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尋夢環遊記》
豆瓣評分:9.1分
所獲獎項: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長片獎,第75屆美國金球獎,第61屆藍絲帶獎、十佳外語片。
電影講了一個很好看的故事,有愛情、有親情,有成功、有陰謀,有夢想、有現實,不僅適合大人看,也非常適合孩子們看,它告訴我們愛的重要和什麼是真正的死亡。
一、電影講了什麼?
講了一個12歲小男孩奇幻的尋夢之旅,奇妙的尋親之旅。
電影中的主人公米格,是一個有著音樂夢想的男孩,卻出生在一個被音樂詛咒的家族,不允許他觸碰音樂。矛盾由此開始,故事也正式進入主題。
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到了亡靈之地,並想在走出亡靈之地之前,去看看自己的偶像:著名的歌神。
此時他遇到了埃克託,米格想走出亡靈之地,回到現實社會,而埃克託也想回到現實中去看他的女兒,把自己唯一的照片放到家裡的祭壇上,以改變自己隨時可能徹底消失的命運,於是兩人相伴而行。
緣分就是這麼的奇妙,原來埃克託竟然是米格的曾曾祖父,而他一直崇拜的著名歌神,就是害死了他曾曾祖父,並盜取了埃克託的音樂成果,導致埃克託沒有實現對妻子的承諾,才讓妻子一直怨恨他,並禁止家人學音樂。
最後的結局當然是皆大歡喜,壞人得到了懲罰,埃克託也沒有消失,因為他的照片被放在了家族的祭壇上,他的曾曾孫子,依然記得他,後世也會有更多的人記得他。
二、什麼是真正的死亡?
電影提到了一個觀點,當靈魂脫離肉體,當肉體灰飛煙滅之時,並不是一個人真正的死亡,真正的死亡是:當這個世界上再沒有人記得他,再沒有他的痕跡之時,才是這個人真正的消亡之時,這個人才是真正的死去,這也是終極死亡。
大衛伊格曼在《生命的清單》提到: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第一次,當你的心跳停止,呼吸消逝,你在生物學上被宣告了死亡。第二次,當你下葬,人們穿著黑衣出席你的葬禮。他們宣告,你在這個社會上不復存在,你悄然離去。第三次死亡,是這個世界上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把你忘記。於是,你就真正地死去,整個宇宙都將不再和你有關。
那些逝去的人,有多少人還記得他們?
在電影的亡靈之地中,也和現實世界一樣,有繁華之地,有寂寞之地,有富人區,有貧民窟,歌神當然還是受人推崇,因為有很多人記得他,他生活的紙醉金迷,和活著時並無二樣。
而埃克託,這位歌神曾經的好友,卻是個落魄的流浪漢歌手,不知自己的明天在哪裡,面臨著隨時變成金色粉末的危險。
埃克託帶米格去跟好友借吉他,看著好友在自己身邊灰飛煙滅,卻無能為力,想像著自己的前景而黯然傷神,「當世上沒有人再記得我們,我們就會在這個世界消失,這叫做終極死亡。」
三、死亡並不可怕,祭祀就是紀念。
電影告訴我們,死亡並不可怕,生老病死是正常的規律。
當我們失去了心愛的人,失去了愛我們的人,沒有關係,他們依然在。
真正的愛,讓記憶永存,真正的愛,讓那些在塵世間逝去的人,依然活在我們的心中,存在於這個世界的某個角落裡。
死亡使他們以另外一種形式存在,雖然我們愛的人已不在,但我們依然記得他們,記得他們留給我們的愛,他們就依然活著。
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孤獨和孤立,當你和這個世界再沒有任何聯繫,再沒有人記得你的時候,你就是一個被徹底遺忘的人,被這個世界拋棄的人,這才是最恐怖的。
而祭祀,是活著的人想念,懷念,紀念逝去之人的方式,告訴他們我們依然記得他們,不管時光如何變幻,他們依然活在我們心中。
這部電影具有治癒傷痛的作用,讓我們對死亡有了另一種形式的理解。
真正的死亡是:這個世界上沒有人再記得你,而不僅僅是肉體的逝去。
讓生命有如夏花之絢爛,死亡有如秋葉之靜美。 —— 泰戈爾
活著就好好的活吧,一個人的價值並不取決於取得了個人成功,而在於幫助了多少人,創造了多少價值。我們是通過幫助別人來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通過幫助別人來實現自己的價值。
所以請善待我們的家人,善待我們周圍的人,多留下一些美好,讓更多的人記住我們,世界會因此而變得更美好。
作者介紹:微小確幸,愛書,愛電影,歡迎關注,一起尋找小確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