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覺得歷經那麼多年傳承下來的習俗在人類文明的發展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比如過年。全世界都有自己的年,劃分過去與現在也有了獨特的儀式感,臨近年末,任何事情任何心情想到快過年了也就有了年前年後一說。
最近讀的書都略微吃力,想到了當初學物理,夢裡夢外都是物理題的時候。現在都過去了十幾年,最大的遺憾是沒有形成嚴密的思維結構,不愛動腦卻想要啃個現成的結果,碎片化的讀書學習無法形成良好的思維工具,所以讀多了反而混亂了.
簡單記錄一下讀莫言的《紅高粱家族》,理解的太淺薄,寫不出一整篇感受,但讀完後心裡總像有根針戳著。魔幻現實主義的作品,讀的我辣辣的,高密東北鄉緊緊的挨著我的家鄉平度縣,民國27年,日軍捉高密、平度、膠縣民夫累計40萬人次去修築的那條膠平公路我曾經走過無數次。但我從來不知道這條現在的省道在三四十年代曾背負了那麼多性命,而莫言筆下的羅漢大爺就是在這裡被脫光了扒了皮血淋淋的掛在路邊。這些場景太血腥了,再搭配上莫言善於使用的暗紅色彩,整個氛圍的緊張、混沌、氣憤都出來了。紅高粱在文章中是什麼呢?是一種齊刷刷的像血泊似的氛圍,見證爺爺餘佔鰲既是匪又是英雄的一生,暗示奶奶戴鳳蓮這個小腳女人既善良又狠辣的一生,代表了父親豆官這一代驚險刺激蒼涼可憐的一生,也彌補了「我」這一代孱弱偏執的面對家族亡靈去想像的一生。
小時候我喜歡用好壞來評價一個人,記得看《三國演義》諸葛亮在上方谷之戰中想要借火燒死司馬懿而天降大雨,我哭的很傷心,那時覺得司馬懿是壞人,諸葛亮是好人,而好人卻先死去了。這個場景在我的記憶中一直到現在都很清晰,但我再也不會說誰是好人誰是壞人了。一部好的作品,它在貼近生活時會最真實的還原一個人,沒有讚揚歌頌也沒有怒斥批判,好的壞的由讀者去理解和論斷。
莫言寫的爺爺餘佔鰲,他為了救奶奶而殺死了奶奶的原配——那個麻風病人爺倆。他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不,他是貪念美色,想著和戴鳳蓮這個小腳女人在青蔥的高粱地裡翻雲覆雨,但他肯定沒想到幾年後他又會愛上戴鳳蓮的丫頭,為了偷情而遠走。那個年代只要膽大,就能殺人,這一殺,餘佔鰲殺紅了眼,後來當上土匪頭子。面對日本侵略者,他又自詡餘司令,自帶團隊抗戰絞鬼子,又是一方英雄。槍枝炮彈在他的俠肝義膽面前都好像微不足道的螻蟻。這部作品看下來,就覺得把人都寫活了,真實豐滿。
有個地方寫的特別生動,那位瞎子坐在草垛上的槍旁邊,聽遠處的高粱地是否有鬼子走路的動靜時,他竟然搖頭晃腦的彈起弦子來。我讀到這裡,是流淚的,不是被那種英勇就義的精神感動,就是覺得他生命的最後都沒看到希望那種豁然的放棄,很像《鐵達尼號》中,沉船的那一幕,幾個小提琴手驚懼後決定放棄自己,依舊拉起琴弦,這處細節中透露很多生命的狀態。我現在愛看的一些作品,大多都是多維度寬角度去塑造一個人物。我在理解這些作品的同時,也覺得內心對人的看法也寬闊很多,就像後來我看到了其實諸葛亮在戰爭中善於用火,他用火燒死過很多人。
讀這部作品,最好是一氣呵成,因為它的厲害之處在於並不僅僅是「我」的視角來敘事。我覺得在插敘手法作品中,《紅高粱家族》能拿頭籌。從「我」的視角出發,爺爺奶奶的愛情故事線展開,穿插進父親豆官在戰爭前後的故事,再回到「我」的視角,有點像諾蘭的電影《盜夢空間》,不連續仔細的讀完,就容易被情節拋棄。以前看到有的文學評論家批評莫言的作品寫作手法花裡胡哨,在我看來是他思維結構縝密複雜,如果就從一個視角去寫故事,那麼就變成一部索然無味的土匪抗戰劇了。
整部作品原版是七章,但是現在只能讀到五章版本的。我印象很深的一章是《狗道》。用七十多頁描寫被鬼子掃蕩後的村莊裡,父親豆官一幫存活下來的人與狗展開的幾場大戰。為什麼與狗打仗?因為死的人太多了,飢腸轆轆的狗們把死人當食物,為了捍衛人比狗高一等的位置,豆官他們與狗鬥爭到底。我總覺得這一章中的紅狗幫和綠狗幫是有隱喻的,也許有點臆斷,但當時日本鬼子掃蕩撤退村莊後,爺爺餘佔鰲繳獲的槍枝變成了土八路和國民黨冷隊長的眼中肉。包括在後來的故事中,土八路和國民黨為了爭奪槍枝,半路去攔截出喪的隊伍,也殺死很多人,這和紅狗綠狗們在河邊的三角戰鬥有什麼區別呢?而且綠色的和藍色的狗我真的沒見過。總之當時的環境很亂,大多數人只能站在自己的立場為了達成目的不擇手段,那個貧窮的滄桑的高密東北鄉,那裡生長的粗壯高大的紅高粱被敵人踐踏過也被親人蹂躪過。
這本書中有很多細節都值得去探討,在死亡的恐懼中,人人都可以為了捍衛生命去反抗。不僅有上面提到的瞎子,還有瘸腿的,還有婦女……甚至還有被踩踏折彎的高粱也能倏然的挺起來。可是有多少生命腐爛在那血餅一樣的陽光下,和著墨河的黑黝黝的水衝刷著那些亡靈。很多人死在了噩夢般的那幾年,也有很多人帶著那幾年的噩夢活了下來,書中多次描寫了嘆氣,死的人嘆氣,活下來的嘆氣,高粱一次次被折斷的命運,我覺得很多唉聲嘆氣並不是哀自己的命運,不是僅活的幾個人赴死的生命,也不是哀自己的孩子,哀的是一個未來,他們沒看到硝煙戰火屍體血泊中是否有個未來。
我本來借了莫言的兩本書《紅高粱家族》和《檀香刑》,但是沒有勇氣打開第二本了,看了簡短的簡介,覺得血腥的毛骨悚然,心痛的堪比錐刺,所以年前還是不準備翻開了。分享一段莫言2012年獲得諾獎的發言「我深知,文學對世界上的政治紛爭、經濟危機影響甚微,但文學對人的影響卻是源遠流長。有文學時也許我們認識不到它的重要,但如果沒有文學,人的生活便會粗鄙野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