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圖 / 周建苗
出米石巖位於下架山鎮鹹尞村後面的山脈,離市區十多公裡,交通便捷。進入鹹尞村,順著一條狹窄山道而走,依著大壩仔水庫直行,大約三四公裡處,在群山環抱的深處,就可見到出米石巖了。山道彎曲盤旋,多年的破舊水泥道,大部分路況僅能一輛車通行,路面崎嶇,多拐彎,較危險,開車必須十分小心。道路沒有什麼標誌,山裡的險道不清,雖然有導航指路,但是我開車仍是誠惶誠恐、小心翼翼的。至覺空寺山道,我見有一空地,害怕車再不進去,找不到停車空地,便停車步行了。導航顯示,離出米石巖有200多米,並不遠。
走不到一公裡處,便見一叉道,一小道往山上,一小道往山坡。我們往右邊山坡的小道走,見一小埕,以及一個關閉的鐵皮屋。後來我才知道,這小埕是可以停車的;上山的小道的盡頭,也有一個小型停車場,是可以把車開上去的。本以為沒有爬山的小道,沒想到鐵皮屋邊還有一上山小道,一直通往半山腰出米石巖。抬頭眺望,上山的小道,石頭鋪就的臺階,灰黑古老,有著歲月滄桑的味道。從山下至山腰,一級一臺階向上,仿如登天梯,感覺新鮮。懸壁山坡直瀉向下,壁上的巖寺就像懸空,這樣的一排仙境,我恨不得馬上爬上去,探個究竟。
上山臺階並不長,但很陡,爬上看到的景象,豁然開朗,越往上越感覺到美,茂密的大樹四處屹立,遮天避日,四處蔭涼。山道的兩旁,還四處散落著巖石,怪石嶙峋,或坐可立,或倚可靠,像上山龜、像葫蘆、像馬頭等的,奇形怪狀,而又渾然天成。有壘成一片,又有獨成一排,像極一個小型的「石林」了。最醉美的石景,便是崖邊的「石榕」了。一塊靠著崖邊的大石上面,長著一個大榕樹,大榕樹的根,像網一樣密密麻麻包裹著石,看不出來是樹生在石上,還是石立在樹上,獨自成為一幅美麗的風景。
不知不覺,我們來到了巖寺的路口,見到一個「石洞」。走近一看,石洞並不深,能見到裡面的光線照著,也不知這石洞是幹什麼的,處於爬上巖寺的臺階處,便讓人感覺新奇。在這兒的右邊,還有一個面向懸崖的小空地,上面擺著一個圓形小石桌,四周圍著幾條小石板,可能是人們歇息納涼的地方吧!坐於大樹腳下的石板上,面對懸崖,對著遠處的延綿的山脈,滿眼青山,峰巒疊嶂,清清的涼風,很為愜意。要是與三五好友,輕語聊天,呷著清茶,那是多麼令人嚮往的事!
我們終於爬上了出米石巖,欣賞懸掛巖寺美麗風景。環視了一下四周,我發現這懸在半山腰上的巖寺,是三間連著的屋子,向左為伯公廟,向右為三壁連潮汕建築。屋前有小埕,小埕中間有一棵上百年的古木掛滿祈福的紅帶,小埕及通道上面都圍著鐵皮,靠著懸崖圍著齊腰的鐵圍欄,憑欄而望,有居天臨下之勢,一覽群山峻岭小感覺。此時我又發覺,剛才從山下上來的山道,是以前的上山古道。現在從叉道直上,也可以直通巖寺的正門。
巖寺幽靜,人跡鮮見,仿如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一樣。我聽到來自天邊的梵音,南無阿彌陀佛,連連聲聲,聲聲入耳。這天籟之聲,仿如步入天外清修之地,我害怕驚動了這份清靜。往左,便能看到了一個伯公廟,廟前便能看到我們剛才上山的山道,以及山崖的古樹及怪石,風景旖旎,美不勝收。崖前有兩棵樟樹,相對而立,直擎雲天,像極了一個「天門」。通道靠山的一旁,又可見四處怪石嶙峋,茂林成片,這樣幽靜的環境,真想一個人站在這兒,靜靜地看,靜靜地品味,讓時光停留下來,呆著不走了。
往右,便是玉興庵、玉泉庵、寶靈寺了。似乎,潮汕人對於「巖寺」、「庵寺」概念,沒有那麼考究。巖,指位於山窟或依山崖處據險而築的寺廟。寺,梵語中「寺」叫僧伽藍摩,意思是「僧眾所住的園林」,一般是佛教建築的專用。庵,古時是一種小草屋,即所謂「結草為庵」,舊時文人的書齋亦稱「庵」,漢以後是一些專供佛徒尼姑居住的庵堂,即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專用建築名稱。出米石巖的庵與寺,其建築格局很具潮汕特色,抑或受場地的限制,其庵堂及寺,都建在一起,有點像低矮潮汕屋子,屋內不隔牆中空,廳中供奉佛像。
佛門聖地,總有一種莊嚴肅穆感。我們依次參觀玉興庵、玉泉庵,依次於佛前默默跪拜,祈求保佑。據了解,玉興庵、玉泉庵是依著寶靈寺(也稱出米石巖)後建,玉泉庵的主持為覺永師傅,後於山下建了覺空寺。再往前,便是寶靈寺了。寶靈寺的門前牆上,鑲有一塊巖石,上面刻著「出米後巖」,這便是出米石巖。按寺廟建築,大雄寶殿為中心主體建築,寶靈寺便是這兒主體建築。一般寺廟的建築,依次為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毗盧殿或藏經樓(閣)、方丈室等。但是,這兒的寶靈寺,似乎顯得十分簡陋。走進大門,便是一個小天井,接之是拜亭,拜亭之後是大雄寶殿。於大雄寶殿佛像前的蒲團,我默默跪拜,又往添油箱添了香錢,便退了出來,尋找出米石了。
靜心聽佛語,佛渡有緣人。抑或是緣分吧,只見小埕上茶几旁坐著一位老人,喊著我們喝茶。我走了過去,寒暄幾句,便詢問出米石位置,以及巖寺歷史淵源。老人姓陳,很熱情,是巖寺管理人員,笑著說,出米石在寶靈寺裡面啊!接著,老人便帶著我們,進去參觀。原來,在大雄寶殿佛像上面,便是一塊巨大的巖石。巖石的斜面,有一個七八釐米的小洞,便是出米的地方。傳說,這個小孔能源源不斷地生出大米來,每次出米數量,剛好夠當天前來遊玩的信眾及僧人用膳,不多也不少。
出米石,是一塊約10米長的巨石,從山嶺頂上橫伸而出,中間有一石頭託住,出米小洞便位於石塊前端,現已立於寶靈寺內面。出米石下結構,分內外二層,前面巖石下狹窄空間,供奉著文殊菩薩、釋迦牟尼佛、普賢菩薩。旁邊還有一石洞,石洞裡面,也供奉著地母娘、老母娘、觀音娘。石下空間雖小,裡面佛像燈火通明,莊嚴肅穆,卻別有洞天,令人驚詫。
老人還特別指著出米石前面石柱的一副對聯,上面刻著「石洞雲封,自古無人開秘竅;天門霧鎖,我今有鑰透玄關」。他介紹,出米石巖建於明清年間,有著悠久的歷史。傳說這副對聯是清乾隆微服訪江南時,在民間聽到了出米石的傳說,感到十分神奇,不辭千裡來到出米石巖探真假,在實地查看後龍顏大悅而題,還題了「寶靈寺」寺名。不僅如此,乾隆年間的科舉試卷中,還隱含著這副對聯的秘竅,誰要是能夠解得其中玄關,便能夠獨佔鰲頭、榮登榜首。
接著,老人還帶著我們參觀寶靈寺內屋頂梁木,他說左邊屋頂的棟梁,是石頭圓柱,為明朝用巖石建的。以前這屋子,就是一個渾然天成的石屋,隨著年代久遠變化,部分石建築已被破壞了,有的也改為三合土、杉木結構了。老人還帶我們參觀拜亭前桌上擺著的兩個銅缽,一個刻著「出米石巖」,另一個刻著「寶靈寺」,銅缽看著很為古老,有一定年份了。傳說,當年乾隆遊至此,認為「出米石巖有靈氣,應該立寺」,除了賜「寶靈寺」寺名,還賜寺缽、寺鐘等鎮寺之寶。這個銅缽,便是巖寺的寶貝,據說在破四舊時曾給偷了,後來潮陽一收廢品的收到,送了回來,歸昄佛前。
其實,鹹寮村曾名嚴孫廖,又稱鹹酸寮。相傳,元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有嚴、孫、廖3姓居民到此定居。明朝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陳姓由大壩橫山後裔分衍遷入。嚴、孫、廖3姓遷往惠來,此後由潮語諧音改名為鹹酸寮。清乾隆年間(1735-1796年),陳氏從福建長樂大嶺背遷居鹹寮,後又分衍遷入鴨母嶺。1952年簡稱今名。而位於鹹寮村後山中的出石米巖,建於明清期間,雖找不到有關資料,與這兒建村年份相近,較有依據。
關於出米石的傳說,最早來自南朝宋劉敬叔《異苑》所載「屋漏秫米」,多出於我國長江以南大部分省份(包括臺灣),集中在福建下四府以及廣東潮汕一帶的閩語區。潮汕有關「出米石」的傳說,不為少數,且各有版本。潮州磷溪石山下,古時候有一座寺,寺後石壁有個小洞。每天一早,洞口就唦唦地流出白米來。說來也怪,流出的米剛好夠和尚與香客當天吃。明朝萬曆年間,又讓和尚斷了根。蝨母仙何野雲除了在石井巖出米,傳說也在達濠出過米。《潮陽縣誌》云:「石井山有三峰寺,宋政和年間(1111年-1118年十月是宋徽宗趙佶的年號)建築時,相傳石室有一石穴,每天早晨都會出米,以供一日之炊」。康熙周元文《周府志》也記錄豐順的出米石……國學大師饒宗頤在《潮州志》中提出疑問:「出米石凡四見,豈傳聞傳會而異其地,抑眞各有其事耶?」
關於出米石的傳說,包括粵閩臺,集中在福建下四府以及廣東潮汕一帶的閩語區。可能這些地區食物以水稻為主,人多田少,糧食不能自給,不時鬧饑荒。大米是南方人的食物,因為對糧食的敬畏,大米的神秘傳說由此產生,這是人們對大米的追求和對飢餓的記憶造成的。面對糧食緊張問題,對大米的追求轉化為傳說,希望看似有米粒隱藏的石頭可以出米,滿足口腹,也就不足為奇了。
其實,令我驚奇的是,鹹尞的「出米石巖」為什麼寫成「出米後巖」。據該巖寺管理處老人介紹,傳說這是當年乾隆專門將「石」寫成「後」字,留下的懸念,誰解了緣由,便能破天機。但是,我查不到有相關記載。然而,傳說後來出米石孔被利令智昏的人鑿大,第二天就不出米了。所以,將「出米石巖」寫為「出米後巖」,這是「出米後」的巖,以前出米石曾經出過米,這樣解釋較合邏輯。
不過,對於寶靈寺內石柱的對聯「石洞雲封,自古無人開秘竅;天門霧鎖,我今有鑰透玄關」,乾隆留下的玄關,也是值得考究的。惠州羅浮山有個朝元洞,大門刻「石洞雲封,自古無人開秘竅;天門霧鎖,我今有鑰透玄關」;山東博山五陽山雲霧洞,也留有對聯「石洞雲封,自古無人聞秘竅;天門霧鎖,從今有鑰透玄關」……這與鹹尞石柱的對聯有相同、相似之處。我也仔細辨別鹹尞石柱的對聯鏤字,裡面似有錯別字。其中裡面的「開、關、竅」寫成「門內開」、「門內關」以及「竅」,似有出入。按大寫的筆法,「開」字的繁體字為「開」,「關」的大寫字應為「關」,「竅」的大寫字應為「竅」,但鏤刻的字跡並非這樣。也許,可能是我孤陋寡聞吧,或是當年乾隆故意寫錯,留下所謂的玄機!
出米石巖前,綿延數百裡的山脈,峰巒疊嶂,山勢險峻,南北兩麓,風景秀麗。站在前曠埕上向前眺望,眼前層峰逐級向下延伸,無邊無際,一條山溪蜿蜒曲折從巖寺前方繞過,左右古木參天,百鳥和鳴,野趣橫生。我想著石柱的對聯「石洞雲封,天門霧鎖」,要是在雨後,抑或是深秋的早晨,巖寺前的景象,肯定與對聯描寫的一致,唯美唯幻,疑夢疑仙了。群山環抱的出米石巖,隱沒在雲霧之間,結廬在人境,過著與世無爭的桃源生活,真是神仙一樣的生活嚮往啊!
可是,我並非遁跡空中之人,只能回歸塵緣。多年前,文壇一前輩說過,出米石巖以前山道土路難走,山草茂密,常有盜賊搶劫。他至此遊玩,天色已晚,巖寺的和尚便先下山去了。他觸景傷懷賦詩,其中有句「放任香客在禪房,和尚匆匆下山忙」,甚為經典。見天色也晚,我也只能匆匆下山去了。
原創作品,禁止轉載。未經許可,嚴禁擅自轉載、複製、改編,文章已開通全網維權。歡迎關注「人在潮汕文字坊」百家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