨)如此偉大,而兒子們能理解幾分呢?作為母親的菊豆,她並沒有比其思想更深的惡意,然而把這樣割心撕肺的「愛」埋葬的卻是自己親生的兒子。影片中的「兒子」不凡,象徵性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