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廣的年味,
是一種怎樣的味道?
屋外曬腊味透出來的薰香,
屋內炸油角飄過來的酥香……
最廣州的年味,
就是這個味兒!
廣州人一年到頭最重視的莫過於「吃」,春節到了,一家人團圓、去親戚家拜年、招呼客人時都要準備好吃的。從「煎堆碌碌,金銀滿屋」到「油角彎彎,家財百萬」,年味美食一直凝聚著對來年濃濃的祝福;從過去廣州人家家戶戶在年末「開油鑊」,到如今傳統廣式食品店賓客如雲、遊人如織,不變的始終都是廣州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
你還記得小時候
家裡長輩給你嘗過的
年貨小吃的味道嗎?
這些廣式年貨都有什麼獨特寓意?
今天,小荔帶你一啖
「最廣州」的年味。
煎 堆
「煎堆轆轆,金銀滿屋」,是因為煎堆在油鍋裡轆轆,會變得越來越大。煎堆必不可少,不僅因為它有發財的好意頭;也是因為是用苞谷、芝麻、花生等糧食做成的,有五穀豐登的寓意,雖然現在我們離物資匱乏的年代很遠了,但是對來年五穀豐登、吃喝不愁祈求卻承繼了下來。剛出鍋的空心煎堆沒有餡料,只有薄薄一層煎堆皮,此時撕開,又香又脆。
油 角
廣州人過年不吃餃子,吃油角。油角又叫角仔,比餃子多了一條好看的花邊,像一荷葉形荷包,油角的內涵很豐富,芝麻、椰子絲、炒花生,白砂糖,餡料越多寓意著來年荷包越鼓。臨近過年,一家人會聚在一起,大人負責包油角,拉家常。
蛋 散
在廣州一眾用來過年的油器中,最負盛名的,肯定是蛋散。因為這粵味小吃,在周星馳的電影臺詞中屢屢現身。粵式蛋散個頭嬌小,鬆脆到一碰即碎,是孩子們的心頭好。粵地傳統蛋散的最大特色則是鹹香之餘的南乳風味,廣式蛋散要想做得美味,一是要加入豬油,二則是要選好靚南乳。
炒米餅
廣東有一首很流行的兒歌:「氹氹轉,菊花園,炒米餅,糯米糰……」 炒米餅主要成分是大米、糖,鬆脆、甘甜、可口。炒米就是製作炒米餅的重要步驟,即在一個大鐵鍋中將生米炒熟,為了讓米均勻受熱且不焦,炒米的人一刻也不能離開,常常是一炒就是大半天。
各色糕點
所謂「年糕年糕,年年高」,廣州人過年吃年糕,就像端午節吃粽子一樣。廣式的年糕又白又胖,用糯米、糖、豬油製作而成,通常切片煎熟或用來放湯,入口軟綿有嚼勁,味道清甜米香濃鬱,是過年必吃的一道美食。另外,馬蹄糕、芋頭糕、蘿蔔糕等糕點也會被視為年糕。
涼果年貨
過年自然少不了吃糖,但廣州人這裡的糖果不是指一般的糖,而是指糖冬瓜、糖蓮子、糖馬蹄(荸薺)、糖蓮藕等涼果年貨。過年這些糖果必備,寄望來年生活甜甜蜜蜜。糖蓮子寓意年生貴子,糖馬蹄就是預示來年做事馬到成功,糖蓮藕,就是寓意年年都有,糖冬瓜表示團圓。
腊味海貨
農曆十二月稱為「臘月」,天氣寒冷且乾燥,肉類不易變質且蚊蟲不多,適合風乾制腊味,因以為名。廣州人家過去講求「秋風起,吃腊味」,隨著飲食潮流改變,如今的腊味一年四季可食,更因為既有傳統意義又實用體面,而漸成市民的心水年貨。
海味乾貨多指曬乾後加工的食物,能保存的時間較長,價值也相對較高。包括髮菜、冬菇、魚翅、幹鮑等都屬於海味乾貨。因為這些東西體面,過年時又會用到,很多老闆都會選擇它來發給員工,也非常適合用來送禮。
年貨一條街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許多本地家庭已不在家揉面、搓皮、包餡,而是選擇到餅店購買半成品或成品,以新的方式祈求來年「油油潤潤,飽滿富足」。在老西關的春節購物地圖裡,龍津中路是最接地氣的「年貨一條街」,而且十多年來常盛不衰,深得老街坊「歡心」。
數百米的龍津中路,屬於西關騎樓街,臨街商鋪生意繁榮,小吃店、服裝店、糕點鋪、湯料鋪、冰鮮肉菜店應有盡有,人來人往,聚集了不少前來挑貨物的老人家。從海味、油角、禮餅、糖果、堅果等各種年貨應有盡有,處處洋溢著熱鬧的節日氣氛。一包包、一袋袋、一堆堆,有散裝的,也有包裝的,不少廣州人兒時經常吃的糖蓮藕、糖冬瓜、椰子糖也隨處可尋,一般都按斤稱。而師奶們的「必買年貨」區,則少不了揮春和過年拜神所用的物品。
以贊記為代表的傳統餅店,則濃縮了幾代人的廣州年味。廣式餅點的品類豐富,在贊記得到了酣暢淋漓的呈現,十字餅、燒賣酥、牛耳朵、杏仁餅、核桃酥……薄利多銷、保持新鮮出品是贊記這類餅店的特點,除了在家裡炸油器,一家人有說有笑地慢慢挑選、細細品味,也是一種年味在新時代的傳承。
不停歇的油鍋,手制的糕點、精挑細選的腊味、海貨……層層疊疊的美食交織出了家裡的年味,美食承載的年俗,是新時代無法衝淡的文化記憶。
這麼多廣式過年美食,
你最愛的是哪一種?
留言告訴小荔吧!
【文 微社區e家通記者 李欣煦】
【圖 微社區e家通記者 陳丹婷】
【編輯 鄧菲菲】