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誕生以降,藝術家創造了無數令人難忘的女性形象。但總體而言,為迎合眼球經濟,青春貌美成了定義女性的關鍵詞,而年老色衰的女性角色則經常被邊緣化、刻板化。近年來,隨著西方女性解放運動的不斷發展,電影為中老年女性發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在前不久剛剛落下帷幕的第77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旅美中國導演趙婷的新片《無依之地》(Nomadland,2020)獲得最高獎——金獅獎,成為21世紀首位獲此殊榮的亞洲女性導演。影片講述一名美國年長女性在經濟大衰退浪潮中失去丈夫、工作和住所,只能孤獨地以車為家、四處漂泊的故事。在不無悲情的流動敘事中,影片雜糅著紀錄片式的真實質感,成為近年來經濟危機、社會危機頻發背景下中老年白人女性的生存寓言。事實上,近年不少電影人都將鏡頭聚焦於全球資本主義時代被遺忘的邊緣個體,尤其是那些深陷身心雙重困境、有巨大失落感和分裂感的中老年女性。
情感焦慮:尷尬的中年危機
法國影片《212號房間》(Chambre 212,2019)探討了中年女性在婚姻中的忠誠與疲倦的主題。瑪莉亞是法學教授,20歲時就和查理結了婚。然而,當最美好的青春年華已經逝去,當所有的激情都被時間和生活消磨殆盡,她被丈夫發現有了婚外情。瑪莉亞離家出走,卻並未走遠,而是躲在了自家對面酒店的212號房間。透過酒店的窗戶,她一邊觀察丈夫在家中的一舉一動,一邊腦海裡浮現過往的種種記憶:年輕時的丈夫,丈夫的初戀情人,自己隱秘的出軌對象……所有人彼此相見、交談、對峙,一場道德與肉身之間的拉鋸戰後,夫妻二人開始重新拷問自己對於婚姻關係的態度。影片顛覆了傳統女性的形象,將鏡頭對準中年妻子20多年來因與丈夫溝通日趨減少、精神日益空虛而產生的情感危機,意圖消解女性在婚外單純尋求刺激的動機,進而思考婚姻及人生的本質。
■《爆炸新聞》海報 資料圖片
重新翻拍的美版《葛洛莉亞·貝爾》(Gloria Bell,2018)同樣探討中年女性的孤獨、衰老和情感問題。葛洛莉亞是一名中年離異女性,兒女都已踏入婚姻殿堂,獨立且疏遠,她活得像一個空巢老人:白天與貓咪相伴,晚上藉助安眠藥入睡。在酒吧舞池邂逅的阿諾德讓她有一種找到真愛的感覺,但阿諾德心中一直放不下前妻和兩個孩子,兩人經歷多次纏綿、失落、糾葛之後,葛洛莉亞最終走向癲狂——用彩彈槍射倒了阿諾德,中年女性無處釋放的悲苦溢滿畫面。
與《212號房間》和《葛洛莉亞·貝爾》聚焦中年女性情感困境不同,《涉外大飯店2》(The Best Exotic Marigold Hotel,2018)溫情脈脈地探討黃昏戀,是一部暖心的喜劇片。影片改編自英國女作家黛博拉·莫蓋茨(Deborah Moggach)的小說《這些愚蠢的事》(These Foolish Things),塑造了個性鮮活的暮年群像:失去丈夫後老無所依的寡婦,對有色人種抱有偏見的女管家,時刻期盼著豔遇的「老來俏」,將全部退休金投給兒女的老年夫婦。他們來到印度養老的目的各不相同,但都有自己的危機:暮年期面臨的孤獨、恐懼、死亡、告別,如同他們的棲身之所——頹敗過氣、岌岌可危的酒店一樣。影片利用多線性敘事將七位老人的人生感悟和酒店經理印度小夥的愛情故事交錯互聯,在年輕的印度小夥抱得美人歸的同時,片中的幾位中老年女性面對暮年追求者也不再遲疑:她們渴望的不是年輕人的激情,而是有人認可自己日漸垂暮存在的意義,而只有從內心接受現實、慢慢釋懷,方可不留遺憾,安享最後的時光。
Me Too運動與中老年女性的職場之殤
近幾年,女權運動的新一波浪潮是Me Too運動的興起。在這一運動前後,一批以反抗性騷擾、性侵為主題的影視作品出爐,《關鍵判決》(Confirmation,2016)、《爆炸新聞》(Bombshell,2019)等影片與社會現實互為呼應,成為銀幕上中老年女性的新面孔。
《關鍵判決》是美國HBO電視網播出的電視電影,根據1991年安妮塔·希爾控告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克拉倫斯·託馬斯性騷擾案聽證會這一真實事件改編,是女性對抗男權的經典案例。影片講述託馬斯因黑人身份、保守派立場以及優秀的法官履歷,成為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最佳人選,在投票之前,俄克拉何馬州立大學黑人法學女教授安妮塔·希爾站出來指控託馬斯在工作期間對她進行性騷擾,後者則堅決否認此事。在政治家的操縱下,聽證會最終沒有結果,託馬斯仍得以就任大法官,而女教授則被社會輿論攻擊。令人欣慰的是,影片結尾顯示更多的女性受害者開始訴說自己遭遇職場騷擾,而聽證會事件更推動了當年女性當選美國議員的人數創歷史紀錄。
女權主義運動是一場漫長的革命,性別平等文化的建設不是一夜之間就能完成的,根據好萊塢性醜聞事件改編的《爆炸新聞》進一步號召女性反抗職場性騷擾。片中,權力遮天的羅傑一手打造的福克斯新聞臺既是女性在傳媒行業中施展拳腳的天堂,也是她們飽受性騷擾的地獄。影片從女性受害者的視角切入:初出茅廬卻野心勃勃的新人,當紅卻因抨擊川普被輿論纏身的主播,追尋正義卻過氣的年老主播,老中青三代乘坐同一趟電梯相遇時,心境不同、遭遇卻相同——都曾受到羅傑的性騷擾。當老主播第一個站出來狀告羅傑時,福克斯的其他女主播卻集體「失語」,儘管她們還在被無休止地物化——在螢屏前穿裙子露出美腿、被上司的「忠誠」蠱惑付出肉體的代價。「美國公司的第一條規定:女人不能起訴上司」,她們害怕舉報性騷擾會遭到報復甚至失業。然而,「正義會遲到,但不會缺席」,當中年當紅主播站出來聲援老年主播,一個女性命運共同體最終結成,羅傑被迫離職。片尾字幕顯示:「她們是第一批打倒如此有聲望的公眾人物的人,但絕不是最後一批。」
身體衰老與年齡遲暮之痛
對於中老年女性而言,在情感、職場的壓力之外,她們更承受著年齡帶來的焦慮與傷痛,尤其是身體機能逐漸下降所帶來的種種不便和歧視。《私人生活》(Private Life,2018)講述一對家住紐約的中年夫婦的艱難「造人」歷程。劇作家理查和妻子瑞秋年過四十,他們著急生育孩子,但由於生理的問題,妻子瑞秋的卵子無法正常受精,於是他們開始輾轉於家和醫院之間,生活變成一團亂麻。他們四處約見捐卵的網友,最終自己的侄女願意通過醫學技術協助受精,但付出一大堆帳單後卻無果而終。痛苦的瑞秋發出了這樣的控訴:「我總覺得自己受騙了,被大學所教的垃圾騙了,說什么女權主義至上,騙我可以同時擁有事業和孩子,現實生活中顯然行不通,我們應該把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的帳單寄給他們。」影片用黑色幽默的手法表現了中年女性的焦慮:在一次又一次的打擊下堅持生育夢,甚至不惜冒著生命危險做手術。而荒誕的是,坐在手術室外的中年夫婦不止一對,無數的人排隊叫號等待「造子」,似乎這一切給觀眾的啟示是女性主義思潮讓女人解放得還不夠徹底,正如理查的回應:「你不能把我們想要孩子的矛盾怪罪在第二波女權主義風潮上。」
如果說人到中年無法生子是女性的難言之隱,那麼,隨著衰老帶來的疾病對女性則是直截了當的折磨,它奪走的是女性的尊嚴和生命的意義。影片《依然愛麗絲》(Still Alice,2014)是表現中老年女性身體困境的典型之作。哈佛大學語言學專家愛麗絲和同樣是教授的丈夫約翰在家庭中的地位相等,處處怡然自得。然而,這一切卻在她確診阿爾茨海默症之後逐漸崩解。患病後的愛麗絲開始喪失語言學家引以為傲的語言能力,課堂上忘詞的窘況以及學生們一面倒的負面評價使得她的學術權威形象瞬間坍塌。自此以後,愛麗絲不得不依賴丈夫才能維持基本生活。隨著敘事的推進,她逐漸失去自我,徹底成為被動的客體,疏離於家人的她宛如客廳家具擺設一般。
女性主義發展到今天,早已不再是與男性之間的對立或對抗,而是探索女性自身內在的平衡與自信。對於中老年女性來說,年齡既是劣勢,也是優勢。面對婚姻、職場、身體困境,中老年女性須用自己豐滿的社會閱歷、情感經驗尋回自信。而電影則起到了釋放觀眾困惑、壓抑、焦慮的作用,觀影之後暫且忘卻現實煩擾,調整情緒之後又是一個嶄新的開始,這便是電影的造夢機制。
(作者分別系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百人計劃研究員、浙江師範大學2019級碩士研究生)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勇 鄧遠凡
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請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官方微信公眾號cssn_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