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籤名本賞析 |《紅高粱家族》,一部全力張揚頑強不屈民族精神的作品

2021-02-19 上海市普陀區圖書館

「《紅高粱家族》……講的是我的那些鄉親們講述過的民間傳奇,當然還有我對美好愛情、自由生活的渴望。」

——莫言

 館藏籤名本《紅高粱家族》

作者:莫 言

《紅高粱家族》是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長篇小說,創作於1986年。《紅高粱家族》由《紅高粱》《高粱酒》《高粱殯》《狗道》《奇死》五部組成。莫言的這部作品用靈性激活歷史,突破以往文學中「老故事、老思想、老人物、老語言、老套路」等窠臼,在把中國當代戰爭小說提升到世界一流文學高度的同時,也為當代影視作品注入了影響深遠的活力。

 

1988年,由此改編的電影《紅高粱》榮獲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成為首部獲得此獎的中國電影。

 

莫言,本名管謨業,1955年出生於山東高密,中國當代著名作家。80年代中期以鄉土作品崛起,充滿著「懷鄉」以及「怨鄉」的複雜情感,被歸類為「尋根文學」作家。2000年,莫言的《紅高粱》入選《亞洲周刊》評選的「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2005年莫言的《檀香刑》全票入圍茅盾文學獎初選。2011年莫言憑藉作品《蛙》獲得茅盾文學獎。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通過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2019年7月30日,被秘魯天主教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 

在對時代背景進行塑造時,莫言通過狂歡式的語言形式給讀者展現了抗日戰爭初期的時代情緒,既有壓抑、荒涼、悽楚、沉悶,又有歡樂、抗爭、激憤,在這種複雜的情緒下奏響時代的旋律,在衝突與糾結之間表達一種憂鬱的悲劇感,有動蕩不安的社會給人民造成的禍患,有因為列強入侵帶給人民的毀滅性傷害。莫言竭盡全力對幾乎所有的戰爭場面都進行了精心的雕刻,在這些血肉交匯之中,莫言描繪了一片紅如鮮血的紅高粱,整個世界都是血紅的。莫言筆下的高密東北鄉就像他所說的:「無疑是地球上最美麗最醜陋、最超脫最世俗、最聖潔最齷齪、最能喝酒最能愛的地方。」就是在這片充滿夢幻與神奇,浪漫與純真,充滿生命力的土地上,展現出壯美的畫面:站立著無邊無際悽婉可人的、激蕩著愛情波浪的紅高粱;款款流動著的墨水河;伴隨著螃蟹散發出的腥甜。高密東北鄉的壯美畫面對應著作者開闊、宏大、豐滿、豔麗、血腥的語言。莫言用這種語言追述了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敘述者以及他的爺爺、奶奶、父親時候的那場華麗的戰役,表現出細膩獨特的生命體驗。

王文義伸手摸耳朵,摸到一手血,一陣尖叫後,他就癱了:「司令,我掛彩啦!我掛彩啦,我掛彩啦。」

  餘司令從前邊回來,蹲下,捏著王文義的脖子,壓低嗓門說:「別叫,再叫我就斃了你!」

王文義不敢叫了。

「傷著哪兒啦?」餘司令問。
「耳朵……」王文義哭著說。
餘司令從腰裡抽出一塊包袱皮樣的白布,嚓一聲撕成兩半,遞給王文義,說:「先捂著,別出聲,跟著走,到了路上再包紮。」
 餘司令又叫:「豆官。」父親應了,餘司令就牽著他的手走。王文義哼哼唧唧地跟在後邊。
適才那一槍,是扛著一盤耙在頭前開路的大個子啞巴,不慎摔倒,背上的長槍走了火。啞巴是餘司令的老朋友,一同在高粱地裡吃過「拤餅」的草莽英雄,他的一隻腳因在母腹中受過傷,走起來一顛一顛,但非常快。父親有些怕他。
黎明前後這場大霧,終於在餘司令的隊伍跨上膠平公路時潰散下去。故鄉八月,是多霧的季節,也許是地勢低洼土壤潮溼所致吧。走上公路後,父親頓時感到身體靈巧輕便,腳板利索有勁,他鬆開了抓住餘司令衣角的手。王文義用白布捂著血耳朵,滿臉哭相。餘司令給他粗手粗腳包紮耳朵,連半個頭也包住了。王文義痛得齜牙咧嘴。
餘司令說:「你好大的命!」
王文義說:「我的血流光了,我不能去啦!」
 餘司令說:「屁,蚊子咬了一口也不過這樣,忘了你那三個兒子啦吧!」
王文義垂下頭,嘟嘟噥噥說:「沒忘,沒忘。」
他背著一支長筒子鳥槍,槍託兒血紅色。裝火藥的扁鐵盒斜吊在他的屁股上。
那些殘存的霧都退到高粱地裡去了。大路上鋪著一層粗砂,沒有牛馬腳蹤,更無人的腳印。相對著路兩側茂密的高粱,公路荒涼,荒唐,令人感到不祥。父親早就知道餘司令的隊伍連聾帶啞連瘸帶拐不過四十人,但這些人住在村裡時,攪得雞飛狗跳,仿佛滿村是兵。隊伍擺在大路上,三十多人縮成一團,像一條凍僵了的蛇。槍枝七長八短,土炮、鳥槍、老漢陽,方六方七兄弟倆抬著一門能把小秤砣打出去的大抬杆子。啞巴扛著一盤長方形的平整土地用的、周遭二十六根鐵尖齒的耙。另有三個隊員扛著一盤。父親當時還不知道打伏擊是怎麼一回事,更不知道打伏擊為什麼還要扛上四盤鐵齒耙。
為了為我的家族樹碑立傳,我曾經跑回高密東北鄉,進行了大量的調查,調查的重點,就是這場我父親參加過的、在墨水河邊打死鬼子少將的著名戰鬥。我們村裡一個九十二歲的老太太對我說:「東北鄉,人萬千,陣勢列在墨河邊。餘司令,陣前站,一舉手炮聲連環。東洋鬼子魂兒散,紛紛落在地平川。女中魁首戴鳳蓮,花容月貌巧機關,調來鐵耙擺連環,擋住鬼子不能前……」老太婆頭頂禿得像一個陶罐,面孔都朽了,幹手上凸著一條條絲瓜瓤子一樣的筋。她是三九年八月中秋節那場大屠殺的倖存者,那時她因腳上生瘡跑不動,被丈夫塞進地瓜窖子裡藏起來,天湊地巧活了下來。老太婆所唱快板中的戴鳳蓮,就是我奶奶的大號。聽到這裡,我興奮異常。這說明,用鐵耙擋住鬼子汽車退路的計謀竟是我奶奶這個女流想出來的。我奶奶也應該是抗日的先鋒,民族的英雄
提起我的奶奶,老太太話就多了。她的話破碎零亂,像一群隨風遍地滾的樹葉。她說起我奶奶的腳,是全村最小的腳。我們家的燒酒後勁好大。說到膠平公路時,她的話連貫起來:「路修到咱這地盤時哪……高粱齊腰深了……鬼子把能幹活的人都趕去了……打毛子工,都偷懶磨滑……你們家裡那兩頭大黑騾子也給拉去了……鬼子在墨水河上架石橋……羅漢,你們家那個老長工……他和你奶奶不大清白咧,人家都這麼說……呵呀呀,你奶奶年輕時花花事兒多著咧……你爹多能幹,十五歲就殺人,雜種出好漢,十有九個都不善……羅漢去鏟騾子腿……被捉住零刀子剮啦……鬼子糟害人呢,在鍋裡拉屎,盆裡撒尿。那年,去挑水,挑上來一個什麼呀,一個人頭呀,扎著大辮子……」

……

相關焦點

  • 《紅高粱家族》鑑賞
    除了「張揚個性解放」的主題以外,也有些評論實際上認為,《紅高粱》表現的是抗日愛國的主題。      例如《遊魂的復活》一文寫道:作家「只是要復活那些遊蕩在他的故鄉紅高粱地裡的英魂和冤魂……於是,投身於民族革命戰爭的人民化為劉羅漢、餘佔鰲、奶奶、豆官等個性奇異的人物;而這些高於民族精神的人格,又融匯到特殊氛圍——那無邊無際散發著甜腥氣息的紅高粱地,成為悲壯、神聖、永恆的象徵。」
  • 《紅高粱家族》|藝術手法獨特性的豐碑
    《紅高粱家族》《紅高粱家族》是一部戰爭題材小說,由《紅高粱》、《高粱酒》、《狗道》和《高粱殯》以及《奇死》五部分構成。 小說以孩童的敘述視角講述了在高密東北鄉的抗日戰爭年代,「我」的先輩們所演繹的英勇抗擊日寇的曲折離奇的故事,在他們之間碰撞出的傳奇愛情故事。字裡行間無不充盈著作者那豐富飽滿的想像力,肆意流淌著渾然天成而旺盛蓬勃的民族生命力。
  • 讀書筆記:《紅高粱家族》
    《紅高粱家族》是莫言1986年的作品,也是最廣為人知的作品之一,作為假期的第一本讀物,它奠定了這個假期我主攻的具有魔幻現實主義色彩的文學作品類型基調
  • 《紅高粱家族》:莫言文學的第一座高峰,一個時代的閱讀籲求
    就是因為——《紅高粱家族》。 《紅高粱家族》,莫言著,浙江文藝出版社,2017年1月像《紅高粱家族》這樣大名鼎鼎的作品,二十多年來,將近三十年裡,它已經被很多人評說過,它已經有了一個獨立的被解釋的世界。
  • 沂蒙山下的紅高粱
    沂蒙山區是出產紅高粱的地方,每年融融春風吹來的時候,沂蒙山區人民就伴著汗水和希望,把粒粒高粱種子播在山地裡。用不了幾天那嫩綠的芽兒便倔強地拱出地面將盎然的生機帶給溝壑山梁。當大雁南飛,颯颯金風吹過 ,在逶迤連綿的山坡上,一片片紅高粱便以頂天立地之姿,舒展的迎著藍天,排成威武雄壯的陣列,那通紅的高粱穗子,像舉起千萬支燃燒的火炬,映照著天空遊移的輕雲,沂蒙山區便沉浸在的馥鬱馨香和豐收的喜悅裡。人們一直驚詫高粱那超絕的生命力,沂蒙山的土地是貧瘠的,可這裡的高粱卻頑強不屈,生命不息。
  • 那片原始的赤色——《紅高粱家族》
    《紅高粱家族》的主題就是「原始的生命力」,在電影中的表現就是——紅:紅色的花轎、紅色的新娘子、紅色的高粱地、紅色的高粱酒到最後紅色的天空,張藝謀用這部電影奠定了其作品的影像風格。在小說中,極具象徵意義的紅高粱,在物質上它是農民賴以生存的糧食,又是他們的現實空間,他們在這裡野合、在這裡偷襲,這裡象徵著生命與死亡。
  • 莫言的紅高粱家族—最英雄好漢最王八蛋的傳奇,老故事新手法的新...
    看了莫言的《紅高粱家族》,才知道在1986年,莫言都已經大火了一把。2012年獲諾獎後,更是名揚了全世界,其實我知道莫言,也只是他獲諾獎後的事。 《紅高粱家族》是他的成名作了。在剛發行時,各大書店銷量十分慘澹,直到第二年1987年張藝謀改編的電影《紅高粱》上映,莫言的書才大火起來。
  • 莫言的《紅高粱家族》—最英雄好漢最王八蛋的傳奇,老故事新手法的新高度!
    看了莫言的《紅高粱家族》,才知道在1986年,莫言都已經大火了一把
  • 莫言作品在英語世界反響怎樣?《紅高粱家族》好評91次差評40次
    他通過亞馬遜英文網站搜索發現,目前該網站在售11種莫言小說英譯本,讀者評價累計623次,評價數排名前兩位的是《生死疲勞》和《紅高粱家族》。《生死疲勞》的讀者評價次數是138次,好評106次,差評32次;《紅高粱家族》的讀者評價次數是131次,好評91次,差評40次。
  • 無印稿肖像印篆刻名家-趙金山作品《五十六個民族老人肖像印》賞析
    無印稿肖像印篆刻名家-趙金山作品《五十六個民族老人肖像印》賞析
  • 電視劇《獵手》:彰顯不屈精神 揭示民族尊嚴
    18日在京舉行的研討會上,專家認為,《獵手》還原了抗日戰爭的殘酷,彰顯了中國軍民浴血奮戰的不屈精神。作為廣電總局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的播出參考劇目,《獵手》講述了以青年獵手楊天柱、常久寬等為代表的中華兒女捨生忘死抗擊侵略者的英雄故事。
  • 跳躍性的寫作方式——莫言《紅高粱家族》讀後
    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後,中國掀起了一股讀莫言小說的熱潮,不光書店和網站在賣,就連超市裡也多出現莫言的作品,逛超市準備解決日常生活的當兒,買了幾本莫言的小說,回來慢慢看。其實,讀莫言的小說,這是第二本,第一本是《蛙》,是和第八屆茅盾文學獎的所有獲獎長篇一起讀的。
  • 記錄時代變遷 展現南山精神 「荔枝紅了」彭慶元歌詞作品賞析會...
    他長期從亊文化行政管理與文藝創作,在全國及省市以上報刋雜誌發表詩歌、散文、隨筆、歌詞等作品2000多篇,約300萬字。出版有《藝苑風景線》、《天涯芳草》、《流浪的琴聲》、《凝固的詩情》、《行走的足音》、《家園之戀》等12本散文、詩歌集。
  • 名家名作賀新春——郭慧慶作品賞析
    作品及評介文章發表於《美術報》《美術市場報》《中國書畫報》《中國改革報》《羲之書畫報》《人民日報海外版》《名家畫譜》《名家花鳥畫集》《中國畫收藏》《名家小品集》等刊物。出版有《境與靜》郭慧慶花鳥畫作品集,人民日報社《民生周刊·藝術》郭慧慶特刊,當代中國書畫名家精品大系—郭慧慶,《彩墨世界--郭慧慶花鳥作品精選》,《大家風範--郭慧慶作品》,《師古圖今--中國畫名家檔案郭慧慶卷》部分作品被國家重要藝術機構收藏,傳略及作品被載入多部藝術典籍。
  • 42集電視劇《槐鄉情仇》選景紅高粱影視基地
    濰坊齊魯網3月18日訊 (高密臺 孫建國 劉清春)繼電視劇《紅高粱》熱播之後,紅高粱影視基地又吸引了抗戰傳奇劇《大秧歌》在此取景拍攝,臺灣緯來育樂臺、齊魯電視臺也相繼在這裡拍攝了宣傳片、真人秀等節目。近日, 大型歷史年代劇《槐鄉情仇》導演、編劇一行,來到高密市紅高粱影視基地,為即將開拍的電視連續劇選取場景。
  • 高密東北鄉那片紅高粱
    簡單記錄一下讀莫言的《紅高粱家族》,理解的太淺薄,寫不出一整篇感受,但讀完後心裡總像有根針戳著。魔幻現實主義的作品,讀的我辣辣的,高密東北鄉緊緊的挨著我的家鄉平度縣,民國27年,日軍捉高密、平度、膠縣民夫累計40萬人次去修築的那條膠平公路我曾經走過無數次。
  • 《紅高粱》|九兒,野高粱一樣的九兒,把根扎進黃土,把紅燃盡蒼穹
    影片創造出一種地地道道的民族氣質和民族風格,以濃烈的色彩、豪放的風格而為人所稱道。自始至終所呼喚的主題就是勃勃生命力,是張揚活得不扭曲,無拘無束、坦坦蕩蕩的生命觀。出嫁這天路過青沙口的野高粱地,因為一個劫匪劫色而轎頭餘佔鰲挺身而出,與餘一見鍾情。回門時與等在野高粱地扮作土匪的餘相遇相愛,而後李大頭被人謀殺,九兒勸住酒坊的夥計,守住了酒坊。餘佔鰲尋上酒坊,中間經歷了一系列土匪劫走九兒,夥計趕去贖回,餘佔鰲闖虎穴報仇等事件。餘佔鰲用一泡尿澆上紅高粱酒釀成了十八裡紅,與九兒一起經營著酒坊,直到九年後日本人修路修到了青沙口……
  • 《阿刁》:平凡生命裡的頑強不屈
    &34;格桑花,西域聖城生命力最頑強的野花,觸目所及,漫山遍野,尋常無異。尋常的花兒在空氣稀薄的高原上,熬過了漫天風雪,經住了陽光暴曬,柔嫩的枝葉下是命運的不屈與頑強。阿刁,你就是這樣的姑娘啊。羸弱的身體蘊含著頑強的生命158公分的瘦弱身體迸出無窮力量,是對黑暗的控訴,是對過往的嘆息,是對命運的不屈,撕心裂肺的唱腔,唱的是別人的歌,唱出的是自己的故事。
  • 用耳朵「閱讀」《紅高粱家族》莫言十部長篇小說變有聲書
    2020年12月,莫言長篇精選有聲劇在喜馬拉雅APP上線,該有聲劇項目集中了莫言十大長篇小說代表作,不僅包括《紅高粱家族》《豐乳肥臀》《蛙》《檀香刑》《酒國》等經典名作,還包括《四十一炮》《天堂蒜薹之歌》《食草家族》《紅樹林》《十三步》。這些劇目是莫言系列長篇小說首次被成規模地改編為有聲劇,均以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莫言長篇小說定稿版為底本,得到莫言先生和出版社的授權,是在有聲書方面的一次全新嘗試。
  • 書畫名家孫麗沙作品賞析
    (書畫名家孫麗沙先生) 孫麗沙,男,1960年4月2日生於北京,筆名:北京雨、留白。後經著名書畫大師楊再春、杜希賢導師以及眾多名家指點斧正,並求變圖新。喜山水之秀美、花鳥之靈性、人物之神韻、書法之萬變,抒以情懷,揮之精氣,逐步形成靈淡恬靜的藝術風格。 1979年,曾任海澱區中關村一小美術教師,同年進修於第三師範學院美術系。他從事多年的美術教育工作,並對中國古代建築和現代裝飾裝修藝術獨有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