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潮汕,神奇的出米石

2020-12-23 人在潮汕文字坊

文 、圖 / 周建苗

出米石巖位於下架山鎮鹹尞村後面的山脈,離市區十多公裡,交通便捷。進入鹹尞村,順著一條狹窄山道而走,依著大壩仔水庫直行,大約三四公裡處,在群山環抱的深處,就可見到出米石巖了。山道彎曲盤旋,多年的破舊水泥道,大部分路況僅能一輛車通行,路面崎嶇,多拐彎,較危險,開車必須十分小心。道路沒有什麼標誌,山裡的險道不清,雖然有導航指路,但是我開車仍是誠惶誠恐、小心翼翼的。至覺空寺山道,我見有一空地,害怕車再不進去,找不到停車空地,便停車步行了。導航顯示,離出米石巖有200多米,並不遠。

走不到一公裡處,便見一叉道,一小道往山上,一小道往山坡。我們往右邊山坡的小道走,見一小埕,以及一個關閉的鐵皮屋。後來我才知道,這小埕是可以停車的;上山的小道的盡頭,也有一個小型停車場,是可以把車開上去的。本以為沒有爬山的小道,沒想到鐵皮屋邊還有一上山小道,一直通往半山腰出米石巖。抬頭眺望,上山的小道,石頭鋪就的臺階,灰黑古老,有著歲月滄桑的味道。從山下至山腰,一級一臺階向上,仿如登天梯,感覺新鮮。懸壁山坡直瀉向下,壁上的巖寺就像懸空,這樣的一排仙境,我恨不得馬上爬上去,探個究竟。

上山臺階並不長,但很陡,爬上看到的景象,豁然開朗,越往上越感覺到美,茂密的大樹四處屹立,遮天避日,四處蔭涼。山道的兩旁,還四處散落著巖石,怪石嶙峋,或坐可立,或倚可靠,像上山龜、像葫蘆、像馬頭等的,奇形怪狀,而又渾然天成。有壘成一片,又有獨成一排,像極一個小型的「石林」了。最醉美的石景,便是崖邊的「石榕」了。一塊靠著崖邊的大石上面,長著一個大榕樹,大榕樹的根,像網一樣密密麻麻包裹著石,看不出來是樹生在石上,還是石立在樹上,獨自成為一幅美麗的風景。

不知不覺,我們來到了巖寺的路口,見到一個「石洞」。走近一看,石洞並不深,能見到裡面的光線照著,也不知這石洞是幹什麼的,處於爬上巖寺的臺階處,便讓人感覺新奇。在這兒的右邊,還有一個面向懸崖的小空地,上面擺著一個圓形小石桌,四周圍著幾條小石板,可能是人們歇息納涼的地方吧!坐於大樹腳下的石板上,面對懸崖,對著遠處的延綿的山脈,滿眼青山,峰巒疊嶂,清清的涼風,很為愜意。要是與三五好友,輕語聊天,呷著清茶,那是多麼令人嚮往的事!

我們終於爬上了出米石巖,欣賞懸掛巖寺美麗風景。環視了一下四周,我發現這懸在半山腰上的巖寺,是三間連著的屋子,向左為伯公廟,向右為三壁連潮汕建築。屋前有小埕,小埕中間有一棵上百年的古木掛滿祈福的紅帶,小埕及通道上面都圍著鐵皮,靠著懸崖圍著齊腰的鐵圍欄,憑欄而望,有居天臨下之勢,一覽群山峻岭小感覺。此時我又發覺,剛才從山下上來的山道,是以前的上山古道。現在從叉道直上,也可以直通巖寺的正門。

巖寺幽靜,人跡鮮見,仿如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一樣。我聽到來自天邊的梵音,南無阿彌陀佛,連連聲聲,聲聲入耳。這天籟之聲,仿如步入天外清修之地,我害怕驚動了這份清靜。往左,便能看到了一個伯公廟,廟前便能看到我們剛才上山的山道,以及山崖的古樹及怪石,風景旖旎,美不勝收。崖前有兩棵樟樹,相對而立,直擎雲天,像極了一個「天門」。通道靠山的一旁,又可見四處怪石嶙峋,茂林成片,這樣幽靜的環境,真想一個人站在這兒,靜靜地看,靜靜地品味,讓時光停留下來,呆著不走了。

往右,便是玉興庵、玉泉庵、寶靈寺了。似乎,潮汕人對於「巖寺」、「庵寺」概念,沒有那麼考究。巖,指位於山窟或依山崖處據險而築的寺廟。寺,梵語中「寺」叫僧伽藍摩,意思是「僧眾所住的園林」,一般是佛教建築的專用。庵,古時是一種小草屋,即所謂「結草為庵」,舊時文人的書齋亦稱「庵」,漢以後是一些專供佛徒尼姑居住的庵堂,即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專用建築名稱。出米石巖的庵與寺,其建築格局很具潮汕特色,抑或受場地的限制,其庵堂及寺,都建在一起,有點像低矮潮汕屋子,屋內不隔牆中空,廳中供奉佛像。

佛門聖地,總有一種莊嚴肅穆感。我們依次參觀玉興庵、玉泉庵,依次於佛前默默跪拜,祈求保佑。據了解,玉興庵、玉泉庵是依著寶靈寺(也稱出米石巖)後建,玉泉庵的主持為覺永師傅,後於山下建了覺空寺。再往前,便是寶靈寺了。寶靈寺的門前牆上,鑲有一塊巖石,上面刻著「出米後巖」,這便是出米石巖。按寺廟建築,大雄寶殿為中心主體建築,寶靈寺便是這兒主體建築。一般寺廟的建築,依次為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毗盧殿或藏經樓(閣)、方丈室等。但是,這兒的寶靈寺,似乎顯得十分簡陋。走進大門,便是一個小天井,接之是拜亭,拜亭之後是大雄寶殿。於大雄寶殿佛像前的蒲團,我默默跪拜,又往添油箱添了香錢,便退了出來,尋找出米石了。

靜心聽佛語,佛渡有緣人。抑或是緣分吧,只見小埕上茶几旁坐著一位老人,喊著我們喝茶。我走了過去,寒暄幾句,便詢問出米石位置,以及巖寺歷史淵源。老人姓陳,很熱情,是巖寺管理人員,笑著說,出米石在寶靈寺裡面啊!接著,老人便帶著我們,進去參觀。原來,在大雄寶殿佛像上面,便是一塊巨大的巖石。巖石的斜面,有一個七八釐米的小洞,便是出米的地方。傳說,這個小孔能源源不斷地生出大米來,每次出米數量,剛好夠當天前來遊玩的信眾及僧人用膳,不多也不少。

出米石,是一塊約10米長的巨石,從山嶺頂上橫伸而出,中間有一石頭託住,出米小洞便位於石塊前端,現已立於寶靈寺內面。出米石下結構,分內外二層,前面巖石下狹窄空間,供奉著文殊菩薩、釋迦牟尼佛、普賢菩薩。旁邊還有一石洞,石洞裡面,也供奉著地母娘、老母娘、觀音娘。石下空間雖小,裡面佛像燈火通明,莊嚴肅穆,卻別有洞天,令人驚詫。

老人還特別指著出米石前面石柱的一副對聯,上面刻著「石洞雲封,自古無人開秘竅;天門霧鎖,我今有鑰透玄關」。他介紹,出米石巖建於明清年間,有著悠久的歷史。傳說這副對聯是清乾隆微服訪江南時,在民間聽到了出米石的傳說,感到十分神奇,不辭千裡來到出米石巖探真假,在實地查看後龍顏大悅而題,還題了「寶靈寺」寺名。不僅如此,乾隆年間的科舉試卷中,還隱含著這副對聯的秘竅,誰要是能夠解得其中玄關,便能夠獨佔鰲頭、榮登榜首。

接著,老人還帶著我們參觀寶靈寺內屋頂梁木,他說左邊屋頂的棟梁,是石頭圓柱,為明朝用巖石建的。以前這屋子,就是一個渾然天成的石屋,隨著年代久遠變化,部分石建築已被破壞了,有的也改為三合土、杉木結構了。老人還帶我們參觀拜亭前桌上擺著的兩個銅缽,一個刻著「出米石巖」,另一個刻著「寶靈寺」,銅缽看著很為古老,有一定年份了。傳說,當年乾隆遊至此,認為「出米石巖有靈氣,應該立寺」,除了賜「寶靈寺」寺名,還賜寺缽、寺鐘等鎮寺之寶。這個銅缽,便是巖寺的寶貝,據說在破四舊時曾給偷了,後來潮陽一收廢品的收到,送了回來,歸昄佛前。

其實,鹹寮村曾名嚴孫廖,又稱鹹酸寮。相傳,元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有嚴、孫、廖3姓居民到此定居。明朝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陳姓由大壩橫山後裔分衍遷入。嚴、孫、廖3姓遷往惠來,此後由潮語諧音改名為鹹酸寮。清乾隆年間(1735-1796年),陳氏從福建長樂大嶺背遷居鹹寮,後又分衍遷入鴨母嶺。1952年簡稱今名。而位於鹹寮村後山中的出石米巖,建於明清期間,雖找不到有關資料,與這兒建村年份相近,較有依據。

關於出米石的傳說,最早來自南朝宋劉敬叔《異苑》所載「屋漏秫米」,多出於我國長江以南大部分省份(包括臺灣),集中在福建下四府以及廣東潮汕一帶的閩語區。潮汕有關「出米石」的傳說,不為少數,且各有版本。潮州磷溪石山下,古時候有一座寺,寺後石壁有個小洞。每天一早,洞口就唦唦地流出白米來。說來也怪,流出的米剛好夠和尚與香客當天吃。明朝萬曆年間,又讓和尚斷了根。蝨母仙何野雲除了在石井巖出米,傳說也在達濠出過米。《潮陽縣誌》云:「石井山有三峰寺,宋政和年間(1111年-1118年十月是宋徽宗趙佶的年號)建築時,相傳石室有一石穴,每天早晨都會出米,以供一日之炊」。康熙周元文《周府志》也記錄豐順的出米石……國學大師饒宗頤在《潮州志》中提出疑問:「出米石凡四見,豈傳聞傳會而異其地,抑眞各有其事耶?」

關於出米石的傳說,包括粵閩臺,集中在福建下四府以及廣東潮汕一帶的閩語區。可能這些地區食物以水稻為主,人多田少,糧食不能自給,不時鬧饑荒。大米是南方人的食物,因為對糧食的敬畏,大米的神秘傳說由此產生,這是人們對大米的追求和對飢餓的記憶造成的。面對糧食緊張問題,對大米的追求轉化為傳說,希望看似有米粒隱藏的石頭可以出米,滿足口腹,也就不足為奇了。

其實,令我驚奇的是,鹹尞的「出米石巖」為什麼寫成「出米後巖」。據該巖寺管理處老人介紹,傳說這是當年乾隆專門將「石」寫成「後」字,留下的懸念,誰解了緣由,便能破天機。但是,我查不到有相關記載。然而,傳說後來出米石孔被利令智昏的人鑿大,第二天就不出米了。所以,將「出米石巖」寫為「出米後巖」,這是「出米後」的巖,以前出米石曾經出過米,這樣解釋較合邏輯。

不過,對於寶靈寺內石柱的對聯「石洞雲封,自古無人開秘竅;天門霧鎖,我今有鑰透玄關」,乾隆留下的玄關,也是值得考究的。惠州羅浮山有個朝元洞,大門刻「石洞雲封,自古無人開秘竅;天門霧鎖,我今有鑰透玄關」;山東博山五陽山雲霧洞,也留有對聯「石洞雲封,自古無人聞秘竅;天門霧鎖,從今有鑰透玄關」……這與鹹尞石柱的對聯有相同、相似之處。我也仔細辨別鹹尞石柱的對聯鏤字,裡面似有錯別字。其中裡面的「開、關、竅」寫成「門內開」、「門內關」以及「竅」,似有出入。按大寫的筆法,「開」字的繁體字為「開」,「關」的大寫字應為「關」,「竅」的大寫字應為「竅」,但鏤刻的字跡並非這樣。也許,可能是我孤陋寡聞吧,或是當年乾隆故意寫錯,留下所謂的玄機!

出米石巖前,綿延數百裡的山脈,峰巒疊嶂,山勢險峻,南北兩麓,風景秀麗。站在前曠埕上向前眺望,眼前層峰逐級向下延伸,無邊無際,一條山溪蜿蜒曲折從巖寺前方繞過,左右古木參天,百鳥和鳴,野趣橫生。我想著石柱的對聯「石洞雲封,天門霧鎖」,要是在雨後,抑或是深秋的早晨,巖寺前的景象,肯定與對聯描寫的一致,唯美唯幻,疑夢疑仙了。群山環抱的出米石巖,隱沒在雲霧之間,結廬在人境,過著與世無爭的桃源生活,真是神仙一樣的生活嚮往啊!

可是,我並非遁跡空中之人,只能回歸塵緣。多年前,文壇一前輩說過,出米石巖以前山道土路難走,山草茂密,常有盜賊搶劫。他至此遊玩,天色已晚,巖寺的和尚便先下山去了。他觸景傷懷賦詩,其中有句「放任香客在禪房,和尚匆匆下山忙」,甚為經典。見天色也晚,我也只能匆匆下山去了。

原創作品,禁止轉載。未經許可,嚴禁擅自轉載、複製、改編,文章已開通全網維權。歡迎關注「人在潮汕文字坊」百家號。

相關焦點

  • 潮汕美食:潮州無米粿
    無米粿是廣東潮汕一道傳統民間小食,無米粿也稱韭菜粿。傳聞是因為當時有位媳婦因為家中沒有大米,然後用番薯磨成粉製作了粿皮,加入餡料於是就有了現在的無米粿。
  • 當潮汕牛邂逅很多神奇的蔬菜,會創造出怎樣的火鍋?
    遇見左庭右院潮汕牛火鍋,有太多驚喜,上海環球港店歷經升級裝修後,剛剛重新營業。室內裝修有了潮汕騎樓的復古風格,更有韻味。美食也很地道,來到這裡,你會感受到不一樣的火鍋料理。這間糖水鋪食材很高級,許多糖水中都有海石花,做成晶瑩剔透的水晶凍,爽潤解暑。甜品鋪旁就是左庭右院牛肉的處理間,牛肉自然是這間牛肉火鍋店的主打。牛肉新鮮到一天進貨兩次,一般牛肉汁水鮮嫩,可以牢牢地粘在盤子上,盤子立起,牛肉不滑落。不愧是牛肉火鍋店,腱子肉、吊龍、肥胼、匙柄、匙皮肉、雪花牛……牛的各個部位一應俱全。
  • 廣州這6家潮汕家鄉味,膠己人都說好吃!
    ·海石花是潮汕地區每逢夏季必吃的一道消暑甜品這家藏在廣財東門的海石花一直很受大家和喜愛廣財的同學真的是太幸福了吧!(羨慕臉)這裡的海石花很出名了價格實惠,份量夠足而且海石花本身就是有清熱解暑的功效就算吃多也沒有關係的這裡的海石花下的配料真的超級多
  • 你真的了解潮汕嗎?
    主峰鳳鳥髻海拔1497.8米,是潮汕地區第一高峰,以峭拔雄偉的山色,絢爛多彩的畲寨風情和奇香卓絕的鳳凰茶傳名於世。鳳凰山是畲族發源地,以龍犬為圖騰,有許多美麗的民間傳說。鳳凰山的石鼓坪村是畲族的聚居地。
  • 疫情下,廣州的潮汕美食店絕不認輸!
    ///以上圖片via.尋吃牛威達牛莊(黃埔大道西店)地址:天河區黃埔大道西499號人均:30元壹間海石花8元一大碗還能選13種配料的海石花糖水,你們心心念念的膠己人味道能吃到啦!///壹間海石花地址:海珠區石麟裡橫街與赤沙西約石倫裡橫街交叉口南100米人均:9元潮汕裕成蓮藕
  • 潮汕100種美食指南!
    雖然看起來肉都差不多,但當你夾起下鍋一燙,再蘸上潮汕沙茶醬……你才會發現,原來一頭牛身上的肉能吃出這麼多種味道的口感啊!上鍋蒸熟即可出鍋,切片,淋上甜味兒的特製醬油,甜而不膩。這么正宗的豬腸「漲」糯米只有潮汕才能吃到。
  • 這些潮汕美食 你吃過幾樣
    潮汕美食是多種多樣的,也各具特色。生活在潮汕地區這個讓全世界都羨慕的美食聖地,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大潮汕這個美食天堂,瘦子進去,胖子出來(一)潮汕美食篇之牛肉火鍋在潮汕,大小牛肉店隨處可見!一般牛都是凌晨宰,當天就到店裡賣了,不放過夜的,有少數店是現宰現吃的,肉還會動的!沾上牛肉火鍋店特製的沙茶醬,嘖嘖嘖,一級棒!
  • 潮汕這兒的熱鬧年
    那麼如果有機會,你一定要來潮汕過個熱熱鬧鬧的春節,在這裡你會感受到不一樣的「佬熱」的年味!說到潮汕,首先大家能聯想到的肯定是潮汕這裡眾多的美食啦!(廣東有兩大美食:廣府美食和潮汕美食,廣府美食活在電視劇裡,而潮汕美食活在紀錄片裡)1.潮汕牛肉,牛肉丸,尤其是以潮汕牛肉火鍋聞名,潮汕人愛牛也會吃牛,對於牛的分解與西方相比更加細分。
  • 潮汕,一個能讓味蕾一秒高潮的地方
    饒小國本來可以用10萬+的文字來說潮汕美食的各種故事與由來,但說再多的話,也不如一張圖片解饞。於是,饒小國便帶著相機,空著腹,抱著撐死的決心,給各位粉絲們帶來了潮汕美食的冰山一角。關門,上菜!!!小時候最喜歡吃的粿了。它本身味道很淡,但沾上醬料後味道非常清爽。
  • 【潮汕三市八景全輯】這輩子是潮汕人,一定要走過潮汕的這些地方!
    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汕頭在自然景觀上海闊石奇、洞幽秀麗,兼得「嶺」、「海」之勝的旅遊風貌——其近郊桑浦山的海蝕地貌,可謂是中國罕見;礐石的海、石、洞風光又是別具一格;南澳的青澳灣,景色綺麗;北沙灣依山傍水,景色得天獨厚。不僅如此,由於距離潮州較近,汕頭也深受潮文化的影響,使得其在人文景觀上絲毫不遜色於其他城市,既保留了海洋文化特異的習俗,也保留著中原文化的上古遺風。
  • 晚安故事 | 神奇的石老虎
    今天要講的是神奇的石老虎的故事。小朋友們,我們來聽聽吧!
  • 潮汕特色菜製作大公開,全是潮汕人最愛的美食!
    普寧大豆的質量特別好,所以豆腐一流、豆醬上等,微微的鹹味中更多的是鮮美,類似於日本納豆的清香卻更醇厚,跟甜美的魚飯配在一起,會讓魚變化出百般滋味來。她們憑著潮汕歷來勤儉持家的傳統美德和心靈手巧,不但解答了這一千古難題,而且在長期的烹飪實踐中,逐步創造出了種種獨具地方風味的美食特色的潮汕小吃——無米粿,傾倒了一代代潮人以至海內外嘉賓。        無米粿的皮是番薯粉做的。番薯自明代萬曆年間由福建陳姓人偷偷從菲律賓傳入之後,隨閩南人入粵,迅速傳遍潮汕大地,成為潮人的又一項主食。番薯吃不完了,便磨粉。
  • 潮汕習俗 出花園
    在潮汕地區, 七夕節既沿循中國歷史文脈而又別具地方特點,其中既有包括傳承中華民族尊老重孝美德的「走仔節」,又有潮汕本土特色的「拜公婆」、「出花園」 等習尚風俗。     對於出花園,大四衩印象很深刻,因為媽媽那年給大四衩買的大紅色睡衣現在還在,也還能穿
  • 食在粿香,味在潮汕
    村中的石磨,上面有一個圓磨石,下面是一塊四周留著石溝的石墊,圓磨石一頭緊連著一木柄,米從圓磨石上面的留有的小洞放進去,人推轉著圓磨石邊加米加水,便有白白的如稀泥塊的米漿從四周流向石溝裡,順著前面留至缺口,注水於下面盛著鐵桶、塑料桶裡面……經常母親為磨米漿,累得氣喘籲籲,滿頭大汗。後來,村中的輾米廠有了米漿機,磨米漿便方便了許多,但這樣的米漿炊出來的「粿仔」,有點僵硬,吃著像缺了什麼。
  • 很多人排隊1小時,就為吃東莞這家超火爆的潮汕小食店
    以吃貨為代表的潮汕人,帶隊擠爆了這家專做潮汕小吃的主題餐廳。有人從清溪鳳崗專程而來,有人在風雨中苦苦等候,把店門口圍個水洩不通,就為吃上店內經典的潮汕小吃。 這家叫「物依」的是一間專注做潮汕小吃的店,堅持原始的味道,堅持正統的食材。整合了來自潮汕地區的30餘種名小吃,哪怕是一份簡單的辣椒醬,也保證來自潮汕。店面不大,經常遭遇土豪包場。飯點過後,服務員仍然很忙碌!
  • 假如你是一條魚,千萬不要去潮汕!
    在潮汕,魚就是飯魚飯,在眾多潮汕美食憑藉「鮮」脫穎而出,是潮汕美食中不得不說的經典。相信不是潮汕本地的朋友,都忍不住發問,魚為什麼是飯呢?在潮汕,魚露比醬油好用多了在潮汕的每個家庭裡,幾乎都有一瓶標註潮汕出產的魚露!所以,魚露在潮汕到底是個什麼神奇的存在呢?
  • 光在潮汕就拍了20集!《舌尖》原班人馬私藏,這幾樣一定要吃過癮…
    新年伊始,吃貨裡頭最會拍,會拍裡頭最懂吃的《舌尖》團隊就又交出了新作品:《風味原產地
  • 汕頭景點大推薦,吃最地道的牛肉火鍋,感受最傳統的潮汕文化
    汕頭的海濱長廊全長2000米,建成於1987年,可謂是汕頭的標誌性建築之一了,在白天,你可以清晰的看到汕頭內海及礐石山,那種隔海相望的感覺,在海風習習的吹拂下,看著玩鬧的孩童,手牽著手的老人,是一種內心的寧靜,在夜晚,會亮起街燈,感受夜晚的汕頭。
  • 潮汕紀行:尋找「劍獅」的前世今生!
    點擊柴房匯關注我獲得以下免費服務☀各種類型微信帖製作☀推送潮汕時事習俗,風土人情,文化交流。
  • 廣州首家潮汕甜湯專門店,開在天河人均卻只要8元!
    新品嘗鮮 | 海石花海石花是潮汕地區的特色食品,含多種礦物質和維生素,膠原蛋白,除了清熱解暑,還可以養顏呢!仙女們,懂的啦~但卻獨缺那一碗潮汕甜湯為了潮汕甜湯這種美食不被埋沒老闆決定將潮汕甜湯帶來廣州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