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雷評段義孚︱無土時代的戀地情結

2021-02-19 上海書評

戀地情結:

對環境感知、態度與價值觀的研究

[美] 段義孚著

 志丞、劉蘇譯

商務印書館

2018年5月出版

424頁,45.00元

━━━

文︱張 雷

1938年的戰時首都重慶,一位小學生踏著津南村的石板路,穿過雜草叢生的柏樹村,一蹦一跳地去學堂,學堂是有名的南開小學。在這個只有一間教室的學校,他聽到了瓦特和牛頓的故事,得到人生最初的教育,知道外面還有一個大千世界。這位小學生就是日後美國人本地理學的旗手段義孚(Yi-Fu Tuan)。


段義孚1930年出生於天津官宦之家,父親段茂瀾(1899-1980),祖籍安徽合肥人,民國外交幹將,在族人段祺瑞的資助下,從天津南開中學畢業,其間與周恩來熟識。後考取清華公費留學,獲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1928年回南開大學教授法文和德文,後任天津電話局局長。1935年進入國民政府外交部,1941年赴澳大利亞任駐澳公使館參事、駐雪梨總領事,從此輾轉各國。1945年任駐馬尼拉總領事,1946年任駐英國大使館公使銜參事,1949年任駐法公使及代辦,1956年至1959年任「中華民國」駐巴拿馬大使。

段義孚


段義孚少年時期因父親職務變動四處播遷讀書,從天津到重慶,從澳大利亞、菲律賓到英國等地,1951年和1955年分別獲得英國牛津大學學士和碩士,1957年從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地理系獲博士。在伯克利期間,段義孚的學術訓練以自然地理為主,博士論文是研究亞利桑那州的地貌,同時受文化景觀學派大師卡爾·蘇爾(Carl O. Sauer, 1889-1975)的影響。段氏畢業之後任職新墨西哥州大學,就地研究新墨西哥州的自然地理,著有《新墨西哥的氣候》(The Climate of New Mexico,1969)。不過,段義孚逐漸意識到地理學重地輕人的弊端,即把人當作理性的客體而非主體。他開始書寫關於環境認知、環境心理和行為等方面的文章,發掘地理過程中人的感知,這種探索的結果就是《戀地情結》一書的出版,雖然此書出版於1974年,但是戀地情結最早可以追尋到他1961年的文章。


段義孚《戀地情結》的產生大致有三個歷史背景,首先是源於對地理學計量革命的批判。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美國地理學界以空間科學、量化革命以及邏輯實證主義為主,地理學之中人逐漸消退,此消彼長,地卻越來越重,人文地理屈居末席。段義孚試圖重新定義人在地理學中的價值和意義,關注人類如何創造一個充滿意義的世界,揭示地理學中多層次的主觀性。其次是美國六十年代以來的環境運動,特別是蕾切爾·卡遜的《寂靜的春天》出版之後,科學與詩意兼備的寫作,促使整個社會重新反思人類與環境的關係。最後是源於個人的體驗。段義孚自少年漂泊時期,就思考人與地的關聯,關注人類的存在和生命的意義。中國作為段氏的故土,又有著特殊的意義。1970年在《戀地情結》之前,段義孚著有《中國》一書,來解釋人類如何塑造景觀,論述古代、帝制和近代時期中國的景觀與人類生活,強調技術變革在地理景觀中的作用。

《戀地情結》英文版


戀地情結是關於人與地如何相依的系統研究,這是此書的主線。段義孚將當時的現象學和存在主義哲學引入地理學之中,發掘人類經驗的複雜性和精妙性,深描人的地理感受,構建人本地理學,而非實證主義的抽象解釋。即通過研究人對環境的感知(perception)、態度(attitude)和價值觀(value),探討人與地之間的感情紐帶。因為感知、態度和價值觀三者是有等級的:感知是對外界刺激在感覺上的反應;態度是人面對世界的方式,穩定性比感知更強;而世界觀則是概念化的經驗,是態度的系統化。因此,此書以遞進式論述,先論述共同的生理、心理、種族以及個人的感知,然後是態度,再次是價值觀和世界觀。之後,從人類宏觀歷史角度,講述文藝復興時期科學模型替代中世紀的宇宙圖景,以及人類這種世界觀的變化對環境態度的影響。在書中最後部分,段義孚將戀地情結放在城市之中,特別是美國城市之中進行檢驗。


段義孚在《戀地情結》一書有許多精彩論斷,例如宇宙觀的變化影響景觀的論述很有穿透力。段氏提出中世紀的時間觀與垂直旋轉的宇宙觀相互契合,本質上是不斷循環的。十八世紀啟蒙運動之後,循環的時間觀被線性的時間觀代替,垂直的宇宙觀被平行的空間觀代替。與此相對應的是,建築學和景觀學的空間等距變換原理,讓位於軸向延伸以及放射性布局的開放空間觀。


人的戀地細微而精妙,對環境感知差異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例如文化可以影響甚至決定感知,不同文化中的人對同樣的環境可能具有截然不同的感受。例如中國傳統住宅,以牆圍住,自成天地,對於中國人而言,象徵著安全和穩定,但是對美國人而言,可能是象徵著封閉和缺少流動。感知還有明顯的階層性,居住在湖畔的白人中產階級與城南貧民區的黑人對芝加哥的認知是不可能一致的,同樣劉姥姥和妙玉對大觀園的感知也有天壤之別。不過,居高位者並不能保證對環境感知勝於居低位者。少年時期,我的家鄉有一位博士,常年在外讀書,有一年他的父親去世,回家奔喪,竟然找不到自己生活二十年的村莊,被鄉人作為笑談。可見博士雖有知識,但是對鄉土的感知已經不如一位農人。


當然,戀地情結只是人類對環境的一面,人類對於環境還有恐懼的一面。正如段義孚幼年在重慶上學的經歷,南開小學實行宇宙主義教育,是一個充滿自由和陽光的世界,但是上學路上必經的柏樹村則是另一個世界,因常有葬禮,被竹蓆包裹的屍體和上面放著的一隻公雞,就充滿著迷信和恐懼。因此,段義孚對於人與地的追問並未止於戀地,之後又寫出《景觀恐懼》(Landscapes of Fear, 1979),反映人類在災害、饑荒、瘟疫、鬼巫、刑法、監禁等這些有形或無形環境中的脆弱和恐懼。

《景觀恐懼》


在《戀地情結》之中,段義孚的觀察多是通過對常識的聲明,來審視習以為常的生活和思想,從希臘神話到中國歷史,從英國哲學到美國社會學,將各學科材料信手拈來,妙手裁剪,行雲流水,不漏痕跡,以深厚的人文傳統制衡功利性的應用科學,在一定意義上超越了地理學本身,所以《戀地情結》剛出版的時候一個大學書店將其歸類為「天文學和神秘學」。本書博大精深,翻譯難度不小,所幸的是段義孚是一流的散文家,文如其人,溫潤似玉,印證了一句話:最厲害的人是最溫柔的。兩位譯者,用功頗深,翻譯精當,但偶有瑕疵,例如著名中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Joseph Needham),直譯為約瑟夫·尼達姆,實在是不應該(193頁)。


總之,《戀地情結》產生的直接背景是地理學的計量革命,而締造者段義孚,在此書中重新定義了人在地理學的地位,將人本主義發展成為地理學一種新的知識論。 本書自1974年出版,直到2018年才有中文譯本,這個時間也基本符合中美兩國人文地理學的差距。現代中國的城市化和去鄉土化氣勢如虹,無土時代(rootlessness)正在臨近,無土時代的戀地情結,對當下中國可能另有一番啟示。


張雷

香港嶺南大學歷史系

·END·

本文首發於《澎湃新聞·上海書評》,歡迎點擊下載「澎湃新聞」app訂閱。點擊左下方「閱讀原文」訪問《上海書評》主頁(shrb.thepaper.cn)。

相關焦點

  • "戀父情結"的重要影響——你不可不知的情結
    戀父情結髮生時,她在長在成人後仍然會堅持尋找父親的影子,在未來的關係中會尋找與父親形象相似或做法相似的男性。
  • 打造5G時代的視頻影像新體驗 中興通訊副總裁張雷專訪
    中興通訊副總裁、中興中端 Axon 產品經理張雷在發布會後接受專訪,對新機的一些定位與特性進行解答。 張雷指出,伴隨著5G網絡的發展,5G的應用場景很多,可想像的空間也很大,但是落在手機上如何能有一款「殺手級」的應用出現,大部分人都有預期,但是很難達成共識。但中興有一個目標,那就是視頻、VR和AR技術,這是一個沒有任何爭議的對於5G大方向的應用,這是技術發展的大勢所趨。
  • 湘大校友|旋梯張雷:我有一個夢
    彭燕郊老師還為之寫了個《總序》:這裡充滿的是敏銳的感性,單純得有如小孩不斷伸手抓起糖果,不斷向嘴裡送去般的幸福的直觀,理所當然地怡然自得。青春的詩不迴避官能,更不迴避審視自己的觀念世界,能夠離開「我」而把「我」當「非我」解剖,達到完全的赤裸而讓有意識、潛意識、無意識大大方方地展示。於是,個性的輪廓逐漸明顯。
  • 【連載】《好色男女》-第十六章 戀父情結
  • 張雷新歌《斷情刀》 斷了情斷不了回憶
    「不想再為誰忍受著相思煎熬,只想一個人陪著寂寞就好」,歌手張雷又一首力作《斷情刀》一經上線就讓聽者不忍淚目,字字錐心的歌詞,張雷將感情傾盡其中,
  • 父親節 聊聊戀父情結的是是非非
    所以,我就改了,還是聊聊一次就能聊個差不多的話題——戀父情結。每次寫點東西以前我都會去網絡上看看大家是怎麼說的,看看有沒有哪位專家、學者說過什麼,畢竟我是個不起眼的小角色,所以說的太離譜了會容易被質疑(哈哈哈……其實,我才不在意。誰會在一個小角色呢。
  • 我們來聊聊「戀父情結」
    戀父情結也不止發生在女生身上。 戀父情結,是很多人成年後很多年都走不出的一個魔咒。無論男性還是女性,他們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在親密關係中的問題,自己和親密的重要他人的關係問題,其實是由自己和父親之間未解決的問題引發的。
  • 由張愛玲《心經》談「戀父情結」
    然而,張愛玲筆下以父親為代表的男性,不僅不能成為家庭的支柱,而且都被無情地貶抑與排斥。她塑造了多種類型的父親形象,但是無一例外都是殘缺的,這些父親形象不僅失卻了權威的光環,也丟掉了男人的尊嚴。在這些男性形象和父親角色的背後,顯現著張愛玲對傳統、社會、家庭、兩性的理解與評判,傳達著她對所謂家庭中核心力量的父親的複雜情感。
  • 如何正確理解和認識戀父情結
    那麼,對戀父情結模型的建立,好無疑問,也是因應筆跡分析的大量複製,也就是說,有了它一套即可得出是與非。事實究竟如何呢?因此得搞清楚什麼是戀父情結。戀父情結,中譯名為「厄勒克特拉情結」、「伊萊克特拉情結」、「奧列屈拉情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術語,指女孩戀父仇母的複合情緒,是女孩性心理發展第三階段的特點。
  • 最毒的,是人心|蔡添明|杜sir|哈哈哥|張雷|古天樂|黃奕
    作為蔡添明的對手,張雷(孫紅雷飾演)是對手,一個長期與黑暗搏鬥的人。我們常說,總與黑暗共舞,自己也慢慢的黑了,這個黑不是行動黑化,而是心裡黑化了。見了太多的陰暗,見了太多的無恥之徒,你想戰勝他們?你就要比他們還狠、還毒,要不然,你根本鬥不過他們。所以,張雷以及身邊的黃奕都是囚徒困境下的另一方,促使蔡添明一步一步更改對自己最有利的決策。
  • 缺安全感的孩子易有戀父情結,蘿莉愛上大叔,離不開3個心理誘因
    長兄如父,長嫂如母,從這個男孩記事起他就非常依賴嫂子,並且在長大以後勇敢地向離婚後的嫂子告白兩個人成功的在一起了,這就是一個很典型的戀母情結的案例。2、 戀父情結有一就有二,有戀母情結就有戀父情結,在歐洲文學史上戀父情結又被稱之為厄勒克特拉情結。
  • 戀父情結和戀母情結每個人都會有嗎?
    所以不少懂一些心理學的人會用戀父情結來解釋女孩子愛比自己年齡大很多的男人,用戀母情結來解釋男孩子愛比自己年齡大很多的女人。每當看到這些解釋,你是不是也會懷疑自己是不是也有這個情結?首先我們看情結這個詞的解釋。這是心理學派裡經典的精神分析學派詞彙。
  • 《琉璃》中紫狐對無支祁的千年之戀令人感動,她為何喜歡無支祁?
    而劇中修煉500年化為人形的狐狸精紫狐對無支祁的千年之戀也令不少網友十分感動,她為何喜歡無支祁?從紫狐自己的口述當中,我們可以得知,無支祁把還是小狐狸時的紫狐關在葡萄園裡,當作寵物對待。雖然,紫狐每天想方設法地逃跑,但卻怎麼也逃不出無支祁的手掌心,就這樣不知不覺在一起待了幾百年。無支祁什麼都好,但就喜歡美女,看見美女就要上前調戲。紫狐花了五百年修成人形,明明可以脫離無支祁的魔掌,但是不知怎麼回事,紫狐卻偏偏還是去找無支祁。
  • 戀父情結,難念的經 | 測試
    最近,阿關看了張愛玲的《心經》,裡面講到了父親和女兒的一場不倫之戀。 作為女兒的許小寒對父親許峰儀百般依戀,峰儀也漸漸被小寒吸引,任由曖昧的情愫發酵。 兩人的親密關係是逾矩的,連家中的擺設也暗示了他們禁忌的感情:鋼琴上的照片一張是小寒,一張是峰儀,卻沒有許太太。
  • 戀父情結:解析蘿莉愛大叔背後的心理原因
    戀父情結,中譯名為「厄勒克特拉情結」、「伊萊克特拉情結」、「奧列屈拉情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術語,指女孩戀父仇母的複合情緒,是女孩性心理發展第二階段的特點。在這一階段,女孩對父親異常深情,視父親為主要的性愛對象,而視母親為多餘,並總是希望自己能取代母親的位置而獨佔父親。這一情結的作用類似於男孩的俄狄浦斯情結。
  • 「金輪法王」張雷近照,身材瘦削略顯老,與女友相戀40年才結婚
    視頻中,錢嘉樂和老戲骨張雷都出鏡了,張雷還親自教導2位年輕美女練武。 罕見露面的張雷,上身穿著藍色長袖衫,下身搭配黑色休閒褲,腳上還蹬了雙粉色運動鞋,打扮休閒。
  • 是情結控制了你, 還是你控制了情結
    如果我們意識不到自己的情結過於強烈,那就會無意識地去做一些超乎常人的舉動,甚至成為病態人格
  • 《藍色生死戀》:也只能糊弄下情人節的情侶們|荔枝娛評
    《藍色生死戀》也散發著一股爛片的氣質,但因為改編自經典韓劇IP,加上從《延禧攻略》裡爆紅的許凱和《創造101》走紅的孟美岐均有參演,多多少少還能「忽悠」一些情侶。對於許多觀看韓劇的觀眾來說,2000年播出的《藍色生死戀》可謂她們的「啟蒙韓劇」。這部講述一對沒有血緣關係的兄妹情侶的愛情悲劇故事,在當年的韓國創下了超過50%的逆天收視率。
  • 古代名人雅士的田園情結
    這樣,部落只能整體或部分遷徙,到新的地方墾土,刺穴播種,以獲得更好的收成。頻繁的遷徙,繁重的勞動,先民們疲憊不堪。為了讓部落能夠休養生息,安居樂業,炎帝決心改進種植方式。有一次,炎帝看見野豬拱土,受到了啟發,發明了耒耜。從此,先民們深耕土地,由穴播改良成條播了,這樣五穀豐收了,後來慢慢的發展,就成了田園。就這樣,炎黃子孫烙下了田園的印記。
  • 中國業餘公開賽系列賽·北京:張雷王嘉懿領先首輪
    男子組,30歲業餘選手張雷打出73桿、以1桿優勢獲得領先,2018年北京站冠軍趙浩鈞、18歲的上海男孩王子凡並列第二;女子組,北京女生王嘉懿交出74桿、成為18洞領先者,13歲的宋美錦以76桿緊隨其後。賽事的衛冕冠軍、北京本土青少年球員陳沛成在第17洞打出一桿進洞,為比賽再添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